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Economic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Economic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2月3日 星期一

盤點民國105年至113年(西元2016~2024年)主要經濟數據

如同前一篇《盤點民國85年至民國113年(西元1996~2024年)經濟成長率(YoY)》所述,可以看到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我們不能說在蔡英文前總統主政時期的經濟很好,但要說經濟差恐怕也不盡公平;比起同時期台灣的主要貿易國家,台灣的經濟表現甚至還是表現比較好的那一群。那麼為什麼還有些民眾覺得台灣的經濟差呢?我想問題應該主要是出在結構問題,所謂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


    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折線圖)

    本篇資料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出處。

    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盤點民國85年至民國113年(西元1996~2024年)經濟成長率(YoY)

    本篇文章盤點民國85年至民國113年經濟成長率,即中國民國開始總統直選後,經歷李登輝前總統、陳水扁前總統、馬英九前總統、蔡英文前總統等四任總統任內的經濟成長率(YoY)比較,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會想要查詢這個資料,主要是因為聽謝金河先生在「數字台灣」節目中多次提到蔡英文前總統任內經濟很好,股市表現也很好,特別對比的就是馬英九前總統任內;從直觀上來說,OT感覺也沒錯,身為泛藍長期的支持者,在蔡英文前總統任內的八年,OT自己也感覺到財富確實是有感的增長,不論是來自於薪資或是投資方面,所以特別好奇這樣的直覺是不是可以經得起驗證。


    自民國85年至民國113年經濟成長率(YoY)

    本篇資料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出處。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快讀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制度如何形成及其對繁榮的影響」

    2024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4年瑞典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授予達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以及詹姆斯·A·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以表彰他們「關於制度如何形成及其對繁榮影響的研究」。

    看完202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的研究,OT認為得獎者們將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與古典經濟學中的「供給與需求」概念聯繫起來。古典經濟學強調市場如何通過供給和需求達到均衡,而得獎者的研究則進一步探討了在制度框架下,如何創造一個有利於長期經濟增長的「供給」環境。特別是,他們指出如果統治者只關注短期的「提取」(extractive institutions),也就是只剝奪資源而不建立合理的分潤機制,那麼這樣的制度最終會損害社會整體的繁榮,並導致經濟的停滯或衰弱。這與古典經濟學的供需理論有共通之處:一個健康的市場需要有合理的資源配置和回饋機制,才能長期發展。當供給端(生產者或統治者)只顧眼前利益,未考慮需求端(消費者或人民)的長期福祉時,整個經濟體系將無法持續發展。

    這次得獎的研究除了對於經濟學也對於政治學有深遠影響,特別是在現代複雜的大國博弈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如何健全社會制度思考方向。這次的得獎研究並沒有僅僅圍繞「民主」或「專制」的二元對立來討論制度的優劣,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共享利益」的重要性。不論是民主還是專制,核心在於制度是否能夠建立起一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讓社會中的不同群體都能夠享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包容性制度的關鍵就在於這種利益共享的機制,它能夠促進長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反之,掠奪性制度只會將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導致社會不平等的加劇和經濟的停滯。

    這也可以解釋了為什麼在有些專制體制經濟上也能夠發展到令人相當矚目的成果,可能不僅僅是因為人口紅利、天然資源,也因為它們設計了有效的利益共享制度,確保經濟成果能夠惠及廣大人民。相反,如果一個民主國家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共享機制,經濟增長可能會受限,甚至可能面臨社會動盪。因此,制度的包容性與其是否「民主」或「專制」並不一定有直接關聯,而是取決於其是否能夠促進全社會的利益共享。這樣的觀點在中美競爭的背景下尤其具有現實意義,因為這兩個大國在如何分配經濟成果、如何建立共享利益的制度框架上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短期衝突走向長期雙贏的賽局》的延伸閱讀

    在台灣颱風假期間,世界卻沒有因此而靜止:今年10月1日,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南部的真主黨大本營;10月2日,伊朗發射導彈攻擊以色列的軍事設施;10月3日,以色列則空襲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中東似乎再次陷入新一輪的仇恨與衝突中。10月7日,年度的諾貝爾獎季節預計也將如期而至;回顧2005年10月10日,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兩位因賽局理論貢獻卓著的學者。其中一位得主是來自以色列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他在離開史丹佛大學回到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後,曾受聘為以色列政府提供關於軍事和外交問題的諮詢。儘管他是賽局理論的權威,然而他的建議當時卻未被以色列政府所採納。

