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空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空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此生不復相見也是種祝福

康健雜誌250期的封面故事是「婚姻,世界上最難的功課」。剛好在回看News98電台的節目時,聽到主持人陳鳳馨跟康健雜誌總編輯鄭桂芬的訪談;裡面說道大部分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幸福夫妻們,其實跟我們都一樣,每天都會為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產生摩擦,其中「婚姻大部分的時間其實是用在拯救婚姻,跟我們一般人一樣」的這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現在的台灣,根據雜誌報導,結婚率下降的情況下,離婚率卻不減反增。在我們父母那一代,離婚不是選項;但是到了我們這一代,男女對於婚姻的理解不同,很容易就走到離婚一途。能夠做到「散買賣不散交情」的怨偶們更是少之又少。

前一段時間跟幾位哥們一起吃飯,當然男人們在一起難免喝上幾杯。其中一位朋友可能多喝了,情緒上來,開始在談論十年前離婚的事情,說自己跟前妻還有孩子都十年沒見上面了,前妻一直在躲他,換了手機號碼、地址,孩子都見不到;他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前妻這麼恨他?

OT想到一個故事:在海邊,躺著一具野狗的屍體,曝曬多日無人聞問;許多路人經過,紛紛掩鼻而去。後來一位獵人經過,脫下上身上的外衣,蓋在屍體上面,便離去了;接著又來了一位書生,誦了一段經,為野狗超渡後也離開了。不久之後,經過了一位漁夫,他把野狗埋葬了。

一天,書生遇上了位美麗女子,兩人結了婚並且恩恩愛愛,後來這位女子為書生生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娃。說也奇怪,就在孩子出生後沒多久,女子消失不見了。書生傷心欲絕,找了位得道高僧希望能為他解惑。和尚看了看書生,道了聲佛號「阿彌陀佛」,便娓娓道來女子前世便是當年那條曝屍多日的野狗,她為了報恩而出現在書生的生命中;因為緣分不夠最終只能短暫相遇,而她必須去找到她生命中最終的歸宿... 漁夫。書生聽完,大哭... OT那位朋友也是。

但有時世事如此,善緣惡緣都是緣。看著他一路從婚姻問題爆發到小倆口分開,處理的實在不是很好;雖然那位老哥稱不上是甚麼壞人,但是有些傷痕一旦留下烙印,關係就再也難以復返了吧?儘管能感受得到他的懊悔,但事實是十年前的當下並沒有能處理好的課題,留在十年後要處理好根本絕無可能。OT最終實在不得勸勸這位老哥好好過日子,對誰都好。

想想這麼多的社會新聞裡面常看到所謂的恐怖情人,在分手後還糾纏不休,而越是沒有結果反而衝突越大。不覺得如果勉強只會帶來更多的不幸,此生不復相見不也是種祝福?




OTORI
9/30/2019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師說、解惑—關於禪

有別於前兩篇,這一篇不談技能類的東西,我們談「靈性」。


也許有少數的網友知道OT曾經歷過一場很大的家庭風暴,而人在苦難時,往往是離自己的靈性最近的時候。基督教與天主教稱之為「屬靈」,而佛教稱之為「佛性」。

因為那場風暴,造成對人生的疑惑、不確定、失去信心,為了解答這個突然在生命中急轉彎的命題,OT曾經在道場裡面潛修了一段時日(感謝師父的收留);雖然始終不是虔誠的佛教徒,但那段時間的修行對往後的人生,包含經營家庭以及工作都有著許多幫助,也就是如何從生活中實踐佛法。

