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整理俄羅斯及烏克蘭自2021年以來的基本經濟數據,以及2022年初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兩國的戰損。
本篇文章不僅作為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對本文感興趣的朋友留言、轉載分享。
![]() |
圖1. 基本經濟數據 |
從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因為一開始俄羅斯的戰略上採取轟炸烏克蘭的主要空軍基地,導致這場戰爭發展至今一直都是俄羅斯處於空中優勢。今年初美國拜登總統同意贈送F16戰機給烏克蘭,並且也要求北約盟國也要一起提供。《烏克蘭戰爭:美國批准丹麥荷蘭向烏提供F16戰機,捐贈總量可能超過50架》,原本不願意提供戰機的美國及北約開始陸續履行這個計畫。OT不是軍事專家以及政治評論家,無從談論起背後的戰略以及政治考量;不過身為一個科技人,反而對於軍事設備上使用的科技幾乎毫無所知,因此以這則新聞作為起點,整理一下戰鬥機的主要技術發展。
本篇作為OT自我學習使用,若覺得文章內容有幫助的朋友歡迎轉載並請註明原文出處。
![]() |
F16 圖片來源:BBC |
可見光只是廣泛的電磁輻射譜的一小部分。它是人眼可以偵測和感知為顏色的部分。但在整個大局中,它是如何適應的呢?本篇文章介紹可見光以及無線通訊,除了作為OT自我學習使用,若覺得有幫助的朋友歡迎轉載並註明出處。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2021年底開始構思「2022全球10十大新聞事件回顧」,直到3月底文章才固定雛形;原因除了俄烏戰爭還沒個盡頭,大抵就是拖延症發作吧!不過這時間點寫也有個好處,就是2022年都已經過了一段時間,甚麼新聞事件對2023還存有很大的影響力,看得比較清楚些。
從2019年開始OT整理自己的新聞事件回顧,到今年為止發現有幾個主題是自2019年以來一直延續的;相信聰明的大家一定猜得到有哪些:中美摩擦、新冠疫情、氣候變遷、區塊鍊、電動車以及商用太空領域的拓展。而2021年比2020年又更精采許多,似乎也預告著2022年更是高潮迭起的一年。
歷史的演進常常是必然而非偶然,當我們回溯歷史的長河時,會發現在理所當然的現實中,早在這些事實型塑之前就已經有千絲萬縷的線索可循。OT覺得推動這個時代前進的齒輪,無非就是科技,科技的進步促使了中美摩擦的必然,也造成了氣候危機的必然。歷史中偶發的事件,則可能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催化劑,而眼前板上釘釘的就是COVID19了!
這樣一環扣一環的關係,OT畫成示意圖如下圖。
科技發展推動大國競爭也推動氣候危機 |
原本已經越演越烈的中美關係,碰巧遇到2020年的COVID19爆發,意外使得全球都受到牽連;而這樣的動盪,雖然也讓北京與華盛頓有些妥協與合作,但主要還是加劇了雙方摩擦。從因為疫情而首先在中國大陸開始引發的全球供應鏈斷鍊,到美國透過半導體的圍堵大陸科技業,再加上美國為救因疫情導致限縮經濟活動而進行的量化寬鬆,恰好成為催生通貨膨脹的完美風暴。
中國大陸、美國、新冠病毒,剛好成為一個有趣的三角關係;中國大陸與美國不論是從科技、經濟、航太、治理體制、軍事、外交幾乎是全方面的競爭,唯一的共同敵人就是COVID19了!而除了中國大陸與美國這兩大之外,檯面上積極成為玩家的還包括俄羅斯、AUKUS(AUKUS是軍事聯盟,用在這裡其實並不合適,但為了方便稱美、英、加、澳這四個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國家的聯盟,還是使用AUKUS)、日本;歐盟與東盟雖然是被迫捲入,但身處地緣政治對抗的關鍵角色,似乎也無可避免的捲入這場戰局中。當然,台灣政府當局雖然意識形態鮮明,但說穿也只是被迫站在棋盤上的一顆子。
中、美、疫情三角關係 |
與其說俄羅斯積極成為檯面上的玩家,不如說是俄羅斯一直是檯面上的玩家;直至美國注意到中國大陸的國力可與之對抗之前,俄羅斯一直是對抗西方世界勢力的領頭羊。俄羅斯對歐洲為能源供應的主要出口來源,直接牽制了歐盟領導者的德國與法國;而2021年底烏東局勢的緊張,持續牽動美、中、俄三方勢力的消長。
鄰近台灣的日本,在2021年也是跌宕多姿的演出。原本延期的東京奧運還是如期在七月舉辦,鼓舞了全世界許多人民!原本東京奧運不確定能否如期舉辦,因為東京的疫情在四月開始直線攀高,這個趨勢也造成時任首相的菅義偉聲望重挫;在黨內派閥的壓力下,8月份即對於接下來首相改選表明不會參選。10月岸田文雄接任首相後,疫情莫名的被壓制住;因為有國內民意的支撐,使得岸田文雄有底氣解散國會重新組閣,上任後支持度超越前首相菅義偉及安倍晉三。身為中美對抗亞太的支點,日本與中美關係在岸田文雄接任首相後洞見觀瞻。
