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5年完成《走過的城市 Vol. 1 - 「密度」》這篇文章以來,這十年來又去過了更多的地方。回想當年寫那篇文章時竟然還沒去過大陸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如今這些城市已經算是「常駐」城市了吧!更別提這些年也拜訪過許多充滿特色的城市(由北到南、由東到西):哈爾濱、吉林、長春、瀋陽、煙台、南京、揚州、重慶、長沙、湘潭、杭州、合肥、蕪湖、南昌、福州、廈門、珠海、香港、澳門。因為工作的緣故時常進出大陸這些城市,不論是一線、二線還是三線城市曾造訪過,認識不少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聽他們說說對工作的城市、自己家鄉的故事,對於大陸的發展及社會變化,也算是有一定程度了解。而海外的部分也累積了不少足跡,包括首爾、烏山、十勝、旭川、小樽、札幌、京都、名古屋;不過這些海外行程大多是和家人一起旅遊,比較少機會是因公出差。所以今年最特別的,應該就是終於解鎖印度了!
![]() |
「世界迷霧」(Fog of World) |
這次去印度到訪的「班加羅爾」,台灣沒有直飛的班機,可以從香港、曼谷、新加坡、新德里轉機進去。加上轉機的時間,通常要花上十個小時。
地理與氣候
班加羅爾(Bangalore),官方名稱為「Bengaluru」,是印度南部卡納塔卡邦(Karnataka)的首府,也是印度第三大城市與第五大都會區。它被譽為「印度的矽谷」,是印度科技產業、創新研發與外包服務的核心樞紐。班加羅爾的都會區面積約為 8,005 平方公里,市區核心(市政管轄區)約 741 平方公里,人口約 1,400 萬人。主要語言為英語,也廣泛使用當地語言如卡納達語(Kannada)與印地語(Hindi)等。
這次造訪班加羅爾,讓OT最驚訝的是它的氣候。由於城市位於約 900 公尺的高原地形,是印度主要都市中海拔最高者,因此屬於熱帶乾濕季氣候,氣溫全年相對溫和,年均溫約為 24°C。雖然緯度比台北還低,但OT這兩週停留期間,日間氣溫大多維持在 26 至 27°C 左右;午後若遇降雨,夜晚甚至需要穿上薄外套。第一天凌晨 00:30 抵達時,一走出機場便能感受到微涼的空氣,與OT對印度炎熱印象大不相同。
由於對當地交通不熟悉,雖然事前聽說可以在機場直接使用 Uber,但為了保險起見,OT選擇預約飯店的接駁車。這次下榻的是 ibis Bengaluru Outer Ring Road,整體服務與性價比都讓我非常滿意,必須給五星好評!從接機開始,司機就十分貼心且熱情,一路上向我介紹班加羅爾的城市風貌。飯店的房間乾淨舒適,餐點也相當不錯。週末時參加了飯店安排的City Tour,最後一天返台時也再次使用了他們的機場接送服務。整體體驗讓我這位第一次造訪印度的旅人感到十分安心與周到。
![]() |
班加羅爾機場 |
e-Visa
在出發當天有發生一件小插曲,也提供即將去印度的朋友參考。進入印度需要先向印度外館申請e-Visa(https://indianvisaonline.gov.in/evisa/tvoa.html),上網填寫表單後,繳交手續費,沒有太多意外的話,大約十天左右的時間就會收到系統的來信說申請已經完成。
e-Visa入口網站 |
