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全球貿易在AI熱潮與廠商為因應貿易戰提前下單的推動下呈現「先熱後冷」的格局。上半年因半導體、伺服器與電信設備需求強勁而出現意外成長,但隨著關稅效應全面發酵、全球景氣逐步降溫,2026年的貿易動能恐將明顯放緩。區域表現方面,亞洲仍展現相對韌性;然而在服務貿易領域中,運輸與旅遊仍是表現相對疲弱的產業,顯示實體流動面仍受壓抑。
本篇文章摘要了WTO《2025年全球貿易展望與統計》(Global Trade Outlook and Statistics 2025)中「執行摘要(Executive Summary)」與「2025與2026年全球貿易展望(Outlook for World Trade in 2025 and 2026)」兩個主要章節的內容,並納入特別評論「關稅與庫存(Tariffs and Inventories)」,綜合分析上半年貿易戰與AI投資對全球貿易結構的影響與潛在風險。
![]() |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執行摘要
- 世界貿易組織(WTO)經濟學家預測,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量的成長率將達 2.4%(高於8月臨時展望中的0.9%),然而2026年展望則惡化至 0.5%(低於8月估計的1.8%)。
- 服務貿易的預測也同步更新,預計商業服務出口量將於2025年成長4.6%、2026年成長4.4%,較今年4月的先前預測略為上修。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年增 4.9%,成長速度超過預期。這波強勁的貿易擴張來自多重因素,包括:北美地區為預期更高關稅而進行的提前進口(frontloading)、有利的宏觀經濟條件(如通膨放緩、支持性財政政策及新興市場強勁成長),以及對AI相關商品需求的激增。
- 難以精確判斷這波上半年貿易增長中,究竟有多少來自於宏觀經濟的「推力」因素。不過,WTO於4月版《全球貿易展望與統計》報告中指出,若非關稅上升與政策不確定性增加,2025年的宏觀經濟環境原本應有利於貿易成長。
- 然而,2025年下半年與2026年的前景不若上半年樂觀。隨著較高關稅正式生效,且貿易政策仍高度不確定,先前的提前採購將逐步結束,企業累積的庫存也將被消化,同時全球GDP成長趨緩。部分已開發經濟體已出現貿易與製造產出走弱的跡象,包括企業與消費者信心下降、就業與所得成長放緩等。
- 因此,新一輪預測顯示:2025年貿易成長將較強、2026年則較弱。若將2025與2026兩年合併計算,目前的預測(+2.9%)略高於先前版本(+2.3%)。
- 以美元計價的全球商品貿易總值在2025年上半年年增6%。相較之下,商業服務貿易的年增率從去年第四季的10%降至今年第一季的5%,但根據初步數據,第二季似乎已回升至9%。
- 報告的分析章節探討了貿易政策在影響貿易失衡(trade imbalances)中的角色,包括貿易平衡如何回應政策干預,如關稅與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
儘管關稅上升,全球貿易仍展現韌性,但明年成長將放緩
2025與2026年全球貿易展望
圖表1. 2019~2026年全球商品貿易量成長 |
圖表1「2019~2026年全球商品貿易量成長」由兩部分組成,分別說明全球貿易量的變化趨勢與各區域對貿易成長的貢獻。
