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新月沃土

2023年10月7日拂曉巴勒斯坦激進團體「哈瑪斯」偷襲了位於以色列稱為「屯墾區」的區域,對象包括正在舉辦音樂季的平民以及以色列軍隊,造成傷亡人數約1400人;隨即以色列發動報復性的軍事行動。不同於以往國際社會對以色列一面倒的支持,這次出現許多同情巴勒斯坦人民的聲音;同情巴勒斯坦的聲音在猶太人把控的美國社會再度升高社會對立的緊張氛圍。雖然突襲以色列的哈瑪斯令人譴責,但長年對加薩走廊實施封鎖的以色列難道就值得同情嗎?

本篇文章整理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國方案的歷史淵源。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若覺得有幫助的朋友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出處。

圖1. 新月沃土(圖片來源:Wikipedia)


中東強國以色列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到「以色列」這個國家是在小學的課堂上,當時聽完後對以色列是滿滿的好印象。要知道希特勒於1933年取得政權之後,開始有計劃地對猶太人進行種族隔離與清洗,大約有600萬的猶太人遭到屠殺。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年,基於世界各國對於猶太人的虧欠,並在猶太復國主義在強力遊說西方列強的情況下,開始有了兩國方案,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而周圍的阿拉伯國家因為對以色列這個異教徒國家的敵視在次日發動了第一以阿戰爭,但以色列負隅頑抗,到了1949年終於迫使周邊國家簽署了停戰協議;也因為這一戰確立了以色列獨立地位。

為什麼會對以色列充斥滿滿的好印象呢?因為跟當時的中華民國有許多可比性:例如國民政府在1949年退守台灣,海峽西岸同樣有虎視眈眈的中國共產黨;而以色列靠著自身的富國強兵,在周遭都是強敵的伊斯蘭國家中確保了獨立地位直至今日,而中華民國何嘗不是如此?所以當時的老師就在課堂上鼓勵我們應該要在艱困的環境中學習以色列人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富國強兵。

以1980年代為例,以色列和中華民國在的GDP和人均GDP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頗有類似之處。以色列的GDP在1980年約249億美元,人均GDP約6356美元,人口約392萬人,到了1989年時GDP已接近510億美元;中華民國在同一時期,1980年的GDP約420億美元,人均GDP約2,366美元,人口約1,700萬人,而在1989年GDP已經增長到約1520億美元。

圖2. 以色列與台灣在1980年代GDP、人均GDP與人口數量比較(資料來源:IMF)

而在科學方面猶太人更是人才輩出,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愛因斯坦了;至少直到發現所謂的「屯墾區」是怎麼一回事之前,大約有好幾十年的時間,對於猶太人金融、科學、科技、軍事等各方面成就,OT對於猶太人以及以色列是抱持著非常強烈的好感。


應許之地與錫安主義

歷史往往是一體兩面,如今我們重新檢視以色列建國到今天發生的衝突,我們也必須理解為什麼巴勒斯坦會出現哈瑪斯這樣的激進組織?而以色列所謂的「屯墾區」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大約七千多年前,位於現今西亞和北非地區的一個地理區域,涵蓋了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及附近,有一塊肥沃的土地,這片土地因其豐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而得名,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農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早期的人類能夠在此地區定居和發展農業,進而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和文明。因為這塊區域像是新月的形狀,因此被史學家稱為「新月沃土」或是「肥沃月彎」。這個區域包括了如下的現代國家和地區: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約旦部分地區和敍利亞​​、伊拉克和土耳其的東南部,以及埃及的東北部​、古埃及地區​​。最早的猶太人便是從這塊土地發跡,成為了舊約聖經中「回到應許之地」的論述基礎。

在聖經的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等書籍中,上帝應許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將迦南地賜給他們和他們的後裔為永業,所以猶太人認為,這塊土地就是他們的祖先所居住的「應許之地」。

