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2025 IMF 世界經濟展望 - 「全球經濟變動中,前景依然黯淡」

IMF在2025年10月釋出了更新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儘管短期成長預測比起今年四月略有上修,全球經濟成長仍顯疲弱,因為新近推出的政策措施仍在逐步發酵。全球經濟正適應一個被新政策重新塑造的格局。部分高關稅措施經協議與重設後有所緩解,但整體環境仍不穩定。2025年上半年帶動經濟活動的暫時性因素(如提前下單、生產前移)正在消退。因此,IMF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雖較2025年4月版略為上調,但相較「政策轉向前」的預測仍為下修。全球成長率預計將從2024年的 3.3% 放緩至2025年的 3.2%,並進一步降至2026年的 3.1%。

其中,已開發經濟體成長約1.5%,新興市場與開發中經濟體則略高於4%。通膨預期將持續下降,但各國差異顯著:美國通膨仍高於目標且存在上行風險,其餘地區則相對溫和。風險整體偏向下行。持續的不確定性、更高的保護主義、以及勞動供給衝擊都可能削弱成長。財政脆弱性、潛在的金融市場修正及制度信任的削弱,也可能威脅全球穩定。

IMF呼籲決策者以可信、透明、可持續的政策重建信心:

  • 加強貿易外交並搭配宏觀經濟調整;
  • 重建財政緩衝;
  • 維護央行獨立性;
  • 加倍推動結構性改革。

IMF的報告指出,過去改善政策架構的努力使各國受益良多;而產業政策雖可能在推動成長上發揮作用,但必須審慎權衡其機會成本與潛在取捨。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出處。

本篇報告可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全球展望與政策方向」,探討全球經濟在新政策環境下的整體走向與主要挑戰;第二章「新興市場的韌性」,分析新興市場在外部衝擊下維持穩定的原因與差異;第三章「產業政策」,則討論各國重新啟動產業政策的經濟邏輯與潛在風險。

在第一章中,IMF指出全球成長持續放緩、前景依然黯淡,主因是世界正面臨更強的保護主義與經濟分化。全球整體通膨雖預期進一步下降,但部分國家仍高於政策目標。展望風險依舊偏向下行,若不確定性延長或保護主義升高,經濟成長恐進一步受阻;而勞動供給衝擊將對老齡化與技能短缺的經濟體特別不利。此外,財政脆弱性與金融市場風險可能在高借貸成本下交互惡化;例如科技股估值若出現急劇修正,恐危及宏觀金融穩定。若此時關鍵經濟機構的獨立性受到政治壓力,將進一步削弱健全的決策機制。IMF因此建議,各國應透過「可信、透明且可持續」的政策組合來重建信心,穩定在動盪中的全球經濟。

第二章指出,新興市場近年在面對「避險性衝擊(risk-off shocks)」時展現出顯著韌性。這部分固然得益於外部條件良好(即「幸運」),但更關鍵的原因在於政策框架的改善(即「良策」)。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執行力與可信度提升,使央行對外匯干預的依賴下降;同時,央行獨立性增強,使其能更有效掌控國內借貸條件。展望未來,制度健全的國家在政策取捨上更具彈性,得以從容因應金融市場波動;反之,若政策框架薄弱、延遲收緊貨幣政策,則可能導致通膨預期失衡與產出損失。此時昂貴的外匯干預僅能暫時止痛,而在制度完善的情況下,這類干預本身已非必要。

至於第三章,則聚焦於各國如何運用「產業政策」以平衡成長與韌性之間的取捨。各國政府愈發依賴產業政策來重塑經濟結構、支持戰略性產業與企業,其主要動機包括:

  • 提升生產力;
  • 降低對進口(特別是能源)的依賴;
  • 增強經濟韌性。

然而,產業政策的成效取決於難以預測的產業特性,並伴隨若干重大取捨:

  • 將生產回流至戰略性產業可能導致長期物價上升;
  • 在高債務與財政緊縮下,政策成本龐大;
  • 即使部分產業受益,非目標部門可能因資源錯置而拖累整體生產力。

IMF強調,有效的產業政策必須具備精準的目標設定與執行機制,並結合健全的制度治理、配套的結構性改革與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方能發揮成效。然而,OT認為這樣的理想條件在當前多數民主國家中實現難度極高。由於民粹主義抬頭與意識形態的對立加劇,政策決策往往受制於短期民意壓力,使政府官員難以在理性與長期目標的基礎上,制定並推行有效的產業政策。



參考資料:




民國114年11月8日
子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