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美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

冬遊京都 - 祇園又吉

有鑑於前一趟來京都沒有吃到代表性的特色美食,這次預先訂了「祇園又吉」。許多米其林餐廳因為不接待12歲以下的孩子,「又吉」是京都少數我們可以選擇的米其林餐廳之一,作為結婚十週年紀念餐廳,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摘星,毫無疑問的合適!(順便提前慶祝情人節算是賺到吧?😂)

OT@花見小路(Photo by CC)

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製菓

金栗蒸,水羊羹,花見紛珞櫻餅。
木角雕,土窯燒,白豆凝玉霄。

春雨既,夏竹曳,練切自在禪意。
秋月語,冬雪絮,尚食豐糰聚。
練切·侘助

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食記 - 「新東南海鮮餐廳」

台灣老闆好客已經不是新鮮事,特別是有國外的朋友來台灣,在「吃」的方面是絕對不會虧待客人的。本篇記錄在松山的「新東南海鮮餐廳」,除了食物好吃之外,款待客人絕對不失面子,此次還在這喧囂的餐廳內,讓日本客人看到了台灣最美的風景-「人」!













這種飯局必然少不了酒,正當桌面上一片杯盤狼藉,大夥酒酣耳熟之際,隔壁桌的客人突然唱起了「生日快樂」歌,顯然隔壁桌有壽星;而我們這桌的同事也許是吃得很開心,竟然也跟著大聲唱起了「生日快樂」,當然換來了隔壁桌的掌聲及感謝。沒想到隔了不久,對方竟然切了兩片大蛋糕過來,還交換了名片,原以為要進入了工商交流,想不到更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對方被慶祝的壽星原來是位70多歲的長輩,雖說是長輩,但其實看外表非常年輕。神奇的事情是甚麼呢?原來他是台灣某間機車品牌廠的行銷負責人,管理許多經銷商,而我們年輕的銷售總監家裡,好幾年前曾經就是這間品牌廠的經銷之一,竟然神奇的相認起來。

我想日本客人一定覺得台灣人真熱情!竟然可以互唱生日快樂歌,還有陌生人拿著酒杯來敬酒講著一口流利的日文。台灣最美的風景果然是人!

完成文章的今天是8月8日,也祝大家父親節愉快。



OTORI
民國111年8月8日


2022年8月7日 星期日

食記 - 「魔女露露的廚房」

這天本來想說跟女兒搭高鐵到台中來個台中一日遊,主要是參觀台中科博館,有時間再去市區其它地方走走。但因為出門有點晚,到台中高鐵站已經接近11:10,因此臨時調動行程先吃中餐。

台中科博館緊鄰綠園道,因此餐廳鎖定在綠園道上;看了網路評比,「魔女露露的廚房」似乎深獲親子好評,因此下車後就直奔這間餐廳。

當天運氣很好,雖然沒預先定位,但是因為到達時間早,服務員幫我們安排了靠窗的座位。店內的裝潢女兒說很有萬聖節的氣氛,很多南瓜及魔女的裝飾,十分喜歡;從樓上到樓下每個角落的裝飾都略有不同,來來回回繞了好幾圈,拍了很多照片。



因為只有父女倆,怕點兩份餐點份量太多,再加上女兒一心只想著玩耍,吵著不餓,所以最後點了一份白醬鴨胸義大利麵,搭配套餐,份量剛好。而原本說不餓的那個小女孩看到餐桌上的餐點,竟然變得認真地吃完,直說晚上還要再來!最後上甜點時,非常感謝店家還多給我們一份檸檬塔,果然是印象中那個熱情的台中 😉

從餐廳離開後大約步行十分鐘就可到科博館,不過短短的路程走了快半小時... 因為在科博館前面的石板拼成的恐龍人行道,已經讓小朋友為之瘋狂了。


OTORI
民國111年8月7日

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居酒屋—「隱家」

因為接到衛生局入學前要完成三合一疫苗的通知,便跟Amanda商量了個週末帶女兒到協和婦幼醫院打疫苗。很喜歡協和婦幼醫院的環境,簡單乾淨;當年女兒就是在這出生,每當孩子要打疫苗的時候還是比較喜歡回到這裡。事情辦完剛好接近晚餐時間,在Google搜尋附近評分頗高的日本料理店「隱家」,便訂了位一探究竟。

當天下著小雨,一家三口順著長安東路悠遊晃晃。「隱家」藏身林森北路的小巷子內,頗為清幽;沒有顯著的招牌,果真店如其名形而上之。

這間店也鄰近幾周前公司春酒聚會的店家「潼」,也如「潼」一般,外表看起來不大,但同樣為了讓店內裝潢大器而清雅,且保持供餐品質,每個時段只能招待很有限的客人;十來位的客人大約也是極限。還好當天訂位早,稍後就是包場的客人。