也許有些從未接觸過佛法的朋友會覺得奇怪,佛教不是出世思想嗎?如何能幫助經營家庭以及工作呢?OT就從佛教基本的「三毒」及「三業」說起。

關於禪

  • 三毒:貪、嗔、癡
    • 意義:佛門所謂三毒:「貪」、「嗔」、「癡」,是煩惱的起源,所有業障皆由此而起。貪,是對於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強烈的佔有欲望;嗔,因為得不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而生氣;癡,則是因為生氣之後失去對於是非的判斷能力。
    • 啟示:世事大多無法盡如人意,如果我們不斷強求,很容易就會進入「貪」、「嗔」、「癡」這三毒不斷的循環中。比如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塵世間的情愛。假如一個男生過於貪求女生的美色,可能因為得不到而生氣;更甚者會因為生氣後而失去是非判斷的能力,最後可能就會做了些傷天害理的事情。這種例子在社會新聞已是屢見不顯。而甚麼是屬於自己的東西甚麼不是呢?這就是佛家講的「緣分」,世事皆是因緣合和所生;「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 挑戰:這個觀念其實令人感覺挺消極的,如何應用在家庭及工作呢?先說家庭吧!以男生而言,該分擔的家事要做,能為妻子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最好是讓妻子不用做家事;這是第一點,不要貪圖懶惰。其次,如果妻子有甚麼做不好的地方,可能是家裡沒打掃好、孩子沒顧好,也不要生氣,因為那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反而還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身為家裡的男人,沒有幫忙一起做家事跟照顧孩子呢?你有你的原因,妻子也會有妻子的原因,互相諒解;這是第二點,對於家人,不要用生氣解決事情。第三點,如果你懊惱妻子不了解你、孩子不了解你,總是達不到你的要求,也許該反問自己,你了解他們嗎?這是第三點,處理家事要有智慧。至於工作,OT現在則是努力學習如何推動「善」的緣分,讓工作可以左右逢源;這些善的緣分可能是來自於對客戶更多的關心、對專業知識更佳的充實、對團隊成員更完善的支持。透過累積愈來愈多的善緣完成工作,才能順水推舟。
  • 三業:身、口、意
    • 意義:佛家說身、口、意是三業。「意」是指動了不好的念頭,有了不好的想法;「口」是將這些不好的想法用嘴巴說了出來,造成了無形的傷害;「身」則是不僅把這些想法說了出來,還透過身體實現了,造成了有形的傷害。所以為什麼身體會做錯事情?要檢討自己是不是說錯了甚麼。為什麼嘴巴會亂說話?則問問自己當初動得是甚麼念頭。佛法之所以是心法,就是在於修行修的是個人的「起心動念」,明心而能見性。
    • 啟示: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叫做「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Peaceful Warrior),裡面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你的想法不代表你的為人,而是你真正做出來的事情才是代表你」。在前公司的時候,有位同事A君問說:「如果有一個壞人,他總是裝得很善良,我們怎麼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另一個B君同事回答:「那我們看起來他是好人」。A君繼續問:「如果他一直裝下去,一直都是做好事呢?」,B君說:「那他還是好人,別人還會反問你為什麼會說他是壞人呢?」所以一個人的想法或是他曾經說出來不好的事情,不代表他就是那樣的為人;反之,亦然。孔子說過「聽其言而觀其行」也是相同的道理。所以師父常說:「假裝自己是佛教徒,裝久了,就變成真的佛教徒了!」。
    • 挑戰:特別是對於工作上,我們心裡想的、嘴巴說的、實際做的,都要特別的謹慎;因為不僅是影響個人,也影響著團隊的運行,以及公司與公司間的合作。有時候心裡想的跟表達出來的,也許就不一致了(例如軟體需求規格);而實際做出來可能差別更大。有時候我們並不應該被事情的結果影響最初的期望,修正自己的心態,再努力看看能不能得到更好的結果。另外一點,則是體認到有時候要表達憤怒時,是因為自己無法控制而憤怒,還是你自己選擇這樣的表達方式(某種談判策略)?這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這意謂著你是個情緒化的人,後者則表示你是個有策略表達自己情緒的人。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佛度有緣人」。我想,佛法像是汪洋中的一條船,在茫茫苦海中航行。你若遇見這條船,你願意,你上船,看是否能夠到達彼岸;上船後,心若獲得平靜,就在這艘船上繼續人生旅途的修行吧。

