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日 星期一

2022全球10大新聞事件回顧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2021年底開始構思「2022全球10十大新聞事件回顧」,直到3月底文章才固定雛形;原因除了俄烏戰爭還沒個盡頭,大抵就是拖延症發作吧!不過這時間點寫也有個好處,就是2022年都已經過了一段時間,甚麼新聞事件對2023還存有很大的影響力,看得比較清楚些。

2022年的重大新聞事件,OT挑選了:1.美中摩擦持續升級,帶出包含包含北京冬奧、降低通膨法案及晶片科技法案等新聞事件;2.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2022年大概沒有比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更大的事件了!這場戰役從2022年延續到2023年,直接或及間接改變地緣政治許多關係,經濟方面更是直擊歐洲心臟;3. 全球升息抗通膨浪潮;4.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逝世,也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5. 韋伯天文望遠鏡升空運轉,長達近20年的開發與建造,讓人類可以觀測到更古老的宇宙;6. Terra崩盤與FTX破產相繼爆發,相對經過2021加密貨幣大幅成長的一年,2022年可說是非常不好的一年;7. OT把幾個新聞合起來看,包括RCEP生效、G20在印尼舉辦、世界盃在卡達舉辦,談的是逐漸躍上世界舞台的東方各國;8. 爆發於2019年的新冠疫情,在2022年末也正式的進入流感化,不可避免的流行,但症狀大多數的情況下已變為輕微;9. OT也是將幾個氣候事件合在一起談氣候危機,這也是微妙之處,氣候危機幾乎沒辦法用單一新聞來說明,所以常導致人們忽視氣候危機所帶來的環境變遷;10. ChatGPT問世,2022年也是生成式AI應用爆發的一年。

在寫本篇文章的同時,翻閱了2022年OT撰寫的《2021年全球10大新聞事件回顧》,歷史軌跡基本上還是圍繞著美中關係的摩擦加劇前進。不過2021年沒料到的是,俄羅斯竟然還真的出兵烏克蘭!為2022年的第一季開始就投下許多變數。下圖引用自《2021年全球10大新聞事件回顧》。

中、美、疫情三角關係

1. 美中摩擦持續升級

自從2019年美國前總統川普開啟了美中貿易戰之後,華盛頓與北京政府的關係越發緊張,原本期待拜登當選總統之後會有所緩和,但基於拜登選情的需要,似乎也沒有辦法輕易地化干戈為玉帛,反而進一步升高了競爭的態勢。

2022年2月開幕的冬季奧運會,成為了祭旗的對象。早在開幕前幾個月的2011年底,以美國為首的主要國家,紛紛發表了「外交抵制」冬季奧運的言論;不過從事後我們可以理解,這些國家的代表隊以及相關官員還是參加了冬季奧運,並且都有不錯的成績,不是真的抵制。畢竟冬季奧運本來就是西方國家的強項,而且四年才舉辦一次,實在沒有理由拿運動員生涯跟政治綁在一起。同樣是疫情期間舉辦的東京奧運,大多數國家沒有安排官員參加開幕,相同的條件下,北京冬奧不說也沒人知道有國家在「外交抵制」。

但在北京冬奧之後近70年來歐陸最嚴重的暴力衝突:俄羅斯隨即入侵烏克蘭!大多數的分析都認為普丁給北京當局作為主辦國做足面子,所以選在北京冬奧之後才發難;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也不斷地想藉著這場戰爭將俄羅斯入侵跟北京掛勾在一起,進一步勾勒出一個民主同盟陣營對抗獨裁陣營的態勢。但顯然雖然戰爭普遍是大家所譴責,不過因為各國利益不同,所謂的  「民主陣營」一直是在半推半就下前行。

除了俄烏戰爭隱約可看到美中較力的影子,美國四月出台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八月通過並且拜登總統已簽署的《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 及《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全名為《美國生產半導體創造有益激勵法》)則是明顯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並拖緩中國大陸經濟、科技發展而來。