「隱家」的料理很精緻,連平常吃飯要配手機的女兒也吃得津津有味。老闆說人多一點就可以安排無菜單料理,聽完讓人躍躍欲試。店內幽靜的擺設,讓雨天的食客大感暖心。

雨天配暖呼呼的清酒更添風味
烤蝦
鹽烤鯖魚
茶碗蒸
焗烤馬鈴薯,很適合孩子的料理
烤魚下巴,OT最愛

食旣,一家三口漫步到善導寺搭車,與市民大道相隔一條巷子的都更宅與這喧囂繁忙的大街比鄰而居,形成鮮明對比;這些都更宅佔地不大,然而獨樹一格,平實無華更顯高貴。


OTORI
民國111年4月12日

精緻鐵板燒料理—「潼」

因為許多原因公司2022年再度取消了台北總部的集體尾牙方式,沿用2021年各部門自行舉辦的形式。今年依然是項目管理部門跟銷售部門聯袂開吃!

卡在年底期間公司業務非常繁忙,抽不出時間辦尾牙,便改成吃春酒。而這次比較特別的是還有伙伴要離職,在OT堅持想吃精緻的鐵板料理的主題下,托同事們努力不懈的福,排除萬難找到了「潼」這間鐵板料理店(http://www.livingforest.club/500221112352)。簡單說就是場春酒加上歡送的聚會了!

位於新生北路的「潼」一店及二店相隔一百多公尺,店面不大,大約每間店只能坐10~12位客人;當天11人出席剛好包下一間分店。店內如同店外的裝潢一樣簡單,稍一不注意可能就會擦肩而過。「潼」也與新生北路上許多居酒屋比鄰而居,吃完飯後如果意猶未盡要續攤小酌,也不會沒有去處。雖然店面不大,座位卻相當寬敞,每位客人都可以清楚看到華麗的食材及師傅們精彩的料理。服務當然更是沒話說,師傅本身也相當熱情。食物氣氛具佳,當天大家都十分盡興!

OT對於鐵板料理情有獨鍾,主要還是因為小學時期有次跟父母親還有親戚們在建國北路附近逛街,晚餐不知道要吃甚麼;年幼的OT看到有個鐵板燒的招牌,便開口問說要不要吃這間。誰知道一群人走進去竟然就是間精緻鐵板燒料理,一個吧檯僅接待幾名客人。記得當時點的是羊膝,如今記憶猶新;後來要跟P再找相同的味道,已經很難再找到。可能是小時候對味覺得要求跟現在已經改變許多了吧?


食材採用空運,干貝非常軟Q,搭配金箔更顯貴氣


特大號的鮑魚

放在主菜之前的波士頓龍蝦,非常有誠意


主菜羊排

主菜A3和牛

主菜A5主菜



「潼」菜單

「潼」店面不大,卻相當有格調並且舒適


OTORI
民國111年4月10日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自束食趣

鱸肥菰脆調羹美,蕎熟油新作餅香;自古達人輕富貴,例緣鄉味憶還鄉。」

雙北從5/15日起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宣布進入三級警戒,而疫情指揮中心也在5/19宣布全台進入三級警戒至今。台灣疫情持續嚴重,不但非能在預定的5/28解除三級警戒,還延遲至6/14。可預期這一個月內餐飲業、旅遊業、補教業等服務為主的行業將紛紛進入重災區;而雖然有些企業允許員工在家辦公,但是家裡有孩子,還是得要一邊照顧孩子讓許多家長們著實煩惱。

疫情會否繼續嚴重下去,端看人民之間彼此的「自束」,也仰賴政府的疫苗。這兩點都不是個人可以決定成敗的,所以每天在家辦公,除了工作、陪孩子、(簡單的)運動外,難得可以跟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光,還是要盡量地吃吧!

1. 蛤蠣絲瓜湯:先將生薑爆香後,放入絲瓜煮爛,最後放入蛤蠣煮開。簡單的料理步驟,從2012年Amanda告訴我做法之後,經過幾年不斷的練習,總算是可以讓絲瓜滾爛,又不讓薑味太透,且同時可以保留蛤蠣的鮮味。


2. 蒜泥白肉:以前大學時常跟死黨們去吃的麵店,裡面老闆的拿手好菜就是蒜泥白肉。第一次試做給Amanda吃的時候,嫌五花肉太肥;後來胛心肉也不錯,肉質扎實,也不油膩。蒜泥白肉的重點是第一輪白水煮肉的時候要避免把肉煮太熟,水滾後5分鐘,把肉撈起;這時候肉還帶點血,切好蒜泥、青蔥再拿去蒸。

3. 紅燒鱸魚肚:因為鱸魚會有土味,紅燒鱸魚肚的優點就是可以將土味去除。調味不複雜:米酒、醬油、生薑、蒜泥、青蔥。這道菜重點應該是在火侯的控制,火太大容易讓魚皮燒焦,火不夠容易讓魚煮爛。