OTORI
28.01.2018

師說、授業—關於學習、志氣與愛情觀

上一篇OT分享了曾經在「物件導向分析及設計」的課堂上老師說過的名言金句,在這一篇文章中則是要分享在學生時代,關於學習、志氣與愛情觀老師教誨過的事情。

關於學習
OT高中念的是花蓮高中。在高中時代因為不太愛念書,所以成績很糟糕,特別是理科;但儘管理科再差,在父親的逼迫下,OT最後還是選了自然組。因此高中三年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段難熬的時光。

儘管那不是段開心的時光,老師們有些教導還是很具啟發性。
  • 「不要好高騖遠」
    • 意義:高一的數學課,因為每次小考都考不好,所以很理所當然地買些參考書來看;裡面有些看不懂的題目,也很自然的會去問老師。當時的數學老師是王進龍老師。最記得有一次王老師跟我說:「OT,不要好高騖遠;課本裡面的題目都還不會解,就想解這種題目。」老師的意思是希望求學能按部就班,學習都是紮紮實實的。
    • 啟示:當時我並沒有理解要實踐「不要好高騖遠」所需付出的努力,因為後來大部分的時間我上課還是沒有專心聽課,課餘時間也在玩社團活動,所以數學成績一直沒好過。後來課本上的題目還是不會解。我想當時的自己應該是遇到困難就容易放棄的少年吧?
    • 挑戰:經過職場的歷練,不要好高鶩遠這句話給了我兩個挑戰:第一個是如何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仍敢於訂一個遠大的目標?第二個則是如何在實行這個目標時不讓人感覺「好高騖遠」?從團隊來說,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如果不訂出一個積極的目標,帶領團隊前進,很快地就會被產業給淘汰;所以不可能故步自封、原地踏步。但是一旦目標離現實太遙遠,讓團隊成員覺得就算拚了命也不可能達到,很容易淪為空談。而這個觀念放到以個人來說,當你決定是否接受某項任務時,評估自己的資源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去完成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這樣的企圖心更是決定工作成就的重要區別。
  • 「不要一有機會就失敗」
    • 意義:同樣是在高一王進龍老師的數學課,課堂上總會有些小考或是隨堂抽問,每次只要抽到OT就是答錯不然就是答不出來;於是老師總會語重心長地說:「OT,不要一有機會就失敗」。
    • 啟示:同樣的,其實當時我也沒有理解要實踐「不要一有機會就失敗」的意義,所以到了要畢業前還在補考。
    • 挑戰:其實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常聽到「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但是如果我們不斷地錯過每個機會,在每次最佳的時機點都以失敗錯過,最後就是只有一個失敗的人生在等著你。意識到這點之後,這句話反而成了我現在經營項目最重要的態度:「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所以每每到了關鍵時刻,我義不容辭的願意付出時間、精神、力氣,甚至犧牲家庭相處的時光來達到目標。一旦下定決心,就全力以赴吧!

關於志氣
  • 「身為花蓮的菁英,你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離開花蓮」
    • 意義:高中入學典禮的時候,這是花蓮一位私立高中校長講的話。跟這位校長說的一樣,OT大部分的同學都不在花蓮,有些到了台灣比較大的城市,有些則是出國成家立業。有時跟同學聊天時,似乎身為花蓮人都比較能夠接受「真的要有一番作為,就要離開家鄉」的想法;這可能是每位花蓮人在成長過程中被灌輸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吧。
    • 啟示:也許是個性的關係,當時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就完全明白自己終將有一天會離開自己成長的地方發展。
    • 挑戰:開始工作之後才發現原來離開家鄉到數千里外的地方工作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事情。像OT其中一位大陸同事,是在新疆長大,在成都念書,在深圳工作;等於每個人生階段人脈都被reset一次。而像是福建跟河南是人口外移大省,沒有太多的工業建設與商業發展,所以大多數這兩省的子弟會到千里外的大都市打拼。雖然覺得離開家鄉工作是必然的事情,但有的時候還是會被情緒打敗;如何克服情緒問題專注把工作做好,才是挑戰的開始。
(攝於花東縱谷)


