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前一篇《 2025與2026年全球貿易展望》,我們看到2025年全球貿易受AI熱潮與前置進口(frontloading)推動而短暫升溫,但這波成長勢頭正面臨放緩的轉折。《WTO 2025年全球貿易展望與統計》(Global Trade Outlook and Statistics 2025)在第二部分《深入解析預測結果》中,進一步解析商品與服務貿易的細部預測、地區表現以及關鍵指標,揭示了貿易成長背後的結構性變化。
根據最新修正,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量預計成長2.4%,2026年則降至0.5%。亞洲與非洲將成為全球貿易的主要支撐力量,而北美在上半年提前進口後,全年進出口雙雙轉弱。非洲與拉丁美洲的內需則顯示出新興市場的韌性。另一方面,全球服務貿易成長雖持續放緩,但數位交付服務仍表現亮眼,反映出AI與雲端經濟正重塑國際貿易結構。
從多項貿易相關指標來看,2025年的成長熱度已出現「上半年強、下半年緩」的趨勢。全球貨櫃吞吐量雖持續上升,但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新出口訂單已跌破榮枯線,顯示需求轉弱。這意味著,全球貿易的短期復甦動能主要來自「庫存效應」與「AI需求推動」,而非整體景氣的全面回升。
本篇文章將整理並說明《 深入解析預測結果》章節的重點,包括商品貿易、商業服務、貿易相關指標三個面向,協助讀者理解2025年全球貿易的真實走勢與潛在風險。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 |
商品貿易(Merchandise trade)
根據WTO在《2025年全球貿易展望與統計》中的最新估計,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將成長 2.4%,2026年則放緩至 0.5%,顯示短期內貿易仍具支撐,但中期成長動能明顯趨弱。這一調整主要反映出兩項現象:首先是2025年上半年的「提前進口」(frontloading)帶來短暫刺激,其次則是關稅影響與需求降溫在2026年全面顯現。
從區域觀察,亞洲與非洲是2025年全球貿易成長的主要引擎,兩地出口年增均達5.3%。亞洲的強勁表現來自AI相關產品出口激增,涵蓋半導體、伺服器與通訊設備等;非洲則受惠於基礎建設與製造業投資的擴張。南美洲及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的出口成長約2.4%,反映內需穩健但外部需求有限;中東地區維持2.0%的正成長。相對地,北美出口預期萎縮3.1%,獨立國家聯合體(CIS)則下降 0.7%,顯示這兩個區域受到高關稅與需求放緩的雙重壓力。
在進口方面,全球成長的焦點落在新興市場。非洲進口量預計飆升11.8%,南美洲則達8.8%,皆顯示內需擴張與補庫存效應並行。亞洲進口增幅為 5.7%,主要來自製造業生產鏈的回補需求。相對地,北美進口將下滑 4.9%,原因在於上半年提前採購後的修正,以及消費與投資動能減弱。
儘管2025年整體成長優於預期,但WTO指出,這並非全面復甦的訊號,而是一種「前熱後冷」的過渡型現象。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的庫存累積、AI設備需求與美元走強,都在短期內推升貿易表現。然而,隨著2026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通膨壓力回升以及關稅效應持續發酵,全球商品貿易將再度面臨修正。
2025至2026年間全球商品貿易的累計增幅約2.9%,僅略高於先前預估的2.3%。這顯示當前的樂觀主要是「時間提前」而非「規模擴大」——也就是說,2025年的上修很可能只是將原訂2026年的需求提前釋放。換言之,AI與前置採購雖暫時抵銷了貿易戰的負面影響,但難以成為支撐長期成長的新基礎。
| 表1:2023–2026年商品貿易量與GDP成長率 |
本表綜整了WTO根據2025年上半年實際貿易資料與各機構對GDP的共識預測(含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影響)所修訂的展望,並與2025年4月版預測進行比較。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成長顯著上修,但2026年則普遍下修,呈現「先升後降」的短期波動格局。
