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讀「印浦趙氏天源綿遠譜序」 - 至春秋戰國

民國93年先父離世之後,回苗栗家裡掃墓的工作自然而然落在我們兄弟倆上面;反而因此對於家族的歷史更加好奇。就OT自孩提以來的認知,是先父從小家裡很貧窮,要幫著祖母放牛,憑藉著自己努力考上大學公費生,從老師、調查員、最後是公務人員的身分退休。先父還在的時候常說我們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當時只以為先父是在隨便胡謅,聽聽便罷,也沒想要認真考證。後來隨著叔叔們講述更多先父生前的故事,發現自己對家族的理解誤謬甚多,也導致對家族歷史越發感興趣。

直到去年年底,發生了一件事情,更直接導致OT認真考證族譜。記得有一次在跟女兒聊天,我順口說了一句:「我們中國人常說...」 結果立即被女兒打斷:「爸爸,可是我們不是中國人啊!」 OT才警覺到,「中國」這個原本是文化上、歷史上的上位概念,因為近幾年的政治氛圍,已經成為一個思想清洗的政治工具。不過本篇OT沒打算批判政治問題,只單純好好考究一下趙家族譜,究竟現在的家族是從何而來?

本文所引用圖片的手抄本來源據考究是在宣統辛亥年(西元1911年,即辛亥革命成功的那年)重抄,這是翻拍自苗栗老家的舊筆電中;因為Wi-Fi連線、USB驅動老舊等問題試過幾次沒辦法將原始檔拷出,因此OT用手機翻拍。OT本篇摘錄序言至春秋戰國時期,因為要參考的史料有點多,雖然在以前國、高中時期都略讀過一二,但隨著族譜重新複習,更加有帶入感。特別感謝三叔多年來一直維繫著與趙氏宗族的關係,提供許多珍貴的資料給OT參考。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印埔趙氏天源綿遠譜序

蓋自有天地以來,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散之則為千萬人之身,而總之則一人之所出。所謂物有本、水有源也,夫由本而支,由源而委,其世次昭穆秩然有序而不紊者,無非譜牒之有載故也,是故也是譜牒也者,為承先啟後而作也,為窮源溯流而名也。

第一段文字主要說明為什麼需要家族譜牒?主要是為了承先啟後,世代次序不紊亂。這段用了一個比較深的詞:「世次昭穆」,OT也是揣摩很久;「世次」與「昭穆」表達的同一個意思,都是世代的次序。「昭穆」這個詞是源於周朝的宗法制度。


然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此譜牒之作之,所以宜亟亟也。按太史公作世系,以趙氏出高陽,其先與秦同祖,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伐徐有功,封於趙城,由是子孫因以為氏。厥後枝葉繁衍,歷春秋戰國秦漢而下,世居涿郡,多以儒起家者。

第二段開始講述趙家的起源,引用了史記第43卷的《趙世家》。根據太史公的考證:

  • 與秦共祖:短短四個字,透漏了很大的資訊量。根據《史記.趙世家》紀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爲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爲周所殺,其後爲秦。
    • 中衍:誰是中衍呢?根據《史記.秦本紀》紀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皁游。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趙氏一族人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是顓頊的後裔;顓頊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故又稱其為高陽氏;所以為什麼族譜說趙氏出高陽,典故於此。在舜統治的時期,大費因為輔佐舜馴服鳥獸,舜賜贏姓,由此可知趙氏跟贏氏本是同源。大費有兩個孩子,一位是大廉,另一位是若木,大連的玄孫是費昌,當時是夏桀夏桀統治時期(OT覺得這段很時間軸有點怪,夏禹到夏桀夏朝有500年的歷史,大費是舜統治時期,怎麼玄孫就到了夏杰統治了?),投靠了成湯,打敗夏桀於鳴條;而大廉的另兩位玄孫孟戲及中衍,幫商朝帝王太戊駕車。至此,中衍的子孫因為輔佐殷商有功,多為顯貴,成為諸侯。
    • 蜚廉:又稱飛廉,有兩個孩子,一個孩子叫做惡來,是紂王的臣子,在武王伐紂時被殺,這一脈是秦的祖先。
  • 造父:根據史記『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爲趙。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爲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蜚廉另外一個兒子,即是惡來的弟弟,叫做季勝,季勝的兒子是孟增,得到周成王的重用,封號為宅皋狼,後來皋狼也成為趙氏一族人封地最早的名稱。造父為孟增的玄孫,很會駕車,隨著周成王伐徐有功,封地為趙城,自此之後趙氏一族人以此為姓。
  • 歷春秋戰國秦漢:趙氏在叔帶這代,因為周幽王無道,帶著族人跟了晉文侯。周幽王是西周最後一位君主,因為寵愛美女褒姒,以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也從這個時候開始進入了東周,即春秋戰國時期。期間重大的歷史事件趙族一族人從沒落下:包括輔佐晉文公上位的趙衰,晉靈公時的「趙盾弒其君」、晉幽公時趙烈侯的「三家分晉」(至此進入戰國時期),最後在趙幽繆王時降於秦。按族譜紀載,秦漢之後族人多住在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多為讀書人。
    • 趙衰:自從叔帶起到了晉國之後,趙氏一族人便一直處在晉國廟堂之中;趙衰(成季)的祖父趙夙便是晉獻公時的名將。根據史記紀載,趙衰為了要選服侍的晉國諸公子們而進行的占卜,占卜到重耳時為「吉」,便選擇到了重耳陣營;殊不知這一選擇,讓趙衰跟隨重耳逃亡了19年之久,相繼流亡了狄、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八國。到了秦穆公時,重耳藉秦穆公的力量返回了晉國,成為晉文公,為春秋五霸中繼齊桓公第二位稱霸的諸侯。而重耳流亡期間,一直不斷為他出謀劃策、趨吉避凶的幾位重臣,其中便有著名的趙衰與狐偃、介子推;甚至到了秦國後,重耳覺得自己年事已大,已經不想再回晉國爭大位、寧願在秦國安穩度日時,也是趙衰與狐偃出計把重耳灌醉,連夜帶回晉國,重耳還為此大發雷霆(在秦國重耳是真的過得好,秦穆公還將自己的女兒懷贏許配給重耳)。晉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周襄王因為弟弟的叛亂逃亡,趙衰便提議晉文公出兵助周襄王返回周都,平定叛亂,因而成就春秋五霸之一。
    • 趙盾:趙盾(宣孟)是趙衰的兒子,在晉襄公時繼父親繼續處理晉國政務,是忠臣,連原本要刺殺趙盾的刺客看到趙盾簡樸的生活都不得不羞愧自殺,但史書卻只記載了「趙盾弒其君」,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晉襄公卒後,遺命是讓太子夷皋繼位,但是當時夷皋只有六歲,趙盾覺得應該要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來繼位;沒想到太子的母親聽聞此事,便在朝廷上大哭道:「先君何罪,釋其適子而更求君?」 趙盾沒辦法,只能讓夷皋即位,是為晉靈公。晉靈公毫無意外地長歪了,他在高台上用彈弓射行人,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樣子;還有一次因為熊掌燉得不夠爛,就把廚師殺掉,把屍體裝到筐子裏,並讓宮女載到朝廷示眾。種種暴行,不可勝數。趙盾多次勸諫,使晉靈公很反感,暗中派刺客鉏麑刺殺趙盾。鉏麑卻感嘆趙盾忠君愛民,自己一頭撞樹而死。晉靈公又設宴招待趙盾,暗中埋伏士兵,打算趁機殺死他。趙盾的車右武士提彌明得知此事,趕忙跑到宮殿,扶著趙盾退下,提彌明後來被士兵所殺。同年趙穿(趙盾之地)攻殺靈公於桃園,趙盾派趙穿往周迎公子黑臀,是為晉成公,太史董狐寫道,「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 趙盾對此也質問了董狐,因為人明明不是他殺的,董狐也對此做了解釋:「子為正卿,入諫不聽。出亡不遠,君弒,反不討賊,則志同。志同則書重,非子而誰?故書之曰『晉趙盾弒其君夷皋』。」 董狐也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不畏強權、公正執筆陳述事實的美名,孔子口中的「古之良史」。
    • 趙籍:晉國從晉出公之後,主君權力日益式微,主要的權勢集中在知、趙、韓、魏四家,在晉哀公時趙、韓、魏三家聯合滅知家,為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晉幽公時,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由周天子封魏斯、趙籍和韓虔為諸侯(即魏文侯、趙烈侯和韓景侯),是為「三家分晉」,與晉侯並列,此即《資治通鑒》中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的分界點。趙烈候定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從第二段中,可以知道趙氏的先祖,原本也是別人的臣子,為了家族的福祉,輾轉跟過不同的主子,但總是盡心盡力;不過世道真的不行的時候,自己出來幹一番事業也是可以的。趙與秦同祖,贏政母親是趙姬,贏政生於趙國首都邯鄲,幼年在趙國當質子,本是親人間的互相庇護,但戰場之上無父子,平陽之戰坑殺趙國十萬大軍;成王敗寇,往往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根據民國96年刊載在《金門日報》的《金門趙氏源流》的說法,OT引用如下:『天水趙族后裔在漢、南北朝、隋唐時期不少官居顯要者、出了很多名人義士、漢代卅多名趙族侯王中、幾乎近一半出自趙輔宗族、其中以營平侯趙充國最為著名、為漢朝所屈一指名將、唐朝時、趙氏官拜宰相就有四人、其中三人為天水趙氏家族之人、由甘肅天水趙氏脈系中、出了眾多的顯赫名人,達觀貴族、故「氏族典、趙族部紀事」之中、言及『天水趙之望也』直到涿郡趙氏之後趙匡胤得天下,天水趙氏望族地位才被趙氏宗室取代之。』 所以趙家堂號其一為「天水」,由此而來。不過依此說法,天水的趙氏與涿郡的趙氏應為不同的脈,不過OT引用趙家族譜為涿郡趙氏一脈,但老家的堂號卻為「天水」,可能這部分還待考證。


參考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