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echnolog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echnolog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讀《晶片戰爭》 - 「一個可以說No的日本」

《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在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弗萊徹學院教授國際史,他也是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Jeane Kirkpatrick客座院士、外交政策研究院(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的歐亞主任,以及總經與地緣政治顧問公司綠罩(Greenmantle)的董事。米勒著有《普丁經濟學》(Putinomics)等書,他也經常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外交事務》、《外交政策》、《美國利益》等媒體撰稿。他於耶魯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於哈佛大學取得歷史學學士學位。米勒特別專長美國與俄國歷史,他在研究冷戰武力競賽的過程中,發現半導體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因此決定以晶片為題展開龐大研究,橫跨三大洲,從台北到莫斯科,採訪上百位晶片業相關科學家、政府官員、工程師、企業家,首次為晶片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縱深。

本書總共可以分成八個部分:

  • 第一部  冷戰晶片
  • 第二部  美國世界的電路
  • 第三部  失去領導地位?
  • 第四部  美國的復興
  • 第五部  積體電路,整合世界?
  • 第六部  創新外移?
  • 第七部  中國的挑戰
  • 第八部  晶片鎖喉

OT再歸納成三個部分:「始於美國半導體的創新」(原書第一部到第二部)、「日本的挑戰」(原書第三部及第四部的前半)、「晶圓的全球化分工」(原書第四部的後半到第六部)、「中國大陸的挑戰」(原書第一七部及第八部)。本篇文章是閱讀「始於美國半導體的創新」及「日本的挑戰」的摘要,OT覺得「可以說No的日本」很符合「日本第一」的那個年代,所以決定把本篇文章子標題訂為「可以說No的日本」。

本圖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閱讀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 法案摘要全文翻譯

本篇文章翻譯並整理了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的法案摘要全文。根據先前媒體的報導,我們可以得知,美國藉由這項法案,對外國(特別是中國大陸)設下多重門檻,同時對選擇在美國投資的半導體產業提供了大力支持。然而,仔細閱讀法案內容後發現,這項法案涵蓋的面向遠不止如此,顯示出其全面且長遠的規劃。

這項法案由多個機構共同主持與執行,包括:能源部(DOE)科學辦公室、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以及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總結來說,《晶片與科學法案》旨在全方位提升美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以確保美國在未來全球競爭中的核心優勢。

能源部(DOE)
DOE負責的主要任務包括:
  • 半導體相關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如先進光子源、散裂中子源與高級光源等。
  • 前沿計算與量子技術,包括分散式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
  • 核融合與核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 推動全美清潔能源科技創新與應用。

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
NIST的主要任務在於:
  • 測量與標準:支援半導體製造、材料科學及其他關鍵技術的計量學標準。
  • 供應鏈安全:促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透明度與韌性。
  • 量子與人工智慧標準:推動量子技術與人工智慧的標準化。
  • 支持中小企業參與尖端科技研究與開發活動,推動技術轉移與商業化。

國家科學基金會(NSF)
NSF的任務涵蓋:
  • 基礎與應用研究:特別是在半導體、先進計算技術、量子信息科學、清潔能源及生物技術等領域。
  • 科學教育與訓練:推動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普及,確保全美更多人能參與未來科技產業,特別是在社會弱勢群體和歷史上資源匱乏的社區。
  • 科技創新與商業化:通過技術創新與合作,確保「在美國發明的技術能在美國製造」。

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
OSTP的職責包括:
  • 制定全國科技與創新策略,促進跨部門合作,以維持美國科技的全球領導地位。
  • 支持政府間科技合作與研究安全,特別是防範來自外國的不當科技干預。
  • 協調聯邦機構在高科技產業上的資源分配與政策執行。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NASA的任務集中於:
  • 月球到火星計畫(Moon to Mars):包括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推動深空探索和技術開發。
  • 地球與太空科學:支持先進望遠鏡(如Nancy Grace Roman太空望遠鏡)的開發,以及地球氣候變化研究。
  • 航空與航太科技:研發低碳航空技術,並整合無人機系統進入國家航空系統。
  • 支援人類太空飛行,並持續運營國際太空站(ISS)至2030年。