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從埃及出埃及進入迦南地,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猶太人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和猶大王國。然而,在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以色列王國和猶大王國先後被亞述和巴比倫滅亡,猶太人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在流散期間,猶太人始終保持著對「應許之地」的渴望。他們在宗教儀式中經常吟唱「願神帶我們回到錫安」等詩歌,以表達對故土的思念。在19世紀末,「錫安主義」(也稱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運動興起,提倡猶太人重返「應許之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33年德國由希特勒取得執政權之後,當時有不少猶太人在歐洲政經地位獲得不錯的待遇,而一戰德國戰敗後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不平等待遇為多數德國人帶來了相對剝奪感,導致希特勒有了發動種族對立的基礎。但更重要的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來自傳統的基督教的宗教因素—「反猶主義」。

在中世紀初期,基督教成為歐洲的主要宗教,而猶太人被視為基督的刺客,因為根據新約聖經的記載,是猶太人要求羅馬當局處死耶穌。這使得猶太人成為基督教社會的宗教異端,並且經常受到歧視和迫害。同時因為當時的教廷禁止基督徒從事放債業務,但猶太人不受此限制,因此,許多猶太人成為了放債人,這使他們在經濟上相對成功(這段在貨幣史或是金融史中常被提起),但同時也引來了社會的嫉妒和仇恨。在當時的歐洲反猶情緒其實也是普遍的,只是祕而不宣,希特勒則是成功的引爆了這個積累已久的不滿。


以色列建國與兩國方案

在20世紀初,許多猶太人開始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猶太人終於重返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應許之地」。

但這塊土地卻是有爭議的,首先我們得要先從聯合國的「兩國方案」開始說起。

兩國方案是英國是在1947年提出的,並在1947年11月29日由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81號決議,將巴勒斯坦託管地簡單粗暴地分為兩個國家:一個是阿拉伯國家,一個是猶太國家。該決議得到了美國、蘇聯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但遭到了阿拉伯國家的反對。為甚麼是由英國提出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國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被分配給了幾個盟國。這些領土被組織成託管地,目的是在盟國的監督下為這些地區的最終獨立做準備,1920年,英國在國際聯盟的授權下成為巴勒斯坦的託管國。可以想像當時的阿拉伯世界必定認知是西方列強硬把伊斯蘭的土地強分了一塊給猶太人,幾十年來中東世界的衝突也是由此而起。 

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總共與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發生過多少次主要戰爭呢?

  • 1948年獨立戰爭(或稱為「第一次中東戰爭」或「納卡巴戰爭」):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獨立的當天,周邊的五個阿拉伯國家——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開始了進攻。這場戰爭持續到1949年,以停火協議結束。
  • 1956年蘇伊士危機(或稱為「第二次中東戰爭」):與英國和法國的協助下,以色列入侵了埃及的西奈半島。這場戰爭的起因是埃及關閉了對以色列船隻開放的蘇伊士運河。
  • 1967年六日戰爭(或稱為「第三次中東戰爭」):這是一場突發的戰爭,以色列在六天內迅速打敗了埃及、約旦和敘利亞,取得了大片領土,包括整個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加薩地帶和戈蘭高地。
  • 1973年贖罪節戰爭(或稱為「第四次中東戰爭」或「八點戰爭」):在這場由埃及和敘利亞發起的戰爭中,以色列被兩國突然攻擊,戰爭發生在猶太人的贖罪節期間。雖然開始時以色列受到重挫,但最後成功反擊並結束了戰爭。

除了以色列自身的國防力量外,在美國強力的介入下,幾場戰役下來,阿拉伯國家也拿以色列沒有辦法,反而讓以色列逐漸擴張了領土,越戰越強。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理解以色列自身的危機感也是非常高的!時不時就有可能面臨周邊國家的偷襲,因此不斷強植國防力量。