在這個架構下,OT挑選出2021年的全球十大新聞:
編號 | 月份 | 事件 | 短評 | 分類 |
1 | 1 | 美國國會山莊暴動 | 在2020美國總統大選結束之後,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拒絕接受敗選事實,並在1/6國會山莊時任副總統的潘思認證下一任總統為拜登時,號召支持者進入國會山莊抗議。這是美國史上第一次國會山莊遭到示威民眾攻入。事件後續的發展可以觀察到美國政黨對立的色彩已經強烈到動搖民眾對美國許基本價值的看法,例如法治等。這種越趨對立的發展,是否會更加劇國內政局的動盪? | 政治 |
2 | 7 | 長賜號擱淺蘇伊士運河 | 長賜號擱淺蘇伊士運河讓供應鏈鍛鍊的問題更加浮上檯面。因為新冠毅情的關係,許多國家對經濟活動進行了許多限制,貨櫃卡在海上或是碼頭,裝貨卸貨工人短缺,導致供應鏈斷鏈問題惡性循環;海運價格節節攀高,甚至可比空運。造成供應鏈斷鏈除了物流問題之外,半導體代工廠產能不足,造成晶片短缺,也是問題根源之一。許多車廠如通用、Toyota、Honda都曾因晶片短缺造成停產。 | 金融 |
3 | 8 | 美國撤軍阿富汗 | 自拜登上任美國總統之後,從2月開始積極佈署從阿富汗撤軍的計畫;原定在9/11完成撤軍,沒想到因為塔利班反攻的勢頭強勁,阿富汗當局幾乎無招架之力,造成美國撤軍行動必須提前了整整一個月。而撤軍行動越進展越造成阿富汗政局的動盪,各國媒體用美軍幾乎是「落荒而逃」形容這次的撤軍行動。這次的撤軍可能一方面也表示美國政府短期之內已無能力再直接派軍支持海外戰爭,反而透過拉攏更多軍事同盟分攤軍費,進行全球部署。而此次事件是否也意味著美國對國際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也值得持續觀察。這次撤軍行動的灰頭土臉也造成拜登總統聲望的一大挫敗。 | 軍事 |
4 | 9 | AUKUS | 美國自阿富汗不光彩的撤軍後,在9月宣布了與加拿大、英國、澳洲成立AUKUS軍事同盟。此前美國正好從法國手中搶走澳走原定的柴油動力潛艦訂單,售給澳洲核動力潛艦,此舉公然挑戰「核不擴散條約」的底線。而AUKUS更是繼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70後的軍事聯盟。AUKUS本意是牽制中國大陸,但是否反而會弄巧成拙,值得再繼續觀察。 | 軍事 |
5 | 10 | 臉書改名Meta | 2021年可以說是元宇宙元年,Facebook的母公司為了轉型成元宇宙要角之一,也特定更名為Meta。隨著4月份NVIDIA CEO黃仁勳在GTC 2021 發表會使用分身成功騙過全世界觀眾發表演講後,各種軟硬體應用更趁勢而起。2021年股價關鍵字之一說是「元宇宙」也不為過。不過元宇宙的應用是否可以如智慧型手機問世般引領全世界科技再一個革命,就需要再拭目以待了。 | 科技、金融 |
6 | 11 | COP26 | 11月份COP26在蘇格蘭舉行,雖然本次會議議定要將全球氣溫的上升由工業革命以來的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但實際上各國政府的努力仍不足夠,在2025年之前已註定守不住攝氏1.5度這條防線。不過因為科技的發展,各國政府有更多的手段可以開發替代能源,並將低對傳統能用的依賴,電動車可能會為這場氣候危機找到的解答之一。而各國對於減排甲烷的承諾,可能是C0P26最大亮點。雖然二氧化碳比甲烷停留在大氣的時間更長,但甲烷吸收的熱量是二氧化碳的25倍;因此降低甲烷的排放,或許可以有效減緩地球升溫的趨勢。 | 環境 |
7 | 11 | 維珍銀河及亞馬遜創辦人相繼進行商用太空旅行 | 11月份維珍銀河的創辦人理查德·布蘭森(Sir Richard Branson)與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Bezos)相繼進行太空商務旅行,儘管只有貝佐斯抵達卡門線並停留十分鐘,但這趟要價不斐的太空商務旅行雛型已經肉眼可見。自從SpaceX的獵鷹火箭可回收利用的實驗成功後,太空旅行的成本就不斷地降低。2021年也是人類在太空中大有斬獲的一年,包括NASA的毅力號及中國大陸的祝融號火星探測車先後成功降落火星進行探測任務。 | 科技 |
8 | 11 | COVID-19變異病毒株Omicron | COVID-19在2021年十一月變異出一株新病毒株,WHO將其命名為Omicron。這隻病毒株比起2020年肆虐全球的Delta變異株傳染力更強,但似乎對於患者成為重症概率比較小。是否會造成更大一波經濟封鎖,或是COVID-19終結的曙光,就需要再持續觀察。截至OT完成本篇為止,COVID-19全球已有3.35億人感染,558萬人死亡。 | 環境 |