《降低通膨法》的前身是《重建美好未來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為美國未來10年投入大量資金,以改善國內基礎設施、環境、社會福利和醫療保健等方面,並推動經濟轉型和創造就業機會。法案涵蓋了多個領域,包括清潔能源、交通運輸、教育、醫療保健、家庭護理、幼兒教育、補助家庭和中小企業等。對中國大陸整體科技發展比較致命的是《晶片與科學法》,此授權 1100 億美元給商務部,投資基礎和先進技術研究。對人工智能、半導體、量子計算、先進通信、生物技術和先進能源領域進行基礎和高級研究、商業化以及教育和培訓等項目。2021年法案剛起草時,美國政府曾遊說台積電跟三星到美國設廠,台積電基於許多考量2022前往設廠;等到2023年商務部實施細則才規定了領取補注的廠商不能到「有疑慮的國家」擴充產能並需要分享超額利潤等。這無疑是對全球分工細膩的半導體市場增添了一堵高牆。

(Picture made by Midjourney)

有趣的是,雖然2019年美國前總統川普對北京政府開啟了貿易戰,2019年美中貿易額從2018年美中貿易額6335億美元猛然下降至5700多億美元;但從2020年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數據卻又年年增加:2020年美中貿易額為5782億美元,2021年為6540億美元,2022年為6905億美元,甚至超越了2018年創了新高。

華盛頓與北京政府的競爭越是激烈,地緣政治的風險也就相對升高,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來台訪問,導致解放軍沿著台灣軍事演習七天,造成兩岸軍事默契的「海峽中線」右移。


2.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開始對烏克蘭實施全面入侵,稱其為「反恐行動」,聲稱是為了保護俄羅斯族群和解決領土問題。直到俄羅斯真的入侵烏克蘭的那一刻,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元首及國際關係專家及軍事專家們都不相信俄羅斯真的會出兵,包括烏克蘭總統的澤倫斯基自己;但顯然一直提出警告的美國總統拜登,這方面的情報來源一直都是準確的。

為什麼一般不認為普丁會出兵呢?至少在2022年之前,許多專家們認為國際反應會給予普丁壓力,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可能會導致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制裁,進一步損害俄羅斯的國際聲譽和經濟利益。而在軍事方面,也不認為普丁會願意花太多代價奪取烏克蘭;俄羅斯出兵烏克蘭需要投入大量軍力和物資,可能會導致俄羅斯經濟負擔和軍事損失。同時如果烏克蘭軍隊對俄羅斯軍隊進行反擊,進一步加劇軍事衝突;這可能是普丁失算的最大一步:沒想到烏克蘭竟然可以抵禦這麼長的時間。而國內政治方面,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可能會引起國內政治不穩定,導致政治危機和社會動盪。更不用說經濟方面,俄羅斯經濟高度依賴能源出口,出兵烏克蘭可能會導致能源供應中斷和經濟損失。

俄烏衝突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譴責和制裁,引起了東歐國家對俄羅斯的擔憂;同時,這次衝突也激化了西方國家和俄羅斯之間的緊張關係,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影響。而且這一衝突完全造成了普丁預期的反效果,烏克蘭非但沒有更靠近俄羅斯,反而加強了烏克蘭對俄羅斯的仇恨和民族主義情緒,促進了烏克蘭的政治一體化,加速了烏克蘭對西方的靠攏,加強了北約成員國之間的軍事聯繫和防衛力量,促進了俄羅斯在歐洲地區的孤立。這裡面可能出乎普丁意外的是在開戰之後,瑞典及芬蘭先後宣布要加入北約。

這個事件也影響了遠在台灣海峽的兩岸軍事關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起台灣對於自身安全的關注;一般相信解放軍正在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學習,認為對台灣的攻擊必須快速才能成功,但目前情況仍在持續監控中。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許多台灣民眾一直關注著這一危機;也因為這個事件美國遲遲沒有插手,升高台灣民眾懷疑兩岸衝突時美國是否真的會出兵支援台灣。美國也慢慢地改變中華民國國防上「拒敵於境外、擊敵於海上、殲敵於灘頭」的觀念,轉換為「豪豬」或是「刺蝟」這樣的不對稱戰爭策略,期待如果台海發生戰爭,可以讓台灣拖緩中國大陸的經濟及軍事發展 (不過OT對此表達嚴重的懷疑!)

