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讀「印浦趙氏天源綿遠譜序」 - 至宋朝

上一篇《讀「印浦趙氏天源綿遠譜序」 - 至春秋戰國》文章寫到趙氏一族的起源,從三皇五帝到了春秋、戰國、秦與漢。本篇繼續來閱讀到宋朝的部分。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而我禧祖歷文安、幽都、永清三縣令,五傳而生太祖,於兵馬出仕於周,累遷為殿前都點檢。應天順人,恭受周禪,而有天下傳十六,歷年三百。蓋銀河一脈,而派衍支分;玉幹一根,而枝繁葉茂。三代以還,受命贋眷、修身齊家,以垂培統之基者,未有如我皇祖之盛者也。

本段開始進入家族正史,禧祖指的是宋禧祖,宋太祖趙匡胤的高祖父,據說為稱西漢京兆尹趙廣漢的後裔;在唐朝為官,歷任永清、文安、幽都(今北京)三縣縣令。宋太祖趙匡胤,為宋朝的開國君主,後唐明宗天成年間(西元927年3月21日)生於後唐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後漢時,趙匡胤於後漢隱帝在位期間投奔郭威,之後郭威篡漢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而趙匡胤則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西元959年,後周世宗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執掌殿前司諸軍。隔年(西元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防禦。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政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基,建國號為「宋」,是為「宋太祖」,年號建隆。從宋太祖開始,北宋傳了九位皇帝(始於宋太祖趙匡胤,終於宋欽宗趙桓),南宋傳了七位皇帝(始於宋高宗趙構,終於宋少帝趙昺),總共傳了十六代位,大約三百左右的歷史。

這邊有句話:「未有如我皇祖之盛者也」 OT揣摩了很久是甚麼意思,大概就是要子孫們好好休養自己、不斷精進,向祖先(宋太祖) 看齊吧!雖然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文人治國,宋朝幾乎歷任皇帝的文學造詣都相當高,宋朝也素有「國富兵弱」的歷史評價,但宋太祖本身是很能打的。

在趙匡胤還未稱帝前,西元954年後周太祖逝世,外戚柴榮繼位為後周世宗,趙匡胤調任中央禁軍,高平之戰趙匡胤率二千人參與戰鬥,與北漢軍大戰於高平(今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大破北漢,七千餘人投降。高平之戰後,後周世宗拔擢趙匡胤為殿前司都虞候,領嚴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刺史,後周軍隊自始獨霸。西元956年3月,後周世宗親征南唐,趙匡胤伏軍渦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東北),大敗南唐軍;戰後趙匡胤因功受封殿前都指揮使,不久又加封定國軍節度使。西元957年初4月後世宗再度親征南唐,命趙匡胤率領禁軍殲滅壽州外圍南唐援軍,壽州因此無援,於是投降。還京後,趙匡胤因功加拜義成軍節度、檢校太保,仍然擔任殿前司都指揮使。西元957年底,後周世宗三征南唐,趙匡胤攻陷濠州、泗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泗縣)、楚州(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南唐江北之地盡為周有;隔年5月,趙匡胤改封忠武軍節度使。西元959年3月,後周世宗北征契丹,趙匡胤任水陸都部署,先期抵達瓦橋關(今河北省保定市雄縣),守將姚內斌投降。6月,世宗染病不適,命車駕回京。7月23日,世宗任命趙匡胤為殿前司都點檢,為殿前禁軍最高統帥。27日,世宗因病駕崩,年僅七歲的梁王柴宗訓繼位為周恭帝,改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當時的中國五代十國的局面還沒結束,除了內政之外,還得繼續南征北討,直到宋太宗即位後才完成了統一大業:

  • 西元963年荊湖之戰 
  • 西元964年宋滅後蜀之戰 
  • 西元970年宋滅南漢之戰 
  • 西元974年宋滅南唐之戰 
  • 西元979年宋滅北漢之戰 

西元979年,宋朝至此統一除燕雲十六州及河西走廊等地外的漢地。

除了「陳橋兵變」直接關聯宋太祖之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也是來自於宋太祖,西元961年以及696年的兩次的杯酒釋兵權,為宋朝中央集權的態勢打下基礎。可見「未有如我皇祖之盛者也」之說毫無疑問的實至名歸,不過族譜中只提「修身」、「齊家」,卻不提「治國」,更不提「平天下」,一方面是謙虛,一方面還真的是提醒後人不要鋒芒太露。先祖能坐上皇帝享受榮華富貴、至尊天下,自然福及子孫;但當王朝走向終結時,也必然禍及子孫。


