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 星期三

讀《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 — 「歐洲的分裂」(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從第五章開始,另一個古老的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出現,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並沒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反的,當時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一戰的爆發,很大的程度上也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勢力在巴爾幹地區消退留下的真空很大的關係。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俄國、奧匈帝國對這塊區域都覬覦許久。不過作者對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這個區塊影響力的消長描述不多,主要篇幅集中在第一次以及第二次得的巴爾幹衝突;可能與本書主題不是這麼相關,但是OT還是有興趣的爬梳了一下。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OT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巴爾幹地區勢力的消退密切相關,鄂圖曼帝國的衰落在巴爾幹地區留下了權力真空,各國在此地區的競爭和衝突成為戰爭的催化劑之一。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的全盛時期通常被認為是16世紀和17世紀,特別是在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1520-1566年在位)統治期間,帝國的領土、軍事力量和文化影響達到了頂峰。

在蘇萊曼大帝的統治下,鄂圖曼帝國的疆域擴展到了其歷史上最大的範圍,包括今天的土耳其、中東的大部分地區、北非、巴爾幹半島和東歐部分地區。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鄂圖曼軍隊在這一時期的多次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包括對匈牙利、波斯和北非的征服。帝國的海軍也在地中海地區享有優勢。同時,蘇萊曼大帝進行了一系列行政和法律改革,這些改革強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提升了帝國的治理能力。而鄂圖曼文化和藝術達到了高峰,許多著名的建築如蘇萊曼清真寺和托普卡匹皇宮都是在這個時期建成的。

帝國的衰敗總難免不了與經濟、民生有所關聯。在15世紀後,兩個全球局勢的變化間接造成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經濟問題,一個是因為大航海時代造成貿易路線的改變,另一個也是因為大航海時代造成歐洲各國能從南美洲的殖民地取得大量的白銀。在15世紀晚期到16世紀,歐洲國家(如葡萄牙和西班牙)發現了繞過非洲前往亞洲的海上新貿易路線,這使得傳統通過鄂圖曼帝國和中東的陸上貿易路線失去了重要性,這意味著鄂圖曼帝國失去了原本依賴的貿易關稅收入,對帝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之後在16世紀和17世紀期間,歐洲(尤其是西班牙)又從美洲殖民地大量輸入白銀,隨著白銀湧入歐洲和鄂圖曼帝國,白銀的價值開始下跌,導致通貨膨脹,帝國的經濟體制無法有效應對這種快速的貨幣變動,特別是當帝國內部的貿易與稅收體系受到影響時,加劇了經濟問題。

從17世紀後期開始,鄂圖曼帝國在多次對外戰爭中遭遇失敗,如1683年的維也納圍城戰失敗,標誌著帝國在歐洲擴張的終結。此後,帝國在與俄羅斯和奧地利的戰爭中也屢次失利,逐漸喪失了在歐洲的領土。如果所有帝國的衰退,帝國內部的腐敗和無能的治理導致了行政效率的下降,經濟衰退和社會不穩定。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各地的地方長官和軍閥開始自立,削弱了中央集權。再加上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特別是新航路的開辟,使得歐洲的貿易重心從地中海轉向大西洋,以陸權為主的鄂圖曼帝國的重要貿易收入減少,加上財政管理不善,帝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

在軍事及科技方面,與經過工業化洗禮的西歐國家相比,鄂圖曼帝國在科技和軍事現代化方面的進展緩慢,這使得其軍隊在裝備和戰術上逐漸落後於歐洲列強。而19世紀以來,帝國內部的民族主義運動崛起,巴爾幹地區的民族如希臘人、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紛紛尋求獨立,這對帝國的統治構成了重大挑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從16世紀的全盛時期逐漸走向衰落,這一過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最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和隨後的解體標誌著鄂圖曼帝國的終結,並導致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逐漸衰落,使其無法有效控制其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這給了巴爾幹地區的民族主義運動以機會,促使當地民族尋求獨立或擴大領土。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2-1913年)和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進一步削弱了奧斯曼帝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並導致地區國家之間的領土重新劃分。

巴爾幹地區的競爭

在本書第五章《複雜的巴爾幹半島》,作者用了不同的時間線描述了義大利、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俄國、法國、奧匈帝國在此區域錯綜複雜的思考。

  • 義大利:義大利作為一個新興的國家,試圖在巴爾幹地區擴展其影響力,尤其是對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土地保持興趣。義大利試圖擺脫與奧匈帝國的衝突,同時也想要在地中海和巴爾幹地區建立戰略優勢。
  • 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得了大量領土,但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失去了部分成果,這使得保加利亞對未來的領土擴張抱有更大的渴望。
  • 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在巴爾幹戰爭中獲得了顯著的領土擴張,特別是在科索沃和馬其頓地區。這使得塞爾維亞成為巴爾幹地區的重要力量,但也引發了與奧匈帝國的直接衝突。
  • 俄國:俄國一直視自己為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並支持塞爾維亞的擴張和獨立運動。俄國希望通過支持巴爾幹地區的斯拉夫國家來增加自己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並對抗奧匈帝國和德國。
  • 奧匈帝國:奧匈帝國對於塞爾維亞的崛起感到威脅,特別是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內部斯拉夫人口的影響。這種威脅感促使奧匈帝國採取強硬政策,最終導致了對塞爾維亞的宣戰。
  • 法國:法國與俄國結盟,主要關注的是維護在歐洲大陸的權力平衡。法國希望透過支持俄國在巴爾幹的行動來牽制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影響力。

巴爾幹地區的民族主義運動與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交織在一起,使得該地區成為歐洲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這些緊張關係和衝突成為一戰的直接導火索。

自此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巴爾幹地區勢力的消退,留下了權力真空,成為巴爾幹地區國家和外部大國競爭的焦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俄國對該地區的覬覦,伴隨著奧匈帝國和德國的對抗,最終形成了一個充滿火藥味的地緣政治環境。

從標題可能有些朋友已經發現本書第三部「分裂的歐洲」無法在本篇結束,因為內容真的很豐富,由於時間線以及人物線都相當複雜,值得反覆閱讀。本篇以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與隕落對巴爾幹半島造成的影響作為主題,也是為閱讀第五章《複雜的巴爾幹半島》做閱讀前的知識預備。


相關文章:


民國113年9月11日
OTORI. 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