根據International Business Week的一項研究,戰爭期間,可能有多達270,000名俄羅斯士兵在烏克蘭陣亡或受傷,根據高端估計,軍民傷亡總數接近300,000人。

所謂「大砲一響,黃金萬兩」,除了人命損失外,衝突對雙方的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根據聯合國的報告烏克蘭的GDP損失超過40億美元,而烏克蘭的外債總額在2022年第三季度達到了歷史新高,達到1200億美元;這主要是因為烏克蘭政府為了籌措資金,增加了對外借款。同時2022年已經有超過150萬烏克蘭人離開了該國。對俄羅斯來說,由於西方國家為報復入侵烏克蘭而實施制裁,俄羅斯經濟在2022年萎縮了2.1%,而2021年則經歷了5.6%的上修擴張。戰爭對商品市場也造成了重大衝擊,改變了全球貿易、生產和消費的模式,這種影響將使商品價格一直保持在歷史高位,直到2024年底。能源價格的上漲預計將對通貨膨脹產生重大影響。不過2023年年初商品價格反而呈現下跌趨勢,可能與全球經濟復甦乏力有關。

美國與北約對於烏克蘭的支持也沒手軟,美國和北約一直向烏克蘭提供金援以支援其抵禦俄羅斯的入侵。根據報導,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向烏克蘭提供價值超過5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包括武器、彈藥和其他軍事裝備,以及非致命性物資,如防彈背心和夜視鏡等。此外,北約也承諾提供烏克蘭大量的金援。這些金援旨在幫助烏克蘭保護自己的領土和防禦俄羅斯的入侵。

這場戰役中所使用的軍事科技有自波灣戰爭以來達到一個新高度,以下舉例:

俄羅斯:

  • 無人機:俄羅斯軍隊使用了多款無人機,包括「蜜蜂」(Orlan-10)無人偵察機和「龍捲風」(Forpost)攝影機無人機,以及用於襲擊的「哈里森」(Kronstadt)和「加爾各答」(Okhotnik)無人戰鬥機等。
  • 坦克和裝甲車:俄羅斯軍隊使用了T-14 Armata主戰坦克,這是一款全新的坦克,擁有先進的自動化系統和遙控武器系統。此外,俄羅斯還使用了BMP-3裝甲車和BTR-82A裝甲運兵車等。
  • 火炮和飛彈:俄羅斯使用了自走砲,包括2S19 Msta-S和2S3 Akatsiya,以及先進的火箭炮系統TOS-1A Solntsepek。此外,俄羅斯還使用了多種飛彈,包括Iskander-M戰術彈道飛彈和Kalibr巡航導彈等。
  • 戰鬥機:蘇愷-27(Su-27)、蘇愷-30(Su-30)、蘇愷-34(Su-34)、蘇愷-35(Su-35)、米格-29(MiG-29)、米格-31(MiG-31)。這些戰鬥機大多數是俄羅斯軍隊現役的主力戰鬥機,其中蘇愷-27、蘇愷-30和米格-29都是蘇聯時期設計和生產的戰鬥機,而蘇愷-34和蘇愷-35是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開始研發和生產的新一代戰鬥機。米格-31主要用於攔截和防空任務,而其他戰鬥機則具有多種作戰能力,包括空中戰、對地攻擊和反艦作戰等。在戰爭中,這些戰鬥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支援俄羅斯陸軍和空軍進行攻擊和防禦。
  • 電子戰:俄羅斯使用了多款電子戰系統,包括Krasukha-4干擾系統和R-330Zh Zhitel通信干擾系統等,這些系統可以干擾對手的雷達和通信系統,使其失去作戰能力。
  • 無線電子戰:俄羅斯使用了無線電子戰系統,如RB-301B Bereza主動式干擾器和R-934UM信號干擾器等,用於對抗敵人的無線電通信和雷達系統。

美國及北約、烏克蘭:

  • 無人機
    • RQ-11B Raven:一款小型無人機,用於情報、監視和侦察。
    • MQ-9 Reaper:一款中型無人機,可進行多種任務,包括情報、監視和侦察,以及對地攻擊和空中支援。
    • Bayraktar TB2:由土耳其生產的中型無人機,可用於情報、監視和侦察,以及對地攻擊。
  • 坦克
    • M1A2 Abrams:一款美國主戰坦克,具有強大的火力和防護能力,可對抗各種地面目標。
    • Leopard 2:一款德國主戰坦克,也是歐洲最先進的坦克之一,具有強大的火力和防護能力。
    • T-84:一款烏克蘭主戰坦克,具有先進的火控系統和防護裝備。
  • 火炮
    • M777:一款美國155毫米榴彈炮,具有高度的機動性和準確性。
    • FH-70:一款英國155毫米榴彈炮,可進行間接火力支援和直接射擊。
    • D-30:一款蘇聯製造的122毫米榴彈炮,可進行間接火力支援和直接射擊。
  • 反坦克導彈
    • Javelin:一款美國反坦克導彈,可精確打擊各種坦克和裝甲目標。
    • MILAN:一款法國反坦克導彈,可用於對付各種坦克和裝甲目標。
  • 通訊設備
    • AN/PRC-152:一款美國便攜式通訊設備,可進行多種通訊模式,包括數字化語音和數據傳輸。
    • Harris RF-7800H:一款美國高頻便攜式通訊設備,可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進行通訊。
Iron Musk創辦的SpaceX,在烏俄戰爭的前期提供星鏈衛星供烏克蘭通信使用,也算是本次一大顆劑亮點。

