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記事以來,每次看到父親吃飯都是無辣不歡,母親跟我們兄弟倆則幾乎是滴辣不沾。特別是母親,因為是音樂老師,在學校除了上正課外還要帶合唱團、直笛隊這類活動,自然得很保護自己的喉嚨了!
2012年發生兩件大事改變了OT對於辣的嘗試,一個是認識Amanda,另外一件就是進入N公司。Amanda喜歡吃泰國、越南等東南亞料理,因此酸跟辣必然是不可少的了。剛開始為了讓交往能夠順利,每次約會吃飯時,OT必須得面不改色吃下那些酸酸辣辣的料理;雖然好吃,不免要多配一些白開水或是飲料。久而久之竟然變得也愛吃東南亞料理起來。
另一方面進入N公司後,變得常常有機會到大陸出差;而在大陸如果要完全不吃辣的話,根本找不到東西吃。所謂入境隨俗,便開始練習吃辣。還好剛開始出差的城市是惠州,基本上南方用辣比較節制;隨著客戶的拓展,一路從南吃到北,由東吃到西,最終重慶麻辣鍋也是可以吃得下來的。這次來到首爾,韓國泡菜是很多人都熟悉的,餐餐辣一下也是必須的。
如果父親還在,也許父子倆可以一起吃個麻辣鍋,把酒言歡了。
這些年累積下來算是去過一些地方,長了點見識,才發現各地對於用辣的方式確實各具特色,而這種特色還是跟地理以及天候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次去大陸出差時,我常常會點一道叫做「水煮魚」的菜,這道雖然以「水煮」開頭,但絕對不要想成是用清水煮成的魚;相反的店家會放入各式各樣的辣椒:花椒、天椒、乾辣椒、辣油等一起烹煮,不僅香氣十足,還非常下飯。
這種作法在台灣一般吃不到,主要是因為食材的差別。台灣不論是餐廳或是一般家庭食用的魚以海魚居多,海魚鮮味十足,所以烹調的重點是「鮮」,最好是清蒸或是煮湯;如果是淡水魚,像是台灣鯛、土虱、土魠,用紅燒或是做成糖醋魚大概是常見的手法,味道已經相當豐富,用大量辣椒料理還是少見的。實際吃過「水煮魚」,會立刻發現用的魚是淡水魚,土味很重,所以使用大量的辣椒去蓋這個味道成了必要手段。事實上在大陸內地能吃到的海魚有限,大多以淡水魚居多,所以單獨以鮮魚做成清湯的料理比較不常見。吃過同樣位於海邊的大連海產,雖然店家也會用辣烹調海鮮,不過那大概是增加香氣及裝飾的用途,不過度強調辣的功能。
眾所周知在中國有兩大菜系是公認的「辣」,便是川菜及湘菜;同樣是辣,用辣的方式卻各有獨到之處。川菜以成都以及重慶為中心,又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用辣系統。成都比較重視香味的層次,以花椒及豆瓣醬為主,也重視刀工及擺盤的美觀;重慶則重視麻及辣。成都及重慶用辣,是因為位在四川盆地,氣候潮濕,用辣可以幫助排汗。有人說四川女孩的皮膚特別好,也跟吃辣有關。而湘菜應該算是辛辣了,老老實實的辣!比較過成都、重慶、長沙,說真的成都跟重慶的辣都還可以接受,特別是重慶小麵及口水雞,辣油配上芝麻,又香又麻又辣的層次感會讓人上癮;但長沙的辣確實總要讓OT多配幾碗飯,而那已經是湖南人「不辣」的等級了!吃過長沙不辣的「醬油炒飯」嗎?確實顛覆對於用辣的三觀!一旁的同事還繼續補刀說:「你看,我跟你說不辣吧!」
韓國也是一個以用辣為料理主調的地方,眾所周知的韓國泡菜便是經典例子。韓國用辣的程度比起大陸大部分地區,應該算是「不辣」的那種,而對OT言算是「有感」的辣,剛好配飯,增進食慾。在OT居住的麻谷中央街這帶,有一間店賣的「豬肋骨湯」OT覺得很具特色(OT看不懂韓文不確定正確菜名是甚麼);這道在台灣的韓國料理店似乎還沒看過。基本上就是用辣椒及酸菜將豬肋排以及豬龍骨的部分燉爛,OT覺得肉質口感很好,並且也相當享受啃食排骨的樂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