左圖為Merchandise trade volume(商品貿易量),縱軸以2019年為基準,顯示全球商品貿易量的相對變化。橫軸是時間區間從2019年至2026年,其中2025與2026年為預測值。橘色虛線是2025年4月WTO最初基準預測,灰色虛線是4月版本的預測值,綠色實線是2025年10月最新修正預測。我們可以觀察到2019~2020年因疫情衝擊,貿易量急降;2021年快速反彈後,2022–2023年略為持平。2024年明顯回升,2025年延續上升,但2026年放緩。新預測(綠線)略高於4月預測(灰線),反映AI與提前進口推升2025年貿易量,但2026年成長勢頭趨弱。
右圖是各地區對貿易成長的貢獻。縱軸表示年增率,藍色折線是全球整體貿易成長率,而彩色長條不同地區對貿易成長的貢獻。在右圖中,可以看到2023年 全球貿易下降 –0.9%,2024年則強勁反彈至 +2.8%,主要由亞洲帶動(AI相關出口與製造需求);2025年的成長則維持在+2.4%,亞洲仍為最大貢獻者,北美與歐洲貢獻溫和。2026年成長放緩至 +0.5%,各區域貢獻普遍下滑,反映關稅全面生效與景氣轉弱。
這圖表顯示呼應了WTO本篇的主要論點:
- 短期樂觀、長期趨緩:2025年因AI熱潮與前置進口而強勁復甦,但2026年動能消退。
- 亞洲主導、北美轉弱:亞洲為主要成長引擎,而北美在關稅影響下貢獻轉負。
- 結構性轉折:2025年貿易熱潮可能只是暫時現象,反映外部政策與科技投資的短期刺激,而非全球需求全面復甦。
商品貿易
圖表2. 2019Q1~2025Q2各地區商品出口與進口量指數 |
圖表2「2019Q1~2025Q2各地區商品出口與進口量指數」呈現了自2019年以來不同地區在出口(左圖)與進口(右圖)方面的貿易量變化趨勢。這張圖表展現了亞洲持續領跑全球出口與進口,AI相關產品與製造鏈投資帶動外貿量明顯成長;南美與非洲貿易量逐步擴張,但仍高度依賴原物料價格。北美進口波動明顯,受政策與關稅預期影響大;CIS與歐洲進口增幅疲弱,反映地緣政治與需求面壓力。
左圖為出口,縱軸為出口量指數,橫軸為時間軸,從2019年第1季到2025年第2季。2020年疫情衝擊導致各地區出口量急跌,最低接近指數80,隨後逐步回升。其中亞洲出口表現最強勁,明顯領先其他區域,成為2025年全球貿易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
- 亞洲(紫線):自2021年起一路上升,顯示製造業與科技產品出口持續強勁,2025年達約 135 指數值,為全球最高。
- 南美洲(橘線):呈明顯上升趨勢,2025年約在120左右,受大宗商品價格支撐。
- 歐洲(藍灰線)與北美(深藍線):保持平穩,出口量略高於2019年基準值。
- 非洲(淺藍線)與中東(綠線):在波動中緩步成長。
- 獨立國家聯合體(CIS,黃線):長期低於基準值,反映俄烏戰爭與制裁等因素對出口的持續壓力。
右圖為進口,縱軸表示進口量指數,橫軸同樣表示時間,為2019Q1~2025Q2。從右圖中可以看到2020年疫情期間出現低谷(接近指數80),隨後普遍回升。2025年上半年全球進口量增長明顯,但地區差異擴大,而南美、亞洲及中東表現突出,北美進口在提前進貨後出現修正性回落。
- 亞洲(紫線)與中東(綠線):進口增幅最大,特別是中東在2024~2025年間上升顯著,反映能源收益帶動的內需擴張與投資。
- 南美洲(橘線):進口表現亮眼,指數接近125,受益於內需回升與貿易自由化。
- 北美(深藍線):在2025年初進口量短暫飆升後迅速回落,符合WTO報告中提到的提前下單(front-loading)現象。
- 歐洲(灰線):成長最為平緩,進口指數僅略高於基準值。
- CIS(黃線):仍處低檔,進口復甦乏力。
商業服務
全球商業服務貿易量在關稅上升與商品貿易放緩的影響下,預計自2024年6.8%的成長率降至 2025年4.6%、2026年4.4%。2025年展望下修主要來自運輸業(2.5%)與旅遊業(3.1%)的疲軟表現,兩者均顯著低於前一年。相對地,「其他商業服務」維持穩健(5.8%,僅略低於2024年的6.3%),而數位交付服務預期將小幅成長至6.1%。進入2026年,運輸業成長進一步放緩至1.8%,旅遊業略回升至4.4%,其他服務(5.1%)與數位服務(5.6%)則維持穩定,顯示服務貿易整體動能趨緩但結構性轉向數位化。