考之玉牒所載,推禧祖為始,自出祖傳及宣祖有五子。長曹王、末岐王俱早世,無傳;惟太祖、太宗、魏王立行字。鼎分三派,而每派各立十四字,載於牒譜,以別源委,以列昭穆。生齒雖繁,子孫日盛,皆可有稽者。迨至德祐丙子年,元秋逼最可恨者,叛臣蒲壽庚以城降元,司馬府第盡遭兵燓。

這段說了兩件事情,第一件是印浦趙氏家族的族譜從禧祖開始,分為三派: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匡義)、魏王(趙匡美),有十四字輩,用來分別世次(也就是十四世一輪)。

第二件事情紀載了一段千百年來的怨恨,也是給後代子孫一個很大的提醒。金兵攻陷宋東京(開封)北宋覆亡、當時金兵擄去徽、欽二帝和大部分皇族、北宋除宋太祖外、其他皇帝均為太宗後裔。德祐丙子年元兵佔杭州、進而福州失守、居福州連江西外室、舉罹其禍、西外宋又一次蒙難、其子孫以太宗派居多損失致巨。景炎元年十一月宋將陳宜中、張世杰奉端宗之命和趙由昺航海至泉州;卻遇到泉州招撫使蒲壽庚通敵叛亂,以議事和防城為由、宴請南外宗室,蒲壽庚暗藏兵器,殺宗室及士大夫三千餘人。南外宗室宋太祖派居多、皇室首當其衝、故皇族罹兵革、而竄流改名換姓、或棄譜牒或投遺像於水火之中、幸存者亦不敢用真字號、怕惹來殺身之禍也。可知北宋、南宋分別對太宗、太祖兩脈子孫造成很大的損失,這也是族譜中提到族譜曾有中斷過數次的緣由,而也只有蒲壽庚一個外姓族人入了家族族譜,卻不是件好事。

端宗在位二年,崩於廣東碙州。此時元兵追逼至碙州一代,端宗又崩,群臣多欲散去;惟樞密使陸秀夫奮臂高呼曰:「度宗皇帝一子在為難中只有一旅之眾尚能中興,今日眾官士卒皆備,如天不絕宋,大眾一心,豈不能復國乎!」西元1276年5月陸秀夫率百官擁護由昺為皇帝,城都為碙州,改元為祥興。帝年僅有八歲,由楊太后垂帘聽政,陸秀夫拜丞相,在位只有二年。元兵張弘范,知帝昺在崖山海上,逐舉兵圍攻,陸秀夫看此狀況實在難於挽回局勢,驅逐妻跳海,隨換上朝服背袱幼帝同溺海中,帝死朝亡。結束了北、南二宋統治三百廿年國政。讀到這裡突然覺得貴為皇室貴冑也是挺悲哀的!端宗得年九歲,帝昺得年八歲,都還只是什麼都不懂,只想玩樂的小屁孩年紀,竟然就要背負著國家榮辱、家族復興的責任,小小年紀,雙雙被逼死,何苦來哉?



而我宗室苗裔,乃從帝昺行航海南下,散處泉彰不一其地。惟我十七都浦邊鄉奐城族,建立詞字,重修牒譜。自是而昭穆不紊,人丁蔚起,相傳九世千有餘人,至弘治辛卯年,我二十七世祖肇基公,分其脈千,後浦東門生一子曰進賢,而進賢公乃生二子。

前面提到援軍破了臨安之後,許多宗室族人隨著宋少帝趙昺南下泉州、漳州。到了金門的浦邊,重新建立起祠堂,金門浦邊這一脈以第二十七世的肇基公為始。

燕懿王德昭玄孫趙子繆、趙子侁由南外宗正司徙居泉州為泉之始祖,後代子孫一直在泉州繁衍。子侁公第七子伯調公長子師玖公又徙居青陽卯浦為始祖(青陽卯浦即泉州南門外、現為晉江市所在地、古稱五店市、原市區公路旁尚存有趙氏宗祠)。師玖公欲避禍,獨善其身、不慕仕進,徘徊山水間,相其地之可隱者而遷居;一旦往青陽,觀其秀麗、樂其地之豐 ,云曰:「可以衍振振之子孫,可以綿綿之家業,此地也」。於是喬遷山之下舊市居焉。

德祐丙子年(西元1276),元狄侵逼,我十六世祖仕雅公長子昌仕公號孝成卜居浯州十七都浦邊,這便是金門浦邊這一脈的來源。不過聰明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這個世次好像已經對不起來了。這個部分在本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再作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