關於愛情
  • 「愛是一種能力,當你覺得可以的時候你付出,不行的時候你離開」
    • 意義:這是大一國文課聽到的。很遺憾已經不記得這位國文老師的名字了,而且也忘了當時講課的內容是甚麼,為什麼會講到這件事情?故事背景依稀是老師在講自己的擇偶過程:老師有一位從小一起長大的親梅竹馬,他們倆個是互相喜歡的,但是後來這個男生決定從事軍職,老師覺得自己無法承受一個人待在家裡,每天要擔心自己丈夫的安全。因此雖然已經論及婚嫁,最後她沒有接受對方,選擇了一位工作平穩的人共度此生,那便是她現在的丈夫。她那時就說了,要我們別把愛情看得太偉大:「愛是一種能力,當你覺得你可以的時候你付出,你不行的時候你離開」。
    • 啟示:當時年輕氣盛的我並沒有聽懂的話,花了好多時間在感情路上跌倒,才終於體會到原來許多年前老師說的話是對的。
    • 挑戰:不是說愛情不重要,但也不能說人生只有愛情重要。這段談感性的篇幅,老實說對OT寫起來不是很容易;擔心寫重了噁心,寫輕了無情。然而有很多事情需要用平常心看待,退一步看世界海闊則天空;心靜了,人生才能左右逢源,越走越順利。「愛是一種能力,當你覺得可以的時候你付出,不行的時候你離開」 這段話留在這裡,各位讀者冷軟自知吧。


下一篇,談得雖然也是課堂上學到的,但卻是在出了社會後;我們談談OT在禪宗道場學習到的教誨。


OTORI
28.01.2018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師說、聞道—關於軟體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是節錄於韓愈在唐德宗十八年(西元802年)完成的著名文章《 師說》,貫徹這邊文章的宗旨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鼓勵人要勤學、不恥下問,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生時代,大部分老師講課的內容都是來自於書本上面;所以有時候在課堂上稍微不專心聽課,回家努力點看書,還是可以應付考試;不過出了社會,太多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時候「勤學」更顯得重要。

「你現在的成就是你以往的習慣累積而成,如果要成功,首先要克服自己人性的弱點!」這是OT的老闆每次開罵時出現率最高的一句話之一,而這個觀點亦是正確的。人生其實是無數個選擇堆積而成,本來每件事情當作個別事件就是只有「Yes」跟「No」簡單的兩個選擇;但是經過無數次的「Yes」跟「No」的選擇後,每個人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如果一個人的人生高度想要持續成長,光是守著自己以往的觀念是沒有太多幫助的;更多的時候,是挑戰自己既有的認知,尋求突破。

這系列的文章中OT舉自己的幾個例子,是曾在學生時代學到的觀念,並且隨著這一、二十年來不斷與時俱進幫助OT前進;有些話當時OT並沒有理解,而有些則是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挺有意思。相信其中有些例子大部分的人都是聽過的。



