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師說、解惑—關於禪

有別於前兩篇,這一篇不談技能類的東西,我們談「靈性」。


也許有少數的網友知道OT曾經歷過一場很大的家庭風暴,而人在苦難時,往往是離自己的靈性最近的時候。基督教與天主教稱之為「屬靈」,而佛教稱之為「佛性」。

因為那場風暴,造成對人生的疑惑、不確定、失去信心,為了解答這個突然在生命中急轉彎的命題,OT曾經在道場裡面潛修了一段時日(感謝師父的收留);雖然始終不是虔誠的佛教徒,但那段時間的修行對往後的人生,包含經營家庭以及工作都有著許多幫助,也就是如何從生活中實踐佛法。

也許有些從未接觸過佛法的朋友會覺得奇怪,佛教不是出世思想嗎?如何能幫助經營家庭以及工作呢?OT就從佛教基本的「三毒」及「三業」說起。

關於禪

  • 三毒:貪、嗔、癡
    • 意義:佛門所謂三毒:「貪」、「嗔」、「癡」,是煩惱的起源,所有業障皆由此而起。貪,是對於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強烈的佔有欲望;嗔,因為得不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生氣;癡,則是因為生氣之後失去對於是非的判斷能力。
    • 啟示:世事大多無法盡如人意,如果我們不斷強求,很容易就會進入「貪」、「嗔」、「癡」這三毒不斷的循環中。比如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塵世間的情愛。假如一個男生過於貪求女生的美色,可能因為得不到而生氣;更甚者會因為生氣後而失去是非判斷的能力,最後可能就會做了些傷天害理的事情。這種例子在社會新聞已是屢見不顯。而甚麼是屬於自己的東西甚麼不是呢?這就是佛家講的「緣分」,世事皆是因緣合和所生;「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 挑戰:這個觀念其實令人感覺挺消極的,如何應用在家庭及工作呢?先說家庭吧!以男生而言,該分擔的家事要做,能為妻子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最好是讓妻子不用做家事;這是第一點,不要貪圖懶惰。其次,如果妻子有甚麼做不好的地方,可能是家裡沒打掃好、孩子沒顧好,也不要生氣,因為那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反而還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身為家裡的男人,沒有幫忙一起做家事跟照顧孩子呢?你有你的原因,妻子也會有妻子的原因,互相諒解;這是第二點,對於家人,不要用生氣解決事情。第三點,如果你懊惱妻子不了解你、孩子不了解你,總是達不到你的要求,也許該反問自己,你了解他們嗎?這是第三點,處理家事要有智慧。至於工作,OT現在則是努力學習如何推動「善」的緣分,讓工作可以左右逢源;這些善的緣分可能是來自於對客戶更多的關心、對專業知識更佳的充實、對團隊成員更完善的支持。透過累積愈來愈多的善緣完成工作,才能順水推舟。
  • 三業:身、口、意
    • 意義:佛家說身、口、意是三業。「意」是指動了不好的念頭,有了不好的想法;「口」是將這些不好的想法用嘴巴說了出來,造成了無形的傷害;「身」則是不僅把這些想法說了出來,還透過身體實現了,造成了有形的傷害。所以為什麼身體會做錯事情?要檢討自己是不是說錯了甚麼。為什麼嘴巴會亂說話?則問問自己當初動得是甚麼念頭。佛法之所以是心法,就是在於修行修的是個人的「起心動念」,明心而能見性。
    • 啟示: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叫做「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Peaceful Warrior),裡面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你的想法不代表你的為人,而是你真正做出來的事情才是代表你」。在前公司的時候,有位同事A君問說:「如果有一個壞人,他總是裝得很善良,我們怎麼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另一個B君同事回答:「那我們看起來他是好人」。A君繼續問:「如果他一直裝下去,一直都是做好事呢?」,B君說:「那他還是好人,別人還會反問你為什麼會說他是壞人呢?」所以一個人的想法或是他曾經說出來不好的事情,不代表他就是那樣的為人;反之,亦然。孔子說過「聽其言而觀其行」也是相同的道理。所以師父常說:「假裝自己是佛教徒,裝久了,就變成真的佛教徒了!」。
    • 挑戰:特別是對於工作上,我們心裡想的、嘴巴說的、實際做的,都要特別的謹慎;因為不僅是影響個人,也影響著團隊的運行,以及公司與公司間的合作。有時候心裡想的跟表達出來的,也許就不一致了(例如軟體需求規格);而實際做出來可能差別更大。有時候我們並不應該被事情的結果影響最初的期望,修正自己的心態,再努力看看能不能得到更好的結果。另外一點,則是體認到有時候要表達憤怒時,是因為自己無法控制而憤怒,還是你自己選擇這樣的表達方式(某種談判策略)?這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這意謂著你是個情緒化的人,後者則表示你是個有策略表達自己情緒的人。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佛度有緣人」。我想,佛法像是汪洋中的一條船,在茫茫苦海中航行。你若遇見這條船,你願意,你上船,看是否能夠到達彼岸;上船後,心若獲得平靜,就在這艘船上繼續人生旅途的修行吧。

OTORI
28.01.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