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工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工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差旅 - 珠海賞車記

這趟到珠海出差停留的時間也比較久,抽一個周六上午,到位於香州高新區的寶龍廣場做了下田野調查。做車電這麼多年,其實很少有機會實際調研客戶的最終產品;這次挑了三款車,仔細地操作客戶系統,聽銷售人員解說,覺得收穫不少。這三款車是蔚來汽車(Nio) ET5、智己汽車L7、極氪汽車001。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談職場的負能量螺旋

東方與西方文化不同,讓亞洲一般企業在資遣員工時通常會做很多考量,盡量多給員工機會。雖然台灣的勞基法及工會組織不如西方先進國家,不過對於資遣員工,大多也是到了真的沒辦法了才會用的最後手段;就算是在經濟狀況不好時,也是用「無薪假」取代資遣。

呼應前一篇文章「教練」的開頭,「上場不打假球」也應該是員工對工作最低的自我要求了吧?

我們知道當一個人進入到負能量的螺旋時,常常會自我感覺十分良好,覺得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做不好,自己做不好都是別人的錯,完全失去了自我檢討的能力。連上場打假球也可以正當化自己的行為。這種就是「沒有辦法」的時候了。如何檢視自己有沒有進入負能量螺旋呢?其實也有一些客觀的指標:

  • 第一階段:創傷期
    • 在這個階段因為工作讓自己受傷,可能是被責備,或是工作上遇到挫折,或是原本預期可以得到的獎賞並沒有得到,總之就是覺得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 受到創傷之後,是兩種不同的關鍵途徑:可能可以因為自我療癒而繼續往前接受挑戰的積極型,或是覺得自己就是受害者,而產生了受害者心態的消極型。
    • 積極型會不斷的嘗試以達到自己的目標或是別人的期許;消極型則是排斥工作的安排,能推卸就推卸,心思也就不會在工作上。
  • 第二階段:怨天尤人期
    • 由於對於工作安排的排斥,就會開始跟不上工作進度,原本的工作任務開始出現更多的瑕疵遭到指責。
    • 為了說服自己是對的那方,反過來指責別人的不是,或是貶低別人的價值,以凸顯自己是正確的那方。
    • 抱怨別人,拉著別人一起抱怨。對於有相同反對意見的員工產生抱團取暖的感覺,巴不得周邊都是這樣想法的同事。
    • 看到公司出現危機會幸災樂禍。
    • 在這個階段還是有人願意跟你談工作狀況、誇獎你,請你幫忙,或是給你更多的任務。請不要覺得別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這都是一次又一次脫離負能量螺旋的機會,千萬不要一有機會就搞砸。
  • 第三階段:墮落期
    • 能夠處理的工作越來越少,幾乎沒有人想合作,也無法跟別人合作。終於不太有人要理你了。
    • 繼續抱怨,繼續推卸工作,繼續得不到認同。
    • 繼續自我感覺良好,然後更多工作上的瑕疵出現;繼續更多的瑕疵出現,然後繼續自我感覺良好。
    • 工作時數越來越少,公司有沒有你都一樣。
    • 想拖更多人一起不好。
    • 想離開這份工作是因為公司對不起自己,所以不會主動離開,更加反抗並期待被資遣,以為離開之後一切會更好。
    • 如果進入墮落期,大概就沒救了。


然而在職場打滾一段時間後,確實看到的是因為挫折而進入負能量螺旋的人多,而能夠進入正能量螺旋的人少;大部分的人選擇換新環境打掉重練,期待下個工作會更好,而能夠渾渾噩噩的過完職涯已經算是比較好的情況了。

這是OT對於負能量螺旋的理解,提供參考,提醒自己不要進入負能量的螺旋外,也希望各位朋友們都不要有機會進入負能量螺旋。工作上面難免會受傷,一路順風順水的人少之又少;退一百萬步來說,有人際關係的地方就難免會受傷,與其消極逃避,不如找出方法積極迎戰。

祝福大家工作順利,「人生就是不斷的戰鬥」!



OTORI
民國111年7月28日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教練

「上場不打假球!」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廣告詞,喜歡到幾乎成了座右銘;這台詞不僅在運動場上適用,在職場裡一樣很實用。

在台灣我們常用棒球比賽跑到幾壘比喻一段戀情的進展程度,其實職場跟球場何嘗不是一樣近似的情境?一個團隊需要一個教練、需要隊長、需要經理、需要各種不同位置的球員。之前在廣播節目聽到一本書,中文書名就叫做「教練」(Everyone's Coach)。OT想來談談職場中的「教練」角色。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在2022年做的調查,每個世代偏好的主管類型都不同。104人力銀行將主管分為「人生導師型」、「風箏型」、「大師型」、「教練型」、「啦啦隊型」;其中人生導師型是最獲各種世代喜好的主管類型。

或許不管哪個世代,都希望在職場上能遇到人生的導師,可以引導自己工作的方向,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被重視。風箏型主管是獲各個世代喜好的第二名,意義是每個人都希望主管能夠在工作上給予自由發揮的空間,但在必要時可以適時「拉線」(OT理解是跳下來「負責」)。而「教練型」的主管,根據人力銀行的說法,是因為『90世代較為資淺,還在培力職場專業,期望遇見能激發專業潛能的教練型主管,衝刺職涯』僅獲90年代稍微喜愛;可想而知,教練型的主管是多麼不討人喜歡了!不過其實仔細看文章介紹,「大師型」主管不也同時具備「教練型」主管的特質?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想讓職涯更上層樓的人會更想遇到教練型主管」?

本圖取自:104人力銀行

OT若可以投票,應該是會比較偏好「大師型」或是「教練型」的主管。很幸運自從踏入職場以來,遇到的都是這樣類型的主管,既有衝勁及活力,也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給資淺的同事;因此自然也期許自己可以是後輩們的「教練」。

所謂的教練,是這個人有可能在技能方面並不如你,可是卻有豐富的經驗及智慧可以指點你的優點及缺點,並在每次練習中強化優點並改善缺點,找出比賽致勝的方程式。而在這些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幫助自己克服人性的障礙,才是最艱難的部分!這也就是為什麼優秀的運動員如此讓我們尊敬,因為他們追求卓越,努力練習並嚴守紀律,克服了懶散及享樂。

職場很現實,但運動場上則更為殘酷。運動場上時間終了,勝負是一翻兩瞪眼,這道理在職場上是如出一轍:每個項目都有時效性,過了這個時效,案子失敗就是失敗;所以「沒有壓力」這件事情,不管是在運動場或是在職場,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唯有精益求精,才能不斷自我突破。所以有時候老闆的嚴格,不如想像成教練給你的課題或是訓練,然後自我要求。

儘管每個人喜歡的主管類型都不同,但畢竟是可遇不可求;往往在職場上遇到跟自己不對盤的主管,礙於上下屬的關係,為了五斗米只好勉強折腰。不過其實我們會慢慢發現,在職場裡自己做不好事情對主管並沒有好處:自己考績差,也意味著拖累的整個團隊的考績;因此客觀上來說,主管希望下屬能有卓越表現應該還是比較符合邏輯。

「教練」這本書中將作者成功的訣竅拆成C、O、A、C、H五個字母開頭的單字,提供給各位參考:

  • Convinction-driven(堅定的理念)
  • Overlearning(精益求精)
  • Audible-ready(隨機應變)
  • Consistency(一貫性)
  • Honesty-based(誠實)

參考資料:

OTORI
民國111年7月26日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A quick view of active scan result in wpa_cli and iw

It's not easy to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can result of wpa_cli and iw. In some cases, especially a lot of APs operating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the difference scan results between each other can be observed.

For instance, I've more than 300 APs in my test environment, but my test always shown there are around 50 APs in wpa_cli scan result but no problems in iw. We know wpa_cli is coming from wpa_supplicant, and both wpa_suuplcant and iw are open source for Linux-based system. In this article I would like to sh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ow wpa_cli and iw to get scan result.

In wpa_cli before getting scan results you need to perform "SCAN" first and then perform "SCAN_RESULTS". The duration between performing "SCAN" and "SCAN_RESULTS" should be more than 5 seconds. IW is much easier to get scan results, you just need to perform "scan" and the result will output.

In source code of wpa_cli, we can find when an user execute "SCAN_RESULTS" command it will create a buffer as an argument to input wpa_ctrl_request in _wpa_ctrl_command. This buffer will get the scan_results from a Wi-Fi driver through IPC and it is the first size limitation to fetch scan results in wpa_cli.


After enlarged this buffer size it is not enough  to get full scan results, the second point is to adjust bss_max_count in wpa_supplicant.conf. The default setting is 200. If the scan result is larger than bss_max_count, the oldest BSSID will be removed from queue.


In iw it gets scan results by callback (handler), so each results fetched by Wi-Fi driver will be output by iw. A scan command is combined handle_scan_dump and handle_scan. So you can find the scan result is printed out by handle_scan_dump.




Reference:


OTORI
7/25/2022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工程師的職人精神

最近剛打完團隊考績,剛好OT也有點年紀了,以業界來說應該可以算是有點經驗:做過一些還算大的項目、解過一些還算難的題目,見過形形色色的同事、客戶、供應商。這篇以「態度」為主題,OT想探討心目中一個「資深工程師」應有的樣子,也可以說是「工程師的職人精神」吧!

幾年前有次去揚州出差,帶了個團隊的小兄弟同行,下班回飯店的路途上聊起了職涯規劃。他說自己不想到時一把年紀了還在寫程式,雖然說得也沒錯,但是我覺得如果到老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是很不錯的!