關於軟體

OT研究所念的是軟體工程。起先是念圖形識別,但是因為念得不怎麼樣,所以被當時的指導教授轉去做軟體工程相關研究。軟體工程本身講的是方法論,並沒有Domain knowledge,因此為我將來的職業生涯留下許多想像空間。很感謝當時的指導教授鄭有進老師,在畢業論文中將通訊概念與軟體工程結合,這十多年來通訊加上軟體一直都是門顯學;隨著物聯網(IoT)、車聯網(V2X)、人工智能(AI)的普及,我相信不僅是商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對於基礎的科學及工程研究(無線通訊、密碼學),都將會進入更深、更複雜的層次。
  • 「這些軟體工程裡面提到的流程、方法,就看你傻得願不願意相信。」
    • 意義:這句話是有次鄭老師在「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中講的一段話,當時上課的背景是在講說軟體工程當中有很多種流程,如何去把你的軟體寫好,有些流程很複雜(像是Waterfall),會產出很多文件;有些流程相對來說簡單(例如Scrum),講究設計與實作的靈活度。但是哪種比較好、哪種比較不好,就要看你願不願意很踏實的去實踐那些方法,最後得到自己實踐後的結論。所謂「傻得願意相信」,就是指不要才準備開始實踐,發現這個文件要寫、那個流程要做,就決定放棄了。
    • 啟示:以目前OT所在的車用產業來說,文件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文件化的目的,是從一台車(及車上的元件)開始設計的時候,就要考量品質、安全性等重要議題。我們如果拿汽車與飛機作為比較,常常忽略了汽車講究的安全性是比飛機高出許多的。為什麼?因為汽車作為民生用品,是任何持有當地駕照的人都可以駕駛的;而飛機則是受過訓精良的專業人士才能駕駛。所以從機率上統計,各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大約是每10萬人有5~10人,而空難死亡人數則約為每1400萬人有1人。如何落實車用安全,在車用產業的狀況是,不論是哪種車用標準:IATF-16949、ISO-26262、AutoSAR,無一不要求完善的文件化管理。
    • 挑戰:身為一位以軟體工程為專長的學生,對於打造流程、遵守流程以及文件化管理這些事情,特別是在車用產業裡面,真的執行很不確實。甚至曾經也懷疑流程及文件化這兩件事情對於工作的影響有多大?隨著公司在車用產業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客戶對品質更加嚴格的要求,也看過越來越多精製的流程及文件,最後還是回歸到了身為軟體人最基本的流程及文件化管理。與其逃避,說這個工作緊急、那個工作忙,沒時間顧流程、寫文件,不如紮紮實實的面對。要做好流程及文件化,除了需要專業知識來完成,同時也考驗著執行力以及毅力。

  • 「工程就是把要解決的問題結構化。」
    • 意義:這句話同樣是在鄭有進老師的「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提到的。當時課堂上是在講說要如何做軟體架構的設計,例如設計樣式(Design pattern)要怎麼用?甚麼情況可以用那些pattern等?如何做架構設計是來自於我們對於問題的理解有關。工程就是要解決問題;軟體工程就是要解決軟體開發的問題。當我們可以把要開發的軟體問題結構化之後,就可以用適當的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補充一點,鄭老師也常說「設計」這種事情只有「比較好」,而不存在「最好」的設計。
    • 啟示:其實在老師說這句話之前,我從來沒有明白「結構化」這件事情的意思;原來我們對於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是可以「結構化」的。例如建一個庭園,可以結構化成需要有植物、陽光、水、籬笆,至於植物要種植那些?陽光從哪裡來?水要怎麼表現?籬笆是甚麼樣式?這些則變成是實作問題。例如吃頓飯﹐也可以結構化成要有主食、主菜、配菜、湯、水果,至於它們是如何料理、用甚麼材料,都是實作的問題。
    • 挑戰: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我越相信「結構化」這件事情:寫軟體可以結構化,寫文件也可以結構化,而流程就是把做事情的方式結構化後的產物;現在甚至發現溝通也可以結構化!每當事情出了錯,也不斷練習從抱怨別人、檢討枝微末節的細節,慢慢從整個問題的結構來探討要怎麼調整。訓練自己對問題結構化的能力,其實就是來自於對於一個問題的瞭解;為了能更順利的解決問題,也會因此更加推動自己去攝取不同的知識,累積不同的能量。