- 全球總體趨勢
全球商品貿易量在2023年萎縮 –0.9% 後,2024年強勁反彈 2.8%。2025年預測上修至 2.4%(較4月預估的–0.2%大幅提升),反映AI產品出口與提前進口帶來的短期動能。然而,2026年貿易成長預測降至 0.5%(較4月的2.5%大幅下修),顯示高關稅與全球需求降溫的遞延效應將於明年全面顯現。整體來看,2025–2026年累計成長僅 2.9%,略高於原預測的2.3%,說明全球貿易仍處於脆弱的復甦階段。
- 區域出口表現
亞洲將在2025年維持最強出口動能,預期年增 5.3%,但2026年將停滯(0%),顯示AI與電子產品需求的高峰可能提前出現。非洲表現同樣亮眼,2025年出口成長 5.3%,與亞洲並列第一。南美洲與中東地區2025年分別成長2.4%與2.0%;歐洲成長0.7%,呈現持平。北美與獨立國家聯合體(CIS)預期出口萎縮(分別為 –3.1% 與 –0.7%),主因為上半年提前出貨後,下半年貿易活動轉弱。
- 區域進口表現
非洲進口增長最為強勁,2025年預期上升11.8%,反映區域內基礎建設與消費復甦。其次為南美洲(8.8%)與亞洲(5.7%),顯示新興市場仍是全球需求主要來源。中東(3.7%)與歐洲(2.4%)維持中度增長。相對地,北美因提前採購效應消退,2025年進口預期大幅下滑至–4.9%,2026年更將進一步減少至–5.8%。
- GDP與貿易連動
全球GDP在2025年預期成長2.7%,與2024年相近,但2026年將略降至2.6%。亞洲仍為全球成長主要引擎,2025年GDP成長4.1%;非洲(3.9%)與南美洲(2.7%)表現穩定;北美(1.7%)與歐洲(1.4%)則成長疲弱。整體而言,GDP增速維持正值但缺乏擴張力,暗示貿易成長仍主要受價格效應與短期庫存循環驅動,而非長期需求復甦。
表1顯示2025年全球貿易的反彈並非結構性復甦,而是受政策時點與AI投資熱潮帶動的短期效應。北美的「提前進口」行為推升上半年數據,但將拖累2026年;亞洲則受益於科技出口,但也面臨高基期與需求回落壓力。總體而言,貿易週期正由「提前過熱」轉向「滯後修正」,全球經濟在2026年可能回歸中速增長的新常態。
商業服務(Commercial services)
與商品貿易相似,全球服務貿易在2025年呈現「溫和成長、動能轉移」的格局。根據WTO最新預測,2025年商業服務出口量將成長 4.6%,2026年略降至 4.4%,低於2023–2024年間的平均 6.8%。這表示服務貿易的成長雖仍穩健,但整體步伐已趨放緩。
從區域分布來看,亞洲與歐洲將是全球服務貿易的主要支撐力量。亞洲預計在2025年成長4.6%、2026年達5.5%,持續領先各大區域,反映AI、雲端運算及跨境數位經濟活動的迅速擴張。歐洲的服務出口也將穩步增長(2025年 5.4%,2026年 4.6%),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維持關鍵地位。北美的服務出口則回穩至2.4%,重回四月基準預測水準;中東地區預期在2025年成長4.4%,但2026年略降至3.9%。相對地,非洲與拉丁美洲的服務出口仍偏弱,2025年僅分別成長1.3% 與1.6%,2026年才有小幅回升。
若按產業別觀察,2025年成長最明顯的仍是「數位交付服務(Digitally delivered services)」,預計將增加6.1%,2026年維持5.6%,顯示AI與數位基礎設施正持續推升跨境資料流與雲端服務需求。相較之下,運輸服務與旅遊業的表現相對疲弱,成長分別為2.5% 與3.1%。其中,運輸業受高關稅與貨櫃運價波動影響,2026年可能進一步放緩至1.8%;旅遊業則因全球地緣風險升高及消費力回落而復甦有限,雖預期2026年略回升至4.4%,但仍遠低於疫情後的高峰。
服務貿易的成長結構正出現明顯的「數位化偏移」。與傳統服務如旅遊、交通相比,資訊技術、數據處理與遠端協作等高附加價值項目逐漸主導全球服務流動。這種轉變不僅反映AI應用普及的直接效應,也體現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下追求「無實體供應鏈」的新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服務貿易不直接受關稅影響,但其連動性極強。商品貿易減緩會連帶壓抑運輸與物流需求,而消費支出與投資信心下降,也會削弱旅遊與專業服務的表現。WTO分析指出,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已成為限制服務業投資的主要風險來源之一。
