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第一次世界大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第一次世界大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9月16日 星期一

讀《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 — 「歐洲的分裂」(下):複雜的巴爾幹半島

作者克拉克在第5章《複雜的巴爾幹半島》,回溯了1900~1913年這段歷史,寫作手法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作者不是像歷史課本一樣,把所有的事情都依照時間線排序混在一起講述,而是透過不同的主題,例如:用義大利空襲利比亞點出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但是立場卻常與德國及奧匈帝國不同,成為俄國制衡德國與奧匈帝國的支點;或是例如透過第一次與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說明一戰之前大國勢力版圖的變化,例如原本是奧匈帝國看管的塞爾維亞,以及立場原本與俄國相同的保加利亞,如何巧妙的成為奧匈帝國與保加利亞、俄國與塞爾維亞走在一起。當然,也透過相同的時間線,分別描述了各國決策者對巴爾幹局勢的戰略思考與角力:,除了前面幾章提到的俄皇尼古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外,還有主要決策者如俄國的首相科科夫佐夫、外交大臣薩佐諾夫、陸軍大臣蘇霍林諾夫,塞爾維亞首相帕西奇、法國外交大臣也成為後來總統的普恩加萊,還有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也因為巴爾幹半島的勢力爭奪,原本應該僅侷限於巴爾幹的政爭,最終無可挽回的一步步走向席捲整個歐陸戰爭;第五章整合前面幾章原本零散的佈局,逐漸進入一戰開戰前條理清晰的輪廓。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2024年9月11日 星期三

讀《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 — 「歐洲的分裂」(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從第五章開始,另一個古老的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出現,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並沒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反的,當時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一戰的爆發,很大的程度上也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勢力在巴爾幹地區消退留下的真空很大的關係。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俄國、奧匈帝國對這塊區域都覬覦許久。不過作者對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這個區塊影響力的消長描述不多,主要篇幅集中在第一次以及第二次得的巴爾幹衝突;可能與本書主題不是這麼相關,但是OT還是有興趣的爬梳了一下。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讀《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 — 「歐洲的分裂」(中)

 《夢遊者》一書說實在的很不好啃,一邊閱讀還要一邊複習歐洲複雜的歷史,並且在這樣歷史包袱下,英、法、俄、德、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政治制度對其合縱連橫策略的深遠影響,OT記得東海大學的陳永峰老師常說看事情要有「歷史感」以及「平衡感」,歐洲大陸的外交政策就是在這樣複雜的歷史以及各種平衡的考量下慢慢孕育出來,一直深刻地影響到今日的歐洲大陸。承上一篇,OT跳出本書的內容特地補了英、法、俄、德的歷史以及政治體制,本篇先回歸本書的內容,對於第3章《由多極到兩極,歐洲在一八八七至一九零七年》以及第4章《歐洲在外交政策的多種聲音》。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讀《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 — 「歐洲的分裂」(上)

本書的第二部「分裂的歐洲」,作者梳理了複雜的歐洲情勢,主要以俄、德、法、英為主軸,論述了其君主體制對外交政策的影響、複雜的聯盟關係、利益的衝突,資訊量相當厚重。OT在閱讀本書時,發現裡面有許多需要先備的知識,這是作者在書中沒有提及的。所以這第二部分的讀後心得,OT會分成兩個篇幅來寫,本篇OT先整理時序在本書之前,俄、德、法、英政治制度的演進,以及帝國的崛起,這樣更能理解其複雜的關係。裡面OT意外也不是很意外的地方是,俄、德、法、英當時一個很大的利益衝突的地方,是時值清末的中國;雖然不能說在中國的利益是促成一戰的主因,但也因為當時這些帝國為了瓜分在孱弱的中國,造成其合縱連橫的錯綜複雜。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本篇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連結。

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讀《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 — 「通往塞拉耶佛事件之路」

在《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的第一部「通往塞拉耶佛事件之路」中,克里斯多福·克拉克教授精細描繪了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關鍵事件——奧匈帝國王儲法蘭茲·斐迪南(Erzherzog Franz Ferdinand von Österreich-Este)及其妻子蘇菲亞在塞拉耶佛遇刺的背景。克拉克透過深入探討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國內外政治情勢,闡明了這一事件背後複雜的歷史脈絡。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連結。

2024年3月2日 星期六

讀《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 — 序言

近年來,全球各地爆發了一系列反全球化和反自由貿易的潮流。這些現象,遠因是2008年美國的金融海嘯,進而引爆非洲、中東等顏色革命引發的難民危機,再到2016年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到COVID-19疫情的全球蔓延,似乎在表面上毫無關聯,實則共同作為這一時期的催化劑。

這些事件不僅揭示了歐洲國家在面對人道主義挑戰時的掙扎和矛盾,儘管歐洲各國努力想扮演好人道主義的偽善者,卻苦於國內政治各種壓力終於毫不掩飾地力阻難民於境外;而2016年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將美國國內保護主義的火種點燃。COVID-19疫情更讓各國無不以國安為由思考如果將國際貿易的「長鏈」短鍊化,發展關鍵技術(如半導體);這些事件在這段時期內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這讓人不免回想到一個世紀前的歐洲,當時的歐洲大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仍然保持著一種表面上的和平與安寧,但其實各國高漲的民族主義及高關稅的保護主義,早就埋下了導火線;這讓人不禁問導致了這場毀滅性的戰爭的情境,是否又將捲土重來?而起始於2021年的俄烏戰爭,讓這樣的懷疑更加令人迫切。

正是這樣的問題促使OT閱讀了《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該書由英國劍橋大學的歐洲現代史教授克里斯多福·克拉克撰寫,於2015年由時報文化出版中文版。克拉克教授不僅是一位享譽國際的歷史學家,也是澳洲人文學院的院士。他的著作因深入剖析德國歷史而聞名,並因此在2007年獲得了英國歷史學界的高度認可——沃爾夫森歷史獎,同時也被德國政府授予了十字勳章。通過克拉克的洞察,OT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歐洲,以及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複雜因素。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