  • 「你怎麼知道你哪天不是靠寫需求來賺錢?」
    • 意義:與前面兩句話相同,也是來自鄭有進老師的「物件導向分析與設計」。軟體工程最基本的流程是Waterfall model,這個經典的模型將軟體開發分為需求、設計、實作、驗證、維護等五個不同的流程。當還是學生的時候,總是比較好奇如何把東西做出來,而設計及驗證的工作比較沒這麼仔細,對於需求則更是不怎麼重視。當時鄭老師在上「Requirement Elicitation」這一段的時候就有感而發,要我們好好寫需求文件;怎麼知道哪天不是靠寫需求吃飯呢?
    • 啟示:如何讓使用者的需求變成文件化,OT覺得應該是一門很深的溝通工作;我們平常在說話時,即便不去文件化,都很容易產生誤解,更何況是要將概念性的東西用文件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越能夠將使用者需求文件化的越精準,表示對於客戶想解決的問題理解的越清楚。
    • 挑戰:在車用產業,通常需求是來自於車廠,Tier 1提出設計,Tier 2及外包的第三方完成實作,驗證及維護則是車廠、Tier 1、Tier 2、3-Party各有各自的驗證及維護方式。現在許多數位巨擘如Google、Apple、Amazon、Baidu、Alibaba等都想方設法想進入這個產業,車廠對於這些新進的競爭者也抱持著許多想法,但是這些想法如何反應在產品上,很多時候是隱而不宣的,甚至車廠不知道該找怎樣的供應商來幫他們實現。若是這時候能夠有很好的需求誘發者,也許就有機會將一些概念實現為一個很棒的產品。


下一篇我們談談「關於學習」、「關於志氣」以及「關於愛情」。

OTORI
27.01.2018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抄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抄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抄經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 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 世尊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 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受諸苦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 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 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為大水所漂 稱其名號 即得淺處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 為求金銀瑠璃 硨磲瑪瑙 珊瑚琥珀 真珠等寶 入於大海 假使黑風吹其船舫 漂墮羅剎鬼國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是諸人等 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以是因緣 名觀世音 若復有人 臨當被害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彼所執刀杖 尋段段壞 而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 滿中夜叉羅剎 欲來惱人 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是諸惡鬼 尚不能以惡眼視之 況復加害 設復有人 若有罪 若無罪 杻械枷鎖 檢繫其身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皆悉斷壞 皆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 滿中怨賊 有一商主 將諸商人 齎持重寶 經過險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 諸善男子 勿得恐怖 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 是菩薩能以無畏 施於眾生 汝等若稱名者 於此怨賊 當得解脫 眾商人聞 俱發聲言 南無觀世音菩薩 稱其名故 即得解脫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摩訶威神之力 巍巍如是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欲 若多瞋恚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瞋 若多愚痴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痴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 有如是等大威神力 多所饒益 是故眾生 常應心念 若有女人 設欲求男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設欲求女 變生端正有相之女 宿植德本 眾人愛敬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 有如是力 若有眾生 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 福不唐捐 是故眾生 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 復盡形供養飲食 衣服 臥具 醫藥 於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 善女人 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 甚多 世尊 佛言 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乃至一時禮拜供養 是二人福 正等無異 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無盡意 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 世尊 觀世音菩薩 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云何而為眾生說法 方便之力 其事云何 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 若有國土眾生 應以佛身得度者 觀世音菩薩 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 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 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 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 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 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 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 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 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 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 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 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 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應以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身得度者 即現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 居士 宰官 婆羅門 婦女身得度者 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應以童男 童女身得度者 即現童男 童女身而為說法 應以天龍 夜叉 乾闥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身得度者 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 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無盡意 是觀世音菩薩 成就如是功德 以種種形 遊諸國土 度脫眾生 是故汝等 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於怖畏急難之中 能施無畏 是故此娑婆世界 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 世尊 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 即解頸眾寶珠瓔珞 價值百千兩金 而以與之 作是言 仁者受此法施 珍寶瓔珞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 仁者 愍我等故 受此瓔珞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 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 天龍 夜叉 乾闥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故 受是瓔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 愍諸四眾 及於天龍 人非人等 受其瓔珞 分作二分 一分奉釋迦摩尼佛 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 有如是自在神力 遊於娑婆世界 爾時無盡意菩薩 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峯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呪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回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燄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腦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重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爾時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 前白佛言 世尊 若有眾生 聞是觀世音菩薩自在之業 普門示現神通力者 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 眾中八萬四千眾生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抄經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瑠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有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摩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即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峯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呪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回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境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燄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衣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弟子 恭錄

抄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抄經 -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那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地,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如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及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義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婆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於汝意如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不得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不得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摩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

弟子 恭錄

抄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抄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弟子 恭錄

抄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盍各言爾志?