不過在機場準備 check-in 的時候,當OT興沖沖地拿出電子郵件裡的核准通知,結果卻被航空公司櫃台的小姐提醒:「您印錯了喔!這不是印度官方要看的那份。」原來我誤將通知信當作入境許可文件,實際上應該列印的是e-Visa核准頁(e-Visa Approval Document),那才是入境查驗時需要出示的正本文件。當下真是冷汗直流,幸好國泰航空的櫃台非常有經驗,OT上網頁下載正確文件後,他們立刻幫我列印出來,總算化解了一場虛驚。櫃台小姐還安慰我說:「很多人第一次去印度都會印錯,不只你一個啦。」
所以,OT特別在這裡提醒未來即將前往印度的朋友:申請電子簽證後,記得列印的是正式核准的那一頁文件,而不是純粹的通知信件(右邊算起第三項)。
交通狀況
這次入住的飯店就位於我工作的 Ecospace Park 附近,因此 OT 每天大約花 20 分鐘步行上下班。由於班加羅爾的交通狀況非常混亂,能走路上班可說是避開塞車與潛在風險的最佳方式。其實在第一天剛從機場抵達時,我就對班加羅爾的交通印象深刻。從機場出來的那段高速公路狀況很好,行車也相對有秩序,但這樣的路況只維持了十多分鐘。接下來便沒有高速公路了,大多是市區道路,不僅幾乎沒有紅綠燈,路面也沒有明顯的車道標線。行人、摩托車、三輪車、汽車與卡車全都在同一條路上爭道前行,場面堪稱混亂。在這樣的交通環境下,唯一明確的規則大概就是——印度是右駕系統。除了車輛行駛方向有分左右車道以外,其餘的交通規則幾乎靠「默契」與經驗維持秩序,可以說是「自由奔放」的極致體現 😅
![]() |
園區附近的交通一撇 |
治安
園區、飯店與外面的小鎮之間,在環境上幾乎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園區與飯店內部乾淨、整潔、充滿現代感與科技感;但只要離開十幾分鐘,走進附近的小鎮,立刻就能感受到強烈的對比——街道狀況、建築風貌與整體氛圍都截然不同。這部分 OT 將在後續的系列文章中再做更詳細的說明。不過從這次的經驗來看,治安方面倒是還算不錯。OT 作為一個東亞面孔,在小鎮上四處走動,除了偶爾遇到推銷旅遊行程或商品的人之外,基本上沒有碰上什麼奇怪或不安的狀況。
![]() |
Ecospace |
![]() |
園區內建築 |
![]() |
園區夜景 |
![]() |
附近的小鎮街景 |
飲食
印度約有 50% 的人口是素食者,主要是基於宗教信仰。不同宗教或教派對飲食的規定略有不同,有些人每週會安排幾天吃葷,有些則是天天茹素。這讓印度的餐飲文化呈現出相當豐富的樣貌。在肉類的選擇上,印度教禁食牛肉;至於豬肉,除了少數南方邦之外,也不常見。老實說,豬肉料理在東亞國家較為常見(這是不是要感謝宋朝的蘇東坡?)但在全球多數地區仍非主流。於是,雞肉、魚肉與蝦類成為印度料理中最常見的葷食來源。
食物調味方面普遍偏重香料與辣度,大家熟知的「咖哩」在印度其實可以細分為許多種類,依地區與香料搭配而有所不同。主食部分則以米飯與餅類(如 Naan、Chapati)為主,其中米飯大多是長米,口感較乾爽、粒粒分明,與東北亞地區常見的黏性米飯差異頗大。這次 OT 吃飯的地方大多是事先挑選過的餐廳,整體衛生水準可接受。雖然偶爾會有腸胃不適的情況,但多半是因為食材或調味不合口味,而非衛生問題。
![]() |
Biryani |
![]() |
Dosa |
![]() |
Naan |
飲水
這次出發前,OT 最擔心的其實是大家常提到的「印度水能喝嗎?」的問題,還特地帶了一組 Brita 濾水器以備不時之需。結果發現飯店每天都會準備四大瓶礦泉水,辦公室內也有飲用水供應,整趟行程幾乎沒有因水而感到困擾。至於「真的喝了酒店以外的水會拉肚子嗎?」這點 OT 不敢親自驗證,連參加 City Tour 時,我都是自備水瓶,不敢輕忽;畢竟出國在外生病總是麻煩,能避則避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