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前一篇《盤點民國85年至民國113年(西元1996~2024年)經濟成長率(YoY)》所述,可以看到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我們不能說在蔡英文前總統主政時期的經濟很好,但要說經濟差恐怕也不盡公平;比起同時期台灣的主要貿易國家,台灣的經濟表現甚至還是表現比較好的那一群。那麼為什麼還有些民眾覺得台灣的經濟差呢?我想問題應該主要是出在結構問題,所謂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 |
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 |
![]() |
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折線圖) |
如同前一篇《盤點民國85年至民國113年(西元1996~2024年)經濟成長率(YoY)》所述,可以看到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我們不能說在蔡英文前總統主政時期的經濟很好,但要說經濟差恐怕也不盡公平;比起同時期台灣的主要貿易國家,台灣的經濟表現甚至還是表現比較好的那一群。那麼為什麼還有些民眾覺得台灣的經濟差呢?我想問題應該主要是出在結構問題,所謂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 |
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 |
![]() |
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折線圖) |
本篇文章盤點民國85年至民國113年經濟成長率,即中國民國開始總統直選後,經歷李登輝前總統、陳水扁前總統、馬英九前總統、蔡英文前總統等四任總統任內的經濟成長率(YoY)比較,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會想要查詢這個資料,主要是因為聽謝金河先生在「數字台灣」節目中多次提到蔡英文前總統任內經濟很好,股市表現也很好,特別對比的就是馬英九前總統任內;從直觀上來說,OT感覺也沒錯,身為泛藍長期的支持者,在蔡英文前總統任內的八年,OT自己也感覺到財富確實是有感的增長,不論是來自於薪資或是投資方面,所以特別好奇這樣的直覺是不是可以經得起驗證。
![]() |
自民國85年至民國113年經濟成長率(YoY) |
2024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4年瑞典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授予達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以及詹姆斯·A·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以表彰他們「關於制度如何形成及其對繁榮影響的研究」。
看完202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的研究,OT認為得獎者們將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與古典經濟學中的「供給與需求」概念聯繫起來。古典經濟學強調市場如何通過供給和需求達到均衡,而得獎者的研究則進一步探討了在制度框架下,如何創造一個有利於長期經濟增長的「供給」環境。特別是,他們指出如果統治者只關注短期的「提取」(extractive institutions),也就是只剝奪資源而不建立合理的分潤機制,那麼這樣的制度最終會損害社會整體的繁榮,並導致經濟的停滯或衰弱。這與古典經濟學的供需理論有共通之處:一個健康的市場需要有合理的資源配置和回饋機制,才能長期發展。當供給端(生產者或統治者)只顧眼前利益,未考慮需求端(消費者或人民)的長期福祉時,整個經濟體系將無法持續發展。
這次得獎的研究除了對於經濟學也對於政治學有深遠影響,特別是在現代複雜的大國博弈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如何健全社會制度思考方向。這次的得獎研究並沒有僅僅圍繞「民主」或「專制」的二元對立來討論制度的優劣,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共享利益」的重要性。不論是民主還是專制,核心在於制度是否能夠建立起一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讓社會中的不同群體都能夠享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包容性制度的關鍵就在於這種利益共享的機制,它能夠促進長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反之,掠奪性制度只會將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導致社會不平等的加劇和經濟的停滯。
這也可以解釋了為什麼在有些專制體制經濟上也能夠發展到令人相當矚目的成果,可能不僅僅是因為人口紅利、天然資源,也因為它們設計了有效的利益共享制度,確保經濟成果能夠惠及廣大人民。相反,如果一個民主國家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共享機制,經濟增長可能會受限,甚至可能面臨社會動盪。因此,制度的包容性與其是否「民主」或「專制」並不一定有直接關聯,而是取決於其是否能夠促進全社會的利益共享。這樣的觀點在中美競爭的背景下尤其具有現實意義,因為這兩個大國在如何分配經濟成果、如何建立共享利益的制度框架上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在台灣颱風假期間,世界卻沒有因此而靜止:今年10月1日,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南部的真主黨大本營;10月2日,伊朗發射導彈攻擊以色列的軍事設施;10月3日,以色列則空襲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中東似乎再次陷入新一輪的仇恨與衝突中。10月7日,年度的諾貝爾獎季節預計也將如期而至;回顧2005年10月10日,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兩位因賽局理論貢獻卓著的學者。其中一位得主是來自以色列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他在離開史丹佛大學回到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後,曾受聘為以色列政府提供關於軍事和外交問題的諮詢。儘管他是賽局理論的權威,然而他的建議當時卻未被以色列政府所採納。
