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誰偷走美國中產家庭的財富?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這本書2014年由天下文化翻譯出版。本書的兩位作者是Erik Brynjolfsson以及Andrew McAfee。Erik Brynjolfsson是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任MIT數位商業中心主任、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長期關注資訊科技的經濟影響力。著有《與機器競賽》(Race Against the Machine)。Andrew McAfee為MIT數位商業中心副主任,跨產業及學術的知名講者,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商學院,論述常見於《哈佛商業評論》、《經濟學人》、《富比士》、《華爾街日報》。著有《企業 2.0》(Enterprise 2.0)、《與機器競賽》。

美國總統川普從2016年開始參與總統競選以來,關於經濟的主要論述圍繞在美國人的財富是如何被中國人搶走的,事實真的(只)是如此嗎?「第二次機器時代」從科技發展的觀點提供不同的看法,第八章的「GDP無法衡量的事」以及第九章「貧富落差」,深刻的說明因為科技的發展,哪些產業被淘汰、哪些產業被新創,而財富又是如何轉移。

OT節錄第九章「貧富落差」的一段文章跟各位網友分享這個深刻的改變:

我們不妨先從中位數所得談起,也就是在所得分布曲線裡位於第50個百分位數的收入。1999年,美國家庭(經通膨調整後的)實質所得中位數為54,932美元,達到歷年來的高峰,後來就開始下滑。到2011年,即使美國GDP創歷史新高,家戶所得的中位數卻只有50,054美元,比高峰時下滑近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美國或其他已開發國家,非技術性勞工的工資都持續下滑。

2012年,美國所得總額一半以上來自收入最高的10%美國人,這是從經濟大蕭條前以來從未見過的現象。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前1%收入最高的美國人,賺的錢占美國所得總額的22%,比1980年代初期的占比增加一倍多。所得排名前萬分之一的美國人,也就是年收入超過1,100萬美元的數千人,他們的所得占美國所得總額的5.5%,而且2011年到2012年的上升幅度超越了1927-28年以來的任何一年。

...

不只財富分配不均,所得分配也有所轉變。1979年到2007年間,美國最頂端的1%高所得者,收入增加278%,相較之下,中等所得者只增加了35%的收入。從2002年到2007年,美國有65%的收入落入前1%的高所得者手中。根據《富比士》雜誌(Forbes)的報導,2013年,美國最有錢的四百個富翁財富總和創歷史新高,淨值達兩兆美元,是2003年的兩倍多。

簡言之,從1979年以來,美國人的所得中位數就沒怎麼增加,而且在1999年之後還實質下滑。但原因並不是美國人總收入或生產力都成長停滯,我們在第七章曾經指出,美國的GDP和生產力始終快速成長。這個現象其實反映了重要的財富重分配趨勢;誰將從這股成長趨勢中得利?誰會成為輸家?

“There’s class warfare, all right,” Mr. Buffett said, “but it’s my class, the rich class, that’s making war, and we’re winning.” 2006年美國首富華倫巴菲特對紐約時報說的這番話(原文刊載於https://www.nytimes.com/2006/11/26/business/yourmoney/26every.html),更是畫龍點睛的道出本書兩位作者的觀察,而看起來他們還會持續贏下去!



OTORI
10/4/2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