    賽局理論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經濟學、政治學及其他領域的重要工具。1920年代,數學家埃米爾·博雷爾和馮·諾伊曼開始探討策略性決策問題,並在1930年代,馮·諾伊曼與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共同撰寫了經典著作《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1944),這部作品奠定了現代賽局理論的基礎。1950年代,美國數學家約翰·奈許(John Nash)提出了「奈許均衡」的概念,這對非合作賽局至關重要。奈許均衡指出,當所有參與者在賽局中都選擇了對自己最佳的策略時,沒有人有動機單方面改變自己的選擇。這一理論在各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並使奈許於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在1960至1980年代,賽局理論被廣泛應用於國際關係、軍事策略及經濟學領域。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在冷戰時期的核威懾研究,展示了賽局理論如何解釋衝突中的策略性互動。他的研究促進了賽局理論在社會科學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羅伯特·奧曼的重複賽局理論則擴展了合作理論,深入解釋了長期互動中的合作機制。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數學方法的進步,賽局理論在金融市場、拍賣理論、政治競爭和環境政策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1990年代以來,機制設計(Mechanism Design)等新興領域更是成為賽局理論的重要分支,對網絡市場、電子競標和公共政策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將回顧2005年兩位得獎者的精彩研究成果,並探討其對現代社會的重大影響。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2024年7月21日 星期日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2024 JULY)

    2024年七月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提供了對全球經濟當前狀態的深入分析,其中包括了許多重要的觀察和預測。這份報告概述了各個經濟體的增長動態、通趨勢、貿易發展以及貨幣政策的變化。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出處。

    2024年3月2日 星期六

    2024年IMF世界經濟展望

    本篇文章全文翻譯自IMF於2024年一月份對於全球2024年的經濟展望。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也歡迎有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連結。


    通脹緩和與穩定增長為軟著陸開啟道路

    • 全球增長在2024年預計為3.1%,2025年為3.2%,2024年的預測比2023年10月世界經濟展望(WEO)高出0.2個百分點,這得益於美國和幾個大型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超出預期的韌性,以及中國大陸的財政支持。然而,2024至2025年的預測仍低於2000至2019年的歷史平均值3.8%,這是因為中央銀行政策利率為對抗通脹而處於高位,財政支持的撤銷在高債務壓力下對經濟活動造成影響,以及基礎生產力增長低迷。在供應面問題解除和貨幣政策限制的背景下,大多數地區的通脹下降速度超出預期。全球總體通脹預計將在2024年降至5.8%,2025年降至4.4%,2025年的預測已向下修正。
    • 隨著通脹放緩和經濟增長穩定,硬著陸的可能性已經減少,全球增長風險大致平衡。在樂觀方面,通脹下降速度加快可能導致金融條件進一步放鬆。比預測中假設的更寬鬆的財政政策可能意味著暫時的增長提高,但也冒著後期調整成本更高的風險。更強的結構性改革動能可能會增強生產力並帶來積極的跨境溢出效應。在不利方面,來自地緣政治衝擊的新商品價格飆升——包括紅海持續的攻擊——和供應中斷或更持久的基礎通脹可能會延長貨幣緊縮條件。中國大陸房地產行業的問題加深或在其他地方,轉向稅收增加和削減開支的混亂做法也可能導致增長失望。
    • 政策制定者的近期挑戰是成功管理通脹降至目標的最後下降階段,根據基礎通脹動態調整貨幣政策,並在工資和價格壓力明顯緩解的情況下,調整為較不限制性的立場。同時,在許多情況下,隨著通脹下降和經濟更能吸收財政緊縮的影響,重新關注財政整頓以重建預算能力,以應對未來衝擊,增加新的支出優先順序的收入,並遏制公共債務的上升是需要的。有針對性且順序安排妥當的結構性改革將強化生產力增長和債務可持續性,並加速朝向更高收入水平的融合。需要更有效的多邊協調來解決債務問題,避免債務困境並為必要的投資創造空間,以及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IMF 2023年七月份世界經濟展望更新