我們可以看到《晶片與科學法案》不僅著眼於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還涵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前沿技術研究及未來產業的全面部署。這項法案的實施,將推動科技創新、經濟增長與全美區域均衡發展,並進一步鞏固美國的全球科技領導地位。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閱讀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 簡介與白宮新聞稿

最近在閱讀《晶片戰爭》一書,書中的開頭就提到了於2022年8月9日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該法案大幅加速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分化,導致外資對中國大陸晶片產業的投資幾乎完全停滯;而在美國,該法案的通過也使得半導體業者紛紛宣布設立新廠的消息激增。這可視為美國通過國內法,憑藉其龐大的市場與技術優勢,結合「長臂管轄」(Long-Arm Jurisdiction)及「微量原則」(De Minimis U.S. Content)作為護欄的經典案例。該法案的實施確實已幾乎徹底改變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格局。這使得OT更想深入閱讀法案全文,而不僅僅是看媒體上的摘要及解析。

所謂的長臂管轄(Long-Arm Jurisdiction)通常指一國在其管轄範圍之外,依據其國內法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行為進行限制或施加影響的能力。對於美國而言,這通常表現為利用美國的法律和經濟優勢,對外國企業或個人進行管轄。例如,在《晶片與科學法案》中,相關規定可能要求任何使用美國技術或設備的公司需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即便這些公司並非位於美國境內。而「微量原則」(De Minimis Rule),具體來說是指如果某一產品包含了少量的美國原產技術或成分,當其比例超過某個最低限額(例如 10% 或 25%)時,即便該產品是在美國境外生產,仍可能受到美國出口管制法的約束。這個限額通常根據出口的最終目的地來調整,例如對於出口至受制裁國家的產品,限制可能更為嚴格。這一規定對全球供應鏈影響深遠,特別是在半導體行業,因為美國技術、軟件和設備在全球半導體製造中占據關鍵地位,即使是含有少量美國技術的產品,也可能因此被禁止出口到某些國家或地區。

美國於2022年8月9日通過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旨在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減少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該法案投入超過520億美元,用於支持美國國內的半導體研究、發展和製造。 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 財政補助:提供390億美元的直接補助和其他獎勵措施,鼓勵企業在美國建立新的晶片製造廠。
  • 稅收抵免:提供25%的投資稅收抵免,減輕企業在美國設廠的成本負擔。
  • 限制條款:獲得補助的企業在十年內不得在中國大陸或俄羅斯等國家設立高於28奈米製程的新先進半導體工廠,以防止技術外流。 

該法案的通過引發了各方反應。支持者認為,這將有助於緩解美國國內的晶片短缺,創造高薪工作,並保障國家安全利益。然而,反對者則擔心,這可能只是圖利晶片生產商,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引發國際間的經濟緊張。 

對台灣而言,該法案可能帶來一定的影響。台積電等台灣企業已宣布在美國進行重大投資,例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資超過650億美元,並將獲得法案下最高66億美元的補助。然而,專家認為,台灣的半導體製造生態系統非常先進,具有獨特的優勢,難以在其他地方被取代。因此,該法案不太可能掏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 

《晶片與科學法案》反映了美國試圖重振其半導體產業,減少對外依賴,並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的戰略意圖。這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和地緣政治格局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快讀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 - 「破解蛋白質奇妙結構的密碼」

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一半獎金頒發給大衛·貝克,以表彰他在計算蛋白質設計方面的貢獻;另一半獎金共同授予傑米斯·哈薩比斯和約翰·M·江珀,以表彰他們在蛋白質結構預測方面的卓越成就。

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學獎同樣都涉及了AI技術,但化學獎得主的研究核心是「預測蛋白質結構」,而AI在這裡僅作為輔助工具。AI的應用大大加速了蛋白質結構預測的進程,並證實了可以利用AI開發全新的蛋白質,這對未來的影響深遠,將促進新藥物的開發、疫苗的研製以及納米材料的創新。與此同時,AI不僅是理論探討的工具,還在分子層面的實際預測與設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儘管研究中涉及到許多與化學無直接關係的部分,例如如何設計和調整AI系統AlphaFold,但總體而言,OT認為這是一項真正的研究創新。AI系統的設計與調教雖然屬於技術領域,但這些技術最終服務於化學領域的重大挑戰,這使得它們在研究中的應用更具突破性。這一創新無疑將在未來生物化學和醫學領域中產生深遠影響。