賽局理論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經濟學、政治學及其他領域的重要工具。1920年代,數學家埃米爾·博雷爾和馮·諾伊曼開始探討策略性決策問題,並在1930年代,馮·諾伊曼與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共同撰寫了經典著作《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1944),這部作品奠定了現代賽局理論的基礎。1950年代,美國數學家約翰·奈許(John Nash)提出了「奈許均衡」的概念,這對非合作賽局至關重要。奈許均衡指出,當所有參與者在賽局中都選擇了對自己最佳的策略時,沒有人有動機單方面改變自己的選擇。這一理論在各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並使奈許於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在1960至1980年代,賽局理論被廣泛應用於國際關係、軍事策略及經濟學領域。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在冷戰時期的核威懾研究,展示了賽局理論如何解釋衝突中的策略性互動。他的研究促進了賽局理論在社會科學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羅伯特·奧曼的重複賽局理論則擴展了合作理論,深入解釋了長期互動中的合作機制。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數學方法的進步,賽局理論在金融市場、拍賣理論、政治競爭和環境政策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1990年代以來,機制設計(Mechanism Design)等新興領域更是成為賽局理論的重要分支,對網絡市場、電子競標和公共政策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將回顧2005年兩位得獎者的精彩研究成果,並探討其對現代社會的重大影響。
![]() |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2024年七月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提供了對全球經濟當前狀態的深入分析,其中包括了許多重要的觀察和預測。這份報告概述了各個經濟體的增長動態、通膨趨勢、貿易發展以及貨幣政策的變化。
![]() |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出處。
本篇文章全文翻譯自IMF於2024年一月份對於全球2024年的經濟展望。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也歡迎有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連結。
![]() |
本篇節錄自IMF 2023年七月份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原文網址:NEAR-TERM RESILIENCE, PERSISTENT CHALLENGES。本篇提供OT自我學習使用,如果覺得有幫助的朋友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出處。
![]() |
Projections Table |
繼前一篇「盤點37年來(1980~2017)的台灣人均GDP」被ptt網友引用之後造成不少點閱,先跟這位不具名轉載的朋友道謝。這幾年全球經濟又經過中美貿易摩擦及COVID-19的蹂躪,也藉此重新整理台灣與韓國、新加坡、香港等昔日「亞洲四小龍」,以及東亞兩大工業體:中國大陸與日本的對比。
本篇文章完成時,2021年尚未過完,因此關於在本文中與GDP有關的數據只有在2021年10月之前是實際數據,之後是IMF估計值。此外COVID-19的新變種珠Omicron正準備造成新一波影響,因此經濟數據可能還會有許多調整。在此提醒。
下圖是2016~2021的GDP成長百分比,可以看到2020那一年全球大都因為疫情實施封鎖經濟而造成嚴重衰退,但就算是這麼辛苦的一年,率先把疫情控制下來的中國大陸還是正成長2.342%,而幾乎沒有疫情的台灣則有3.123%,都是非常優秀。IMF預估中國大陸2021年GDP會成長8.015%、香港6.435%、新加坡6.029%、台灣5.864%、韓國4.278%、日本2.358%。
![]() |
GDP成長百分比。資料取自IMF。 |
![]() |
GDP。資料取自IMF。 |
![]() |
人均所得。資料取自IMF。 |
礙於工具的緣故,沒辦法一次比較更多指數。還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再挖掘更多資料。
從股市對比上面GDP,可以發現好像有點關聯卻有沒這麼明顯。舉例來說日本GDP沒有成長,但股市卻很明顯地在成長;而台灣及韓國的GDP顯示正在成長,而股市也明確地反應這塊。比較值得關注的還有香港,自2020年通過港版國安法之後,很多機構預言香港的經濟會崩潰,不過從GDP有關的各項數據來看,香港毫無疑問還是在成長;但同時恆生指數毫無疑問,表現確實是幾個市場中表現最差的。香港後續會如何,值得繼續觀察。
![]() |
指數比較。資料取自富邦人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