以下為烏惡戰爭的紀要:

  • 1月:
    • 1月24日至26日:克里米亞半島北部(克里米亞地峽)爆發戰鬥。
  • 2月:
    • 2月24日至25日:俄羅斯入侵東烏克蘭。
    • 2月26日:俄羅斯軍隊佔領克里米亞地峽。
  • 3月:
    • 3月1日至5日:俄羅斯軍隊進攻烏克蘭首都基輔。
    • 3月7日:俄羅斯軍隊攻佔烏克蘭城市切爾卡瑟。
  • 4月:
    • 4月8日至10日:烏克蘭在唐巴斯地區發動反攻。
    • 4月15日:俄羅斯軍隊攻佔烏克蘭城市馬里烏波爾。
  • 5月:
    • 5月19日至20日:烏克蘭軍隊開始反攻克里米亞。
    • 5月25日:烏克蘭與北約進行聯合軍事演習。
  • 6月:
    • 6月1日至5日:俄羅斯軍隊進攻烏克蘭東部城市。
  • 7月:
    • 7月23日:烏克蘭軍隊在唐巴斯地區的一次行動中擊落了一架俄羅斯的伊爾-76運輸機。
  • 8月:
    • 8月12日:烏克蘭在唐巴斯地區發動反攻。
  • 9月:
    • 9月2日:北溪一號及北溪二號爆炸
    • 9月10日:烏克蘭在唐巴斯地區一次反攻中獲得了重要進展。
  • 10月:
    • 10月8日:克里米亞大橋爆炸

圖片來源:BBC




3. 全球升息抗通膨

肇因於2020~2021年新冠疫情最艱困的期間,各主要經濟體為了降低感染快速快散導致疫情急速升溫,因此採取許多不同程度的封鎖措施,進而導致經濟活動嘎然而止;受傷最重的莫過於服務業:餐飲、旅遊、航空、健身無不損失慘重。各國為了補助這段期間收入驟減的民眾,無不透過各種財政手段進行提升消費的方式,其中最為翹楚的就是美國大肆QE為市場注入資金。因為資金源源不絕的湧入市場,造成各國股市指數不斷創歷史新高的榮景,卻也推升金融資產泡沫不斷膨脹,結果直接導致了2021年中新冠疫情逐漸退去後,各國經濟解封造成了通膨危機。

美國從2021年底開始出現CPI升高等通貨膨脹警訊,但FED考量期中選舉未積極處理;拖延到了2022年以美國為首的主要經濟體開始升息,試圖壓低過熱的景氣,但為時已晚。2022年3月FED一出手起先是1碼,接著幾次3碼的升息,到2022年底已從年初的0.25%,升息到4.5%。歐盟邊際利率從年初0.25%提高至2.5%,台灣則是從年初的1.375%升息到1.75%。這個態勢持續到2023年。

唯一逆流而行的成熟市場是日本,日本央行持續保持零利率,造成日圓不斷貶值,全年對美元貶值14%,直到年底進行殖利率控管,改變貨幣政策方向。

OT爬梳這段新聞時發現「財經M平方」的《【全球金融】2021 ~ 2023 各大央行貨幣政策進程》整理得很好,重要的時程如下圖所示:

本圖取自《財經M平方

拜讀Ray Dalio所寫的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一書後,OT很喜歡作者分析大國的崛起與衰落,雖然作者列出包含教育、貿易、創新與技術、經濟產出、競爭力、金融中心、軍事、儲備貨幣地位等8個指標,但實際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強國的興衰始終離不開國內的財政狀況,美國目前就處於一個下滑的趨勢;當論述到債務周期與一國經濟的關係時,也直指了這次美國通膨問題嚴重性的核心。