有趣的是,這次的三位得獎者本科背景都與化學無直接關聯。傑米斯·哈薩比斯是一位軟體工程師,他創立了DeepMind,後來被Google併購。約翰·江珀因對宇宙的熱愛開始學習物理和數學,2011年攻讀理論物理學博士時,為了節省有限的計算資源,他開發了更簡單且具創意的蛋白質動力學模擬方法,後來加入Google與哈薩比斯共同開發了AlphaFold。大衛·貝克在哈佛大學學習時攻讀的是哲學和社會科學,後來轉向細胞生物學,並在1990年代末開發出預測蛋白質結構的計算軟體Rosetta。三位得獎者均憑藉自己開發的軟體參加了CASP(蛋白質結構預測關鍵評估)競賽,並取得了優異成績。這三人的故事本身也非常鼓舞人心,說明只要懷抱興趣並願意投入,一定能在其中找到探索的途徑。

本文讓我們一起來仔細閱讀諾貝爾委員會如何詮釋今年的化學獎。


圖片來源:Nobel Price官方網站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快讀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使用物理學訓練人工神經網路」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約翰·J·霍普菲爾德及傑弗瑞·E·辛頓,以表彰他們在推動人工神經網路機器學習領域中的基礎性發現與發明。

對於今年的頒獎結果,OT確實感到有些驚訝,因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來多數是表彰基礎物理的重大發現,而類神經網路則偏向於工程應用。將物理學應用於類神經網路的過程,對OT來說這樣的關聯有些牽強,彷彿是因應近年來人工智慧風潮而頒發的獎項。

首先,我們必須探討「人工智慧」是否應該被視為一門「科學」。科學的核心在於相同條件下進行相同的步驟能夠得到一致的結果,即具備可驗證性。然而,目前的人工智慧並不完全符合這一標準,甚至許多AI系統的結果生成過程無法完全被重複驗證。雖然隨著大數據的發展,AI在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從科學方法的角度來看,AI尤其是基於深度學習的系統仍然面臨兩大挑戰:

  1. 可重現性問題:人工智慧,尤其是深度神經網路,依賴於大量數據的訓練,結果往往受到初始條件、隨機因素及數據集特徵的影響。即使使用相同的神經網路架構,不同的訓練過程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這與科學實驗中所要求的重複性並不一致,因此許多批評者認為,這樣的技術難以符合傳統意義上的「科學」。
  2. 不可解釋性問題:當前的深度學習模型大多是「黑箱」過程,難以清楚解釋其內部如何產生特定結果。這導致我們無法輕易追蹤模型的決策邏輯,進而影響結果的可信度。這一點在醫療診斷或司法系統等應用中尤為引發關注,因為結果的可解釋性對這些領域至關重要。

儘管如此,人工智慧領域仍然結合了許多科學知識,如概率統計、優化算法、信息理論等,這些無疑都是基於嚴格的數學基礎。尤其在影像識別和語音識別等應用中,隨著大數據的擴展,AI模型已能在大規模測試中產生穩定的一致結果。但OT認為這些應用更多依賴數學模型和大數據的輔助,而非基於物理學的核心發現。

OT的想法是將類神經網路與物理學聯繫在一起可能有些牽強。從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背景資料來看,獎項確實試圖將人工神經網路與物理學中的概念(如自旋模型和能量景觀)進行對比和聯繫。這種聯繫在科學上並非毫無根據,因為神經網路的數學模型與統計物理中的某些模型(如玻爾茲曼機和自旋理論)確實有相似之處。像約翰·霍普菲爾德這樣的物理學家,對這些領域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這樣的關聯在當前AI熱潮的背景下,可能更多是對於AI技術廣泛應用的認可,也可能在未來有助於解決上述提到的「可重現性問題」以及「不可解釋性問題」。諾貝爾委員會或許希望通過頒發這個獎項,承認AI技術對現代社會的巨大貢獻。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這個獎項一方面反映了神經網路在物理學中的根源和應用,另一方面也象徵著對當前AI技術的認可。畢竟,這些技術已經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與科學發展。讓我們一起來仔細閱讀諾貝爾委員會如何詮釋今年的物理學獎。


