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摘錄民國114年10月29日由中華民國經濟部發表的《當前經濟情勢》。
我們都知道今年因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台灣身處半導體以及電子業的核心,在這波AI基礎建設的浪潮下為台灣經濟帶來很大助益。不過對於當前的經濟環境是否存在隱憂?以及從國際局勢來看,經濟是否存在下行風險?從這篇報告中可以略窺一二。本篇內容涵蓋國際與國內經濟概況,台灣在人工智慧(AI)、高效能運算(HPC)與雲端產業的帶動下,出口及製造業生產維持強勁成長,但也存在若干潛在風險與結構性隱憂。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出處。
國際局勢 - 主要經濟體物價回升,需求分化趨勢明顯
從國際局勢來看,全球經濟成長趨緩但略有上修,S&P Global於10月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為 2.7%(上修0.1個百分點);不確定性仍高,主因包括貿易局勢緊張、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重組。
| 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預測 |
我們可以從與台灣貿易往來密切的主要國家觀察其通膨與出口現況。整體而言,美國CPI年增3.0%、日本2.9%、歐元區2.2%,主要經濟體的物價水準普遍上升,顯示通膨壓力仍未完全消退;反觀中國大陸CPI為-0.3%,通縮疑慮依然存在。出口方面,多數主要國家呈現回升趨勢,其中南韓年增12.6%,反映AI熱潮推升半導體與電子產品需求;中國大陸出口年增8.3%,但內需疲軟、零售銷售已連續四個月放緩。至於歐元區與日本,零售動能下滑,顯示整體景氣仍偏弱;美國則因失業率攀升至4.3%,創2021年以來新高,顯示其勞動市場逐漸降溫。
| 主要國家出口年增率 |
美國關稅政策與地緣政治(特別是美國與中國大陸間的科技戰)被視為主要不確定因素,也因此傢俱全球需求分化;雖然AI與能源轉型領域成長強勁,但傳統產業與消費品表現疲弱成為主要風險。
台灣經濟現況 - AI撐起製造動能,民間消費仍待回溫
台灣今年的出口與製造業表現十分亮眼。2025年9月出口金額達 543億美元,年增33.8%,不僅連續23個月維持正成長,更創下歷年單月第3高紀錄。同月外銷訂單年增30.5%、製造業生產年增16.9%,顯示人工智慧(AI)與高效能運算(HPC)相關需求持續強勁。出口結構上,成長主要集中於 電子零組件(年增25.6%)及資通與視聽產品(年增86.9%),反映AI與新興科技應用所帶動的龐大商機。從市場別觀察,美國年增51.6%、東協34.0%、歐洲27.3%、日本23.3%,而中國大陸與香港亦成長12.8%,顯示主要出口市場普遍成長,其中尤以資訊與視聽產品需求成長最為顯著。
| 出口金額及年增率 |
| 主要出口市場以及主要出口貨品年增率 |
不過,與出口強勁的表現相比,內需消費仍顯疲弱。2025年9月零售業營業額年減2.2%,餐飲業年減0.9%,部分受到民俗月的季節性影響,加上民眾對景氣前景仍存疑慮,使得整體消費意願偏趨保守,顯示內需動能尚未完全恢復。
| 零售業與餐飲業營業額年增率 |
至於就業市場,先前外界關注的減班休息(無薪假)是否會對經濟造成衝擊,從報告資料來看,勞動情勢依然穩健。9月失業率為3.38%,創下近25年同期新低;減班休息人數微增至8,543人,但整體規模仍屬可控,反映就業市場基本面健康。物價方面,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1.25%,為四年半以來新低,核心CPI年增 1.46%,顯示通膨壓力有限、物價呈溫和上漲。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年減 3.73%,主因原物料及電子產品價格走跌,顯示供應端成本壓力亦有所緩解。
展望與潛在隱憂
從這份報告可見,AI與半導體仍是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HPC)與雲端資料服務構成今年最重要的成長引擎,伺服器與半導體供應鏈需求強勁;隨著歐美進入年終銷售旺季,第四季出口表現可望維持高檔。然而,經濟結構性風險依舊存在:成長高度集中於少數高科技產業,傳統製造與內需部門相對疲弱。若AI或晶片市場出現修正,外需依賴過深恐使景氣波動加劇;再加上美國關稅政策、全球供應鏈重組及地緣政治緊張等外部因素,皆可能干擾長期投資與生產布局。
雖然通膨維持低檔,但仍須留意民生物價上升與薪資成長之間的落差。若消費信心遲遲未能恢復,內需不振可能成為經濟成長的潛在掣肘。因此,未來政策重點應放在穩定物價、提升薪資與強化內需動能,以確保成長更具韌性與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