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克拉克在第5章《複雜的巴爾幹半島》,回溯了1900~1913年這段歷史,寫作手法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作者不是像歷史課本一樣,把所有的事情都依照時間線排序混在一起講述,而是透過不同的主題,例如:用義大利空襲利比亞點出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但是立場卻常與德國及奧匈帝國不同,成為俄國制衡德國與奧匈帝國的支點;或是例如透過第一次與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說明一戰之前大國勢力版圖的變化,例如原本是奧匈帝國看管的塞爾維亞,以及立場原本與俄國相同的保加利亞,如何巧妙的成為奧匈帝國與保加利亞、俄國與塞爾維亞走在一起。當然,也透過相同的時間線,分別描述了各國決策者對巴爾幹局勢的戰略思考與角力:,除了前面幾章提到的俄皇尼古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外,還有主要決策者如俄國的首相科科夫佐夫、外交大臣薩佐諾夫、陸軍大臣蘇霍林諾夫,塞爾維亞首相帕西奇、法國外交大臣也成為後來總統的普恩加萊,還有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也因為巴爾幹半島的勢力爭奪,原本應該僅侷限於巴爾幹的政爭,最終無可挽回的一步步走向席捲整個歐陸戰爭;第五章整合前面幾章原本零散的佈局,逐漸進入一戰開戰前條理清晰的輪廓。
![]() |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