本圖來自: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Carrier Drift and Carrier Diffusion in Semiconductors

In semiconductor physics, carrier drift and carrier diffusion are two fundamental mechanisms for charge carrier movement within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Understanding these mechanisms is crucial for designing and optimiz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is article is not only for my own learning purposes but also welcome to be reposted with the original URL cited.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LiDAR vs. 4D Image Radar Technology: Visions of Future Driving

Elon Musk and Tesla have been known for their strong stance on relying primarily on visual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power their Autopilot and Full Self-Driving (FSD) technologies, dismissing the need for LiDAR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and, to some extent, radar. Musk has argued that achieving true autonomy requires a vision-based system that closely mimics human perception, which is why Tesla has invested heavily in advanced 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to interpret the vehicle's environment directly from visual inputs.

The announcement in 2023 of Tesla incorporating a 4D image radar into their system marked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ir approach. This move suggests a recognition of the complementary benefits radar technology can bring to enhancing the robustness and reliability of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s, especially in challenging visibility conditions where optical systems might struggle, such as fog, heavy rain, or direct sunlight interference.

Why Tesla use 4D image radar and what is its advantage?  In this article, 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LiDAR and 4D image radar, delving into the heart of Tesla's strategic redirection and shining a light on the meri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This article is welcome to be reprinted with the original URL cited.)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Concept of Band Theory in Semiconductor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nergy bands in semiconductors. In addition to briefly reviewing the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it also covers "Extrinsic Semiconductors," donors, and acceptors.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pplications of N-type and P-type semiconductors.

This article is not on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learning but also welcomes interested individuals to repost it with proper attribution to the original link.


2024年2月17日 星期六

Introduction to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for New Energy Vehicles

The architecture of charging systems includes several key components, each playing different roles to ensure efficient and safe charging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s). 


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A Brief Overview of Materials Evolution i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 cornerstone of modern technology, has witnessed significant evolution in its material utilization over the decades. This evolution, marked by generational shifts, reflects advancements in material science, catering to the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better performance, higher efficiency, and broader applications.

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從電磁波到射頻通訊

因為接下來想要科普電磁波的時延、干擾、傳輸距離等議題,OT想先從電磁學的基本開始,也就是馬克士威方程式,為自己重新補足從馬克士威(記得以前念書是翻譯成「馬克斯威爾」)到無線電傳輸這段的知識。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歡迎轉載並註明出處。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IEA 2023年 潔淨能源投資展望 - R&D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本篇繼續分享OT閱讀《World Energy Investment 2023》心得,第五章的「研發與技術創新」(R&D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部分,IEA的報告中將本章內容分為「能源研發的支出」(Spending on energy R&D)、「早期能源技術公司的風險投資基金」(VC funding of early-stage energy technology companies)、「影響」(Implications)等三個章節。

到目前為止,OT覺得IEA的報告章節結構鋪成很好,目的是設計成讓一般本來對潔淨能源產業不了解的普羅大眾,可以藉由一個對全世界潔淨能源的布局概觀,包括各國法規的限制與鼓勵、地緣政治的影響,然後一步步深入到電力設備的投資、化石燃料的投資、不同產業對潔淨能源的投資,接著到了本章在探討技術創新的部分,對能源這個產業的發展能有一定的了解。持續的投入創新研發是重要的,若沒有技術創新的投入,就不可能會有更高效率、對環境更友善的能源應用。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覺得有幫助的朋友歡迎轉載並註明出處。



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雷達波段與其應用原理簡介

在前一篇《雷達與無線射頻技術概要》中,我們介紹了雷達的歷史、運作原理,並且簡介了在軍事用途上的應用。本篇我們介紹雷達各種不同的波段,並說明其應用的原理。

本篇文章為OT自我學習使用,若覺得有幫助的朋友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出處。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可見光與無線通訊的基礎概念簡介