中東局勢的改變

這個局勢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開始有了改變。由於美國國內開發頁岩油氣的關係,對於中東石油的依賴已經大幅降低,因此對於中東關係的思考有了轉變。川普(Donald Trump)於2017-2021年期間擔任美國總統時,他實施了若干與以往相對不同的中東政策措施。首先他確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在2017年12月,川普宣布美國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這一舉動打破了數十年的國際外交共識,而在2018年,美國大使館也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

而在川普的女婿庫許納(猶太裔)的遊走下,2020年時促成多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簽了亞伯拉罕協議,該協議旨在正常化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關係;簽署這些協議的國家包括:阿聯酋、巴林、蘇丹和摩洛哥。同時也特意孤立伊朗,有意讓伊朗取代以色列成為對阿拉伯國家的主要威脅;川普政府於2018年退出了由奧巴馬政府與其他主要國家共同簽署的伊朗核協議(JCPOA),並重新對伊朗實施嚴重的經濟制裁。

當拜登(Joe Biden)在2021年成為總統後,他繼續延續了川普的中東政策,儘管拜登政府繼續認為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但它也強調了兩國解決方案的重要性,即建立一個以色列國和一個巴勒斯坦國共存的概念。而對於阿伯拉罕協議,拜登政府表示支持這些正常化協議並尋求擴大這些努力,但也強調了以巴和平進程的重要性。最大的不同還是伊朗政策,拜登政府表示願意重新加入JCPOA,但在某些條件下。這引起了一系列的談判和外交活動。

隨著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和解的進程不斷前進,身為穆斯林國家的巴勒斯坦自然感覺到自己建國之路越是遙遙無期。


加薩走廊與屯墾區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衝突的焦點,主要可以分為「加薩走廊(Gaza Strip)」與「屯墾區(West Bank)」兩塊說明。不過屯墾區(West Bank)這個名詞主要是由以色列人發明,想必被驅離此地的巴勒斯坦人不會同意這個名詞。

加薩走廊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沿岸,與以色列和埃及接壤,約365平方公里,約200萬人,主要是巴勒斯坦人。這個地方的面積大小以及人口數,大約是跟台北市相當,不過卻比台北市困乏非常、非常、非常... 非常多!加薩走廊自2007年起在哈馬斯的實際控制下,哈瑪斯是一個被許多國家和組織認定為恐怖組織的伊斯蘭政黨,因此遭到以色列及埃及的封鎖,失業率高達40%,經濟非常困難,生存在這塊土地的人民沒有希望,又怎麼不會是孕育恐怖主義的溫床呢?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加薩走廊成為埃及的軍事佔領地,直到1967年的六日戰爭後被以色列佔領,在2005年,以色列從加薩走廊撤軍和撤離定居點。

以色列在2005年雖然退出了加薩走廊,但以色列卻沒有放棄蠶食鯨吞巴勒斯坦的土地,逐漸侵蝕所謂「屯墾區」的部分,也是以巴衝突的導火線。 「屯墾區」位於以色列的東部,東臨約旦河和約旦王國,面積約5歐1,350平方公里,人口約45萬人,原本是屬於巴勒斯坦管理,但現在居住的主要為以色列人;「屯墾區」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成為約旦的領土,直到1967年的六日戰爭後被以色列佔領;1990年代初,奧斯陸協議確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並賦予其在「屯墾區」的部分地區的行政和安全控制,但以色列政府卻透過許多強勢的作為,逐步讓此區域變成以色列實際控制者。在屯墾區的一邊是以色列人新建的高級社區,而另一邊則是土地不斷被掠奪、貧困的巴勒斯坦人;如果你是生活在巴勒斯坦那邊的人民,看到幾公里之外皆是夜夜笙歌,怎麼不會有剝奪感呢?畢竟那裏也曾經是自己居住過的地方啊!