9 | 11 |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續任聯準會主席 | 這個新聞的重點不在於鮑爾續任聯準會主席,而是鮑爾確定續任聯準會主席之後,他一改對於先前通膨「暫時」、「溫和」、「可控」的鴿派態度,採用鷹派姿態進行升息及縮表,造成全球股市開始震盪,其中尤以美國科技股修正最為劇烈。通貨膨脹的成因可能包含因為疫情的緣故,美國為對抗經濟活動放緩及所造成的失業問題進行的量化寬鬆政策,並且因為全球供應鏈斷鏈問題尚未趨緩、晶片短缺、從川普時間對中國大陸加增的關稅以及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多國為推行綠電造成的能源價格上漲(綠色通膨),都是造就這個通膨巨獸的完美風暴。 | 金融 |
10 | 12 | 梅克爾卸任德國總理 | 梅克爾從2005年至2021期間擔任德國總理,不僅帶領德國,同時也領導歐洲度過許多危機。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2010年的難民問題、2011年的歐債風暴,乃至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對美及對中政策的調整。她的處事智慧與耐心,連反對黨也為之折服。梅克爾卸任後歐洲即將面對一個沒有梅克爾的時代。此後歐盟是會更加團結?對中對美政策的動向,都很值得關注。 | 政治 |
由於只能挑十則,所以對於遺珠之憾的新聞包括中國大陸恆大地產所引爆的房市泡沫等問題,也會對中國大陸經濟帶來影響,是值得關注的事件。中共自2020年來一直主動戳破許多泡沫如互聯網壟斷、補教業到近期的房市,不知道是否在2022年可以看到如此積極佈署的效果?而2022可以持續觀察的趨勢還包括NFT的發展,以及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對金融及監管的影響;因為並沒有特定的新聞事件所以並未被OT收錄,不過2021年是NFT及SPAC蓬勃發展的一年。
參考連結:
2020年1月23日武漢因為爆發大規模的新冠肺炎疫情而開始進行長達76天的封城,其後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隨著疫情迅速擴散影響全球政治、經濟;這時大多數政治人物才開始認知到新冠病毒對於社會深遠的影響,乃至於2020年的重大事件幾乎都是圍繞著疫情:全球經濟衰退、美股熔斷、運動賽事停辦,特別是東京奧運延遲舉辦。2020年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會被深深紀錄的一年。
2020除了新冠疫情這個主軸外,始於2018年出自美國總統川普主導對中國大陸貿易、科技兩方面的雙重施壓也從未停歇,更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不在僅僅是國力的較量,層次更提升至治理體制的較量。除了2019年美國對華為採購與代工先進製程芯片的禁制令外,從港版國安法、QUAD四方對話的重啟、中印邊界衝突,無處不見這兩個政治體制衝突的痕跡。亞洲經濟整合繼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之後,由東盟主導並加入中國大陸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也在2020年正式成立。
經濟方面雖然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活動在2020年遭到重擊,至今仍未完全恢復,但是從整年來看,下圖是2020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的台灣及美國主要指數的走勢:3月股市跳崖式的衰退到低點後,緊接著就是強勁的反彈,造成經濟與股市脫鉤的強烈對比。貨幣型基金投資新台幣大約是0.45%的報酬率,台股加權指報酬率22.8%、S&P 500報酬率6.16%、納斯達克報酬率43.64%、費城半導體報酬率51.14%、道瓊指數報酬率7.25%。當然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大家都知道雖然2020年全世界的經濟因為疫情的影響而衰退,並且科技業一支獨秀成為台灣與美股成長得引擎,但是S&P 500及道瓊整體來說還是有成長的,並且還是比投資貨幣來得更具成長性。OT不確定是否股市總能持續成長?特別是2021年的現在我們已經看到通貨膨脹的風險已經浮現。就讓我們繼續觀察這場世界級的金融實驗,究竟會往什麼方向前進?
