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職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職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談職場的負能量螺旋

東方與西方文化不同,讓亞洲一般企業在資遣員工時通常會做很多考量,盡量多給員工機會。雖然台灣的勞基法及工會組織不如西方先進國家,不過對於資遣員工,大多也是到了真的沒辦法了才會用的最後手段;就算是在經濟狀況不好時,也是用「無薪假」取代資遣。

呼應前一篇文章「教練」的開頭,「上場不打假球」也應該是員工對工作最低的自我要求了吧?

我們知道當一個人進入到負能量的螺旋時,常常會自我感覺十分良好,覺得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做不好,自己做不好都是別人的錯,完全失去了自我檢討的能力。連上場打假球也可以正當化自己的行為。這種就是「沒有辦法」的時候了。如何檢視自己有沒有進入負能量螺旋呢?其實也有一些客觀的指標:

  • 第一階段:創傷期
    • 在這個階段因為工作讓自己受傷,可能是被責備,或是工作上遇到挫折,或是原本預期可以得到的獎賞並沒有得到,總之就是覺得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 受到創傷之後,是兩種不同的關鍵途徑:可能可以因為自我療癒而繼續往前接受挑戰的積極型,或是覺得自己就是受害者,而產生了受害者心態的消極型。
    • 積極型會不斷的嘗試以達到自己的目標或是別人的期許;消極型則是排斥工作的安排,能推卸就推卸,心思也就不會在工作上。
  • 第二階段:怨天尤人期
    • 由於對於工作安排的排斥,就會開始跟不上工作進度,原本的工作任務開始出現更多的瑕疵遭到指責。
    • 為了說服自己是對的那方,反過來指責別人的不是,或是貶低別人的價值,以凸顯自己是正確的那方。
    • 抱怨別人,拉著別人一起抱怨。對於有相同反對意見的員工產生抱團取暖的感覺,巴不得周邊都是這樣想法的同事。
    • 看到公司出現危機會幸災樂禍。
    • 在這個階段還是有人願意跟你談工作狀況、誇獎你,請你幫忙,或是給你更多的任務。請不要覺得別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這都是一次又一次脫離負能量螺旋的機會,千萬不要一有機會就搞砸。
  • 第三階段:墮落期
    • 能夠處理的工作越來越少,幾乎沒有人想合作,也無法跟別人合作。終於不太有人要理你了。
    • 繼續抱怨,繼續推卸工作,繼續得不到認同。
    • 繼續自我感覺良好,然後更多工作上的瑕疵出現;繼續更多的瑕疵出現,然後繼續自我感覺良好。
    • 工作時數越來越少,公司有沒有你都一樣。
    • 想拖更多人一起不好。
    • 想離開這份工作是因為公司對不起自己,所以不會主動離開,更加反抗並期待被資遣,以為離開之後一切會更好。
    • 如果進入墮落期,大概就沒救了。


然而在職場打滾一段時間後,確實看到的是因為挫折而進入負能量螺旋的人多,而能夠進入正能量螺旋的人少;大部分的人選擇換新環境打掉重練,期待下個工作會更好,而能夠渾渾噩噩的過完職涯已經算是比較好的情況了。

這是OT對於負能量螺旋的理解,提供參考,提醒自己不要進入負能量的螺旋外,也希望各位朋友們都不要有機會進入負能量螺旋。工作上面難免會受傷,一路順風順水的人少之又少;退一百萬步來說,有人際關係的地方就難免會受傷,與其消極逃避,不如找出方法積極迎戰。

祝福大家工作順利,「人生就是不斷的戰鬥」!



OTORI
民國111年7月28日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教練

「上場不打假球!」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廣告詞,喜歡到幾乎成了座右銘;這台詞不僅在運動場上適用,在職場裡一樣很實用。

在台灣我們常用棒球比賽跑到幾壘比喻一段戀情的進展程度,其實職場跟球場何嘗不是一樣近似的情境?一個團隊需要一個教練、需要隊長、需要經理、需要各種不同位置的球員。之前在廣播節目聽到一本書,中文書名就叫做「教練」(Everyone's Coach)。OT想來談談職場中的「教練」角色。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在2022年做的調查,每個世代偏好的主管類型都不同。104人力銀行將主管分為「人生導師型」、「風箏型」、「大師型」、「教練型」、「啦啦隊型」;其中人生導師型是最獲各種世代喜好的主管類型。

或許不管哪個世代,都希望在職場上能遇到人生的導師,可以引導自己工作的方向,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被重視。風箏型主管是獲各個世代喜好的第二名,意義是每個人都希望主管能夠在工作上給予自由發揮的空間,但在必要時可以適時「拉線」(OT理解是跳下來「負責」)。而「教練型」的主管,根據人力銀行的說法,是因為『90世代較為資淺,還在培力職場專業,期望遇見能激發專業潛能的教練型主管,衝刺職涯』僅獲90年代稍微喜愛;可想而知,教練型的主管是多麼不討人喜歡了!不過其實仔細看文章介紹,「大師型」主管不也同時具備「教練型」主管的特質?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想讓職涯更上層樓的人會更想遇到教練型主管」?

本圖取自:104人力銀行

OT若可以投票,應該是會比較偏好「大師型」或是「教練型」的主管。很幸運自從踏入職場以來,遇到的都是這樣類型的主管,既有衝勁及活力,也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給資淺的同事;因此自然也期許自己可以是後輩們的「教練」。

所謂的教練,是這個人有可能在技能方面並不如你,可是卻有豐富的經驗及智慧可以指點你的優點及缺點,並在每次練習中強化優點並改善缺點,找出比賽致勝的方程式。而在這些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幫助自己克服人性的障礙,才是最艱難的部分!這也就是為什麼優秀的運動員如此讓我們尊敬,因為他們追求卓越,努力練習並嚴守紀律,克服了懶散及享樂。

職場很現實,但運動場上則更為殘酷。運動場上時間終了,勝負是一翻兩瞪眼,這道理在職場上是如出一轍:每個項目都有時效性,過了這個時效,案子失敗就是失敗;所以「沒有壓力」這件事情,不管是在運動場或是在職場,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唯有精益求精,才能不斷自我突破。所以有時候老闆的嚴格,不如想像成教練給你的課題或是訓練,然後自我要求。

儘管每個人喜歡的主管類型都不同,但畢竟是可遇不可求;往往在職場上遇到跟自己不對盤的主管,礙於上下屬的關係,為了五斗米只好勉強折腰。不過其實我們會慢慢發現,在職場裡自己做不好事情對主管並沒有好處:自己考績差,也意味著拖累的整個團隊的考績;因此客觀上來說,主管希望下屬能有卓越表現應該還是比較符合邏輯。

「教練」這本書中將作者成功的訣竅拆成C、O、A、C、H五個字母開頭的單字,提供給各位參考:

  • Convinction-driven(堅定的理念)
  • Overlearning(精益求精)
  • Audible-ready(隨機應變)
  • Consistency(一貫性)
  • Honesty-based(誠實)

參考資料:

OTORI
民國111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