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從AI熱潮到貿易降溫:閱讀WTO《2025年全球貿易展望》— 以價值衡量貿易

在前幾章中,我們觀察到2025年全球貿易量雖因AI熱潮與前置進口而出現短期反彈,但隨著關稅效應與景氣放緩逐步顯現,2026年貿易動能正進入修正期。若前一章以「貨物流量」描繪全球貿易的動態軌跡,本章則轉向以價值(value)為核心的衡量方式,探討商品與服務在全球市場中的實際金額變化與結構轉移。

以價值衡量的貿易分析能揭示量能背後的價格與結構因素——包括通膨、匯率、商品組成與市場需求強度。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品貿易總值年增約6%,其中AI相關產品、半導體與高端設備的出口價值顯著提升,而傳統製造業與能源相關貿易則因價格趨緩而相對平淡。另一方面,服務貿易價值增長放緩,顯示疫情後的旅遊與運輸復甦週期已接近尾聲,數位與知識密集型服務則成為主要支撐。

換言之,全球貿易的焦點正從「量的成長」轉向「價值的再配置」。這場轉變不僅反映出技術投資與供應鏈再布局的深層趨勢,也揭示通膨回落與關稅重構下的價格調整效應。本章將從商品與服務的貿易金額變化出發,探討其背後的區域分布、產業結構與價格信號,進一步理解全球貿易在2025年如何進入一個「量減質變」的新階段。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商品貿易(Merchandise trade)

2025年上半年,以美元計價的全球商品貿易總值較去年同期上升6%,顯示全球貿易在整體宏觀經濟動能與美國前置進口(frontloading)帶動下,維持廣泛性的擴張趨勢。

從產品別來看,成長最明顯的為辦公與電信設備(+18%)、化學品(+10%)與其他機械(+9%)。相對地,燃料與礦產品(–5%)、鋼鐵與汽車產品則呈現價值下滑。其中燃料價格跌幅(–11%)較2024年全年趨勢溫和,而金屬與礦物(不含貴金屬)價格則略有回升。

從區域角度觀察,非洲地區的進出口價值成長最快,出口主要集中於原物料商品,進口則以船舶、車輛與機械為主。亞洲的出口成長主要來自貴金屬與機械設備;歐洲的出口則受貴金屬、有機化學品與藥品帶動。唯一出現出口下滑的區域是獨立國家聯合體(CIS,–5%),主因為該區商品結構中燃料與礦產品佔比高達67%,與全球能源貿易下滑趨勢一致。

進口方面,非洲、北美與中南美洲的成長最強勁。北美的進口增加主要來自貴金屬、有機化學品、機械與藥品,其中車輛與精密儀器類產品增幅最明顯。

若以主要經濟體比較,所有主要出口國在2025年上半年名目出口皆有成長:

  • 香港表現最強,年增13.3%,主因高階電子產品出口暢旺;
  • 日本成長 6.4%,主要受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至東亞帶動;
  • 中國大陸對美直接出口下降,但轉向亞洲與德國市場,整體仍成長 6.0%;
  • 美國出口增加 5.0%,成長來源包括貴金屬、電子產品、機械及民用航空器;
  • 歐盟出口增長 3.7%,其中約一半來自對美有機化學品出口激增,藥品與電子產品亦有貢獻。

在主要進口國中,僅中國大陸出現進口衰退3.8%,主要因礦物燃料與貴金屬進口下降;但電子與機械進口仍維持成長,進口來源集中於美國、以色列及其他亞洲經濟體。其他主要進口國則普遍成長:

  • 英國進口上升16.1%,其中三分之二來自貴金屬,其餘來自美國、歐盟與中國大陸的電子與機械;
  • 香港進口激增,主因為亞洲供應鏈的電子零組件;
  • 美國進口成長12.5%,受到AI轉型與關稅前置採購雙重推動;
  • 歐盟進口則自去年低點回升,僅燃料類產品因價格下跌而減少。

可以看出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品貿易價值的擴張具有廣度但非均衡性,高科技與AI相關產品帶動東亞出口鏈回暖,而能源與傳統製造業則受價格與需求疲軟影響。這顯示全球貿易的焦點正從「能源週期」轉向「科技週期」,標誌著貿易價值結構的再平衡正在進行中。


表6. 按產品別觀察的全球商品貿易年增率

根據WTO統計,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品貿易總值(以美元計)年增約6%,延續了2024年的成長動能,但各產品別表現分化明顯。在製造品(manufactures)類別中,多數子項均呈現成長:

  • 辦公與電信設備(office & telecom equipment)為表現最強的項目,年增18%,其中電子零組件上升10%,顯示AI與高科技產品需求強勁。
  • 化學品(chemicals)上升10%,反映藥品與有機化學品出口活絡。
  • 其他機械(other machinery)成長9%,延續前一年穩定上升的趨勢。
  • 紡織品與服裝(textiles, clothing)亦維持正增長,分別為5%與7%。
相較之下,能源與礦產品(fuels and mining products)持續下滑,2025年上半年下降5%,其中燃料項目更降11%,延續2024年的跌勢(–7%)。這顯示國際能源價格雖略趨穩,但整體仍低於去年同期:
  • 鋼鐵(iron and steel)亦呈小幅負成長(–3%),反映建設與製造活動放緩。
  • 汽車產品(automotive products)則幾乎持平(–1%),顯示需求仍受高利率與庫存調整影響。
在農產品(agricultural products)方面,總體成長7%,其中食品類別(food)上升3%,顯示消費性需求穩定。

表6呈現出「製造品強、能源弱」的格局,高科技與化學品相關貿易繼續成為全球貿易價值的主要推力,而燃料、金屬與汽車類別則受價格與需求調整拖累。此結構反映出2025年全球貿易正逐步從傳統商品週期轉向以科技密集與知識驅動產品為主的新成長階段。

表7. 2025年上半年全球各地區商品貿易成長率

根據WTO統計,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品貿易總體呈現溫和成長,全球出口成長5%、進口成長6%,顯示儘管關稅上升與政策不確定性加劇,整體貿易活動仍維持擴張。在地區分布上,各區表現差異顯著:

  • 非洲(Africa)為最大亮點,出口年增9%、進口成長11%,反映該地區在多項初級產品(特別是礦產與農產品)出口強勁,以及對機械與運輸設備進口需求上升。
  • 亞洲(Asia)表現穩健,出口成長8%、進口成長4%。出口動能主要來自貴金屬與機械設備,其中東亞電子供應鏈的活躍支撐整體表現。
  • 中南美洲(South America)出口與進口分別成長4%與9%,受惠於大宗商品價格穩定及美國需求復甦。
  • 歐洲(Europe)維持出口5%、進口7%的溫和增長,主要由貴金屬、有機化學品與藥品出口帶動。
  • 北美(North America)呈現相似格局,出口成長4%、進口成長9%。美國進口擴張與前置採購(frontloading)密切相關,尤其集中在電子產品、機械與藥品。
  • 中東(Middle East)的出口成長僅1%,但進口上升7%,顯示該地區能源出口疲弱而內需擴張。
  • 獨立國家聯合體(CIS)則為唯一出現出口萎縮的區域,出口下降5%、進口微增3%。由於該區貿易結構中燃料與礦產品佔比高(約三分之二),其衰退與全球能源價格疲軟一致。

表7呈現出「區域間不均衡復甦」的格局。非洲與亞洲成為主要貿易增長引擎,歐美則受內需支撐保持穩定,而能源依賴型經濟(如CIS與中東)在能源價格走弱下表現遲滯。這反映出2025年上半年全球貿易的核心動能,正逐步由傳統能源導向轉向科技與製造驅動的多元成長模式。

從產品與地區兩個面向綜合觀察,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品貿易呈現出高科技製造擴張與能源貿易疲軟並存的局面。

在產品結構上,貿易成長的主力明顯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表6顯示辦公與電信設備、化學品及其他機械的貿易價值年增率分別達到18%、10%與9%,遠高於整體平均的6%;這種結構反映出人工智慧(AI)、半導體製造與數位化轉型帶來的中高端設備需求快速上升。相對地,傳統能源與原物料類別(燃料與礦產品、鋼鐵)持續萎縮,其中燃料項目更下跌11%,顯示全球能源價格低迷與綠能轉型的長期影響。

從地區分布來看,表7顯示出非洲與亞洲的外貿動能最為顯著,前者出口增9%、進口增11%,後者則出口增8%。非洲受惠於大宗商品價格穩定與基礎建設需求,亞洲則在高科技製造與供應鏈重組中扮演核心角色;北美與歐洲則呈現溫和成長,進口增速高於出口,主要反映前置採購與內需支撐。CIS與中東地區則因能源出口疲弱而表現低迷,前者出口下降5%、中東出口僅增 1%。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全球貿易正出現三個關鍵結構特徵:

  • 科技產品主導的新貿易週期形成中:AI、電子與精密設備取代燃料與金屬成為貿易主力;
  • 南方經濟體(特別是非洲與亞洲)貢獻度提升,顯示供應鏈重心持續東移與南移;
  • 能源與原物料依賴型地區出現相對收縮,反映全球能源轉型與價格調整的深層影響。

這樣的變化意味著,2025年的全球貿易成長不再依賴價格上漲的「名目擴張」,而是來自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驅動的「質量成長」。換言之,全球貿易的價值重心,正在從「資源密集型時代」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時代」。


AI相關商品:2025年全球貿易成長的核心引擎(AI-related goods - the engine of trade growth in 2025)

2025年上半年,AI相關商品(AI-related goods)成為推動全球商品貿易成長的主要力量。根據WTO統計,涵蓋半導體、處理器、電腦、伺服器與電信設備等約100項AI相關產品的貿易額,年增超過20%,達1.92兆美元(較2024年同期的1.61兆美元大幅上升)。相對地,非AI產品貿易僅成長 4%(10.9兆美元對10.5兆美元)。雖然AI相關產品僅占全球商品貿易總額不到一成,但其貢獻卻達到全球貿易成長的43%,顯示AI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與投資結構。這波成長涵蓋整個數位價值鏈正從矽晶原料、特殊氣體,到半導體製造設備、電腦與伺服器,全面支撐AI應用與雲端運算的基礎設施。

在區域層面,美國於2025年初期扮演主導角色。由於企業在關稅上調前提前採購,其第一季進口激增,帶動全球貿易短期回升;但隨後隨著庫存消化,第二季成長趨緩。不過,AI相關進口保持穩定,半導體與伺服器需求分別小幅上升約0.4%,顯示這波投資屬於長期結構性投入,而非短期政策刺激。至2025年第二季,AI貿易的成長重心已從美國轉向亞洲與其他新興市場,後者貢獻了近40%的全球AI貿易成長。這意味著AI帶動的貿易擴張並非僅受貿易政策影響,而是全球數位基礎建設投資浪潮的一部分。區域貢獻方面摘要如下:

  • 北美占全球AI貿易成長約五分之一。美國的半導體進口成長36%,主要來自台灣與越南;伺服器與資料處理設備增加約10%。墨西哥進口AI產品(特別是半導體與電信設備)大增近30%,強化其在全球電子供應鏈中的角色。
  • 歐盟約占全球AI貿易成長的十分之一,主要集中於伺服器與電信設備,但成長速度較緩,反映經濟環境與投資週期偏弱。
  • 亞洲貢獻最大,占全球AI貿易成長近三分之二。東亞仍為供應核心,韓國、日本與台灣持續提供高價值半導體與先進電信設備;越南與泰國則憑藉投資與供應鏈重組崛起。中國大陸對區域與墨西哥出口增加,雖整體成長中等,但仍是AI供應鏈關鍵節點。
  • 中東的AI相關進口顯著上升,主因為沙烏地阿拉伯與阿聯酋推動的數位轉型政策;南美洲(尤其巴西與智利)亦因雲端建設需求增加而提升AI設備進口。
  • 非洲的成長較不均,但南非、奈及利亞與埃及皆增加電信基礎設施進口。澳洲與紐西蘭則透過資料中心建設與電子原料供應參與此波擴張。

至2025年第二季,AI製造設備(如半導體生產與測試機台)的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額近2%,僅此一類產品在該季即提升全球貿易比重0.5%;設備類貿易主要來自北美與亞洲,而中間財貿易的增長幾乎全部來自亞洲。整體來看,亞洲在AI貿易中的份額持續上升,而北美的占比也自近兩年開始顯著回升。AI相關商品的崛起不僅推動了2025年全球貿易的主要增長,更象徵著全球經濟正在由傳統製造導向轉向「以運算與數據為核心」的新產業週期,其影響範圍正快速超越少數先進經濟體,延伸至新興與發展中地區。

