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人生遇到難關時,OT總會翻出幾篇自己格外喜愛的經典文章來讀:諸葛亮的《出師表》、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文天祥的《正氣歌》。這些篇章的作者都是在經歷一段蟄伏之後,試圖突破困局、尋求變局的關鍵時刻所寫。不僅總結了自身的理想與志業,也為後人留下深刻的思想精神標竿。每次讀完,總覺得血條又悄悄回血了一些些... 當然,真正走出低谷,還是得靠調整自己心態與努力前行了。
蜀漢建興五年(西元227年),時年二十歲的劉禪已登機五年,諸葛亮決意出兵北伐攻打曹魏。根據《蜀志》記載:『建興三年,曹丕殂,明年,曹叡立。五年,丞相亮帥諸軍北伐魏,乃上表。』以諸葛亮的視角來看,此時離曹丕篡漢也已有七年、劉備病逝也已五年,在益州秣兵厲馬多年,正是開創新局的良機。此時諸葛亮約四十六歲,已近天命之年,而戰場瞬息萬變、生死由命,很難說會發生甚麼事情;諸葛亮為確保萬一,特意留下了《出師表》給劉禪,簡短的630字,不僅回顧了自己的抱負及信念,也為後主劉禪留下了治國方略及期許。
![]() |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愚以爲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全文論述鮮明,破題便直指「為河北伐」這一核心問題。接著諸葛亮闡述為君者應有的器度及胸襟,並一一點出宮中可堪重任的文臣武將。當然,諸葛亮當時可能未曾預料到建興六年才降蜀的姜維,竟會成為最後撐起蜀漢軍魂的大將;在五虎將紛紛殞落後,硬是再跟曹魏抗衡了近三十年。
《出師表》的結尾則回溯了諸葛亮自己的出生及抱負,坦率誠懇地請求後主能夠成全北伐。
OT很喜歡這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對OT來說有兩層意義:
-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放在現代社會或許顯得過於沉重,但這樣的氣節與情操在現代更顯彌足珍貴,值得嘉許。若換個角度思考,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一旦人生確立了目標,哪怕困難重重也要奮力前進,才不辜負當初對自己的承諾。」對諸葛亮而言,「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就是他畢生唯一的志業。老實說若諸葛亮選擇繼續固守巴蜀,甚至轉向經營西南,便是另一方局面;日子可能更好過、政績也更好做。而且我相信不會有人怪他,也不會有人反對他,但他無法對得起自己,也對不起劉備臨終的囑託。
- 雖然諸葛亮沒有明說,但從他的人生歷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一件事:「尊嚴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實力與誠信贏得的。」如果他本無過人之才,劉備又何必三顧茅廬?如果他空有虛名,如何能穩居軍師之位?若沒有堅定的操守與聲望,又如何獲得劉備臨終的託孤、以及劉禪對他的全權信任?真正的自重,是腳踏實地累積而成的,別人是否敬重你,往往就取決於你有沒有那樣的底氣與品格,「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然也。這算是某種高級的顯擺方式了。
可惜諸葛亮五次北伐皆未果,最後病逝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一詩中便是對此段歷史的深沉哀悼。
至於劉禪在近年也被翻轉洗白。過去「樂不思蜀」以及「扶不及的阿斗」,大多源於史家及民間的貶意,但細究之後,劉禪在諸葛亮病逝後三十年裡,不僅依照諸葛亮的指示把出師表上的賢臣良將都用好用滿,自己生活也克勤克儉,並沒有大興土木搞得民不聊生;而且若非內政管理穩定,姜維也無從持續用兵北伐並與曹魏周旋多年。蜀漢最終的無血開城,雖然讓劉禪落下「樂不思蜀」的千古罵名,但是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能夠好好吃頓飯都不易的日子,保全百姓何嘗不是君主應有的道德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