而美國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也剛好在2020年舉行。這屆的選舉異常激烈,許多西方媒體都稱這次的選舉將美國分成了兩個世界:依照意識形態劃分的紅州(共和黨)與藍州(民主黨)。這股意識形態內化了對於自由、民主、防疫、環保、科學、軍事、種族、宗教、外交各方面不同程度的詮釋,更進一步激化兩個陣營的對抗。
除此之外,英國的脫歐終於在2020年劃下句點,正式脫歐;以色列在美國的撮合下與周邊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簽下和平協議,都對未來世界局勢的方展有動見觀瞻的影響。
科技方面除了採用mRNA繼續的新冠疫苗的首度問世,SpaceX的載人火箭也是重要的突破。
OT挑選十大事件並分類為政治、經濟、科技、環境四塊來回顧。
月份 | 事件 | 摘要 | 分類 |
1 | 武漢封城 | 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 首次大爆發,導致武漢封城。隨後中國大陸各城市皆傳出疫情,並且中央政府開始實施嚴格的封城令希望藉此切斷傳染鏈。因為隔離策略的奏效,反而成為遭到疫情打擊後,中國大陸成為2020年全世界第一個復甦的經濟體。 | 環境/COVID-19 |
1 | 英國正式脫歐 | 始於2016年的脫歐公投,歷經3位首相,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英國脫歐,牽動歐盟、美國之間關係微妙變化;而少了歐洲大陸支撐後的英國,我們可以持續觀察它對北京與華盛頓兩強之爭的影響。 | 政治 |
2 | 澳洲野火 | 從2019年11月開始的澳洲野火,在燃燒4個月之後,終於在2020年2月的大雨下停止。在美國加州與澳洲分別發生大規模的野火後,時任美國總統川普與澳洲總理莫里森始終不相信地球暖化對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2020年得益於疫情導致全球經濟活動嘎然而止,但減碳量仍與COP21的目標相去甚遠。 | 環境 |
8 | 以色列與阿聯酋簽訂和平協議 | 自2020年1月美國總統川普下令刺殺伊朗的聖城旅將軍蘇雷曼尼後,華盛頓當局對於中東局勢一直試圖採用主導周邊國家圍堵伊朗的策略。雖然促成以色列與阿聯酋國家簽訂和平協議是出於美國的政治利益,不過能讓這兩個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發展和平關係,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們可以繼續觀察此事對於中東情勢的影響。 美國與伊朗在2020年的衝突中,我們可以看到無人機的應用及其攻防;這對於日後世界比較屬於中小型的國家使用刺蝟戰術,帶來很深的戰略思維。 | 政治 |
11 | 美國總統大選 | 自從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特別是對於他個人的行事風格;不僅有剛當選就爆發的「通俄門」醜聞,並且疑似利用外交手段企圖影響國內選舉,進而遭到反對黨彈劾。儘管彈劾案沒有通過,但終究還是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位遭到國會彈劾的總統。川普對於種族、氣候變遷、與盟邦的軍事費用等議題,也常常因為自己的發言造成更多的對立及衝突。但支持者認為他關照到鐵鏽帶,不僅增加工作機會、帶動股市成長,也是位愛國者,敢於對抗北京政府,並讓美國再次偉大。 2020年美國大選民主黨推出的候選人拜登,從性格與政見上,恰好與川普反其道而行;這場選舉最終也由拜登獲得勝選。但是從2011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美國社會的撕裂在選後仍不見好轉,並且對歐盟等傳統盟友以及對北京政府的政策,仍是每況愈下。拜登是否可以領導美國走出一個新的局面,值得持續觀察。 | 政治 |