宏觀經濟情勢
2025年上半年全球經濟表現優於預期,主要受企業與家庭提前採購(frontloading)帶動,北美進口激增並推升全球出口。多項行業指標顯示庫存普遍上升,尤其是北美的機械、汽車與非耐久品等產業。約三分之一的進口增加來自貴金屬,其餘集中於電子與藥品,主要來源為東協與歐洲。第二季部分動能轉弱,但亞洲主要經濟體如中國、日本、越南與泰國仍表現超預期,歐元區也展現韌性。7月各地庫存與港口活動仍強勁,顯示市場已提前對8月的關稅政策反應。
展望下半年,隨著關稅全面生效與政策不確定性升高,前期刺激效應將逐步消退,出口導向經濟體恐面臨需求放緩。報告指出,通膨可能因投入成本上升與供應鏈壓力而回升。雖企業短期吸收部分關稅成本以維持買方關係,但利潤率下降恐抑制投資,全球總需求降溫將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反映於貿易成長放緩。
圖表3. 2015–2027年商業服務貿易量變化 |
圖表3「2015–2027年商業服務貿易量變化」以2015年為基準展示了不同類別的商業服務出口貿易量在2015年至2027年間的變化趨勢。圖中虛線部分為WTO的預測值。
- 運輸(深藍色):受疫情、能源價格及關稅影響波動最大。2020年大幅下滑後回升,但2025~2026年增長趨勢再度趨緩,WTO預測2025年成長僅 2.5%,2026年更降至 1.8%。
- 旅遊(橘色):疫情時期跌幅最劇,但隨著邊境開放迅速反彈;至2024年接近疫情前水準,但2025年成長率降至 3.1%,反映全球景氣轉弱與成本上升。2026年預期略回升至 4.4%。
- 其他商業服務(天藍色):維持穩健增長,曲線平滑,顯示專業服務(金融、法律、研發等)在全球需求穩定;2026年預計指數約達 160–170。
- 數位交付服務(紫色):是成長最為明顯的類別,自2020年後呈穩定上升趨勢,預計2026年指數將超過200,幾乎翻倍;顯示數位化轉型與AI產業擴張持續推動跨境數位服務貿易成長。
- 總體商業服務(綠色):代表整體服務貿易的綜合表現,呈中度增長。疫情後快速復甦,但增速自2025年起略有放緩,符合WTO預測:2025年成長4.6%,2026年4.4%。
從圖表3我們可以觀察到整體商業服務貿易持續復甦,但成長動能由傳統服務轉向數位服務,數位交付服務是未來服務貿易的關鍵引擎,而運輸與旅遊業則在全球景氣與關稅壓力下表現相對疲弱。WTO整體評估儘管總量仍成長,但2025~2026年的增速放緩,顯示服務貿易邁入成熟與分化的新階段。
Box 1 — 關稅與庫存
2025年初,市場普遍預期全球關稅上升,促使北美企業提前進口以避稅並穩定供應鏈,帶動庫存上升。北美的銷售與庫存比率下降、訂單比率減少,顯示企業普遍擴大儲貨規模。
疫情後企業由「及時制(just-in-time)」轉向「備而不用制(just-in-case)」,加上電商成長,使高庫存成為結構性現象。部分企業更利用外貿區(FTZs)與保稅倉庫延後關稅繳納,以降低政策不確定性風險。
然而,高庫存伴隨潛在風險:若去庫存過程過快,恐導致經濟放緩甚至衰退。企業維持過高庫存的成本估計每年達商品價值的16~20%。歷史經驗顯示,需求驅動的庫存調整速度快,供給驅動則較慢,平均需約五個月恢復至正常水準。
整體而言,庫存管理的不確定性已成為全球經濟穩定的新隱憂,關稅波動正在削弱「大穩定時期(Great Moderation)」以來的供應鏈彈性與產出穩定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