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盤點民國85年至民國113年(西元1996~2024年)經濟成長率(YoY)

本篇文章盤點民國85年至民國113年經濟成長率,即中國民國開始總統直選後,經歷李登輝前總統、陳水扁前總統、馬英九前總統、蔡英文前總統等四任總統任內的經濟成長率(YoY)比較,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會想要查詢這個資料,主要是因為聽謝金河先生在「數字台灣」節目中多次提到蔡英文前總統任內經濟很好,股市表現也很好,特別對比的就是馬英九前總統任內;從直觀上來說,OT感覺也沒錯,身為泛藍長期的支持者,在蔡英文前總統任內的八年,OT自己也感覺到財富確實是有感的增長,不論是來自於薪資或是投資方面,所以特別好奇這樣的直覺是不是可以經得起驗證。


自民國85年至民國113年經濟成長率(YoY)

本篇資料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出處。

從主計總處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年比經濟負成長,分別是:

  • 民國90年第2季-2.55% (陳水扁前總統任內)
  • 民國90年第3季-4.06% (陳水扁前總統任內)
  • 民國92年第2季-1.15% (陳水扁前總統任內)
  • 民國97年第4季-7.36% (馬英九前總統任內)
  • 民國98年第1季-7.87% (馬英九前總統任內)
  • 民國98年第2季-5.92% (馬英九前總統任內)
  • 民國98年第2季-1.14% (馬英九前總統任內)
  • 民國104年第3季-0.28% (馬英九前總統任內)
  • 民國104年第4季-0.20% (馬英九前總統任內)
  • 民國105年第1季-0.09% (馬英九前總統任內)
  • 民國112年第1季-3.47% (蔡英文前總統任內)

盤點這幾次經濟成長率負成長的原因如下:

  • 民國90年第2季 (-2.55%) 與第3季 (-4.06%),正逢2001年全球網路泡沫破裂(Dot-com Bubble Burst): 從西元 2000 年起,全球科技股和網路股暴跌,使得美國與全球經濟在西元2001 年出現明顯下滑。此外,發生在西元2001年9月11日的911恐怖攻擊,震驚全球,造成投資與消費信心已在當年下半年受到衝擊。這也間接導致亞洲科技景氣衰退,因為臺灣電子業依賴外銷(特別是美國市場),在全球IT市況轉弱時,出口、投資亦受拖累。
  • 民國92年第2季 (-1.15%),SARS 爆發(西元2002年底~西元2003年上半年),算是進入21世紀以來第一場最嚴重的公衛事件,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在亞洲爆發,臺灣、香港、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地深受影響,旅遊、零售與餐飲觀光等產業短期大幅縮減。而在2003年3月美國發動對伊拉克戰爭,造成中東地緣政治動盪,油價及全球投資信心受影響。
  • 民國97年第4季 (-7.36%)、98年第1季 (-7.87%)、98年第2季 (-5.92%)、98年第3季 (-1.14%),始於西元2008下半年的全球金融海嘯,源頭是由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在西元 2008 年 9 月雷曼兄弟倒閉後演變成全球金融風暴,導致全球需求急凍、貿易量驟降。這也導致了全球經濟衰退, 西元2009 年初,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紛紛陷入負成長,牽連出口導向的臺灣製造業。
  • 民國104年第3季 (-0.28%)、第3季 ( -0.20%) 與民國105年第1季 (-0.09%),這期間似乎沒有甚麼重要的經濟事件,但西元2009-2012 年爆發的歐債危機雖已趨緩,不過歐洲經濟復甦仍不穩定,全球需求面並不強勁。政治的方面的話可能也因為民國104年底發生的太陽花學運,造成了兩岸政治的不確定性,加上蔡英文前總的當選更加深了這樣的疑慮,導致國內經濟下滑。
  • 民國112年第1季 (-3.47%),主要是來自於後新冠疫情時期供應鏈與通膨挑戰,在西元2022 年全球通膨飆升及主要央行快速升息後,全球需求放緩、電子產品庫存調整,臺灣製造業出口下滑。而始於2022年2月的俄烏戰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歐洲與全球能源、糧食成本上漲,市場不確定性升高。兩岸此時也因為香港發生反修例事件,造成兩岸間長期政治緊張更是火上加油;但民國112年初負成長,更直接的原因在於世界各國升息、半導體下游需求不振與全球經濟成長趨緩。

扣除上面這幾次的負成長,基本上台灣經濟都是呈現正成長的態勢,說明台灣的企業及人民真的很努力在打拼。整體來說李登輝前總統任內(民國85年至民國89年)經濟成長率YoY大多在5%以上,陳水扁前總統任(民國89年至民國97年)內排除負成長的部分,經濟成長率YoY大致維持在5%以上,最好的一次是民國93年第2季的10.80%,是總統民選以來少見的經濟成長率YoY突破10%。馬英九前總統任內(民國97年至民國105年)可以說是大起大落了;高點民國99年第1季的11.55%、99年第2季的11.55%、99年第3季的11.54%,其餘大多是在3%左右震盪,不過這三次的高點,也是目前中華民國民選總統以來經濟成長率YoY最高的三個點。蔡英文總統任內(民國105年至民國113年),感覺很良好的這8年其實YoY並不突出,雖然這幾年因為美中貿易戰使得科技鏈脫鉤,感覺台灣獲得許多利多,但大約也是在3%左右震盪;最好的一次是110年第1季的9.62%,並沒有超越陳前總統以及馬前總統的高點紀錄;說明除了科技業好之外,其餘的產業可能並不好。

台灣的經濟動能主要是來自於企業,經濟表現好,我們可以說政府的政策有些幫助,但主要還是來自於人民自己肯努力。除了政府的政策是否有遠見外,還有一件事情肯定的:穩定的政治環境造就穩定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穩定了,經濟才有可能發展好。負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鄰近的菲律賓,或是遠在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曾經是GDP遠超台灣的這兩個國家,如今GDP遠遠落後。

本篇文章主要是破除「感覺」的迷思,用數字看台灣。


參考連結:


民國114年2月1日
OTORI 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