換言之,2025年的全球服務貿易成長仍將延續,但動能正從實體轉向數位,從傳統需求轉向AI驅動的新經濟領域。這場結構轉型,將決定未來幾年各區域能否在全球貿易中維持競爭力。
| 表2:2023–2026年全球商業服務貿易量成長 |
表2展示了WTO對2023至2026年各區域及主要服務項目的貿易量預測,並與2025年4月發布的基準與調整預測進行比較。整體而言,2025–2026年全球商業服務出口增速明顯放緩,從2023–2024年的6.8% 下降至2025年的4.6% 與2026年的4.4%,反映全球需求降溫與關稅效應的外溢影響。
- 區域別觀察
亞洲仍是服務貿易的成長主力,2025年預期成長4.6%、2026年回升至5.5%,維持領先地位。亞洲的韌性主要來自於AI與數位化服務需求的擴張,以及區域內強勁的資訊與通信技術(ICT)投資。歐洲預計2025年成長5.4%,2026年為4.6%,持續高於全球平均。這反映歐洲在金融、專業服務及軟體授權出口上的穩定優勢。北美的表現相對疲弱,2025與2026年服務出口成長皆為2.4%,但已優於4月時的悲觀調整預測(1.6%),顯示經濟韌性與AI投資支出帶來些許支撐。中東地區2025年成長 4.4%,2026年略降至 3.9%,維持穩定;而CIS(獨立國家聯合體)則預測2025年增長3.5%,2026年3.0%。相對地,非洲(1.3%)與南美洲(1.6%)在2025年的服務貿易成長最為疲弱,2026年才出現小幅回升(分別至2.1%與1.6%),顯示區域內結構性挑戰仍存。
- 產業別觀察
運輸服務(Transport)在2023年曾衰退4.4%,但於2024年反彈4.5%。2025年預期僅增長 2.5%,2026年放緩至1.8%,顯示高關稅與航運成本波動對全球物流活動的拖累。旅遊(Travel)在疫情後強勁復甦(2023年成長26.4%、2024年11.0%)後,2025年將降至3.1%,2026年回升至4.4%。雖然仍屬正成長,但恢復動能明顯放緩。其他商業服務(Other commercial services)維持穩健成長,2025年成長5.8%、2026年5.1%,在所有類別中貢獻最大。其中的數位交付服務(Digitally delivered services)為最具動能的項目,2025年預測成長6.1%,2026年仍達5.6%,顯示AI、雲端運算與跨境資料流動正持續推升服務貿易。
表2揭示全球服務貿易正從「後疫情復甦期」轉入「政策調整期」——短期內受前置需求與AI支出支撐,但中期將面臨結構性放緩。數位服務成為唯一持續高增長的支柱,而旅遊與運輸則因高關稅、成本上升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而顯得疲軟。
綜合表1與表2的最新預測可以看出,2025年的全球貿易景氣呈現「商品領漲、服務穩健」的短期分化現象,但這種強勢並非來自結構性復甦,而多屬於政策與投資時點的暫時效應。整體而言,兩者的差異可從以下三個面向觀察:
- 成長動能:商品貿易短期反彈、服務貿易穩中趨緩
2025 年全球商品貿易量預測上修至 2.4%,主要受北美「前置進口」與亞洲AI產品出口推升。然而,隨著庫存消化與高關稅全面生效,2026 年增速將驟降至 0.5%,幾乎停滯。相較之下,商業服務貿易表現較平穩,2025 年成長 4.6%、2026 年 4.4%,雖略低於疫情後高峰,但並未出現急劇下滑。這顯示服務業對關稅的直接敏感度較低,且具備更高的韌性。
- 區域結構:亞洲為共同引擎,北美形成拖累
在區域層面,亞洲同時主導商品與服務貿易的成長。在商品貿易中,亞洲與非洲並列2025 年最強(出口5.3%);而在服務貿易中,亞洲同樣領先,2025 年4.6%、2026 年回升至 5.5%,遠高於全球平均。反觀北美,兩者皆出現同步下修:2025 年商品出口負成長3.1%、進口負成長4.9%,顯示提前進口效應結束後需求轉弱;服務貿易雖維持2.4%成長,但屬低速區間。這說明北美經濟的短期波動對全球貿易週期具有放大效應。
- 產業結構:數位服務成為支撐核心
在商品領域,2025 年強勢表現主要集中於AI、電子零組件與高科技製造品;而在服務貿易中,成長重心則轉向數位交付服務(digitally delivered services)。該項目2025 年預期成長6.1%、2026年5.6%,為所有服務類別中最具動能者,反映出全球資訊化與AI應用擴散正驅動跨境數據流量與雲端基礎設施需求。相對地,運輸與旅遊兩大傳統服務產業仍顯疲弱:2025年分別僅增2.5%與3.1%,遠低於前期復甦水準。這種「高科技強、傳統弱」的結構轉變,說明全球服務貿易正逐步數位化,而勞動密集型服務仍受成本上升與地緣不確定性抑制。