我想到這位小兄弟是交大機械所畢業的,在相關領域工作一年左右吧?後來覺得寫軟體很有趣,在資策會參加完培訓課程就來應徵。當時面試他時覺得很不錯,入職後學的也挺快,不過隨著工作量以及面對的項目越來越多,可以明顯感覺到他的熱情在遞減。在揚州項目結束後他也離職了。也難怪當時他會懷疑到底適不適合這個工作?或是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寫軟體。

事實上在他入職前兩年,我面試到另一位交大電機所畢業的同事,本來就已經在某外資公司做得很好,但是他真的很喜歡寫軟體,工作幾年後在資策會受訓後投入職場;他也是很聰明的一位同事,並且工作很快上手。而他則是和這位一起去揚州的同事呈現另一個典型。

由於他已經在職場打滾幾年的時間,並且篤定自己喜歡寫軟體,所以當時幾乎是放棄高薪來我們團隊重新開始!而在進入公司兩年後成熟度已經很高。當時他有朋友在一間新創公司做視訊相關的演算法,邀了他一同入夥,他覺得有趣,便毫不猶豫的離職了。如果以現在公司的軟體產品線來看,挑戰性應該不會令人失望才對!OT常吹噓自己好像對於開發這種有才能但像白紙一般的軟體工程師還挺在行的 🤣

在揚州時,依稀記得跟這位小兄弟說希望自己在六七十歲還可以寫軟體,但那時已經不是為了生活寫軟體而是因為興趣。當時公司的研發總監,大約就是OT心中的標竿。這個研發總監很厲害,都五十多歲了,還可以跟我們這群年輕人搞到三更半夜,而且最難的任務都由他起頭。例如我們的藍牙協議棧,不論是在RTOS或是AutoSAR移植。出差直面客戶端也是毫不退縮,常常帶著工程師跟客戶一起閉關聯調;對於技術上有疑慮的部分,也不怕自己懂不懂,就是刨根究底的追下去。不得不說這些年來若沒有他的投入,可能很多項目都無法量產。

OT很欣賞他那種不會推工作,並且面對艱難的任務都能冷靜面對。若不是川普總統限縮移民政策,這位總監也不會急著回到美國了續綠卡,真是十分可惜。雖然在工作上我們也會有不同的意見,但可以從這種資深工程師身上學習到的技術跟態度,是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但同樣是資深工程師,最近在打考績時也發現令人頭痛的同事:明明技術及經驗都很傑出,卻偏偏讓團隊合作難以配合,在面對複雜的任務時心態更是消極。有這樣兩種不同的例子,也讓自己常常警醒,每當新人入職跟我合作時,會希望他們感受到我是怎樣的工作態度呢?



OTORI
5/20/2022

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前進

某天寒流來襲的加班夜晚,處理到最後一封郵件時,打開附件竟然跳出了上百頁的技術需求,頓時內心感到無比崩潰!雖說內心崩潰,但現實是近幾年車廠軟體需求真是越寫越仔細,功能面的、非功能面的,面面俱到。很顯然車廠的軟體能力不斷提升中。

幾個月前跟某日系車廠進行軟體系統審查,竟意外發現對方軟體素養相當專業,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後,我們才做出對方滿意的文件。難得遇到這種專家,因為不僅是知道如何做好軟體,也深諳車用軟體的核心知識。

車廠不斷努力朝向讓車子具備更多的智能化前進,有特斯拉這樣的標竿,自然無可避免地必須從固有的硬體製造去擴充更多的系統整合能力。

攝於BMW博物館

在寫「逆骨—工作在新創公司!」一篇時,就對於車用軟體的未來發展有許多憧憬;從2012到2022,雖然辛苦,但不知不覺也度過了十年。「漁舟唱晚,秋水共長天」一篇則簡扼紀要了這段時間職務上及技能上的增長;時間又過了兩年,果然OT也有能力負責公司部份的品質工作。2022年的差旅,除了一如往常的技術支持及商務拜訪,對於品質問題也略懂一二。而N公司則從2016年OT撰寫「逆骨—工作在新創公司!」時的1.2億台幣來到了現在了3.4億台幣,不僅業務量擴張,營運能力更強,也擁有了自己的工廠。在中美貿易摩擦之前就開始設廠規劃,並且在不增資的情況下完成第一間工廠的建置,這是老闆的膽識。老闆帶領著公司不停戰鬥,能夠衝在前線與這樣的創業者為伍,不僅是近距離的學習,看著自己的成長也覺得挺有成就感。

中國大陸的新能源車市場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的戰國時代,偶而到大陸城市中大型的廣場(台灣稱為百貨公司)展間逛逛,許多車廠已是搭載N公司的產品;很替我的同事們感到驕傲,也替客戶們感到驕傲。

攝於廣州小鵬汽車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OTORI
民國111年2月23日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差旅 - 入滬隔離紀要

COVID-19自2019年爆發以來,經過幾代的變種,已經越來越有與人類社會長期共存的趨勢。因為工作上需要,2021年OT還是不得不出境一趟。這次是從上海入境。

有了2020年在首爾以及嘉義隔離的經驗,又從同事身上聽說上海隔離大致的狀況,這次做了更充足的準備。去年去首爾除了帶齊一般出差時的行頭外,再多帶了幾本書;到了檢疫酒店之後發現酒店把東西準備果然很齊全,還特地準備兩大罐全新的沐浴乳以及洗髮乳。離開檢疫酒店後很後悔沒把那兩罐一起帶走,因為後來回台到嘉義工廠宿舍隔離,盥洗用具都需要自備;OT靠著水晶肥皂過了14天... 😆

這次來上海,特地在行前把洗髮乳、沐浴乳、洗衣精分裝好,為了怕環境髒,還帶了拋棄式的濕抹布。零食這次也帶了不少,還帶了吹風機、瑜珈墊,索性連Google Nest一起帶上。雖然行李很重,不過從現在這個時間點看,覺得挺值得的!


行前

持台胞證入滬不需要額外的簽證,不過需要登機前72小時的PCR證明。在台灣到醫院做PCR需要先預約,一般件當日做隔日拿,急件上午做下午就可以拿到。


搭機

在機場報到櫃台,航空公司除了會把PCR檢驗結果收走之外,還會要求要填寫中國大陸海關的入境聲明,這時手機必須要安裝微信,因為掃碼只能透過微信掃碼;而填寫完才能拿機票,會花10~20分鐘的時間,所以務必要提早到機場櫃檯報到。剩下的流程就跟一般搭機流程一樣了。

因為搭機的旅客很少,基本上貴賓室沒甚麼人;而且為了避免交叉感染,自助吧檯沒有開放。簡單的飲料、咖啡、盒餐,貴賓室變成是純休息的地方。不過還好有先用過餐,因為飛機上同樣為了避免感染,只提供簡單的點心。

飛機上的旅客也不多,航空公司會盡量讓旅客的座位區塊相隔一段距離。春節是中國人的大節日,到時春運期間從上海返台狀況應該會很不相同。


入境

以往飛上海可能因為空中繁忙需要等待降落,這時因為疫情空中比較空閒,而且很難得的是停在有空橋的機位,但因為入境需要檢疫,控管人流,所以降落後可能會需要等一段不小的時間後才能開始通關。

印象中在進入簡易酒店之前還需要通過微信掃碼三次進行表格填寫;所以很少用微信或是沒安裝過微信的朋友一定要先在行前安裝好。如果表格填寫完後有出現QR code的話最好把畫面截圖存起來,有些在後面的關卡會用到,節省通關時間。表格填寫除了需要準備好離開檢疫酒店後地址外,其他的部分應該都還好。

在機場的PCR檢驗還挺硬的!機場的檢疫人員要求棉花棒插入鼻孔要10秒鐘的時間,棉花棒插入咽喉的深度也有要求;負責幫OT檢疫的小姐還在開始之前打趣地說:「不舒服別投入我呀!沒弄完你也走不了」 😅

想到去年在韓國,入境是沒有檢疫,倒是在韓國隔離時需要做;當時負責的小姐聲音非常溫柔,但是把棉花棒插進鼻孔時倒是毫不手軟... 

做完PCR之後會分三條路徑:第一條是上海本地有住所的,第二條往江蘇、浙江、安徽的,第三條是在上海本地沒有住所的,要在住上海隔離酒店的人要走這條。老實說人還挺多的,大巴就一車一車的載走。


檢疫酒店

OT這次抽到的是位在普陀區的莫泰168,雖然比較舊,但基本還算乾淨,空間也還寬敞,鋪上瑜珈墊還可以做運動。一進房間,這時候濕抹布就派上用場了,先清掃一遍再說! 😆

吃的部分還可以,聽說去年有同事連吃的都很差;可能上海市政府有聽到民怨,進行改善了吧?



OTORI
民國110年11月20日

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差旅 - 嘉義工廠隔離紀要

結束韓國的旅程,返台必經的程序當然是14天的隔離了。

家裡因為小朋友不到5歲,按照政府隔離指南規定不能在家裡隔離;而在查詢台北市的檢疫旅館之後,發現價格不一,覺得很麻煩也想幫公司省錢;思來想去竟然想到了在我們嘉義工廠宿舍檢疫隔離,既省錢,也有同事照應。

可能是台灣的疫情一直控制得很好,所以檢疫旅館也讓飯店業者有較高的自主性。但是包括自己的韓國檢疫隔離以及近期去過大陸出差的同事經驗,檢疫旅館一般來說都是由政府訂好價格,在機場統一用大巴接送,檢疫旅館不讓旅客自由選擇。

回台收到的防疫包內容也跟韓國檢疫旅館不太相同,我猜可能是因為檢疫旅館所以東西比較齊全;而既然是居家檢疫,自然假設生活必需品都是已經具備,所以防疫包簡單許多。第一個在嘉義工廠隔離的就是N公司老闆自己,因為老闆自己隔離過,所以也知道隔離期間需要準備甚麼;因此等到OT入住時已經有幾位同事在此隔離,公司準備的防疫包內容考慮也更加周全了!

