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颱風假期間,世界卻沒有因此而靜止:今年10月1日,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南部的真主黨大本營;10月2日,伊朗發射導彈攻擊以色列的軍事設施;10月3日,以色列則空襲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中東似乎再次陷入新一輪的仇恨與衝突中。10月7日,年度的諾貝爾獎季節預計也將如期而至;回顧2005年10月10日,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兩位因賽局理論貢獻卓著的學者。其中一位得主是來自以色列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他在離開史丹佛大學回到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後,曾受聘為以色列政府提供關於軍事和外交問題的諮詢。儘管他是賽局理論的權威,然而他的建議當時卻未被以色列政府所採納。
賽局理論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經濟學、政治學及其他領域的重要工具。1920年代,數學家埃米爾·博雷爾和馮·諾伊曼開始探討策略性決策問題,並在1930年代,馮·諾伊曼與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共同撰寫了經典著作《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1944),這部作品奠定了現代賽局理論的基礎。1950年代,美國數學家約翰·奈許(John Nash)提出了「奈許均衡」的概念,這對非合作賽局至關重要。奈許均衡指出,當所有參與者在賽局中都選擇了對自己最佳的策略時,沒有人有動機單方面改變自己的選擇。這一理論在各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並使奈許於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在1960至1980年代,賽局理論被廣泛應用於國際關係、軍事策略及經濟學領域。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在冷戰時期的核威懾研究,展示了賽局理論如何解釋衝突中的策略性互動。他的研究促進了賽局理論在社會科學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羅伯特·奧曼的重複賽局理論則擴展了合作理論,深入解釋了長期互動中的合作機制。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數學方法的進步,賽局理論在金融市場、拍賣理論、政治競爭和環境政策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1990年代以來,機制設計(Mechanism Design)等新興領域更是成為賽局理論的重要分支,對網絡市場、電子競標和公共政策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將回顧2005年兩位得獎者的精彩研究成果,並探討其對現代社會的重大影響。
![]() |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