當債務週期走到末期,債務膨脹導致貨幣貶值,其實也就是通貨膨脹。當通貨膨脹率增加時,每個貨幣單位的購買力會下降,因為物價上漲會讓相同的金額貨幣可以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減少。這意味著人們需要花更多的錢才能購買相同的物品。這種情況下也增加了投資風險,因為經濟不穩定和不確定性會增加,投資人可能會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降低投資意願,導致經濟更加不穩定。

如果政府沒有妥善處理好通貨膨脹,在經濟進一步放緩的情況下,可能會造成停滯性通膨,會進一步削弱購買力,導致經濟更加萎縮。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貧者更貧、富者越富;一般人購買力下降,導致相對剝奪感增加。

美國曾一度希望OPEC可以增加石油產量降低通膨壓力,不過OPEC顯然更堅持自己的利益,減量非常有限;從這邊可能也可以看出美國對於中東國家的影響力正在降低當中。

4. 一個時代的終結: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逝世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她在1952年登基,一直擔任英國女王長達69年,於2022年9月8日去世,享年96歲。

伊麗莎白二世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52年登基的她,陪伴戰後的英國人民走出了二戰的陰霾恢復經濟的繁榮,在英國享有很高的威望並且受到人民的愛戴,她同時是五眼聯盟中除了英國外,也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定上的君主。事實上伊麗莎白二世期間十分恪守皇室本分,既不對國內政治表達明確的意見,都交由首相決斷,但卻在必要的時候發表演說鼓舞人心;在處理家庭問題上也十分有智慧,唯一的缺憾大概就是黛安娜王妃的那場意外。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離世,不僅讓英國人民深感哀悼,也讓西方主要大國的領導者感嘆一個溫柔但始終堅定走在中道而穩定的力量殞落了,也象徵著歐洲令人景仰的一代皇權的終結。站在伊麗莎白二世的角度,她看到英國如何從一戰戰後進入到二戰,從戰後的頹靡、殖民地紛紛獨立,同時世界的權力中心及金融中心逐漸移往美國;接著冷戰的對立及終結,英國加入的歐盟又離開了歐盟;但慶幸的是英國國力雖然已大不如戰前,但至少始終走在和平繁榮的道路上。在她簽屬完前首相特拉斯的任命權後,安詳離世。

本圖轉載自BBC

5.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正式運轉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最初的構想可以追溯到1996年,當時詹姆斯·韋伯被任命為「下一代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委員會」的主席,該委員會負責評估和制定NASA下一代太空望遠鏡的計劃。隨後,該計劃於2002年開始正式立項,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也因此得名。之後為了克服技術難題以及經費問題等一系列問題,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設計歷經了多年的調整和修改,最終在2021年12月發射成功。

韋伯太空望遠鏡是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升級版,它能夠觀測到哈伯望遠鏡無法觀測到的光譜,並且能夠提供更高的解析度、更大的視野和更精確的觀測數據。韋伯望遠鏡的主鏡直徑為6.5米,是哈伯望遠鏡的100倍,可以探測到更遠、更年輕、更細微的宇宙物體,以及研究宇宙中的暗能量、暗物質、黑洞等重大科學問題。

哈伯和韋伯天文望遠鏡的觀測技術有一些不同。主要的區別在於它們的觀測波長範圍不同,以及它們使用的儀器和技術不同。

哈伯天文望遠鏡主要觀測可見光和紫外線,以及一些近紅外線波段。由於哈伯在地球軌道上運行,因此可以避免地球大氣層的干擾,從而獲得更清晰的圖像。哈伯使用的主要儀器包括 Wide Field Camera 3 (WFC3)、Cosmic Origins Spectrograph (COS)、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 (ACS)等等。

韋伯天文望遠鏡主要觀測紅外線波段,其中包括遠紅外線和近紅外線波段。韋伯望遠鏡的主鏡有6.5米的直徑,是當前最大的太空望遠鏡。韋伯望遠鏡使用的主要儀器包括 Near Infrared Camera (NIRCam)、Near Infrared Spectrograph (NIRSpec)、Mid-Infrared Instrument (MIRI)等等。

韋伯天文望遠鏡和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位置不同。韋伯望遠鏡位於地球軌道上方的第二拉格朗日點,距離地球大約1.5百萬公里,而哈伯望遠鏡則位於更高的地球軌道上,距離地球約540公里。地球的大氣層對於天文觀測有著明顯的干擾,包括大氣的折射、散射和吸收等現象,使得地面觀測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韋伯望遠鏡由於距離地球較近,仍然會受到地球大氣層的影響,但它的主鏡和儀器上配有補償系統,可以減少大氣層的干擾,提高觀測精度。而哈伯望遠鏡則位於地球軌道上方,完全避免了大氣層的影響,因此可以得到更加清晰的觀測結果。