韓國檢疫旅館防疫包

大林鎮公所防疫包

N公司防疫包

N公司嘉義工廠是在2017年開始規劃,2018年買土地,2019年建廠完成。工廠規模不大,但蓋廠過程也是有些波折;憑著老闆的執行力,終究是有效率地蓋完。OT對於蓋工廠這種事情完全外行,不過時不時地參加會議,還是覺得獲益良多。

N公司的嘉義廠位於嘉義縣大林鎮的大浦美園區,從國道三號梅山交流道離開後大約不到5分鐘即可到達;雖然距離台北總部大約有3小時的車程,不過要當天來回也不至於太勉強。96年OT新兵訓練就是在梅山中坑營區,曾經是「淚灑關東橋,血濺金六結,魂斷車籠埔,命喪成功嶺」的年代,北中坑算是比較精實的,所以OT也算是跟此地有點淵源。

N公司工廠一瞥

始於2018年中旬的美中貿易摩擦,迫使許多台商將原本預計在海外的投資轉而移往台灣島內,特別是因為北部土地取得非常困難,所以南台灣在這一波「台商回流」的浪潮下,開發土地建廠有著驚人的成長,不可避免各廠搶地的狀況下,土地價格自然要漲。如果說南科園區是「蔗園中的奇蹟」,那麼大浦美園區應該就是「鳳梨田中的奇蹟」了!

2017年N公司購買土地時,大浦美二期土地還算充裕,不過才三年的時間,除了趕進度的N公司外,附近原本空置的土地,大部分已經有建築基本雛型,進度慢點的也整地完成。像是這趟隔離期間,每天7:00準時聽到隔壁的工地開工,很有活力!

這波南台灣工廠的興建潮,不僅帶動當地營建勞力的就業市場,甚至因為勞動力供不應求而造成激烈的漲價。N公司下手買土地的時間算剛好,嘉義縣政府也很幫忙,土地購入成本是壓在這波漲價之前;加上當時勞動力還沒出現排擠效應,所以建築部分還算順利。結果結論又是被老闆證明了那句老話:「只要努力做,甚麼時候開始都是好時機」。

大浦美園區興建中的工地

工廠建成後,對於N公司原本的架構來說,進料、倉儲、出貨、生產安排本來就是比較熟悉的部分,不過對於製程、品質、產能則進入深水區。以前是外包廠,只要負責追品質,要外包廠改善製程;現在工廠是自己的,品質及製程能力需要更加專業的能力才能持續改善。IATF-16949這個對汽車產業必備的品質認證,N公司也在2020年中順利取得;同年也取得VDA 6.3的資質,接下來準備要進行ISO-26262的訓練。

N公司宿舍內部的空間還不錯,簡單、整潔、舒適,採光明亮;不過因為離市區有段距離,吃的部分沒這麼方便。也是這趟隔離才發現Foodpanda跟Uber Eats在這個區塊沒有外送服務,好在同事們有survey幾間個別的店家,有提供外送服務。

N公司宿舍內部

之前來工廠出差也曾短暫的住過幾天,所以不算太陌生,但這次隔離肯定是在宿舍待最久的一次了。


OTORI
11/7/2020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漁舟唱晚,秋水共長天

2007年從資工所畢業的那會兒, 我相信開發軟體將佔職業生涯中很大的一部分,但沒想到其實這時間沒有想像中的長,甚至有一天必須要具備SMT知識,更細膩到需要去看CT分析產品瑕疵;這是個奇妙的旅程,緣於我從不預設工作內容的心態。


入境韓國出差雖然需要隔離14天,但這期間工作依舊繁忙;依然得抽時間看著原本不熟悉的CT(電腦斷層),期待總能從CT中看到一些小瑕疵,進而推斷SMT製程可能改善的契機。基本上這幾年習慣南征北討下來,工作是不是在辦公室進行對已經沒有太多差別;背後有個堅強團隊是重要的因素,知道任務分派下來後要如何分工以及如何互相支援,所以我總能放心地到前線跟客戶交手。
 
2020年四月在N公司任職滿第八年,這些年看到許多新血加入,也見證許多老臣離開;每次人事更迭,都提醒自己為了什麼而待在N公司?所以每幾年檢視一下自己的職涯規劃,也就變成必需的了。

紀要
  • 2012~2013:
    1. DSP工程師,負責ECNR(消噪音回音演算法)在Android架構上的整合。
    2. 至此N公司有第一版HCI藍牙的ECNR算法。
  • 2014~2017:
    1. 負責HCI藍牙/Wi-Fi模組的移植。
    2. 對應的SoC從TI、NXP、Qualcomm、Telechip、Rockchip各系列,而模組的主芯片則是包含TI、Qualcomm、Cypress。
    3. 此後,N公司開始有專業的驅動移植團隊,情況複雜時也可協助客戶端的系統底層debug。
    4. 這階段出差的強度大幅提高,闖南走北的跟許多客戶交手;因此在人際關係的對應以及性格的調整也出現巨大的提升。
    5. 這階段也是對於無線通訊知識有大幅成長的一個時期。
    6. 這階段的頭銜從工程師擢升到經理,薪資也是在此階段開始有較大幅度的成長。
    7. 這階段也是嘗試投入人生第一桶金於N公司,成為股東。
  • 2018~2019:
    1. 因為需要到現場跟客戶交手,因此也肩負「項目管理」的職責一段時間,不過2018年之後算是比較專職的在做專案經理,並建立專案管理團隊。
    2. 至此,N公司有專業的專案管理團隊。
    3. 一件跟OT只是旁觀者卻是N公司里程碑的大事,要特別提一下:從2018年開始的建廠計劃,於2019新廠完工,並開始試產。從此N公司有了自己的工廠。
  • 2020~
    1. 2019年底接FAE team的經理。
    2. FAE team在N公司存在已久,這時已經有許多資深的FAE,是個成熟的團隊。因此跟前幾年的工作不同,這個階段我比較像是學習中的新人,因為大部分的知識是我不熟悉的,多虧團隊成員幫助;很榮幸能跟這個團隊緊密合作。
    3. 2020年初剛接手,就跟團隊成員們一起合作幸運的結案幾個鉅額索賠的案子,期許可以繼續保持下去。

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
「想知道能力的極限在哪?」就是這樣單純的念頭,因此我從不設限工作內容。所謂的能力包括時間管理的極限、學習能力的極限、情緒處理的極限、溝通能力的極限、領導能力的極限等;而每次的失敗其實跟每次的成功一樣,都伴隨著下一個精進可能。

或許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能被人利用,而證明存在是有價值這件事情會讓我感到安心吧?

始於2018年的美中貿易摩擦堪稱是十年一遇的大浪,這一波大浪不僅將全球岌岌可危的經濟復甦拖垮,而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更造成全球無數性命的喪失以及經濟的凋敝;這反而更進一步地使得美國與中國大陸間的摩擦更加劇烈,從經濟、科技、外交幾乎全面攻防。在這個巨變的時代中,似乎只有不斷的戰鬥... 獲取更多的知識,冷靜的參透世局,透過自己的雙手提升生命的強度。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捲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OTORI
9/26/2020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天堂路

常常出差的行程快要結束時,冷不及防會冒出新任務;特別是預期只剩下最後一、兩個行程,心理狀態都已經進入準備收工,這時候要改機票、訂車票、訂酒店,不僅手忙腳亂,而對於家人的愧疚更是難以言喻的。

3月份的出差,原本以為10天以內就可以結束,想不到機票延期了五次,一路從香港改到南京、瀋陽,最終才塵埃落定從大連返台;事情都處理妥當,已是一個月過去了。

但是路是自己選的,方向也只能前行;也許,這便是朝著夢想前進的「天堂路」。

天堂路這一名詞,是出自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兩棲偵蒐隊的結業式:在經過八到十二週的魔鬼訓練後,最後一週「克難週」的終極考驗:在滿佈大小不一的碎石道路上前進... 或是匍匐前進,或翻滾前進,完成戰技動作,這條路便是知名的「天堂路」。而能通過天堂路考驗的學員,才有資格成為兩棲偵蒐成員。而成為隊員,才只是偵搜隊的開始。

臨時增加行程已是屢見不鮮,曾經最讓我崩潰的一次也萌生過離職的念頭。我常常在想,突如其來的行程更改對我的考驗是甚麼?而犧牲與家人團聚的時光對換到的又是甚麼?回首數年前親筆寫下的文章「長情」及「逆骨—工作在新創公司」,家庭跟工作都是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事,雖然相較寫下這兩篇文章時,家庭及工作都已跨過不同的階段,然而現實生活中要同時追求家庭生活品質及工作成就還是這麼難兩全。

情商、體力、專業、紀律,雖然只是簡單的四件事情,卻也是能在家庭與工作不斷追求新平衡並且不斷前進的四個要素。


  • 情商:可以在遇到困難時保持平常心,即便情況再惡化也不會慌;常常在遇到困難時,我們最先做的事情是抱怨,但是抱怨並無法解決事情,只有冷靜下來,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以及目標,才有可能克服難關;如果一直陷在負面情緒裡面,事情也只會越來越糟糕。
  • 體力:除了情商之外,最重要的是體力,沒有體力,我們完成不了任何事情。思考需要體力、解決問題需要體力,連動張嘴溝通都需要體力。因此如果在遇到困難時就自暴自棄,放浪形骸,更沒有機會去改變現狀了。反過來說,即使在平常時,照顧好自己的健康,有充足的運動是很重要的。
  • 專業:專業是有效率改變現況的能力,對於處理家事有處理家事的專業,處理公事也有處理公事的專業,這些專業都是日積月累而成,透過不斷努力、認真執行,專業能力才會跟著提升。
  • 紀律:對自己有要求,相信自己的計劃,不要找藉口逃避;亦步亦趨,總會慢慢走到出口。家事可能是每天要洗碗、洗衣服、曬衣服、吸地板、煮飯,以及陪家人吃飯、玩...;公事可能是需要聯繫客戶、盯計畫、處理mail、debug、documentation、讀市場報告、讀技術文件... 