結論是今年上半年商品貿易的波動性高、但回升幅度短暫;服務貿易成長溫和、但具持續性。前者受政策與供應鏈周期驅動,後者則受科技與數位化長期趨勢支撐。WTO指出,若全球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持續升高、通膨重新走高,2026年可能出現「商品拖累、服務撐盤」的局面。換言之,世界貿易的重心正由貨物流轉逐步轉向數據與知識流通,這將成為未來兩年全球經貿結構轉型的關鍵方向。
貿易相關指標
全球主要港口的貨櫃吞吐量是觀察商品貿易活動的重要即時指標。2025年整體趨勢略為正向,主要受美國關稅上調預期所引發的前置出口(frontloading of exports)帶動。年初一度出現的負面趨勢,已被近月出口量的回升所抵銷。根據 RWI/ISL 全球貨櫃吞吐量指數(涵蓋全球約 90 個港口、佔全球運量 64%),經季節調整後的指數於2025年7月上升至 137.5(較6月的135.4增加),顯示全球貿易仍具韌性。
2025年上半年,全球貨櫃吞吐量年增 6.0%。其中,北歐港口群(North Range)成長 7.4%,涵蓋鹿特丹、安特衛普與漢堡等主要港口;中國大陸的港口活動則成長 6.1%,7月指數達 150.6,顯示中國出口反彈明顯。其他地區的最新月度資料也呈現吞吐量上升的趨勢。
另一方面,S&P Global 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反映了全球需求與生產的領先變化。2025年8月的全球製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下降至 48.7(1月為49.4),仍位於收縮區間;服務業指數則由 50.2 降至 49.3,顯示服務貿易活動也略有放緩。
在製造業方面,多數主要經濟體的指數介於40–50之間,顯示外需普遍疲軟。義大利(56.1→58.6)是少數例外,仍維持擴張;而加拿大(44.8)、英國(41.8)與日本(44.7)等國下降幅度明顯。美國與中國則小幅下滑。
服務業表現相對穩定但趨勢分化:印度(58.2)與英國(53.7)維持擴張,反映專業與金融服務的外需強勁;而德國(45.8)、日本(46.0)與加拿大(38.6)則轉為收縮。中國(51.5)與愛爾蘭(51.6)仍略高於榮枯線,顯示數位與科技服務需求仍具支撐力。
2025年上半年全球貿易活動因提前出貨而短暫升溫,但下半年PMI顯示出口訂單動能放緩,預示2026年全球貿易成長將進入修正期。
| 圖4:2019年1月至2025年7月全球貨櫃吞吐量指數 |
圖4呈現全球主要港口的貨櫃吞吐量變化,為衡量國際貿易實體活動的重要即時指標。該指數由德國 RWI–ISL(萊布尼茲經濟研究所與航運經濟與物流研究所))根據全球92個港口資料編製,涵蓋全球約 64% 的貨櫃運輸量。
- 全球趨勢
2025年上半年,全球貨櫃吞吐量維持穩健增長,反映出在美國關稅上調預期下的前置出口行為(frontloading effect)。截至2025年7月,全球整體指數(深藍線)上升至 137.5(較6月的135.4上升),顯示貿易活動在短期內仍具韌性。整體而言,2025年上半年全球貨櫃吞吐量年增 6.0%,其中第二季增速尤為明顯。
- 區域比較
- 中國大陸(綠線):持續領先全球,自2024年以來表現強勁,2025年7月指數達 150.6,年增率約 6.1%。中國出口活動顯著回升,主要受AI相關製造與電子零組件需求帶動。
- 全球除中國大陸外(黃線):2025年以來呈現穩定上升趨勢,顯示前置出口現象並非僅限於中國,其他亞洲與歐洲港口也出現同步擴張。
- 北歐港口群(North Range,淺藍線):涵蓋鹿特丹、安特衛普、漢堡等主要港口。該區指數於2025年上半年上升 7.4%,反映歐洲企業積極調整供應鏈並提升庫存水準,以因應未來關稅與不確定性。
- 全球整體(深藍線):自2023年下半年起持續回升,顯示全球實體貿易量在高成本與高不確定環境中仍保持擴張,惟增速已低於疫情後高峰期。
- 分析與解讀
貨櫃吞吐量的上升印證了2025年上半年WTO觀察到的「提前出貨與庫存累積」現象。美國與亞洲之間的航運活動特別活躍,顯示企業為避免未來關稅上升而提早出口。然而,該趨勢具有暫時性,預期隨著下半年庫存消化與需求回落,吞吐量增速將趨緩。