可見光只是廣泛的電磁輻射譜的一小部分。它是人眼可以偵測和感知為顏色的部分。但在整個大局中,它是如何適應的呢?本篇文章介紹可見光以及無線通訊,除了作為OT自我學習使用,若覺得有幫助的朋友歡迎轉載並註明出處。


Fundamentals of Visible Light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 Brief Overview

Visible light is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vast spectrum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t is the portion that human eyes can detect and perceive as color. But, how does it fit into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Upgrade Redmine from Windows Server 2008 R2 to Debian 4.19 step by step

In this topic I introduce an easier way to migrate Redmine from Windows Server 2008 R2 to Debian 4.19. In the meanwhile, we also do the upgrading Redmine from 3.2.2 to 4.4.2. The environment to install Debian 4.19 is ESXi 6.5.0.

I would like to separate this article as three parts: 

  1. Backup
  2. Deployment
  3. Migrate
  4. Reference

BACKUP

  • Backup the database from Windows Server 2008 R2 using the command: 
    • $mysqldump -u root -p bitnami_redmine > bitnami_redmine_backup.sql
  • Backup the files that attached inner each issues from Windows Server 2008 R2. The path to store the attachments is usually under C:\Bitnami\redmine-3.2.2-0\apps\redmine\htdocs\files

DEPLOMENT

  • Backup the database from Windows Server 2008 R2 using the command: 
    • $mysqldump -u root -p bitnami_redmine > bitnami_redmine_backup.sql
  • Backup the files that attached inner each issues from Windows Server 2008 R2. The path to store the attachments is usually under <REDMINE_ROOT>\htdocs\files
  • To import OVA file into ESXi, you can do it as following steps 
    1. Click "Create/Register VM".
    2. Click "Deploy a virtual machine from an OVF or OVA file".
    3. Select where the OVA file that you download and give a name to register this VM.
    4. Select the datastore where you want to deploy.
    5. Chose the deployment options. For more flexible disk size usage  I recommend to chose "Thin" as disk provisioning. 
    6. Then click "Finish" and waiting for ESXi to finish the deployment.
  • Power on bitnami-redmine-4.2.2-5-r01-linux-debian-10-x86_64-nami and login.
  • You can find the necessary default login information in the boot log:
    • The IP for this VM.
    • The account and password for login console are both "bitnami"
    • The administrator account and password for login redmine and mysql.
    • After login, remember to  modify these password and add another administrator account for VM, redmine and mysql.
  • When you enter the IP address in a browser and you can find redmine is already installed and well performaning.
  • If you want to start sshd you may find the error message as following picture. Just remove the file /etc/ssh/sshd_not_to_be_run and start sshd again, and sshd should be working normally.


MIGRATE
  • Import the mysql using the following command:
    • $sudo mysql -u root -p database_name < file.sql
  • Migrate the product using rails
    • $cd /opt/bitnami/redmine
    • $rake db:migrate RAILS_ENV=production //remember do not run rails as "sudo"
  • Once execute rails you may find following errors:
    • Index name 'index_issues_on_parent_id' on table 'issues' already exists
      • $sudo mysql -u root -p 
      • use bitnami_redmine;
      • ALTER TABLE issues DROP INDEX index_issues_on_parent_id;
    • Errno::EACCES: Permission denied @ rb_sysopen - /opt/bitnami/redmine/db/schema.rb
      • $sudo chmod a+x /opt/bitnami/redmine/db/schema.rb


  • If you find some errors related "schema.rb" after execute rails , and you can change the owner of db/schema.rb as bitmani. And doing rails again.
  • Copy the backup files into /bitnami/redmine/files/, and then remember to change owner and group as "daemon".

REFERENCE
With this case, it is a good practice to create a new redmine server and migrate data from the old one.