如果信念不曾動搖,遇到險阻,便一邊緩步前行,一邊克服眼前的難關吧!然而,也因為追逐夢想的過程總是險阻不斷,才讓人在逐夢的過程中更加謙遜以及踏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OTORI
4/10/2018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師說、授業—關於學習、志氣與愛情觀

上一篇OT分享了曾經在「物件導向分析及設計」的課堂上老師說過的名言金句,在這一篇文章中則是要分享在學生時代,關於學習、志氣與愛情觀老師教誨過的事情。

關於學習
OT高中念的是花蓮高中。在高中時代因為不太愛念書,所以成績很糟糕,特別是理科;但儘管理科再差,在父親的逼迫下,OT最後還是選了自然組。因此高中三年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段難熬的時光。

儘管那不是段開心的時光,老師們有些教導還是很具啟發性。
  • 「不要好高騖遠」
    • 意義:高一的數學課,因為每次小考都考不好,所以很理所當然地買些參考書來看;裡面有些看不懂的題目,也很自然的會去問老師。當時的數學老師是王進龍老師。最記得有一次王老師跟我說:「OT,不要好高騖遠;課本裡面的題目都還不會解,就想解這種題目。」老師的意思是希望求學能按部就班,學習都是紮紮實實的。
    • 啟示:當時我並沒有理解要實踐「不要好高騖遠」所需付出的努力,因為後來大部分的時間我上課還是沒有專心聽課,課餘時間也在玩社團活動,所以數學成績一直沒好過。後來課本上的題目還是不會解。我想當時的自己應該是遇到困難就容易放棄的少年吧?
    • 挑戰:經過職場的歷練,不要好高鶩遠這句話給了我兩個挑戰:第一個是如何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仍敢於訂一個遠大的目標?第二個則是如何在實行這個目標時不讓人感覺「好高騖遠」?從團隊來說,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如果不訂出一個積極的目標,帶領團隊前進,很快地就會被產業給淘汰;所以不可能故步自封、原地踏步。但是一旦目標離現實太遙遠,讓團隊成員覺得就算拚了命也不可能達到,很容易淪為空談。而這個觀念放到以個人來說,當你決定是否接受某項任務時,評估自己的資源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去完成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這樣的企圖心更是決定工作成就的重要區別。
  • 「不要一有機會就失敗」
    • 意義:同樣是在高一王進龍老師的數學課,課堂上總會有些小考或是隨堂抽問,每次只要抽到OT就是答錯不然就是答不出來;於是老師總會語重心長地說:「OT,不要一有機會就失敗」。
    • 啟示:同樣的,其實當時我也沒有理解要實踐「不要一有機會就失敗」的意義,所以到了要畢業前還在補考。
    • 挑戰:其實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常聽到「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但是如果我們不斷地錯過每個機會,在每次最佳的時機點都以失敗錯過,最後就是只有一個失敗的人生在等著你。意識到這點之後,這句話反而成了我現在經營項目最重要的態度:「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所以每每到了關鍵時刻,我義不容辭的願意付出時間、精神、力氣,甚至犧牲家庭相處的時光來達到目標。一旦下定決心,就全力以赴吧!

關於志氣
  • 「身為花蓮的菁英,你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離開花蓮」
    • 意義:高中入學典禮的時候,這是花蓮一位私立高中校長講的話。跟這位校長說的一樣,OT大部分的同學都不在花蓮,有些到了台灣比較大的城市,有些則是出國成家立業。有時跟同學聊天時,似乎身為花蓮人都比較能夠接受「真的要有一番作為,就要離開家鄉」的想法;這可能是每位花蓮人在成長過程中被灌輸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吧。
    • 啟示:也許是個性的關係,當時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就完全明白自己終將有一天會離開自己成長的地方發展。
    • 挑戰:開始工作之後才發現原來離開家鄉到數千里外的地方工作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事情。像OT其中一位大陸同事,是在新疆長大,在成都念書,在深圳工作;等於每個人生階段人脈都被reset一次。而像是福建跟河南是人口外移大省,沒有太多的工業建設與商業發展,所以大多數這兩省的子弟會到千里外的大都市打拼。雖然覺得離開家鄉工作是必然的事情,但有的時候還是會被情緒打敗;如何克服情緒問題專注把工作做好,才是挑戰的開始。
(攝於花東縱谷)


關於愛情
  • 「愛是一種能力,當你覺得可以的時候你付出,不行的時候你離開」
    • 意義:這是大一國文課聽到的。很遺憾已經不記得這位國文老師的名字了,而且也忘了當時講課的內容是甚麼,為什麼會講到這件事情?故事背景依稀是老師在講自己的擇偶過程:老師有一位從小一起長大的親梅竹馬,他們倆個是互相喜歡的,但是後來這個男生決定從事軍職,老師覺得自己無法承受一個人待在家裡,每天要擔心自己丈夫的安全。因此雖然已經論及婚嫁,最後她沒有接受對方,選擇了一位工作平穩的人共度此生,那便是她現在的丈夫。她那時就說了,要我們別把愛情看得太偉大:「愛是一種能力,當你覺得你可以的時候你付出,你不行的時候你離開」。
    • 啟示:當時年輕氣盛的我並沒有聽懂的話,花了好多時間在感情路上跌倒,才終於體會到原來許多年前老師說的話是對的。
    • 挑戰:不是說愛情不重要,但也不能說人生只有愛情重要。這段談感性的篇幅,老實說對OT寫起來不是很容易;擔心寫重了噁心,寫輕了無情。然而有很多事情需要用平常心看待,退一步看世界海闊則天空;心靜了,人生才能左右逢源,越走越順利。「愛是一種能力,當你覺得可以的時候你付出,不行的時候你離開」 這段話留在這裡,各位讀者冷軟自知吧。


下一篇,談得雖然也是課堂上學到的,但卻是在出了社會後;我們談談OT在禪宗道場學習到的教誨。


OTORI
28.01.2018

瑞雪兆豐年

甫過臘八,上海便開始飄起雪來。據大陸當局的天氣預報,這波冷氣團南下讓大陸許多城市下起雪來了;不僅是下起雪,甚至許多地方是「暴雪」。而上海的這場雪,也被號稱是「十年一遇」。OT自己也有同事此時正被困在合肥,明明事情已經完成,卻因為機場關閉無法返台。

下雪,雖然帶來許多不便,而且即便每年都看得到,但每年的第一場瑞雪還是讓人無比興奮;也許是因為雪景美麗,也許是因為一年即將結束。「瑞雪兆豐年」!

第一次感覺到下雪的興奮是在2012年的柏林,那一天正準備是「Lange Nacht der Museen」(柏林博物館之夜)。晚上20:00左右,正當我準備進入第一間博物館的時候,天空開始下起雪來,沒多久地上開始有了一層積雪,走沒幾步便開始打滑了起來;才知道長居國外的朋友沒說錯,下雪雖然美麗,但真的是有些不方便。

(2012年攝於柏林)

因為在德國幾個月的放空,讓我重新看見了人生的美好。如今心境的不同,現在出差時看到雪,變成思量著如何在農曆年前把許多項目做個總結,以及把重要的客戶再拜訪一輪;然後回家好好過個年,陪陪家人。農曆年後又有許多工作要繼續推進,將會個嶄新的開始。

(2018年攝於上海)

不妨像是獵人一般,當作是過年前的最後一次狩獵吧!

OTORI
28.01.2018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師說、聞道—關於軟體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是節錄於韓愈在唐德宗十八年(西元802年)完成的著名文章《 師說》,貫徹這邊文章的宗旨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鼓勵人要勤學、不恥下問,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生時代,大部分老師講課的內容都是來自於書本上面;所以有時候在課堂上稍微不專心聽課,回家努力點看書,還是可以應付考試;不過出了社會,太多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時候「勤學」更顯得重要。

「你現在的成就是你以往的習慣累積而成,如果要成功,首先要克服自己人性的弱點!」這是OT的老闆每次開罵時出現率最高的一句話之一,而這個觀點亦是正確的。人生其實是無數個選擇堆積而成,本來每件事情當作個別事件就是只有「Yes」跟「No」簡單的兩個選擇;但是經過無數次的「Yes」跟「No」的選擇後,每個人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如果一個人的人生高度想要持續成長,光是守著自己以往的觀念是沒有太多幫助的;更多的時候,是挑戰自己既有的認知,尋求突破。

這系列的文章中OT舉自己的幾個例子,是曾在學生時代學到的觀念,並且隨著這一、二十年來不斷與時俱進幫助OT前進;有些話當時OT並沒有理解,而有些則是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挺有意思。相信其中有些例子大部分的人都是聽過的。



關於軟體

OT研究所念的是軟體工程。起先是念圖形識別,但是因為念得不怎麼樣,所以被當時的指導教授轉去做軟體工程相關研究。軟體工程本身講的是方法論,並沒有Domain knowledge,因此為我將來的職業生涯留下許多想像空間。很感謝當時的指導教授鄭有進老師,在畢業論文中將通訊概念與軟體工程結合,這十多年來通訊加上軟體一直都是門顯學;隨著物聯網(IoT)、車聯網(V2X)、人工智能(AI)的普及,我相信不僅是商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對於基礎的科學及工程研究(無線通訊、密碼學),都將會進入更深、更複雜的層次。
  • 「這些軟體工程裡面提到的流程、方法,就看你傻得願不願意相信。」
    • 意義:這句話是有次鄭老師在「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中講的一段話,當時上課的背景是在講說軟體工程當中有很多種流程,如何去把你的軟體寫好,有些流程很複雜(像是Waterfall),會產出很多文件;有些流程相對來說簡單(例如Scrum),講究設計與實作的靈活度。但是哪種比較好、哪種比較不好,就要看你願不願意很踏實的去實踐那些方法,最後得到自己實踐後的結論。所謂「傻得願意相信」,就是指不要才準備開始實踐,發現這個文件要寫、那個流程要做,就決定放棄了。
    • 啟示:以目前OT所在的車用產業來說,文件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文件化的目的,是從一台車(及車上的元件)開始設計的時候,就要考量品質、安全性等重要議題。我們如果拿汽車與飛機作為比較,常常忽略了汽車講究的安全性是比飛機高出許多的。為什麼?因為汽車作為民生用品,是任何持有當地駕照的人都可以駕駛的;而飛機則是受過訓精良的專業人士才能駕駛。所以從機率上統計,各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大約是每10萬人有5~10人,而空難死亡人數則約為每1400萬人有1人。如何落實車用安全,在車用產業的狀況是,不論是哪種車用標準:IATF-16949、ISO-26262、AutoSAR,無一不要求完善的文件化管理。
    • 挑戰:身為一位以軟體工程為專長的學生,對於打造流程、遵守流程以及文件化管理這些事情,特別是在車用產業裡面,真的執行很不確實。甚至曾經也懷疑流程及文件化這兩件事情對於工作的影響有多大?隨著公司在車用產業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客戶對品質更加嚴格的要求,也看過越來越多精製的流程及文件,最後還是回歸到了身為軟體人最基本的流程及文件化管理。與其逃避,說這個工作緊急、那個工作忙,沒時間顧流程、寫文件,不如紮紮實實的面對。要做好流程及文件化,除了需要專業知識來完成,同時也考驗著執行力以及毅力。