表8. AI相關商品對全球貿易成長的貢獻

根據WTO的估算,人工智慧(AI)相關貿易已成為推動全球商品貿易成長的關鍵動力之一,其貢獻在2025年明顯上升。在2024年,AI相關產品僅對全球貿易成長貢獻約2.2%;進入2025年後,AI相關貿易的影響顯著擴大,在2025年第一季(Q1),全球商品貿易總值年增5.4%,AI相關貿易貢獻超過4.9%,佔整體成長近九成;至2025年第二季(Q2),AI相關貿易對全球貿易成長的推力進一步放大,全球商品貿易總值增長 6.6%。AI供應鏈的貿易成長已成為2025年上半年全球貿易擴張的核心支柱。其主要特徵包括

  • 以美國為中心的AI生態體系(含晶片設計、運算伺服器、AI資料中心設備)帶動跨區供應鏈貿易;
  • 亞洲製造與組裝基地(尤其是東亞與東南亞)扮演出口主力;
  • 非AI產業的貿易成長則趨於停滯甚至略為負向。

WTO指出,若AI產品的投資與採購動能持續,AI相關貿易有望在2025年全年維持對全球貿易成長的主要推動角色,並可能重新塑造未來的全球商品貿易結構。

表3. 2025年上半年AI相關貿易成長情況

表7提供AI相關貿易成長率,說明AI相關貿易在2025年上半年持續快速擴張,成為全球商品貿易成長的主要推動力。我們可以看到AI相關商品(包括晶片、伺服器、AI運算設備等)貿易在2025年第一季成長16.5%,第二季進一步加速至21.7%,遠高於非AI貿易的3.7%與4.2%。AI相關貿易對全球貿易成長的貢獻分別達 2.2%(Q1)與 3.0%(Q2),占全球商品貿易成長的一半以上:

  • 亞洲(Asia)為AI貿易的核心引擎,2025年第一、二季分別成長19.0% 與5.2%,對全球貿易成長的貢獻分別為1.5與2.1%。這反映出亞洲在AI晶片製造、伺服器組裝與零組件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
  • 北美(North America)亦保持強勁成長,第一季與第二季分別成長29.2%與28.7%,主要來自美國AI相關進出口(尤其是晶片與高性能運算設備)。其對全球貿易成長的貢獻達0.5~0.6%。
  • 歐洲(Europe)在2024年曾短暫萎縮1.4%,但於2025年快速復甦,第二季成長9.9%,對全球貿易成長貢獻 0.3%,主因為高端AI伺服器與製程設備的進出口回升。
  • 其他AI相關貿易(Other AI-related trade)雖在2025年第一季仍微幅成長5.4%,但於第二季轉為下降1.0%,顯示部分非核心AI應用產品(如邊緣設備與次級零組件)需求放緩。

2025年上半年AI貿易成長率為非AI貿易的約5倍,非AI貿易的貢獻維持穩定(約3.6%),但結構性上逐漸被AI產品所取代;各地區的AI貿易增速顯示出「美國驅動、亞洲製造、歐洲復甦」的全球AI供應鏈格局。AI相關貿易已不僅是高科技領域的增長引擎,更成為帶動全球貿易總值的核心力量。隨著AI伺服器部署與半導體需求持續上升,WTO預期這股AI導向的貿易熱潮將延續至下半年,並可能重塑全球貿易重心。

圖9. AI相關貿易在全球商品貿易中的區域與產品結構占比

圖9分別以區域以及產品的結構占比說明AI相關產品貿易在全球商品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攀升,且集中於亞洲與中高階製造業領域。


區域占比變化

左圖顯示各區域在全球AI相關貿易中的份額變化:

  • 亞洲(Asia)占比自2023年初的6.9%持續上升至 2025年第二季的9.7%,成為AI貿易增長的主要引擎。這反映亞洲在半導體、伺服器組裝、AI晶片封測與零組件供應等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
  • 北美(North America_份額亦穩步上升,從1.8%增至2.5%,主要來自美國在AI硬體需求端的快速成長(特別是資料中心與高效能運算伺服器)。
  • 歐洲(Europe)在AI貿易中相對穩定,約維持3.1%,顯示該區仍以高技術設備與AI應用端產品為主,而非製造中心。
  • 世界其他地區(Rest of World)占比微幅下降(由0.4%降至0.3%),反映出AI供應鏈的集中化趨勢。


產品結構占比變化

右圖顯示AI貿易在不同產品類別中的比重變化:

  • 中間投入品(Intermediate inputs)占比最高,從8.7%上升至10.4%,顯示AI相關生產對上游零組件與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
  • 成品(Finished goods)占比由2.2%上升至2.9%,代表AI終端應用(如AI伺服器、邊緣裝置與運算模組)市場穩步擴大。
  • 設備(Equipment)的比重雖相對較低,但成長顯著,從1.0% 提升至1.9%,凸顯AI生產設備(如晶片製程機台、高效能組裝線等)需求上升。
  • 原材料與化學品(Raw materials/chemicals)則維持低占比(約0.2~0.3%),反映出AI產業鏈對基礎原料的依賴度有限。

全球AI相關貿易的區域集中度明顯上升,亞洲與北美合計已占全球AI貿易近四分之三;從產品結構看,AI貿易主要集中於中間產品與設備製造,顯示AI供應鏈仍處於擴建與投資階段,而非最終消費階段。此結構性變化意味著AI驅動的全球貿易成長目前仍以投資導向(investment-led)為主,未來若AI應用普及,可能逐步轉向消費導向(consumption-led)的貿易模式。

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慧(AI)相關產品已成為全球商品貿易成長最關鍵的推動力量。根據WTO的最新估算,AI相關貿易不僅在成長速度上遠超其他產業,更在貿易結構與地理分佈上深刻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

首先,從貢獻度來看(見圖8),AI相關貿易在2025年第一季與第二季分別推升全球貿易成長5.4% 與6.6%,其中約九成的增幅來自AI產品。特別是美國與亞洲間的AI供應鏈貿易,貢獻分別達1.8與3.7%,顯示跨太平洋技術鏈條的強勁擴張。相較之下,非AI相關貿易幾乎呈現停滯(第二季貢獻–0.1%),凸顯AI在全球貿易中的主導地位。

其次,根據表3的統計,AI相關貿易在2025年上半年維持爆發式成長:

  • 整體AI貿易年增率分別為16.5%(Q1)與21.7%(Q2),為非AI貿易的五倍以上;
  • 亞洲以超過25%的年增率穩居AI供應鏈核心,對全球貿易成長貢獻2.1%;
  • 北美在AI硬體進口與再出口方面同樣強勁(成長近29%),貢獻 0.6%;
  • 歐洲自2024年低迷後復甦,2025年第二季成長9.9%,主要由AI伺服器與設備進出口帶動。

AI貿易的區域分工明顯,由美國主導需求與研發,亞洲主導製造與組裝,歐洲主導高技術設備與專業應用,形成多層次的跨區供應網絡。

最後,從結構面觀察(見圖9),AI相關貿易在全球商品貿易中的占比持續上升:

  • 亞洲份額自2023年的6.9%提升至2025年第二季的9.7%,反映其在AI硬體製造中的壓倒性優勢;
  • 北美與歐洲的比重則分別上升至 2.5% 與 3.1%,顯示需求端與研發端的擴張;

產品結構方面,AI貿易主要集中於中間投入品(占比達10.4%)與設備(1.9%),顯示AI投資浪潮帶動了上游零組件與生產設備需求的擴張,而終端成品仍處於導入期。

AI相關產品的快速成長不僅帶動短期貿易量擴張,也標誌著全球貿易進入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價值的新階段。AI供應鏈的形成,正推動貿易重心從傳統能源與消費品轉向數位化、半導體與智慧製造領域。WTO分析指出,若AI投資與應用擴散趨勢持續,AI相關產品將在2025年底前貢獻全球商品貿易成長的一半以上,成為繼數位化與新能源之後,全球貿易的新結構性引擎。


商業服務貿易(Trade in commercial services)

2025年第一季,全球服務貿易成長顯著放緩,年增率僅5%,約為2024年與2023年同期的一半(見圖10)。造成放緩的主要原因包括:

  • 美元升值(相對歐元與多數主要貨幣),使以美元計價的服務貿易值減少;
  •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抑制跨境投資與專業服務需求。
  • 地區表現方面,歐洲與北美服務出口年增僅3%,而亞洲仍維持強勁成長9%。
  • 根據WTO初步估算,2025年第二季情勢轉強,全球服務貿易成長9%,主要受惠於美元轉弱——1月至8月間美元兌主要貨幣指數下跌約6%(資料來源: BIS)。

分部門表現:

  • 其他商業服務(Other commercial services)仍是全球服務貿易的最大類別,占比約60%,其中歐洲貢獻約40%。但該類別在2025年第一季僅成長5%,顯示以往高增長的專業、技術與數位服務需求放緩。
  • 金融服務(Financial services)年增3%,遠低於2024年的10%,主因全球投資活動趨緩與匯率波動影響。
  • 智慧財產權服務(IP-related services)成長4%,也低於去年同期的7%,仍集中於美國與歐盟(合計約占全球出口70%)。
  • 建築服務(Construction)則大幅下跌15%,逆轉2024年同期的25%高增長。中國(占全球建築出口28%)下降25%,但在第二季恢復11%。
  • 電腦服務(Computer services)受AI與數位轉型需求支撐,持續強勢,印度與愛爾蘭在2025年上半年分別成長13%與14%。
  • 運輸服務(Transport)第一季年增3%,其中亞洲表現突出(成長10%),中國大陸增幅達31%。南美及加勒比海地區航運支付增加19%。第二季初步估計再增5%,中國大陸再擴張15%。
  • 旅遊服務(Travel)持續復甦,第一季全球成長5%,亞洲達13%,而北美下降1%。第二季預估全球旅遊支出再增10%;UN Tourism估計上半年國際旅客人數達6.9億人次,較2024年增加5%。

2025年上半年主要服務出口國表現分化(見圖13):

  • 英國成長14%,主要來自金融與商業服務;
  • 中國大陸成長15%,由運輸與旅遊收支帶動;
  • 印度成長12%,電腦服務出口持續強勁;
  • 日本成長11%,多項產業服務恢復穩定;
  • 美國服務出口上升7%;
  • 法國、德國、新加坡成長介於4% ~5%;
  • 愛爾蘭最疲弱,僅1%成長,因前一年研發與專業服務的高基期效應導致放緩。

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業服務貿易呈現「開局疲軟、後勢回升」的態勢。雖然美元波動與投資疲弱一度壓抑服務出口,但AI與數位化需求仍維持成長核心動能,特別是在電腦服務、跨境運輸與亞洲旅遊復甦領域。展望未來,隨AI應用、雲端運算與智慧財產授權的持續擴張,數位交付服務(digitally delivered services)預料將成為服務貿易中最具韌性的支柱。

圖10. 2024年第1季至2025年第2季主要商業服務部門貿易成長率

圖10顯示全球主要商業服務部門在近六個季度(2024Q1–2025Q2)的年增率變化,涵蓋總體商業服務、運輸、旅遊、其他商業服務及與貨品相關的服務。整體而言,2025年第一季成長放緩,但第二季呈現復甦跡象。總體商業服務(Total commercial services)在2025Q1 成長率降至5%,為近一年最低,但在2025Q2回升至 9%。整體趨勢顯示,服務貿易在2024年維持穩定的年增率(約9–10%),但2025年初短暫放緩後重返正向成長。各主要部門表現:

  • 運輸服務(Transport):波動顯著,2024Q1僅成長2%,2024Q3激增至14%,2025Q1再降至 3%,但2025Q2 回升至5%。此趨勢呼應報告中提及的「前置出貨(frontloading)」與運輸需求在短期內的高低起伏。
  • 旅遊服務(Travel):仍為成長主力之一。2024Q1曾成長高達22%,但2025Q1降至5%。2025Q2再度回升至10%,反映亞洲與部分新興市場旅遊活動復甦。
  • 其他商業服務(Other commercial services):成長相對穩定,在2024年間維持8~10%的增幅,2025Q1放緩至5%,但2025Q2已回升至10%。此類別包含專業、技術與數位服務,占全球服務貿易約六成。
  • 與貨品相關的服務(Goods-related services):表現最為亮眼。雖2025Q1僅成長6%,但2025Q2 暴增至 14%,成為最新一季的領頭部門。這部分反映AI與半導體、工程與製造支援服務的強勁需求。

從圖10可以觀察到2025Q1的商業服務貿易明顯受美元強勢與投資信心下降影響,導致各部門成長普遍回落;但進入第二季後,隨美元走弱與亞洲市場需求回升,運輸、旅遊與貨品相關服務皆出現反彈。這也意味著服務貿易在2025年中重啟動能,正逐步轉向由AI、數位轉型與跨境消費活動帶動的「新一輪擴張週期」。

圖11. 主要貨幣兌美元匯率走勢

圖11展示了歐元、英鎊、人民幣與瑞士法郎相對美元的匯率變化,用以說明匯率波動對服務貿易表現的影響。整體趨勢顯示,美元自2022年起維持強勢,2025年中出現明顯回落,這一變化對全球服務貿易尤其是歐洲與亞洲地區影響顯著。