圖. 以色列屯墾區(圖片來源:Wikipedia)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直期待可以獨立建國的巴勒斯坦處境有多困難。關於邊界、耶路撒冷的地位、以色列的屯墾區,以及回歸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等,這些都是阻礙和平協議達成的主要障礙。而在內部,巴勒斯坦也存在分歧,特別是哈馬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之間的分歧,這使得巴勒斯坦在談判桌上的立場又更為複雜。美國傳統上又是比較支持以色列,而如前面所說近年來一些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正常化外交關係,進一步影響了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問題的立場,再加上遭到以色列及埃及長期的經濟封鎖,完全無法滿足建立一個獨立國家所需要的完善經濟和基礎建設。


短暫的和平

但是以巴之間仍然出現了短暫的和平,並且同時孕育出兩位實至名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拉賓及阿拉法特。拉賓時任以色列總理,是一名左翼政治家,主張以巴和平;而阿拉法特時任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組織(PLO)主席,是巴勒斯坦人的領袖。拉賓和阿拉法特的和談,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它標誌著以巴雙方首次在政治上相互承認,並建立了臨時自治機構。這項和談為以巴和平進程奠定了基礎,但也遭到了國內激進派的強烈反對。

圖. 拉賓與阿拉法特在白宮南草坪的合影,中間為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圖片來源:BBC)

拉賓和阿拉法特的和談主要圍繞著《奧斯陸協議》,這是一系列於1990年代初期簽署的秘密和談,目的是為了解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長期衝突。《奧斯陸協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2年,當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表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進行了一系列秘密會談;這些秘密會談得到了挪威政府的支援,並於1993年達成初步協議。

1993年9月,以色列首相伊茲哈克·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領袖亞西爾·阿拉法特在美國白宮的草坪上握手,作為公開承認和確認《奧斯陸協議》的象徵。那時應該OT正在國小六年級的年紀,新聞很大,所以對這件事情特別有印象。

《奧斯陸協議》主要內容包括:

  • PLO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並放棄暴力。
  • 以色列承認PLO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
  • 創建巴勒斯坦自治區,並在五年內舉行選舉。
  • 在五年內,雙方將進行最終地位談判,解決邊界、耶路撒冷、難民和定居點等問題。

但是《奧斯陸協議》也遭到兩國國內激進派的強烈反對,事後證實拉賓跟阿拉法特先後死於非命。以色列方面許多右翼和宗教團體反對讓步給巴勒斯坦,特別是在領土和定居點問題上;這種反對情緒達到高潮,最終導致伊茲哈克·拉賓於1995年被極端的猶太激進分子暗殺。而巴勒斯坦方面哈馬斯和其他伊斯蘭激進組織反對與以色列達成和平,認為奧斯陸協議是對巴勒斯坦權益的背叛。他們繼續進行暴力攻擊,旨在破壞和談進程。而當時以色列內部反對《奧斯陸協議》的鷹派領袖之一納坦雅胡,則從中獲取了龐大的政治利益,成為了至今任期最長的以色列總理。

OT是支持以色列建國的,然而這幾十年來我們親眼見證一個原本一位被霸凌的受害者搖身一變成為一位霸凌者,人道價值不能是兩套標準。想想兩岸的發展不也是同樣的路數?原本處於劣勢的共產黨取得政權,國民政府撤退台灣偏安一隅;原本互相諒解的趨勢,隨著國內激進派不斷抬頭,對岸激進派的情緒也是愈發高張,就這個態勢發展下去會是怎樣的結局呢?支持和平的那一派常被稱為投降派或是軟弱,但其實從拉賓跟阿拉法特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堅信和平的道路往往領導者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特別是現在社會少數激進的聲音容易被放大,更多理信的聲音更不容易被聽見。很多事情都需要回歸人民的利益做最好的思考。

最後呼應一下標題「新月沃土」,從這塊土地上曾經孕育出許多文明,而這裡也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儘管教義上存在許多異同,不過數千年前,都是生活在相同一塊土地的祖先。


參考資料:


民國112年10月22日
OTORI 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