蓮花詩人本月在太魯閣遊客中心辦書畫個展,如果到她的網誌上流覽,不難看出她對這次的展覽相當滿意。


雖然已步入耳順之年,詩人潛心字畫幾年下來,也累積許多不錯的作品;再加上透過不斷的精鍊,一步步邁向藝術更高的境界。然而在做晚輩的眼中,看到她追求的不單純是美感,也在嘗試攀越著人生另一座高峰。

星期五下班時,聽老闆分享這趟商務旅行的收穫... 也許是師出同門的關係,老闆似乎總把我當成小老弟般看待更勝於一位工程師。在陽台上,俯瞰著內湖大大小小的建築,他一邊抽著菸,一面描述著旅程中去了哪些地方、見了哪些人、獲得什麼情報、公司下一步該怎麼走,眼神堅定的望著未來。我明白,他正在做著一件他覺得很有趣、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且清楚知道這就是他想要的。

月底一個朋友要結婚了,搶在喜宴之前,三五好友聚一聚,簡單吃個飯,也順便聊著各自的終生大事。有人是月底結婚,有人是年底結婚;有些人是家庭革命,有些人是小倆口決定就好;有些人是遠距離戀愛,有些人是希望婚後仍保有自由空間。聽著一個個不同的故事,卻同樣都是不斷努力著進階自己的人生。

季路有次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接著又問孔子死亡是怎麼一回事呢?

人生須臾,生老病死一下子就過去了;活著,總得有個理由... 為理想也好,是責任也罷,總得給自己一個理由,是吧?

論語中有段記載是孔子與學生們討論各自的志向。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則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最後子路孔子「願聞子之志」時,孔子回答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這個志向在「禮運大同篇」闡釋更加明確: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段描述曾經發生在周朝的美好年代,當時大道奉行,選賢與能,人民注重品德與才學;社會繁榮穩定,每個人都有自己安身立命之所,遠離恐懼。

「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季路的回答。如果活著的時候都不能好好活著,又何必談論死亡?所以孔子終其一生,想到的、說出口的、做出來的,都是以一貫之;君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

問問自己的理想是什麼呢?自己是否有認真的生活過呢?載浮載沉了三十多年,仔細檢視自己的人生,說真的,我曾認為自己是幸福的:起碼有過不錯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可惜那樣的時光並無法維持多久... 接著便陷入是非對錯的泥沼裡,然後在愛與復仇間掙扎著。

在德國徘徊的時候,我到了一個叫做Bonn的小城市,貝多芬的故居在此。我走在Bonn一條條簡單而樸素的街道,小鎮內大多是由石頭鋪成的道路,雜踏著來往旅者的足跡,刻劃歷史的洗練;整個城市以淺黃色系為延伸,兩排的建築不帶有多餘的線條,略帶冰冷的空氣,呼應著萊茵河的歲月悠悠。我喜歡這樣簡單卻將優雅內斂的品味!從建築到態度,從飲食到衣著,大多數的德國風格隱含著簡約的生活格調。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當我想到中庸裡的一段話時,竟是意外發現自己如此喜歡簡約態度的當下。

也許是因為發現自己對於生活訴求是簡單的,想想與其繼續在負面情緒中顛倒夢想,倒不如勇往直前。這樣的體悟,讓我在訴訟的最後關頭選擇諒解,獨自重新譜著嶄新人生。然而不論提出告訴或是豁然諒解,都是艱難的決定;也許唯有離開當下的境,才能勘破因緣合和。