其實哈伯與韋伯望遠鏡還是個有些優缺點可以比較的:

  • 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優點:
    • 由於位於地球外,不受地球大氣層的影響,可以進行更精確的觀測。
    • 可以觀測遠距離的星系和星系團,能夠進行更深入的宇宙探測。
    • 能夠觀測紫外線和紅外線,對於研究星際物質和行星形成等領域有重要意義。
  • 哈伯太空望遠鏡的缺點:
    • 隨著時間的推移,儀器性能有所退化,需要進行定期維修和更換儀器。
    • 維修和升級成本較高,需要進行太空人員的修復和升級工作。
    • 天文觀測時間有限,需要排程,並且受到太陽能供應、地球大氣層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 韋伯天文望遠鏡的優點:
    • 有多個儀器可以進行多波段的觀測,能夠提供更全面的資訊。
    • 進行觀測的時間更長,不受太空人員的維護和維修限制。
    • 範圍更廣,能夠觀測到更多天體。
  • 韋伯天文望遠鏡的缺點:
    • 由於受地球大氣層影響,需要對觀測資料進行校正,有時會影響觀測效果。
    • 雖然能夠觀測紅外線和可見光等多種波長,但對於紫外線的觀測相對薄弱。
    • 資金和技術支持需要長期維持,並且需要進行定期升級和維護。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 (By NASA)

NASA’s Webb Reveals Cosmic Cliffs, Glittering Landscape of Star Birth (By NASA)

6. 加密貨幣震盪的一年

2022年對加密貨幣是打擊很大的一年。好的方面來說,投資加密貨幣到了2021年來到了高峰,過熱的投資總是會有個修正;往往修正後迎來的是更健康的產業。但不好的是,因為投資過熱,必定會面臨各國政府更多的監管,2022年可能只是個開始。

比特幣2022年走勢圖

2022年3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結果本以為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可以獲得俄羅斯寡頭們的親睞,造成一波漲幅;剛開始確實漲了一小段,但隨著美國政府升息,加密貨幣竟然也逃不過這波衝擊跟著開始跌勢不止。經過穩定幣崩盤、FTX破產,無疑2022年對加密或幣是很大衝擊的一年。原來這些年人們想像中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但實際上還是需要個實實在在的「中心化」交易市場。

原本區塊鏈的優點應該是去中心化,沒有單一中心機構控制。這樣可以防止單一點失效導致整個系統故障,也減少了單一點被攻擊的風險,進而達到防竄改並大幅提高信任機制。一般認為區塊鏈上的交易是公開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交易記錄;同時安全性很高,因為每筆交易都會被多個節點驗證,一旦有人試圖篡改交易,整個系統都會自動駁回該交易。

也因為去中心化的概念,區塊鏈應該可提交易的效率。區塊鏈技術使用了多方共識機制,讓參與者不需要互相信任,也不需要中央機構的監管。這樣可以減少參與者之間的摩擦,提高協作效率;分散式的架構在交易時不需要中間人,也不需要時間成本,可以實現實時交易。

但以上這些OT感覺在FTX的醜聞事件爆發後,區塊鏈還有許多需要改革的空間;說不定即將迎來的就是一個成熟的產業了。

(Picture made by Midjourney)

7. 躍上世界舞台的東方

2022年亞洲除了眾所矚目的中國大陸外,東斜十國、印度則因為美中摩擦及俄烏戰爭成為傳統大國們爭取站邊的對象。成為世界盃主辦城市的卡達,有別於傳統伊斯蘭國家的思維,透過舉辦國際賽事展現了想在世界中,不論是投資、觀光、科技發展,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的企圖心。

2022年11月20到12月18日在卡達舉辦的世界盃足球賽,是繼2022年韓日聯合舉辦世界盃以來第二次在亞洲舉行。同樣身為亞洲國家的參賽隊伍:日本及韓國本屆也表現的可圈可點,雙雙踢進16強。地主國卡達也是世界盃首個連晉級都沒有的地主隊。卡達政府在舉辦世界盃前進行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新的酒店、體育場、鐵路和公路;這些建設對於卡達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也為卡達帶來了更多的旅遊和商業機會。然而也存在爭議,例如一些人批評卡達在舉辦世界盃時侵犯了工人權利,並將工人當作奴隸一樣對待;此外,還有些還批評卡達在舉辦世界盃時存在貪污和腐敗,而歐洲議會副議長也因賄賂醜聞在2022年底遭停職調查。