2020~2022年間,美元持續升值,尤其在2022年中達到高峰,當時主要貨幣兌美元的指數普遍下探至 90 以下,反映市場避險需求強烈。2023年後,美元雖稍有回落,但仍維持相對強勢;直至 2025年上半年,美元才出現明顯貶值。根據WTO與BIS資料,美元在2025年1月至8月間相對一籃子貨幣貶值約6%。主要貨幣表現:

  • 歐元(USD per Euro):2025年以來顯著升值,從2024年底約95上升至接近100,顯示歐洲經濟信心回升並支撐出口價格。
  • 英鎊(USD per Pound Sterling):波動大,2025年初走弱後於7月略有回升,反映英國金融與服務貿易需求波動。
  • 人民幣(USD per Yuan Renminbi):相對穩定,2023年以後在95至100區間波動,顯示中國維持匯率穩定政策;但2025年初略有升值,有助於進口擴張。
  • 瑞士法郎(USD per Swiss Franc):呈持續升值趨勢,2025年中突破 80 指數水平,成為對美元最強勢的主要貨幣之一,反映避險資金流向與強勁的通膨控制。

2025年美元的走弱,對全球服務貿易帶來提振效應,提高了非美元地區(特別是歐洲與亞洲)的出口價值,同時也緩解了2025年第一季美元升值所帶來的進口成本壓力,有助於旅遊與運輸服務的價格競爭力恢復。美元從高位回落是2025年第二季全球服務貿易復甦的重要外部因素,特別是支持了亞洲旅遊與歐洲商業服務的出口增長。

圖12. 主要商業服務子部門出口年增率

圖12比較了2024年與2025年第一季「其他商業服務(Other commercial services)」中各主要子部門的出口年增率,揭示不同服務領域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下的表現差異。整體而言,2025年初多數子部門成長放緩,但電腦服務與建築服務例外,維持或顯著反彈。「其他商業服務」涵蓋專業、技術、金融、智財、保險等多項領域,約占全球服務貿易六成;2025Q1整體呈現分化格局,高科技與AI驅動服務持續增長,傳統金融與智財服務則顯示疲軟。各子部門表現如下:

  • 其他商業服務(Other business services):2024成長8%,2025Q1放緩至5%。此類涵蓋顧問、工程、技術與研發支援等專業活動,受到企業投資趨緩影響。
  • 電腦服務(Computer services)):為表現最強的子部門之一,2025Q1年增13%,僅略低於 2024的 12%。主因為AI、雲端運算與網路安全需求持續強勁,尤其印度與愛爾蘭貢獻顯著。
  • 金融服務(Financial services):從2024的9% 放緩至2025Q1的3%。成長受市場波動與投資信心下降影響,美元升值亦壓抑以美元計價的貿易值。
  • 智慧財產權使用費(Intellectual property charges):2024年成長7%,2025Q1降至4%。雖仍保持正增長,但顯示科技授權與專利轉移活動減弱。
  • 保險與退休金服務(Insurance and pension services):2024成長6%,2025Q1上升至9%,屬少數持續改善的部門。顯示在全球不確定環境下,風險管理與長期金融產品需求上升。
  • 個人、文化與娛樂服務(Personal,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2024為–1%,2025Q1回升至4%。隨旅遊與線上娛樂需求回升,逐步恢復至疫情前水準。
  • 建築服務(Construction):波動最劇烈,2024為–15%,但2025Q1大幅反彈至25%。反映中國大陸在第二季的強勁復甦(11%)及中東大型基礎建設項目推動。

圖11. 表顯示2025年初全球「其他商業服務」結構出現明顯轉型,傳統專業與金融服務因投資放緩而降溫;數位與技術導向服務(如電腦服務、保險科技、AI解決方案)持續驅動成長;建築與文化娛樂服務則呈現疫情後修正後的恢復性增長。整體而言,數位化與基礎建設支出成為2025年服務貿易的雙重支柱,顯示全球經濟活動正逐步從高不確定性環境過渡至新一輪技術與基礎建設週期。

圖13. 2025年上半年主要經濟體商業服務貿易成長率

圖13比較了各主要經濟體在 2025年上半年 的商業服務出口與進口年增率,涵蓋四大領域:總體商業服務(Total commercial services)、運輸(Transport)、旅遊(Travel)、其他商業服務(Other commercial services)。圖13的結果顯示,亞洲國家表現突出(尤其中國、印度、日本),而歐洲部分國家呈現成長放緩;美國則維持穩健。整體商業服務(Total commercial services)出口成長領先的經濟體為:

  • 愛爾蘭(16%):受電腦服務與研發相關出口帶動。
  • 中國大陸(15%):主要來自運輸與旅遊服務的強勁增長。
  • 英國與荷蘭(各增長14%):金融與專業服務回升。
  • 印度(12%):電腦與數位服務需求持續強勁。
  • 美國(7%)、日本(11%) 亦維持穩健增長。
  • 歐洲整體(法國、德國)則增幅較低(約5%),反映投資活動與金融服務疲軟。

以運輸服務(Transport)貿易來看,領先的主要經濟體如下:

  • 中國大陸成長23%為最大亮點,出口與進口皆顯著成長,反映前置出貨(frontloading)與海運需求回升。
  • 荷蘭成長14%則是受歐洲港口物流活躍帶動。
  • 其他主要經濟體如美國(4%)、英國(5%)、愛爾蘭(10%) 維持中度增長。
  • 日本、德國、印度則略為下滑,顯示部分亞洲供應鏈運輸需求轉向中國或東南亞。

旅遊服務(Travel)貿易摘要如下:

  • 中國增長67% 顯示強烈的旅遊與跨境消費復甦,是全球旅遊出口成長的主力。
  • 荷蘭(23%)、日本(21%)、英國(14%)亦呈顯著成長,反映歐亞地區觀光活動快速回暖。
  • 美國(2%)增長緩慢,印度衰退14%、德國衰退12% 出現明顯下滑,說明出境旅遊支出減少。

其他商業服務(Other commercial services)貿易摘要如下:

  • 愛爾蘭(17%) 與印度(17%)領先全球,受AI與數位外包服務驅動。
  • 美國(7%)、英國(11%)、德國(8%)表現穩健。
  • 中國(7%)與日本(7%) 亦顯示持續成長。

「其他商業服務」也是全球商業服務出口的主體,占總量約60%,主要由專業、研發、技術與資訊服務構成。

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業服務貿易的成長格局具有明顯的地區分化,亞洲全面領跑,特別是中國在運輸與旅遊服務領域的復甦,印度與愛爾蘭在數位服務領域持續領先;歐美則表現穩定但溫和,受美元波動與投資放緩影響。高科技與AI導向服務(特別是資訊與商業支援服務)已成為帶動整體成長的核心。服務貿易的成長正逐漸由傳統旅遊與金融活動,轉向以數位與技術服務為主的結構性轉變,象徵全球貿易重心正在進入「AI與數位驅動的新時代」。

綜合圖表10至13的分析結果可見,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業服務貿易雖較前兩年放緩,但整體仍維持正向成長,並呈現明顯的結構性轉變與地區動能分化。

首先,就產業結構而言(見圖表10與12),數位與技術導向服務已成為全球服務貿易成長的主要引擎。電腦服務持續以兩位數成長(13%),展現人工智慧、雲端運算及網路安全需求的強勁韌性。相對地,傳統的「其他商業服務」與金融服務則因企業投資活動放緩、匯率波動與全球不確定性上升而成長趨緩。另一方面,2025年第一季的建築服務(25%)與文化娛樂服務回升,反映部分新興經濟體基礎建設與旅遊復甦的貢獻。

其次,從區域與匯率面觀察(見圖表11與13),美元的回落對服務貿易形成顯著支撐。美元自年初以來對主要貨幣貶值約6%,提升了歐洲與亞洲出口的美元計價價值,也帶動第二季的服務貿易反彈。亞洲整體表現尤為突出——中國、印度與日本皆錄得雙位數增長;中國在旅遊與運輸服務方面領先全球(旅遊成長67%、運輸成長23%),印度與愛爾蘭則憑藉數位出口維持穩健成長。

此外,歐美主要經濟體的服務貿易雖呈中度增長,但動能來源轉向高附加價值領域。英國與愛爾蘭在專業與研發導向的「其他商業服務」領域維持優勢;美國服務出口增長7%,主要由高科技、金融及知識密集型服務支撐。回應WTO在本篇報告的論點之一,全球商業服務貿易正從「疫情後修復期」邁向「數位深化期」。數位服務與AI應用驅動的成長逐步取代傳統旅遊與金融服務成為核心動能;亞洲的強勁表現則凸顯其在新一輪全球服務價值鏈重組中的主導地位。未來,數位化、AI驅動與區域多元化將持續塑造全球服務貿易的新格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