  • 「工程就是把要解決的問題結構化。」
    • 意義:這句話同樣是在鄭有進老師的「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提到的。當時課堂上是在講說要如何做軟體架構的設計,例如設計樣式(Design pattern)要怎麼用?甚麼情況可以用那些pattern等?如何做架構設計是來自於我們對於問題的理解有關。工程就是要解決問題;軟體工程就是要解決軟體開發的問題。當我們可以把要開發的軟體問題結構化之後,就可以用適當的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補充一點,鄭老師也常說「設計」這種事情只有「比較好」,而不存在「最好」的設計。
    • 啟示:其實在老師說這句話之前,我從來沒有明白「結構化」這件事情的意思;原來我們對於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是可以「結構化」的。例如建一個庭園,可以結構化成需要有植物、陽光、水、籬笆,至於植物要種植那些?陽光從哪裡來?水要怎麼表現?籬笆是甚麼樣式?這些則變成是實作問題。例如吃頓飯﹐也可以結構化成要有主食、主菜、配菜、湯、水果,至於它們是如何料理、用甚麼材料,都是實作的問題。
    • 挑戰: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我越相信「結構化」這件事情:寫軟體可以結構化,寫文件也可以結構化,而流程就是把做事情的方式結構化後的產物;現在甚至發現溝通也可以結構化!每當事情出了錯,也不斷練習從抱怨別人、檢討枝微末節的細節,慢慢從整個問題的結構來探討要怎麼調整。訓練自己對問題結構化的能力,其實就是來自於對於一個問題的瞭解;為了能更順利的解決問題,也會因此更加推動自己去攝取不同的知識,累積不同的能量。


  • 「你怎麼知道你哪天不是靠寫需求來賺錢?」
    • 意義:與前面兩句話相同,也是來自鄭有進老師的「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軟體工程最基本的流程是Waterfall model,這個經典的模型將軟體開發分為需求、設計、實作、驗證、維護等五個不同的流程。當還是學生的時候,總是比較好奇如何把東西做出來,而設計及驗證的工作比較沒這麼仔細,對於需求則更是不怎麼重視。當時鄭老師在上「Requirement Elicitation」這一段的時候就有感而發,要我們好好寫需求文件;怎麼知道哪天不是靠寫需求吃飯呢?
    • 啟示:如何讓使用者的需求變成文件化,OT覺得應該是一門很深的溝通工作;我們平常在說話時,即便不去文件化,都很容易產生誤解,更何況是要將概念性的東西用文件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越能夠將使用者需求文件化的越精準,表示對於客戶想解決的問題理解的越清楚。
    • 挑戰:在車用產業,通常需求是來自於車廠,Tier 1提出設計,Tier 2及外包的第三方完成實作,驗證及維護則是車廠、Tier 1、Tier 2、3-Party各有各自的驗證及維護方式。現在許多數位巨擘如Google、Apple、Amazon、Baidu、Alibaba等都想方設法想進入這個產業,車廠對於這些新進的競爭者也抱持著許多想法,但是這些想法如何反應在產品上,很多時候是隱而不宣的,甚至車廠不知道該找怎樣的供應商來幫他們實現。若是這時候能夠有很好的需求誘發者,也許就有機會將一些概念實現為一個很棒的產品。


下一篇我們談談「關於學習」、「關於志氣」以及「關於愛情」。

OTORI
27.01.2018



2018年1月19日 星期五

履歷撰寫及面試技巧 - 面試

在面試新人的時候,常常覺得自己不僅是透過面談挑選適合自己團隊的人,同時也是與面試者們交流彼此的價值觀。在我們這個以研發、技術為主的產業,技術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工作態度;因為科技的進步速度太快,如果你沒有一個很好的心態來面對工作,技術再好,也總有一天會被淘汰。

好幾年前參加扶輪社青年服務團(簡稱「扶青團」)的時候,當時所參加的扶青團每年會舉辦一次生活營。剛開始舉辦的宗旨有點效法唐納.川普(Donald J. Trump,現任美國總統)當年的電視真人秀節目「誰是接班人(The Apprentice)」,我們將生活營隊命名為「我是接班人」。營隊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提供給年輕人,特別是正準備要踏入職場的學生們一個與中小企業主面對面座談的機會。在這個活動中,會由扶輪社的社員們命題,並由參加的學員分組合作完成企劃。

這個生活營其中有一個活動是自我介紹,意義是「如何在眾多的求職者脫穎而出?」。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位扶輪社社員的回答:「老闆,你一定要用我,你一用我我就可以幫公司賺500萬!」雖然這個答案在當時獲得許多掌聲,但是經過幾年的社會歷練後,我想這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答案。

我將面試評分總結為以下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面試官關心的問題跟評分的面向各有不同:
1. 第一印象:包括履歷的撰寫以及筆試,還有從面試者與面試官第一次見面時就發生的評分
2. 自我介紹:透過雙方的自我介紹對彼此建立的信賴評分
3. 隨機提問:透過隨機的提問了解雙方的價值觀、爭取這份工作的決心、工作態度、口才、邏輯等評分

從上面三個階段,我們可以知道面試官決不決定要用一個人,其實在自我介紹結束後已經有個底;隨機提問的目的是更加確定要不要給這個人錄取機會。面試時謙虛絕對不是美德,但是太過於狂妄,往往也只是徒增反效果。

不同的產業,尋找的人才是不同的。文章前面提到的那位社員是一位室內設計工作室的老闆,管理的員工可能不多;那樣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紹,以他的職場背景來說可能既有創意又可爭取到工作機會。 但以大多數位於科技產業的企業而言,講究的是團隊合作。一個案子要能成功,先有銷售、業務們負責打開生意的窗口,接著項目管理、研發、應用工程師要紛紛跳進來把項目完成,出貨的時候品管、生產、採購、財務要把產品正確地交給客戶,並且收到貨款。每個人的職務都是精準的環節,缺一不可;所以通常這樣的產業需要的人才是如何能跟著團隊一起成長,並且能夠跟著團隊一起達標的人。太過於濃厚的個人色彩有時反而會破壞團隊的合作。

我們在面試時說的每句話,都可以開啟更多的對話,也表示有更多機會讓你的面試官印象更認識你。例如如果我們在面試時說:「貴公司一定要用我,我可以馬上幫公司賺500萬!」這樣的一句話,通常可以引起面試官的好奇心:「喔?你究竟有何本事」。然而這句話的背後也表示著自己對產業界夠了解,也對自己夠有信心。

我曾經面試過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面試者,他來自台灣的交通大學;這位面試者很聰明,念得是物理學系,卻因為對寫程式很有興趣,旁聽課程,自學自修;不僅程式寫得好,從他的筆試答題分數來看,可能還比一般念資訊工程的學生更具備一位軟體工程師應具備的內涵。但最終我沒有錄取他。這篇文章提到面試的評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下面就用這三階段的評分來分析這位面試者。

這位面試者第一印象就開始讓我有許多保留:雖然履歷寫得很有志氣,答題也相當優秀,但是他穿著短袖T-Shirt、短褲以及球鞋,這樣的穿著並不能展示他對爭取這份工作的尊重。

自我介紹則是表現得不錯,對於自己的學經歷如何追求、如何喜歡寫程式,說明的很清楚。對於自己做的專題、修過的課程,都可以講出自己學到甚麼、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對自己的掌控度是相當不錯的。其實過了這個階段結束時,我大約有保留50%的喜好程度,覺得也許可以給這個年輕人機會試試看。

不過在隨機提問時,他花了太多時間在闡述「忠於自己」的意義,對於團隊合作、加班等議題,他覺得會需要加班、工作做不完是因為當初安排工作的時候就有問題;但對於一個成長中的公司,在競爭的環境裡,老實說要所有工作都有很好的安排、充裕的時間、完善的資源,無異緣木求魚。但儘管如此,還是可以感覺到他的機智。

掙扎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不錄取這位面試者,主要是因為我擔心在項目緊張時,不知道這樣的新人是否有足夠的抗壓性把任務完成,還是會認為千錯萬錯都是上面事情安排不好的錯?這也許也是價值觀的落差。

以前我很不相信團隊合作,覺得事情可以自己做,為什麼要假手他人?後來,隨著項目越來越多、要照顧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有些細節開始無法自己兼顧。於是你會看到一個更大的架構:如果你可以給某個人一個任務,這個任務可以讓其他人完成更多的任務,你就會不斷的把這樣的任務給指派出去,協助這些人完成任務;這樣團隊才可以越走越遠,越做越大。但奇妙的是,你的工作量從未減少,反而有越來越多的事情會向你跑過來呢!