RCEP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一個由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共15個亞太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RCEP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對已提交核准書的10國正式生效,包括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文萊、柬埔寨、老撾、新加坡、泰國和越南。2022年全年,東盟十國的GDP總量同比增長5.7%,為2013年以來的最高增速,顯著高於美國(2.1%)、歐盟(3.6%)和全球平均增幅(2.9%)。根據維基百科,2022年東盟的GDP約為3.6萬億美元;對比前十大經濟體:美國(22.9萬億)、中國大陸(17.7萬億)、日本(5.1萬億)、德國(5.0萬億)、英國(3.3萬億)、印度(3.1萬億)、法國(3.0萬億)、義大利(2.2萬億)、巴西(2.1萬億)、加拿大(1.8萬億),東盟的經濟能量相當於全球前五大的經濟體了。RECP再加上中國大陸、日、韓、澳、紐的力量,覆蓋全世界30%以上的GDP。

從俄烏戰爭開始,東盟各國除新加坡外遲遲不願表態譴責俄羅斯,再加上G20的主辦國印尼,同樣是為了爭取國際化與權的份量,並考慮地主國需要照顧個與會國的觀感,不僅邀請俄羅斯代表參加會議,同樣的在聯合聲明中並沒有譴責俄羅斯。但反而是因為這種對於美中兩個陣營都不得罪、都維持良好關係的氛圍下,反而讓東盟成為美中都極力拉攏的對象。事實上,在峇里島舉辦的G20,也提供了一個讓拜登總總與習近平主席見面的機會,成為拜登自當選總統以來第一次與習近平主席實體會晤;稍微毀合的美中之間緊張的氣氛。不過這種氣氛也沒有辦法維持太久,因為2023年的氣球事件,建立在薄如蟬翼的互信基礎,這樣的氣氛立即煙硝如散。

2022世界盃由阿根廷奪冠(圖片來源:壹蘋新聞網)

8. 新冠疫情流感化

2019年從武漢開始爆發的新冠肺炎經過了三年仍繼續COVID-19在2022年出現了顯著的變化,感染人數繼續擴大,但流行的病毒株Omicron BA.2及BA.5重症致死率降低,所以西方主要經濟體,在2022年中開始陸續開始了解封作業,開放國境。這場迄今為止造成全球600多萬人死亡的疫情,逐漸的與人們的生活共存。2022年卡達世足賽是各國陸續解豐後國際間最重要的一場賽事,參加這場賽事的運動員及觀眾,已不需要快篩、口罩等防疫措施。

資料來源:WHO

報導者》對病毒的變異的做了詳細報導,在2022年主要流行的病毒株為Omicron BA.2以及BA.5,下圖節錄自報導者網站。除了病毒本身致死率的衰減,這幾年研發的疫苗及抗病毒藥物也展顯了很大的成效。包含台灣在內,許多政府在開放初期都遭遇了一些混亂,像是死亡人數突然升高,導致醫療量能一度負荷不了,台灣相形之下算是幸運很多。北京政府原本在十月份的兩會之後打算繼續維持高強度的防疫政策,不料因為新疆烏魯木齊的小區大火,被認為是因為防疫措施過嚴導致居民逃生不及而釀成10死9傷的慘劇;後續由學生發起A4白紙行動除了哀悼該火災逝去的性命,同時也表達對動態清零措施的不滿。意外的是北京政府竟然順應民意的全面放開清零政策,使得中國大陸也從善如流跟上全球主要經濟體解風的步伐。

事實上在這段期間,封鎖期間對各國經濟都是嚴重打擊;如今雖然各國大開國境,雖然有俄烏戰爭及通膨的陰影,但仍希望2023年各國經濟可以有強勁的復甦。

2022 5月~7月流行病毒株,本圖節錄自:《報導者

9. 全球氣候危機持續升級

氣候危機所以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在於很難用單一事件明確的說明:「現在的氣候比以往更糟」,其實OT是同意這個看法的;所有抵禦氣候變遷的方法,還是必須回歸科學的角度來檢視。許多過激的方法也許符合政治正確,但其實並不適當。不過愛護地球環境、節約能源是本來就應該前進的目標,這是無庸置疑。以下氣候事件引用自長期關心氣候變遷的NGO  「綠色和平」(Greenpeace):