11 | SpaceX首次載人任務 | 2020年11月SpaceX終於實現了第一次載人任務,是由NASA委託載運太空人前往太空站。這個任務的意義是除了美國繼2011年STS-135計畫後,睽違9年後第一個在美國本土升空的太空梭載人計劃。 2011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為了節省NASA經費,在STS-135太空梭任務之後,取消了美國新一代的太空梭載具開發計畫——「星座計畫」,從此美國的太空人要前往國際太空站都是尋求蘇聯的合作,由蘇聯的太空梭載運升空。此次SpaceX不僅證明民間也有力量可以載人往返的太空梭之外,也讓可見的商業化的太空旅行時程提前。 | 科技 |
11 |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簽署 | 由東盟主導的RCEP於2020年11月正式成立,除了印度之外,涵括了亞太的主要經濟體:中國大陸、韓國、日本、澳洲。雖然有許多說法是RECP由中國大陸主導,但值得觀察的是在美國主導與北京政府經貿及科技雙重競爭之下,RCEP成了與中國大陸貿易的另一個平台;像是政治上面與北京關係日趨緊張的日本及澳洲,在RCEP架構下仍可與中國大陸享有部分產業關稅的優惠。而原本關係就惡劣的日本及韓國,RCEP同時也給了這兩個國家WTO之外另一個經貿框架進行貿易談判。 繼亞投行、CPTPP之後,RCEP是亞洲國家另一個經貿整合的里程碑。而亞洲將會成為美國與歐洲將來引領世界10~20年的經濟成長引擎,可能是個不可逆的趨勢。 | 財經 |
12 | 螞蟻金服IPO暫停 | 從2021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中國大陸資本市場轉戾點是在2020年11月螞蟻金服IPO暫停這個事件。原本號稱是「地表最大的IPO案」在北京政府的強勢介入下猛然喊停。雖然事後螞蟻金服補繳了100多億人民幣的罰款,但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的風向卻悄悄地開始改變。2021年的現在我們知道發生了更多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的大事,而其實這一切在螞蟻金服IPO喊停時就可窺見一二。究竟這樣的改變是可以為中國大陸金融體質帶來正向循環,需要持續觀察。 | 財經 |
12 | 輝瑞BNT取得美國EUA | 自1月23日武漢封城,到3月份歐洲及美國開始大流行新冠肺炎,最令人振奮的消息是在11月時輝瑞BNT成了第一個通過美國EUA(緊急授權)的疫苗。以往發展疫苗大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各國政府為了能夠有效降低新冠病毒帶來的重症病患以避免醫療崩潰,紛紛投入鉅額資金並提供病患及自願者協助疫苗研發。這不僅是人類史上最快速發展完成疫苗的時間,同時也投入了以往沒使用過的新技術:mRNA實際進行疫苗研發。這不僅對新冠疫情來有正面的影響,同時也是人類生物科技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 科技/COVID-19 |
12 | 中歐全面貿易協定 | 2020年的最後一天,北京政府與歐盟簽署了「中歐全面投資協議」,時任歐盟輪值主席的德國總理梅克爾,發揮輪值主席國最後的影響力,希望促成歐盟與中國大陸這個出口額最大的貿易夥伴能有最好的投資協議。雖然是極務實的計畫,不過尚未走馬上任的拜登政府對此顯然十分不滿意。時間點拉到2021年的現在,我們已經發現這條路確實走得不順,是否北京政府與歐盟可以有正向的經貿協議,這也牽動中國大陸、美國、歐盟三方政治與經貿的競合。 | 財經 |
前10大新聞沒有排進港版國安法以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辭職、中印邊界衝突、北斗衛星系統完成建置,這些都是亞洲重要的新聞,只能在此稍微帶過。
寫這篇文章的時間已經是2021年的中秋節,祝福大家中秋愉快、平安健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