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讀「印浦趙氏天源綿遠譜序」 - 三派譜字

上一篇文章寫到族譜宋朝到為了避禍而移居至泉彰等地,而我們這脈的先祖肇基公則是到了金門後浦。本篇本來也大算依照前面兩篇的邏輯逐字翻譯族譜,但可能是古文程度不夠好,除了跟現代的字體或是用法不同,覺得有些文字不夠通暢;所以接下來幾頁族譜原文還是分享出來,但是文字的部分OT就用大意帶過了。本文比較有意思的部分是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所留下的三派譜字,即真正意義上的「論字排輩」。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出處。

長源輝傳有四世,因土地窄而田園瘦,源輝公先分一支於浦邊,春秋祭祀仍歸印浦。又傳四世,時值明清交際之秋,干戈擾亂,民不堪命,而我族士女散之四方,以故浦邊廟宇失修廢墮,因而春秋替其祀,牒譜閔其修矣。撫期景者,能有不寂然而傷乎斯時也?我源耀公之曾孫亦不忘乎其坵墟梓里,遂遷來澎及臺,是以東源、西源之名。



馬手小子... 這段開始看不太懂,其OT本來想好好考究「馬手小子生當輓世...」這段話是甚麼意思,但因為一直參不透,文章一直沒更新,堅持三個月後終於放棄😅

總之本頁的意思是在告訴後世子孫雖然族譜在一次因為戰亂遺失、廟宇失修,又因為東渡澎湖、台灣,就更要把趙氏族人的源委派別梳理清楚,把族譜重新建立起來,以承先啟後;還好東渡澎湖、台灣的族人還有私譜,便可據此再開始重新修族譜,重修後題目為「印浦趙氏天元綿遠譜」,分為兩卷。





上面兩頁的大意是族譜傳給子孫賢達者,在每年春祭時修訂,在冬祭時編入族譜中。現在的春祭指的應該就是清明的時候,位在後龍的祖墳,OT前幾年還有去掃過,看到趙家人丁旺盛,畢竟趙姓在台灣不算大姓,看到這麼多趙家人還是覺得挺溫馨的。這個族譜修訂是在乾隆丁卯年,也就是乾隆及為第十二年,西元1747年修訂,以明宜公作為繼始、為27世起。

根據私譜的記載,我們後龍這脈是在三十八世的杰院公(1728年生)來台,因此推測應該是清朝雍正年間來台。更早來台的是杰院公的四叔公師深公(1656年生)遷台灣彰化縣澎湖厝及草尾港(澎湖厝及草尾港皆位於位於今彰化縣鹿港鎮)以及五叔公師淵公(1658年生)同樣遷台灣彰化縣澎湖厝及草尾港,推測遷台時間可能為清朝康熙年間。從趙家遷台的路線來看,先從福建泉州到金門,再從金門到澎湖,然後從澎湖到台灣;從明鄭以來,澎湖開始成為遷台的前進基地,也包括後來施琅收復台灣,同樣選擇澎湖作為前進基地。


族譜末段紀載太祖、太宗、魏王三脈傳後世的十四譜字:

  • 太祖派:德、惟、守、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
  • 太宗派:元、允、宗、廷、士、不、善、耳、涼、必、藏、有、貴、同。
  • 魏王派:德、臣、曲、淑、之、光、雁、秩、時、若、嗣、次、古、公。

不過根據「金門日報:金門趙氏源流」以及維基百科「行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這篇,有著不同的說法,太祖派可能是比較沒有爭議的:

金門日報:

  • 太祖派:德、惟、守、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
  • 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 魏王派:德、承、克、叔、之、公、彥、夫、時、若、嗣、次、茍、光。

維基百科:

  • 太祖派: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
  • 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 魏王派:德、承、克、叔、之、公、彥、夫、時、若、嗣、古、光、登。

按照叔叔的說法,他們這一輩是「令」字輩,換句話說到我這輩就是「子」字輩了。以前高中時曾經學古人幫自己取了個字叫做「子采」,原意為「血淚相和勤耕耘,收穫自是多豐采」。想來全是誤打誤撞,相當有趣。到了女兒就是「伯」字輩了,不過這個字要命名的話對女孩子來說還真是不友善 😅

我們可以用這個字輩來對照宋朝皇帝:

北宋

  • 真宗:德昌(元休),太宗派第六世。
  • 仁宗:受益(禎),對不到字輩。理論上應該是太宗派第七世。
  • 英宗:宗實,太宗派第八世。
  • 神宗:仲鍼,太宗派第九世。
  • 哲宗:傭,對不上字輩。理論上是太宗派第十世。
  • 徽宗:德基,對不上字輩,徽宗為哲宗的弟弟,理論上應該也是太宗派第十世。
  • 欽宗:桓,對不上字輩。理論上是太宗派第十一世。
南宋
  • 高宗:德基,對不上字輩。高宗為欽宗的弟弟,理論上是太宗派第十一世。
  • 孝宗:伯琮,這時從太宗派禪讓到了太祖派,按照字輩排序,為太祖派第十二世。
  • 光宗:惇,對不上字輩。理論上是太祖派第十三世。
  • 寧宗:擴,對不上字輩。理論上是太祖派第十四世。
  • 理宗:與舉,太祖派第十五世。
  • 度宗:孟啟,太祖派第十六世。
  • 恭帝:㬎,對不上字輩。理論上是太祖派第十七世。
  • 瑞宗:昰,對不上字輩,為恭帝的哥哥,理論上也是太祖派第十七世。
  • 少帝:昺,對不上字輩,為度宗的孩子,理論上也是太祖派第十七世。宋朝末代皇帝,得年僅七歲。


宜明公為二十七世,這說法可能是存在問題的。照理說二十七世應為「師」字輩,而非「宜」字輩。太祖派第十七世約生於1260s~1270s這個區間,一代20年計算,二十七世大約是1360s~1370s這個區間出生,也就是元末明初。根據紀載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宜明公遷至金門浦邊,這個時間點確實對不上。若是宜明公是三十二世,同樣以一代20年計算,三十二世大約是1560s~1570s這個區間出生,同樣也是對不上的。如果以「德」字輩作為第一世計算呢?三十二減去五就是二十七,雖然世次對了,但還是與明朝弘治年間遷台這個年份對不起來。所以關於宜明公這一段,族中長老也請專家學者們進行考究過,目前也是沒有結論的。不過OT認為,若如太祖遺訓所言禧宗作為第一世,那麼「德」字輩就得是第六世。






本頁紀載宋朝北宋至南宋的君主們。


這次來印度出差,不免會有同事會問台灣跟中國大陸的問題,對我來說,是同一個文化、是同一家人,只是政治體制不同而已。但是政治這種東西,往往就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你永遠不知道現在的統治政體還可以持續多久?如同前面所說,趙家也曾經一度坐擁神州萬里,但是又那如何呢?歷史的洪流一代接著一代而來,到了朝代末期年僅七歲的孩子要被逼跳海。可能是看過太多統治政體的更迭,現在也是只求平安過日子的尋常人家罷了。



參考連結:



民國114年7月4日
子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