OTORI
19.01.2018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履歷撰寫及面試技巧 - 履歷

最近看到104人力銀行推行的活動「Be a giver」,雖然對於活動之一的影片不感認同,不過其訴求確實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曾經O.T.的履歷應該也是屬於「有問題」的那種:三年內換三份工作,其中最短的還做不到九個月,而且履歷中間也空白過一段的時間... 這些都是在求職時相當不利的經歷!這些年努力地從人生失敗組的泥沼中爬起,反而因為職務上的需求也累積不少與求職者面談的經驗,便決定以這篇文章分享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有些幫助。

這篇文章書寫的對象不僅是剛踏出社會的新鮮人,同時也想對已經工作一段時間且想轉換跑道的朋友一些建議。


O.T.現在所任職的公司,規模大約120人左右,辦公地點包含台北、深圳、上海、深圳,主要是研發類型的工作內容。三年多來我為了公司不同性質的RD團隊(包含台灣和大陸)以及品保部門搜尋人才,最高峰的時期每天平均要看100封履歷,一週約有6~7場面試(含電話面談);因此不僅看履歷要快、要精準,同時還要清楚知道自己要找怎樣的人,不然找人這件事情反而會變成工作上的一種負擔。120人左右的規模加上未上市上櫃,這樣的公司在台灣電子業要找到適合的人才並不容易;一般而言求職者還是比較偏好在上市櫃公司工作,而高薪及不加班則是我常見的條件。因此對於履歷及面試我有以下想法提供各位朋友參考:

履歷的撰寫
a). 清楚列出專長
寫履歷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夠將自己擅長的技能以及自己的經歷清楚明白地寫出,因為一般用人單位的主管除了找人之外,還需要將原本負責的業務照顧好,所以不太可能花太多時間在閱讀履歷;如何清楚明白地列出自己的專長及經歷就變得非常重要,用對關鍵字有時可以有比較大的機會讓閱讀履歷的主管們目光多停留一段時間。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主管們對於李安或是吳寶春的履歷覺得不夠穩定,沒甚麼經驗,我想多半可能是幫忙寫這份履歷的工作人員並沒有清楚點出李安或是吳寶春的專長是甚麼。李安25歲的時候,在重考大學兩次後,於台灣藝專影劇科畢業,他愛拍電影!吳寶春則是從15歲就當麵包店的學徒了,他愛做麵包!

通常專長及學經歷寫不清楚,比較像是社會新鮮人會發生的情況;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因為真的做過一些專案,所以可以精準列出自己會甚麼。用人單位通常希望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一方面也是為了可以更加縮短新人的學習曲線。然而對於新鮮人來說,你不能期待一份履歷在這個產業中的所有職缺都會對你有興趣,因此與其瑣碎的將自己在課堂上所有學過的課程列出,不如清楚明白的點出自己對甚麼才是最有興趣的。

舉例來說,我常看到社會新鮮人列出自己曾經學過哪些程式語言,卻不談自己對哪個程式語言才是最有興趣或是最專長的;因為不同的程式語言,會帶領你進入不同的領域,如果你不說,用人單位也不知道你是否就是他們要找的人。如果全部都列出,也許是表示你對所有的領域都有興趣,但是不是也表示這是種風險:因為你還不知道可以適合哪樣的工作?

b).決定職涯方向
 不管自己主動投履歷,或是等待用人單位來發掘你的履歷,求職者都應該要知道自己喜歡怎樣的工作;也許這對於一個社會新鮮人來說有點強人所難:這世界上這麼多種工作,怎麼會知道自己喜歡哪一種?但我要說這本來就是進入社會的第一門課,你要立定自己的志向。

當我們不斷追溯一位成功人士的歷史時,可以發現99%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決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影片中的李安、吳寶春都是)。如果你不期待自己可以成為成功人士,那麼起碼成為社會中穩定的中流砥柱吧!

另外通常有些人會有種迷思:「多元化的工作能力是比較有競爭力的」,我同意這個看法,這表示你在職場中的發展是充滿無限可能的人。但是,擁有「多元化的工作能力」與「換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在本質上存在很大不同!一個是當你在職場中不斷地完成上級指派的任務後,公司給你不同的歷練,希望你能承擔更大的責任;另一種可能是你覺得這個工作不適合你,所以決定換一個試試看。後者在我過往閱讀的履歷中,有一部分的人通常到了40歲可能還是只想找「可以讓自己穩定下來」的工作,這個群族中不乏擁有好學歷的求職者,或是一開始就工作在有知名度很高的企業;如果因為總在騎驢找馬而在不同的工作中輾轉反覆,最後一事無成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所以在履歷中請務必點出自己嚮往怎樣的行業,如果機會來了,也請努力地去嘗試,別輕易放棄。

c). 自信,但別自己為是
別在經歷中留下空白。一般在看履歷時,一定會去計算這個人花了多久的時間畢業,畢業後多久工作,然後每份工作做多久、之間間隔多久的時間。如果中間的空白太久,勢必會被貼上某種程度的標籤,嚴重的話這份履歷就直接被刷掉了!

如果在履歷中真的出現這種狀況,請務必說明清楚是甚麼原因造成這段空窗,然後這段經歷對自己的影響是甚麼?未來想要做的是甚麼?我常見的是因為打工旅遊所導致的經歷空窗,但打工旅遊通常是加分項,求職者們大都會善加利用這點變成優勢;但另一種是家庭因素,通常不會是好消息。如果你擔心曝露太多隱私,也不妨在履歷中輕描淡寫的帶過;但在面試時可依照O.T.的建議進行:1. 說明原因;2. 對自己的啟示;3. 未來的計畫(要能與職缺結合)。



OTORI
10/10.2016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Re-born

2011年3月11號,日本福島遭受日本史上最大的海嘯襲擊(史稱東日本大震災),至少造成10000人死亡。我們知道日本為了此次震災的復甦投入了許多資源,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說的故事是這個「Re-born」時期,其中一個發生在自己身邊 的熱血故事。

故事來自於2012年在柏林某間語文學校的一位日本女生,這個女生來自岩手;東日本大震災時受傷最深的是福島,其次就是岩手與宮城。這個女生當時23歲,從來沒有離開過日本,這是她第一次出國;在此之前,她去過離家最遠的地方是京都。23歲的時候,大部分這個年紀的人都還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她卻已經下了最大的決心,去追自己的未來。

畢業於岩手大學藝術學院的她,夢想是成為一個以繪製動物為主題的一流畫家,因此她來德國尋找這個夢想。女孩子家裡並不富裕,先天性氣胸再加上震災對岩手經濟的嚴重打擊,但為了在現有的生存環境中另闢蹊徑,她的父母替她貸款,花了錢做了手術,並且打點了這段時間的學雜費及生活費。

女孩子也沒有讓遠在岩手的家人失望:她一直是班上最用功、成績最好的學生!不僅如此,她是班上唯一一位在2個月的課程尚未結束時,便已獲得德國某間博物館實習工作的學生。時至今日,她仍然繼續在德國不同的博物館繼續她的夢想之路,不斷精進。記得她在課堂上曾經說過,她希望有一天能夠在柏林開自己的個人畫展... 我相信她是會成功的那種!


為什麼會想寫這篇文章?也許每個人都會有遇到低潮的時候,經歷那種刻骨銘心的痛;然而低潮來臨時,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步伐:是繼續消沉,還是主動出擊準備下一個逆轉勝的機會?人生如四季,春天總會到來,難過的是不知道冬天會維持多久而已。

謹以此篇文章獻給仍堅持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前進的每位朋友。


OTORI
10/2/2016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逆骨—工作在新創公司!

我們現在就像一台時速80 km/hr前進的國產車,要把速度加到320 km/hr,怎麼可能只是油門踩下去就可以辦得到?所有的零件都要翻一番!』 這是今年Boss甫過完年,便對所有主管勉勵的話。

曾經我希望自己能夠在一家起步中的公司工作,然後跟這間公司一起成長。因緣際會下來到N公司後,才明白原來大多數的人不會選擇這樣的工作的原因:實在是太辛苦了!若是有薪水更優渥、更穩定、上下班更正常的工作,為什麼要進那樣的公司?

2012年進N公司時,公司創立第六年。雖然是第六年,但是2011年的N公司剛經歷經營管理層的更迭,度過風雨飄搖的一年,還正在站穩腳步中;因此不論以組織架構或是商業模式而言,2012年的N公司絕對都屬於「新創公司」。

一間公司的發展大致上可以分成五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創立者有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想法,募到了一些資金,然後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開始創立了一間公司。
  2. 第二階段:第一個產品實作完成,開始要賣到市場。如果市場上有客戶願意支付相應的酬勞,表示這個商業模式是可行的。
  3. 第三階段:公司開始要有營收,以這個營收在去做投資,包括人員的聘雇以及購買必要的設備。這表示此時的產品已經可以讓市場接受了。
  4. 第四階段:公司要達到損益平衡,所以這時候表示這間公司不論從銷售、研發、製造、品管、財務等能力都已經能夠接受市場的考驗;達到損益平衡,也表示公司有盈餘的能力,可再進行更多的投資。
  5. 第五階段:公司的組職以及商業模式趨於成熟,接下來會面臨兩種狀況:公司業績不斷的成長,或是不斷萎縮;因此突破既有商業模式很重要,為公司尋找下一個成長契機。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Apple、Google等,都是在經歷這五個階段的考驗後,還能夠繼續突破並不斷創新的了不起的企業;而2012年的N公司,應該是正在第三階段。