本圖顯示出短期支撐力道強(AI產品與前置出口),但中期風險上升(高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因此,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全球貿易活動可能由「前期加速」轉為「庫存修正」階段,貨櫃吞吐量的增長也將逐步回歸常態水準。
| 圖5:製造業與服務業之新出口訂單採購經理人指數(PMIs) |
圖5根據 S&P Global 編製的各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2025年1月與8月間主要經濟體製造業與服務業新出口訂單的變化。PMI被視為貿易活動的領先指標(leading indicator),能反映未來1至2季的出口動能。
- 整體趨勢:全球出口需求放緩
全球製造業與服務業PMI在2025年均出現同步下滑,顯示外需疲軟、企業訂單減少。
- 全球製造業新出口訂單:由1月的49.4降至8月的48.7,仍低於50的榮枯線,代表製造業出口活動持續收縮。
- 全球服務業新出口訂單:由50.2降至49.3,由輕微擴張轉為收縮,反映出消費支出與跨境服務需求的放緩。
此趨勢與WTO對2026年貿易成長下修的預測一致,顯示下半年已出現需求降溫的前兆。
- 製造業新出口訂單
在製造業方面,印度成為唯一仍維持明顯擴張的主要經濟體,指數從 56.1 升至 58.6,顯示出口表現強勁,特別是在電子與機械領域。美國(49.2)、中國大陸(49.4)、日本(44.7)、韓國(47.3)皆位於收縮區間,反映亞洲供應鏈的放緩。歐洲地區整體偏弱,英國(41.8)與義大利(49.2)下滑最明顯,顯示製造業訂單外流現象。加拿大(44.8)與墨西哥(48.2)同樣低於50,北美製造業出口仍受關稅與成本上升壓力影響。這顯示全球製造業出口訂單普遍低迷,唯獨印度逆勢成長,成為區域供應鏈轉移的最大受益者。
- 服務業新出口訂單
服務業整體表現相對穩定,但動能亦有減弱跡象。印度(58.2)與英國(53.7)仍保持擴張,是表現最強的兩大服務出口經濟體,分別受金融外包與專業服務需求支撐。中國大陸(51.5)與愛爾蘭(51.6)仍在擴張區間,但增幅有限,顯示科技與數位服務需求趨於平緩。德國(45.8)與法國(44.8)兩國持續收縮,顯示歐洲內部需求疲軟與企業信心下降。日本(46.0)與加拿大(38.6)則明顯低迷,為主要下滑來源。全球服務業的表現印證WTO對2025–2026年服務貿易「成長放緩但維持正值」的評估:雖仍有部分國家保持韌性,但整體已呈現降溫趨勢。
圖5顯示了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新出口訂單在2025年均面臨轉折點,第一季(1月)仍受前置出口與AI需求支撐;第三季(8月)則出現動能減弱,反映前期庫存消化與外部需求放緩。而印度是在製造與服務兩領域皆維持高擴張,是唯一全面正向的主要經濟體;亞洲其他地區則轉趨保守,顯示供應鏈重新布局後的短期調整壓力。本圖可以佐證WTO報告中對下半年及2026年前景的判斷:『全球貿易熱度在上半年達峰,第三季後進入「降溫與再平衡」階段。』
綜合圖表4與圖表5的觀察結果,2025年全球貿易活動呈現「上半年加速、下半年降溫」的特徵。在實體面上,貨櫃吞吐量指數持續上升,反映出上半年受美國關稅預期影響的前置出口(frontloading)現象。主要港口如中國與北歐港口群的運輸量均顯著回升,顯示全球供應鏈在AI與電子產品需求帶動下短期再現活力。然而,這種強勁動能主要屬於一次性庫存調整效應,隨著需求趨緩與庫存消化,2025年下半年預期將回歸常態。
另一方面,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的新出口訂單則提供了前瞻性信號。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全球PMI均跌破或接近榮枯線50,顯示企業在面對高關稅與需求疲軟時普遍採取謹慎態度。除印度仍維持強勁擴張外,多數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歐洲與北美)皆出現訂單減少與信心下滑的跡象。
這兩項指標共同描繪出一個明確趨勢:全球貿易在2025年上半年因政策與技術驅動而短暫過熱,但進入下半年後動能開始轉弱,顯示貿易週期正從「庫存積累期」邁向「修正與再平衡期」。換言之,雖然全球貿易仍具韌性,但支撐力道已從貨物流轉逐步轉向數位與服務貿易領域。這意味著未來成長將更加依賴高附加價值的資訊與技術流,而非傳統製造與運輸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