  • 3月:印度北部罕見熱浪,出現近50度高溫
  • 4月:南非破紀錄豪雨,引發60年最嚴重土石流
  • 5月:一年內,巴西4度發生重大洪水事件
  • 6月:孟加拉及印度東北,遭遇世紀洪災
  • 6月:日本連續9天「猛暑日」,破147年高溫紀錄
  • 7月:澳洲雪梨暴雨成災,50,000人被迫疏散
  • 7月:歐洲熱浪引發野火,逾千人罹難、上萬人撤離家園

本圖取自:環境資訊中心

2022年在埃及舉辦的COP27在適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政府們同意在全球適應目標方面取得進展,該目標將在COP28中總結並在第一次全球股票盤點中提供信息,提高最弱勢群體的抵禦力。在COP27上,新的承諾總額超過2.3億美元,用於適應基金。COP27峰會達成了一項歷史性協議,富國將支付貧窮國家因氣候變化而遭受的損害和經濟損失。COP27本應在“損失和損害”方面取得進展。這是為了補償發展中國家因主要由發達國家引起的氣候危害而遭受的損害的資金。COP27廣泛討論的改革可能涉及再資本化開發銀行,以使它們能夠向發展中世界提供更多援助。不過這樣的進展對於許多環保團體來說進程是相當緩慢的,也可以說是幾乎對於抵禦全球暖化上沒有太多的作為。

而COP27也被今年開打的俄烏戰爭所掩蓋,這場戰爭損害了天然氣的管道供應,促使許多國家擴大國內化石燃料儲備。入侵使得產油和產氣國家在COP27上更具影響力,破壞了談判。COP27的主辦方因今年的贊助商公布而受到批評。埃及有爭議地選擇可口可樂贊助COP27。主辦國埃及國內的哄抬物價、人權問題和氣候信譽也為COP27投下陰影。

10. 生成式AI應用爆發的一年

ChatGPT作為生成式AI,能夠了解自然語言並生成自然語言形式的交談,為OpenAI所開發的產品。OpenAI是一家創立於2015年的人工智慧研究公司,由Elon Musk、Samuel H. Altman等創辦人發起成立;ChatGPT在OpenAI GPT-3模型的基礎上開發,於2020年推出,並在2021年發佈了GPT-3.5模型,2022年11月開放給一般使用者使用。

ChatGPT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大量的自然語言訓練,讓模型能夠進行更加自然、流暢的人機對話,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ChatGPT可以理解並回答各種自然語言的問題,包括通俗易懂的問題和專業性問題。它可以進行智能對話,解決各種問題,還可以進行翻譯、自動摘要、文本生成等多種功能。相比於之前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具有更高的自然度和上下文理解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對話內容,從而回答更加準確、自然的問題,並且可以應對更複雜的問題和任務。此外,ChatGPT的訓練數據更加龐大,因此它的能力更加強大。

2022年可以算是這些面向大眾的生成式AI產品的元年,例如2022年8月推出的Midjourney,是一款可以透過自然語言繪圖的生成式AI。所謂「生成式AI」是指一種人工智能模型,其主要功能是從給定的輸入中生成新的輸出。這種模型通常基於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技術,並使用大量的訓練數據來學習從輸入到輸出的轉換規則。生成式AI的應用非常廣泛,例如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圖像生成等。

Midjourney則是使用生成式對抗網路(GAN)的方法來幫助用戶繪製出更加逼真的圖像,能夠自動完成繪圖的過程,讓使用者只需要輸入一些簡單的提示和設定,就能夠生成高質量的圖像。Midjourney的創新之處在於它使用了一種名為"Neural Style Transfer"的技術,該技術能夠讓使用者將不同風格的圖像應用到其它圖像上,這種方法也被稱為「深度學習風格轉移」。

OT實際使用過之後,覺得不論是ChatGPT或是Midjourney都是非常好用的工具,可以提高生產力,特別是自己原本不擅長的領域。隨著AI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增加自己的知識含量以及想像力會越來越重要。

(註:OT撰寫本篇文章時ChatGPT的訓練數據更新至2021年9月。)

An example made by Midjourney

參考資料:



1st Author: OTORI
2nd Author: ChatGPT
民國112年4月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