第一次進到N公司的辦公室,狀況就像是剛搬遷不久的樣子,看得到許多裝潢過後留下的雜物;聽說是兩個月前才從東興路的辦公室搬到瑞光路這邊。當時的辦公室空空蕩蕩,坐不到1/2。雖然當時手上也同時拿到幾家公司的offer letter,不過因為五個條件,讓我決定選擇N公司:
  • 進入車載系統。畢業時就曾經想找跟車用電子有關的行業,不過當時並沒有找到相關的職缺而進入其他行業。會想進車用電子,只是單純覺得這是件很酷的工作!然而畢業後經過了四年,直到2012年去了慕尼黑的BMW博物館後,才猛然驚覺原來自己曾經想做這麼酷的工作。
  • 去台灣以外歷練的機會。當時面試時我直接問Ken桑是否有出差的機會,Ken桑反問我說:「你很喜歡出差嗎?」原來他自己才剛從德國回來,而且一去就是2個星期;這種機會怎麼可能不讓人心動?
  • 參與一個公司的成長。2012年的N公司約莫40人左右,規模正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大小;與其在別人已經搭好的舞台上按部就班爭取演出機會,不如自己動手搭建舞台,決定自己想演甚麼角色。
  • 接觸聲學領域。在剛開始讀研究所的時候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圖形識別,不過後來是做軟體工程相關的題目畢業的,當時的題目是「通訊軟體參考模型之建立與應用實例」。工作之後大多接觸與Video相關的工作,例如從driver的V4L2,到framework層的ffmpeg以及gstreamer,聲音方面則是沒有太多的涉略。當初的工作Ken桑希望能夠將原本運行在MCU裡面的消噪/消回音(ENCR)演算法放到ARM上,平台是Freescale (現為NXP)的i.MX51,作業系統使用的則是Android;也因此讓我覺得這是件很有挑戰性的工作而躍躍欲試。
  • 接觸Android作業系統。從大學以來,最喜歡的工作環境就是Linux;有別於大學僅是用Linux架設server,研究所則是用Linux環境開發代碼。研究所的許多作業像是需要用到gtk、Qt相關的函式庫,包括我自己畢業論文實作的Eclipse plug-in都是在Linux上開發完成;所以出社會後也自然而然的從事Linux平台相關的開發工作。不過由於一直沒有機會可以跟Android扯上邊,再加上ECNR是藍牙通話時必備的功能,因此應該是職涯上一個很棒的里程碑。

如果已經確定自己的目標,決定進入新創公司,接下來面對的是現實問題—薪資。一般startup公司其實不大可能有能力給太好的薪資,除非這間公司背後本來就有個富爸爸,或是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本來就超棒的!新創公司一般而言剛開始的時候可能薪資不高,公司名氣也不夠響亮,組織架構更不可能完善,而且可能每一個員工都要能有多工的作用;所以這個問題就變成是:在可以維持生活的前提下,你願意付出怎樣的代價做你想做的事情?

然而,正是因為還在成長中,所以你可以期待自己有一天拿到的報酬不僅是展現在薪資上面,也包含在股票的報酬;正因為還在成長中,所以隨著業績越來越好,不僅公司名氣提升,你在業界的能見度也隨之提高;正因為還在成長中,所以當組織架構不斷發展,你有機會在很好的位置上。但這些都是「將來有一天」,而在此之前你必須忍受薪資不高、名氣不大、組織不完善、雜事多等以上缺點;所以在新創公司工作,除了熱情,還必須具備一定的使命感以及堅忍不拔的抗壓性,而當你跟公司一起不斷成長時,有一天都會變成有形的回報。簡單來說,這不僅是一份工作,也是你願意把它當成是自己的一份事業。

雖然在新創公司工作是件辛苦的事情,也可能冒著極大的風險而一無所獲,但真的沒有收穫嗎?這四年來,公司從原本的第三階段走完第四階段,轉眼間即將進入第五個階段;而看著公司可見的公開發行日,也讓人有著更多的期許。這段時間以來,以私人生活而言,人生經歷了戀愛、結婚、生子;以專業能力而言,除了A/V之外,也跨入了無線通訊領域,對於作業系統的知識則從Linux橫跨了Android及QNX;以薪資方面而言,也有著大幅成長... 雖然不能說是高到令人羨慕的地步,但至少跟同年齡層的朋友比時是不差的。雖然不知道離所謂的「成功」還有多遠,但起碼走來的每一步至今仍都令人雀躍不已。

「小公司沒有兩把刷子,怎麼可能活得下去?」于總如是說。

簡單介紹一下N公司。N公司創立於2005年,今年進入到第11個年頭。資本額在今年中達到大約1.2億台幣,2015年營業額約為6億台幣。主要產品為提供包含軟體及硬體在內的無線解決方案(例如藍牙、Wi-Fi等),主要客戶為車廠及車載系統方案商。目前公司大約120人上下,除了位於台北的總部,在深圳、上海、大連都有辦公室負責研發、現場支援以及銷售等;日本辦公室也正在積極規劃中。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謹以此篇文章獻給所有仍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堅持打拼的每位朋友。

OTORI
9/29.2016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差旅 - 後篇,野望

在德國遊學期間並沒能順利找到工作,回台後便深切檢討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包含找工作的策略以及在處理事情上的執行力。由於始終抱持著一探國際市場的決心,也開始碰碰運氣看是否在台灣能找到類似的工作。

雖然說有需要讓員工出差的公司比比皆是,不過自從進入職場以來,可能與負責的職務內容以及年資有相當大的關係,總之機會就是一直不降臨在自己身上。此外,當然也不能因為只是一昧地想出差,也不挑工作內容及產業吧?同樣是電機、資工背景出身的同行,有些人覺得寫電玩很有趣,有些人則是覺得做機器人很有前途,也有些人覺得喜歡研究性質的工作(例如演算法等等),當然也有些人喜歡公司規模大、光鮮亮麗、穩定的工作;每個人在選擇工作時都有自己的喜好。從第一份工作開始,我便是覺得車載系統很有趣的那種,但總在薪資取捨間放棄了相關的職缺。回到台灣後,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對自己的選擇不論結果好壞,都可以平常心面對,也就是我不再慌張了!因此當N公司的Ken桑聯繫面試時,便一拍即合;雖然當時的薪資不高,公司規模也小,但是可以讓當時的自己有機會在短時間內:1. 進入車載系統;2. 到台灣以外的地方出差;3. 參與一個還在start up的公司;4. 接觸聲學領域;5. 接觸Android作業系統。雖然過程辛苦,令人意外的是竟然也堅持到這裡了... 如今回顧當初對這份工作的願景,這五件事情都已達成既定的期望。

自從2012年進入N公司以來,承蒙Ken桑及于總看得起,在辦公室累積一點成績之後,足跡便迅速的在大陸開展;隨著資歷的累積,2016年也逐漸有機會去探索大陸以外的市場。


N公司派往出差的第一個城市是惠州,在此之前,對我而言那是只在課堂上聽過的地名。雖然前往路線同事早已事前告知,不過因為是隻身前往,難免還是有些不安。到惠州的路徑算是很單純:從香港入境後,再搭乘大巴(客運)即可到達惠州;比較令人緊張的是如何找到前往惠州的大巴?幸好香港機場內的告示牌很清楚,沿著告示牌的指示,便可找到經營各種路線的大巴營運商。

一回生、二回熟,惠州之後,接著是深圳、揚州、大連、廣州、常州、徐州、宿阡、武漢、北京、上海、合肥、福州、重慶、青島、佛山、成都、南京、廈門等等,漸漸地也去過大陸這麼多城市了。在大陸出差,只要有人民幣、有電話、有網路,由於寫的是中文、說的是中文,基本上是不必擔心找不到路的。

以下提供最常跟朋友或同事最常聊到的大陸出差Q&A:
Q. 去大陸出差都住哪?
A. 大陸有不少連鎖酒店(大陸稱為酒店,台灣稱為飯店),其中我最常住的是如家以及錦江之星,而漢庭的分布也很廣,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機會住過。這些連鎖酒店都可以透過電話或是網路及手機APP預訂;若有會員資格入住時也有優惠價。需要注意的是,大陸不是每家酒店都可以接持非大陸身分證的客人,所以預定前最好先詢問清楚。

Q. 大陸出差交通方便嗎?
A. 方便,起碼我去過的城市都是方便的。從城市到城市之間,短程可以搭乘大巴,長程可以選擇飛機或高鐵。城市內大多有地鐵(台灣稱為捷運),地鐵到不了,可以看看公車,最不濟還可以搭計程車;一般城市的公車是人民幣2塊錢,計程車起步價是人民幣7塊錢。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大陸的重大交通設施,例如地鐵站、高鐵站、客運站等,進入車站前都需要過安全檢查,所以危險物品不要攜帶,不然一定會被盤問。

Q. 大陸出差都吃甚麼?安全嗎?
A. 其實本來想要寫不安全的,但是想想台灣的食安其實也半斤八兩。大陸一般餐廳的衛生條件是比台灣差,若是不放心,最好是攜帶自己的餐具。若是說起味道,我覺得台灣略勝,不過大陸的餐廳用辣比台灣餐廳普遍用的好。

Q. 大陸出差有甚麼東西是必要帶的嗎?
A. 基本上現在大陸買東西都還算方便,每個城市一定都有幾個大賣場:萬達廣場、沃爾瑪等,都可以買到必要的日常生活用品;連鎖商店像是全家、7-Eleven、Lowson、屈臣氏等,在一般比較大的城市也都可以找得到。藥品的話有像是海王之星等等(大陸的屈臣氏沒有販賣成藥)。不過個人衛生用品一定要自己帶,像是洗面乳、沐浴乳等。因為出差往往就是好幾天,像我也會帶上水晶肥皂;之前發現水晶肥皂用來洗頭及洗身體都還挺好用的,所以沐浴乳跟洗髮精後來就不帶了。毛巾和拖鞋最好也是自己帶比較安心。

Q. 應該去過很多地方玩過吧?
A. 沒有!這是最令人嘔氣的了!因為通常假日也會到客戶那邊報到,所以像是去過北京這麼多次,還是不知道明清故宮跟全聚德在哪裡;揚州也去過很多次,連西湖的門都還沒看過。我很想多職業旅人大多也是這樣,去過很多城市,但是大多都沒有時間好好駐足欣賞一個城市。

Q. 大陸人好溝通嗎?
A. 其實每個人都有好溝通的地方也有不好溝通的地方,應該是要看怎樣的題目,以及雙方的訴求是甚麼。不過特別是大陸的客戶,原本通過電話或是郵件不好溝通的事情,到了現場都變成好溝通了。

Q. 大陸人好相處嗎?
A. 基本上是好相處的,特別是當他們知道你是台灣來的。不過大陸人普遍會關心兩岸統一的議題,通常我的態度是:「我贊成和平統一,不過太過於咄咄逼人,反而會很令人反感... 而且我希望一個中國的那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另外,剛開始去大陸的時候,會覺得台灣人比較守規矩,素質高出許多;但是經過仔細觀察後,發現其實也沒有高到令人歡欣鼓舞的地步。

Q. 這麼常出差,老婆不會生氣嗎?
A. 當然會,每次出差都氣炸了!所以心態上也從原本單身時的「能待多久就多久」變成結婚後的「趕緊把事情處理完」 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考了。況且有了宸兒之後,我明白一個人帶孩子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加上Feng自己也要工作,因此每次Feng的「放行」都讓我感到格外感激!