OTORI
9/14/2021

2020年1月28日 星期二

2019 世界新聞 Top 20 - 航太與科技

2019年在「航太與科技」的發展有許多重大進展,不過OT只挑選其中幾則跟各位朋友分享,大多還是緊扣著世界局勢的變遷以及環保等議題;像是特斯拉工廠在上海落成,不僅標誌著電動車將以更快的速度普及,也意味在中美貿易磨擦的情境下,中共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如市場準入,雖然牛步卻也緩步前行。

【航太與科技】
7. 觀測黑洞
2019年4月人類第一次取得黑洞的剪影。這個工程困難之處,在於黑洞能夠捕捉一切東西,包括光在內。這次是利用世界克地的天文台望遠鏡組成的陣列望遠鏡,地點從夏威夷到南極,相當於直徑約地球大小,使用短波無線電觀測。這次觀測的目標,是位於5000萬光年外橢圓形星系M87的黑洞。

透過這一次的合作,串連世界各地的天文台,意味著世界天文資源跨國界的無縫整合,獨立於紛擾的政治嚷嚷。


8. Beyond Meat上市
2019年5月份在納斯達克上市的Beyond Meat是一間做純素肉的食品公司,上市首日就上漲163%。這間公司特別之處,在於使用大豆做出的超長纖維,比起傳統用蕈類做成的素肉,口感更貼近於真實的肉類。這也有助於減少人類對於酪農業的依賴,估計溫室氣體排放量可減少90%,能耗降低46%;對水資源短缺的影響可減少99%,對土地利用的影響減少93%。


9. 金星大氣曾經類似地球
根據歐洲行星協會(Europlanet Society)在2019年九月份的一篇研究報告,金星曾經跟地球一樣,在3億年前是可居住的環境,而不是像是我們現在所知的,她純粹只是個過熱的星球。以往人類在探索可居住的星球時,覺得兩個鄰居是最有可能的所在:金星及火星;而金星太熱,火星則太冷。這個研究打破以往的認知,金星是因為氣候變化,導致大量的溫室氣體噴發到大氣,才使得金星表面溫度達到462度攝氏度。這麼說,金星以前曾存在生命嗎?

這個研究其實很殘酷地告訴我們另外一個事實,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任憑溫室氣體無限度的製造,我們將留下一個可能類似金星的地球給我們後代子孫。


本圖取自https://www.dw.com/

10. 737 MAX 停飛
737 MAX的停飛不僅是航太工業的一大事件,同時也影響著國際經貿,波音將近佔有美國0.5% GDP,聘僱近15萬人。飛機製造是屬於世界級的寡頭行業,波音的唯一競爭者是法國的空中巴士。美國總統川普在造訪其他國家時,往往撮合波音的訂單是行程中常見的安排。在2019年連續摔了兩架737 MAX之後,波音終於承認攻角感測器故障或機動特性增強系統設計有問題導致飛機在起飛階段失事。

10月份波音的復飛申請被FAA駁回後,無異給波音再一次重擊。

本圖取自https://www.dw.com/

11. SpaceX的星鏈(Starlink)計劃
鋼鐵人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預計發射40,000顆小型衛星到太空中的近地軌道(約550公里),2019年11月已經先發射了60顆到290公里處。這些小型衛星可以覆蓋在地球上空,作為通訊使用,例如5G通訊。這樣可以讓整個地球都可以沒有死角的覆蓋到。但是這個計劃對於天文學家來說可能會是一場災難,因為在長期觀測天體時,會發現異常的光點像是被汙點曝光的底片般,做出失敗的觀測。

不過這也表示人類進入新的一場資源爭奪戰:從地表進入到太空,因為還沒有清楚的法規規範,所以很野蠻地說,搶占太空資源已經變成先搶先贏佔地為王的遊戲。

本圖取自:https://www.dw.com

12. 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滬
2019年對於Elon Musk來說,應該是橫掃陰霾的一年。只花了9個月就落成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在2019年12月正式計入量產,打破外界傳言特斯拉無法大量量產的懷疑;六個月內由股價最低點215美元,上漲到430元,整整翻了一倍。市值在2020年初站到800億美元,超過GM加上Ford兩間老牌汽車公司的市值。

在上海工廠主要量產的面對大陸客戶的Model 3,將來有望將價格控制在20萬人民幣左右。這不僅將讓電動車更為普及,同時也將讓傳統燃油車廠倍感威脅而加速轉型。上海工廠將來也將面對海外市場。這個消息也是中美貿易摩擦中一個中共開放市場准入的典型標竿。

本圖取自:https://www.dw.com


參考資料:


OTORI
28/0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