WTO在本篇報告中修正了四月份的全球貿易展望為「2025年樂觀上修、2026年下修」。
在2025年10月版《全球貿易展望與統計》(GTOS)中,WTO將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成長率大幅上修至2.4%(4月預測為衰退0.2%,8月中期預測為正成長0.9%),但同時下修2026年預測至0.5%(原為2.5%)。這意味著貿易放緩的時間點由2025年推遲至2026年,但若將兩年合併觀察,2025~2026年的平均表現仍優於4月版本(2.9% vs. 2.3%),整體展望略為樂觀。上修預測的四大主因:
- AI相關產品的貿易激增:AI相關商品是本次成長上修的最大推手。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品貿易(以金額計)年增6%,其中46%的成長貢獻來自AI相關商品,儘管這類產品僅占全球貿易總額約15%;這波擴張具全球廣泛性,不僅限於少數市場。美國在2025年第2季的AI產品進口仍維持強勁,而其他商品進口則出現停滯,突顯AI供應鏈的韌性。
- 宏觀經濟環境改善:全球經濟情勢優於預期,通膨下降與財政環境寬鬆帶動實質所得增加,刺激跨區貿易;即便部分地區受美國關稅影響,其他地區間的貿易仍展現出高度韌性。中國大陸出口表現尤其強勁,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增長12%,遠高於GDP增速,反映其出口擴張並非單純由轉向他國市場所致,而是實質出口能力提升。
- 美國前置進口(frontloading)效應持久:WTO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因關稅預期提前進口的高峰效應不會在2025或2026年出現明顯回調;其中多數進口屬於耐久財的提前採購,而非庫存囤積。這使得其效應具「持續性」,不會像典型庫存循環那樣迅速修正。
- 關稅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影響減弱:關稅上升與政策不確定性的整體負面影響已明顯下降,最新模型顯示,2025~2026年的合併影響僅減少約0.1%的全球貿易成長。主因在於除中國大陸外,其他經濟體未對美國加徵報復性關稅;USMCA成員國(墨西哥、加拿大)多數商品獲豁免;且第三國間貿易基本未受牽連。因此,政策不確定性的下降實際上改善了2025–2026年的整體展望。
![]() |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