    本篇節錄自IMF 2023年七月份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原文網址:NEAR-TERM RESILIENCE, PERSISTENT CHALLENGES本篇提供OT自我學習使用,如果覺得有幫助的朋友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出處。

    Projections Table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2016~2021 台灣及東亞主要經濟體GDP對應股市指數整理

    繼前一篇「盤點37年來(1980~2017)的台灣人均GDP」被ptt網友引用之後造成不少點閱,先跟這位不具名轉載的朋友道謝。這幾年全球經濟又經過中美貿易摩擦及COVID-19的蹂躪,也藉此重新整理台灣與韓國、新加坡、香港等昔日「亞洲四小龍」,以及東亞兩大工業體:中國大陸與日本的對比。

    本篇文章完成時,2021年尚未過完,因此關於在本文中與GDP有關的數據只有在2021年10月之前是實際數據,之後是IMF估計值。此外COVID-19的新變種珠Omicron正準備造成新一波影響,因此經濟數據可能還會有許多調整。在此提醒。

    下圖是2016~2021的GDP成長百分比,可以看到2020那一年全球大都因為疫情實施封鎖經濟而造成嚴重衰退,但就算是這麼辛苦的一年,率先把疫情控制下來的中國大陸還是正成長2.342%,而幾乎沒有疫情的台灣則有3.123%,都是非常優秀。IMF預估中國大陸2021年GDP會成長8.015%、香港6.435%、新加坡6.029%、台灣5.864%、韓國4.278%、日本2.358%。

    GDP成長百分比。資料取自IMF

    下圖為台灣、韓國、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及日本的GDP總量,以百億美元計算。很明顯看到中國大陸(16862.979)總量最為龐大,日本(5103.11)居次,再來是韓國(1823.852)、台灣(785.589),新加坡(378.645)與香港(369.722)總量相當。顯然還是與人口總數有相當關係。以總量來看,斜率變化告訴我們中國大陸的成長還是非常迅速。
    GDP。資料取自IMF

    下圖是人均所得,可以觀察到新加坡跟韓國在2018年中美貿易開始摩擦之後開始受到一些干擾,在2020年則因為疫情而衰退,以貿易為主的新加坡尤其明顯;不過很快的這兩個經濟體人均所得預計在2021年又可回到疫情前的水準。2021年IMF預估下圖經濟體中,人均所得最高的是新加坡(66263.418美元),接著是香港(49485.084美元)、日本(40704.304美元),韓國(35195.522美元)與台灣(33401.709美元)的差距正在縮小中。中國大陸(11891.202美元)也在成長,不過速率比起其他經濟體(除日本外),並不算特別陡峭,畢竟人口總量大;而日本人均幾乎沒有變化。
    人均所得。資料取自IMF

    下圖為指數的比較。第一個紅色箭頭標記的是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許多股市開始受到影響,那一波最嚴重是滬深300;接著是2020年COVID19在全球大爆發,全球股票市場應聲下挫,無一倖免。2016~2021年成長最猛烈的是台灣的加權指數,成長109.01%,其次是日經50.10%、韓國44.75%、滬深29.51%,最不理想的是香港恆生指數7.12%。但就算如此,比起只投資台幣的報酬率只有2.12%,結論還是資產要配置一些在股票市場。

    礙於工具的緣故,沒辦法一次比較更多指數。還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再挖掘更多資料。

    從股市對比上面GDP,可以發現好像有點關聯卻有沒這麼明顯。舉例來說日本GDP沒有成長,但股市卻很明顯地在成長;而台灣及韓國的GDP顯示正在成長,而股市也明確地反應這塊。比較值得關注的還有香港,自2020年通過港版國安法之後,很多機構預言香港的經濟會崩潰,不過從GDP有關的各項數據來看,香港毫無疑問還是在成長;但同時恆生指數毫無疑問,表現確實是幾個市場中表現最差的。香港後續會如何,值得繼續觀察。

    指數比較。資料取自富邦人壽

    以上給各位朋友們提供參考。


    OTORI
    民國110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