經過幾次出差後,我開始明白若要將事情處理得盡善盡美,不被抱怨,基本上這樣的經驗是比較少有的;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準備要離開客戶端時,總還是留下許多伏筆,也難得不在出差的過程中被老闆「關心」。所以出差一趟,令人疲憊的往往不是路程也不是任務本身,而是在處理問題的同時還要兼顧原本手上正在進行的工作進度。

工作時並不可能每一項任務都是自己喜歡的,我覺得可貴之處,就是即便不是自己喜歡的那部分,也可以全力以赴。「如何兼顧」應該就是能讓自己工作技能再度提升的重要關鍵吧?然後繼續前進。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出去會不會失敗 外面的世界特別慷慨 闖出去我就可以活過來
 留在這裡我看不到現在 我要出去尋找我的未來 
 下定了決心改變日子真難捱 吹熄了蠟燭願望就是離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出去會變得可愛 外面的機會來得很快 我一定找到自己的存在
 一離開頭也不轉不回來 我離開永遠都不再回來

齊秦這首「外面」,偶而會迴盪在我耳邊。


子采
09/25/2016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差旅 - 前篇,我是花蓮人

我出生在花蓮,直到念大學為止,都生活在花蓮。

在台灣,花蓮亦被稱為「後山」,而花蓮之所以可以被稱為「後山」,是因為進出花蓮的交通非常的不便利:南、西、北三面環伺險峻的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東臨波濤洶湧的太平洋;但同時也因為這個緣故,花蓮擁有台灣大多數的城市所沒有的好空氣及好風景。

花蓮的交通有多困難呢?從花蓮要通往其他縣市,公路交通往北只有蘇花公路(省道台九線)可通往宜蘭;往西,只有中部橫貫公路(省道台14線)可以通往南投;往南,則是比較幸運的有台9線以及台11線可以通往台東。而蘇花以及中橫這兩條公路都是出了名的危險,因為時不時的風災,常常連帶造成蘇花及中橫的坍方。除了公路交通,花蓮也有鐵路以及空運,但若是說到鐵路交通,身為花蓮人的都知道唯一一條鐵路-台鐵北迴線-每逢假日必定是一票難求!若是說空中交通,一天亦只有幾個航班可到達台北等都會區。更遑論海運... 因為沒有良好的港灣可以停泊郵輪這件事情了。花蓮的好鄰居-台東,交通亦同樣令人無奈。


因為這樣的交通環境,感覺可能是自從有記憶以來,能夠離開花蓮去到外地... 特別是台北,都是孩子們之間可以拿來說嘴的話題。舉凡:住過台北、去台北玩、轉學去台北、從台北來的轉學生、甚至是『我有親戚在台北住』等等,彷彿台北就是個能讓孩子們眼中閃爍起光芒的地方;當然,更不用說去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了!所以,在念大學以前,我應該就是那種都會人眼中的「庄腳人」。

在花蓮的升學比起台灣幾個都會區也顯得格外的單純許多,當時省立高中只有一所男校「花中」以及一所女校「花女」。記得念高中那年新生訓練,當時某位私立高中的校長來我們學校演講,他說:『各位能考上花中的都是我們花蓮的菁英,但是你們將來都是要去外地打拼的,最後留在花蓮為這塊土地貢獻的,大多不是在你們這裡面』。也許有點諷刺的味道,但也確實是有些道理在的,像是我爸就不是花中畢業的,他是苗栗人(笑)。

也許也是因為這樣的背景,從小就明白注定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生長的土地,向外擴展追求自己的人生。如今以35歲的年紀,回頭看看當年那位校長說的話,確實也印證了身邊的同學、朋友有超過50%~60%是在外地成家立業的事實。

自從大學開始,由於很努力的執行玩樂主義,所以很快的足跡便遍布了整個台灣;開始工作之後,台灣已經不能滿足我的好奇心。2012年去德國遊學的決定,更加篤定追求這種生活的願望:「想探索這個世界,看看世界上不同的文化」。

花東縱谷


子采
09/23/2016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流竄在城市的脈搏

在一個城市裡穿梭可以有許多形式。像大多數台北人是捷運和公車,有些人騎機車,而有些人開車;最近幾年興起的腳踏車,人數也與日俱增。

在德國旅行時,因為預算上考量,步行是最常採用的方式。步行可以是種運動,原始的穿梭方式,透過真切的踩在土地上,與錯身而過的行人,成為品味一種生活型態的縮影。

第一次出差惠州,每天來往客戶跟酒店之間的交通工具是計程車。計程車雖然方便,但也有它不方便的地方。例如在惠州招計程車,有時需要跟其他乘客搶... 也就是即便先到候車地點,招得到也未必上得了。另一個不方便的地方,是來往客戶與酒店間的道路「仲凱大道」,因修築鐵軌的緣故,上班時間常會塞車;也因此許多司機聽到要前往仲凱,臉色往往不好看。此外雖然交通費是實報實銷,但每天要花上兩、三百元在通勤上面,擔心自己食君之碌卻沒耽君之憂,想想如果換成是老總,他也會想辦法降低交通費的開銷!

每次等計程車的時候,就在候車格旁十步之遙有個公車站。不同路線的公車在那兒來來往往,許多乘客扶老攜幼提著大包小包跟著擠上擠下;雖然公車外型遠遠比不上台北,但確實令人非常好奇公車裡面是怎樣情境。

我喜歡在一個城市間穿梭,一邊希望能窺見城市的風貌,一邊期待可以真切感受到當地居民的生活形式。我是工程師,但也有著不折不扣的旅者靈魂。在這股熱忱驅使下,某天終於開始認真研究起公車站裡的每條路線,嘗試搭乘公車。

頭兩次搭乘公車真是吃盡苦頭,原本搭乘計程車只要20~30分鐘的路程,花了兩個小時才抵達!其實搭乘公車到達仲凱的車程大約是20分鐘左右,與計程車相若,而且起碼有三條路線可以到達;但是問題是如何從仲凱外圍進入倒位於內側的客戶處?第一次搭乘26路到達LG Innovet下車,如果方向對了,步行20分鐘可以到達;但就是弄錯方向,硬是花了40分鐘。第二次更慘,連公車都搭錯方向,最後沒辦法,只好招計程車。

怎麼辦呢?自古以來有道是「路在口中」,第三次我開始嘗試在仲凱下車的地方只要看到公車就招手攔車,攔下後再問,久而久之也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原來仲凱因為還在發展中,所以很多公車站牌都是臨時的,甚至是沒有站牌,因此公車是隨叫隨停;某種程度上也相當「便民」!老天爺賜給我們嘴巴果然不僅是用來吃飯,還得靠它說對話、問對問題。

此後關於從酒店搭乘公車來往客戶那,終於得出個結論:
【去程】:搭乘5、11、25路從平湖門(即西湖步行街)到達海關(仲凱外圍)。在路口招322路、惠州旅遊車到半山別苑。到海關後,如果真的招不到公車,就招計程車,再不行起碼可以用走路的,順著和暢五路走到底便是。如果單程都搭公車到仲凱是2塊人民幣,從海關到半山別苑是1.5塊人民幣,計程車是7~8元人民幣,走路免費。
【反程】:可搭乘客戶廠車到達惠州汽車站後,再搭乘5、11、25或其他可達平湖門的公車回到酒店,這樣只要1.5塊人民幣。

搭乘公車到仲凱的路程上,常會發生些有趣的事情。因為修築輕軌的關係,仲凱大道的其中一段路變得相當窄;有一次公車在行駛的時候,有輛小轎車從旁邊竄出,公車努力的想超車,沒想到小轎車不僅不讓,還反而直接檔在公車前面停了下來。由於是上班時間,正好是運輸量的巔峰,後面的車全被堵住了,猛按喇叭,也害得裡面的乘客下車對著小轎車駕駛破口大罵!最後沒辦法,小轎車硬是不讓,只好調度另一台公車支援,將車上的乘客載走。我想這種事情在台灣已經很難發生了,如果真的有,也會被廣大的網民們肉搜吧!

經過和另一個工程師兩個月來輪流駐點在客戶端技術支援,專案總算完成了第一個里程碑,進入第一批量產階段。星期五收拾完東西準備從客戶處離開時,才不過下午六點不到,辦公室已是人去樓空;比起特別是近一個月來大夥每天挑燈夜戰的情景,頗有雪盡馬蹄輕的瀟灑。趁著移動到深圳的早上,特地搭乘公車繞到江北。聽惠州人說江北開發的很不錯,所以便搭車前往。繞行的途中一面估摸著搭乘公車在城市間遊晃這件事情,對我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以前剛到台北念書,假日沒錢沒地方去,也曾買了張捷運票,沿著淡水線、木柵線到處看看;超過20分鐘同一站進出,總之就是收20元。後來大一點去了德國,因為有月票這種優惠,沒有上課的時間總會搭著公車或是地鐵到處看看。這樣的移動方式是省力但卻被動,彷彿是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告訴你說哪些地點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我的意思是,你不要說話,就靜靜的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好像是可以聽得到這個城市在跟你說它的歷史。很有趣!你會看到哪些站會有很多人上下車,哪些站很漂亮,哪些站則有點老舊。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一點一滴增進對一個城市的了解。

夜晚,坐在深圳的酒店,混搭著計程車、客運、地鐵,城市間移動;我是過客,流竄在城市的脈搏中。

註: 此篇文章完成於深圳寶安機場。

Overture Y. Chao
13/04/2014
20/04/2014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