現在,簡單的看書,簡單的寫文章,聽著單純的好聲音,心無旁鶩的追求工作表現,享受兩人的獨處。


2013/06/13
O.T.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寫一篇文章


點了杯熱可可暖著手心,一個人杵在羅東車站的月台。夜裡悠悠晃晃,讓我懷念起德國小旅行。那是在鐵軌還有點積雪的Garmisch-Partenkirchen。小鎮的月台上,稀疏的遊客,在旁聳立著Zugspitze綿延而下的滑雪場;微微寒氣環繞四周,融雪味正若隱若現。在德國南部純樸小鎮的車站,寂靜的夜空,三三兩兩的遊客,一個十足怪異的亞洲男人,這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想法最多。三月的羅東車站正挨著鋒面,寒氣逼人的程度似乎還略勝G.P.一籌。打了個哆嗦,啜一口熱可可,看看手錶,也不知不覺晚上22:30,今天又將是一個晚睡的夜。

最近因為案子比較緊湊的關係,常常專心工作,耽擱回家的時間。回到家後偶而還有精神,總會享受在萬籟俱寂的書房裡,悄悄點盞小檯燈,坐在電腦前自以為是的寫些東西:不論是分享工作上的事情,甚至是心情札記,但卻在下筆時常常不知所措。

「文心雕龍」裡收錄一篇劉勰的「情采」,裡面便是以「孝經」、「老子」、「莊子」、「韓非」等經典探討文章的寫法。其中「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于紅紫」,便是下筆時常常躊躇不前的原因:既希望為文能夠「五音比而成韶夏」,也希望「五性發而為辭章」。也許在披著創新的皮囊下,其實我有著再八股也不過的靈魂吧!

寫一篇文章,到底有多難呢?文章又是為何而生?又有誰為它閱讀?

人生最失意的時候,我選擇拋下一切去旅行,試圖在旅程中抓住點什麼;就像以前國文課本上讀到的文人雅士,站在低潮時,總選擇放逐自己,韜光養晦。也曾在柏林的夜晚,像這樣點盞小檯燈,靜靜地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事實上不論足跡到哪,總喜歡用自己的文字寫下自己的感受。


我喜歡寫文章諸如寫軟體般,儘管兩者同樣不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寫文章有趣的地方,是能夠依照規劃發展文章的走勢;而在文章發展的過程中,有層次的表達思考,有部份是邏輯的,有部份是感性的。因此不論寫論說文、記敘文、抒情文或者是小說,只要夠順著心意完成,不但有成就感,也能在字裡行間獲得些許安全感。然而這倒是與發展軟體有著相同興味。

發展一個好的軟體會有安全感,就工作上而言,是因為可免除許多維護上的成本,為未來的案子打下良好基礎;但若說寫文章會有安全感,應該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吧?

在Spree河岸旁散步時,一直都只有我一個亞洲人:既非來這裡工作,亦非來這裡求學... 說實在的,我究竟為何而來?有一天在書桌前心血來潮,隨手搜尋以前讀過的「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司馬遷因為李陵之罪而獲腐刑,此後立志著史記,故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並未因自己身上的缺陷自暴自棄,反而更加砥礪自己。

「『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太史公自序(http://ctext.org/shiji/tai-shi-gong-zi-xu/zh))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看到這段出自太史公自序的文字,對比當時收到台北友人捎來的短訊,其中敘述著這一段話:「有時總忍不住回頭檢視自己,就像游泳時自由式的划行」,我坐在書桌前沉思許久細細咀嚼。窗外,還飄盪入春後殘餘的雪。

有件事情一定要再三跟自己確認:我有思考的自由吧?正因為有了思考的自由,所以知道自己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亦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自由。我想要自己的未來免於無謂的恐懼,生活能夠幸福,唯有靜下心來看清楚自己過去的錯誤,才能領會屬於自己的未來。我在陌生的國境,無非就是專注的「思考」,還有學會「放下」。

也許寫文章可以帶來的些許安全感,便是確認自己仍保有思考的自由。


O.T.
201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