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諾貝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諾貝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短期衝突走向長期雙贏的賽局》的延伸閱讀

在台灣颱風假期間,世界卻沒有因此而靜止:今年10月1日,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南部的真主黨大本營;10月2日,伊朗發射導彈攻擊以色列的軍事設施;10月3日,以色列則空襲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中東似乎再次陷入新一輪的仇恨與衝突中。10月7日,年度的諾貝爾獎季節預計也將如期而至;回顧2005年10月10日,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兩位因賽局理論貢獻卓著的學者。其中一位得主是來自以色列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他在離開史丹佛大學回到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後,曾受聘為以色列政府提供關於軍事和外交問題的諮詢。儘管他是賽局理論的權威,然而他的建議當時卻未被以色列政府所採納。

賽局理論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經濟學、政治學及其他領域的重要工具。1920年代,數學家埃米爾·博雷爾和馮·諾伊曼開始探討策略性決策問題,並在1930年代,馮·諾伊曼與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共同撰寫了經典著作《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1944),這部作品奠定了現代賽局理論的基礎。1950年代,美國數學家約翰·奈許(John Nash)提出了「奈許均衡」的概念,這對非合作賽局至關重要。奈許均衡指出,當所有參與者在賽局中都選擇了對自己最佳的策略時,沒有人有動機單方面改變自己的選擇。這一理論在各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並使奈許於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在1960至1980年代,賽局理論被廣泛應用於國際關係、軍事策略及經濟學領域。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在冷戰時期的核威懾研究,展示了賽局理論如何解釋衝突中的策略性互動。他的研究促進了賽局理論在社會科學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羅伯特·奧曼的重複賽局理論則擴展了合作理論,深入解釋了長期互動中的合作機制。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數學方法的進步,賽局理論在金融市場、拍賣理論、政治競爭和環境政策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1990年代以來,機制設計(Mechanism Design)等新興領域更是成為賽局理論的重要分支,對網絡市場、電子競標和公共政策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將回顧2005年兩位得獎者的精彩研究成果,並探討其對現代社會的重大影響。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政策時效不一致性的影響》的延伸閱讀

200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愛德華·C·普列斯卡(Edward C. Prescott)和芬恩·E·基德蘭(Finn E. Kydland)以表彰兩位作者對經濟動態學的貢獻,特別是關於時間一致性政策的設計以及經濟周期理論的驅動因素。他們的研究強調了政策制定中的時間一致性問題以及經濟決策如何影響宏觀經濟變量隨時間變化的行為。普列斯卡和基德蘭的工作在宏觀經濟學領域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對後續的經濟政策制定和經濟學理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共整合與拱論預測總體經濟」的延伸閱讀

202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預計在瑞典時間10月9日公布,趁著連假期間客戶也都去放假了,正好利用這時間再把先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讀一讀。

繼前一篇讀完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延伸閱讀》),本篇繼續閱讀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紐約大學的羅伯特.恩格爾教授(Robert F. Engle)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克萊夫.葛蘭傑教授(Clive W. J. Granger)共同獲得。得獎理由是他們發明了處理經濟時間序列統計分析關鍵特性的兩個現代方法:時變波動性和非平穩性。

本篇文章除了了解本次得獎的背景及意義外,也介紹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貢獻。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分享並註明原文出處。

本圖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延伸閱讀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rnon L. Smith),根據瑞典皇家院發布的獲獎理由是:兩人首先把心理學和實驗經濟學運用於決策過程的研究,康納曼的專長在認知心理學,史密斯則從事實驗經濟學。

本圖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延伸閱讀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麥可·史彭斯(Michael Spence)和喬瑟夫·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三位經濟學家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對信息不對稱環境下的市場行為與機制研究所做的貢獻。

本圖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 「通膨與失業間的干擾因子」

 2022年因為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飽受通貨膨脹之苦,2022年竟然一口氣升息了17碼,企圖壓制通貨膨脹。200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德蒙.費爾普斯,最大的貢獻即在於他對於總體經濟政策在短期與長期效果之間關係的卓越研究。其中討論到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的關係,在14年後是否也可以給政府很好的借鏡?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眾所皆知,是由瑞典化學家阿佛烈.諾貝爾(Alfred Nobel)遺囑於1901年開始每年頒發的5個獎項,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當初創立這些獎項的目的,是因為諾貝爾改良了矽藻土炸藥,使得炸藥更具破壞力,從而在軍火工業獲取大量的財富;但也意味著同時造成更多的人命在暴力中死亡。諾貝爾對此感到痛心,因此立下遺囑:

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成立300周年時,設立了瑞典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而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