4. 什錦滷:滷味的話算是非常方便的一道料理,常常煮一鍋就能吃好幾餐。我跟Amanda比較愛吃的材料有雞中翅、雞小腿、雞心、雞胗、米血、黑輪。之前有放過小時候很愛吃的雞屁股,後來發現太油就不再用了。另外還有一個很難得的食材是豬舌頭,不過大賣場不是很常見,所以就很少滷豬舌了。

5. 味增湯:應該是很常見的家常菜了。OT比較喜歡用鮪魚骨或是鮪魚頭來煮,不過對於大型魚類因為海洋污染的關係,Amanda現在都建議少吃為妙。

6. 瓜子肉:只有根絞肉跟絞肉,就能弄出一盤瓜子肉,作法很簡單,也非常下飯。

7. 黃瓜炒肉片:這道菜在中國大陸出差時蠻常吃到的,黃瓜涼爽的口感搭配肉片及炒點麻油,即使在夏天吃也不覺得膩。


8. 胡蘿蔔絲炒蛋:這道菜配色好看,放在餐桌上還挺討喜的。

9. 蘿蔔排骨湯:據說熬豬骨湯給孩子喝會讓孩子的發育比較好,所以OT還挺常煮這道湯的。其實看畫面就知道不僅是蘿蔔及排骨,大概健康的蔬菜都一起下去了:番茄、胡蘿蔔、洋蔥、金針菇、玉米筍。


10. 高麗菜炒肉絲:這道菜也是OT在大江南北出差時常吃到的一道菜,當然在大陸是偏辣的。回台後試做給Amanda吃過好像還可以,之後就常出這道菜了。


祝福每位朋友在疫情中都能平安並且健康的渡過。


OTORI
5/30/20201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走過的城市 Vol. 4 - 「用辣」

自從記事以來,每次看到父親吃飯都是無辣不歡,母親跟我們兄弟倆則幾乎是滴辣不沾。特別是母親,因為是音樂老師,在學校除了上正課外還要帶合唱團、直笛隊這類活動,自然得很保護自己的喉嚨了!

凉菜

每次吃飯時,父親總會從冰箱拿出他的特製辣椒。看著那玻璃罐裝的黑色神祕物體,每每一開封,唉呀我的天啊!光是撲鼻而來的辣味,就讓兒時的我頭皮發麻!有一次為了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嘗了一口,辛辣的刺激感在咽喉處直接燃炸,淚水直噴,連喝了好幾杯水才不好容易解除不適感。從此之後除了酸辣湯或是吃日本壽司會搭配的わさび外,大概也不太敢碰其他的辣了。大學時跟同學們去士林夜市,連小辣的麻辣涼麵也吃不完... 這大個就是2012年以前OT吃辣的能力以及對辣的理解。

2012年發生兩件大事改變了OT對於辣的嘗試,一個是認識Amanda,另外一件就是進入N公司。Amanda喜歡吃泰國、越南等東南亞料理,因此酸跟辣必然是不可少的了。剛開始為了讓交往能夠順利,每次約會吃飯時,OT必須得面不改色吃下那些酸酸辣辣的料理;雖然好吃,不免要多配一些白開水或是飲料。久而久之竟然變得也愛吃東南亞料理起來。

另一方面進入N公司後,變得常常有機會到大陸出差;而在大陸如果要完全不吃辣的話,根本找不到東西吃。所謂入境隨俗,便開始練習吃辣。還好剛開始出差的城市是惠州,基本上南方用辣比較節制;隨著客戶的拓展,一路從南吃到北,由東吃到西,最終重慶麻辣鍋也是可以吃得下來的。這次來到首爾,韓國泡菜是很多人都熟悉的,餐餐辣一下也是必須的。

如果父親還在,也許父子倆可以一起吃個麻辣鍋,把酒言歡了。

位在東北的大連烤海鮮也使用大量辣椒

重慶麻辣鍋

這些年累積下來算是去過一些地方,長了點見識,才發現各地對於用辣的方式確實各具特色,而這種特色還是跟地理以及天候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次去大陸出差時,我常常會點一道叫做「水煮魚」的菜,這道雖然以「水煮」開頭,但絕對不要想成是用清水煮成的魚;相反的店家會放入各式各樣的辣椒:花椒、天椒、乾辣椒、辣油等一起烹煮,不僅香氣十足,還非常下飯。

水煮牛

這種作法在台灣一般吃不到,主要是因為食材的差別。台灣不論是餐廳或是一般家庭食用的魚以海魚居多,海魚鮮味十足,所以烹調的重點是「鮮」,最好是清蒸或是煮湯;如果是淡水魚,像是台灣鯛、土虱、土魠,用紅燒或是做成糖醋魚大概是常見的手法,味道已經相當豐富,用大量辣椒料理還是少見的。實際吃過「水煮魚」,會立刻發現用的魚是淡水魚,土味很重,所以使用大量的辣椒去蓋這個味道成了必要手段。事實上在大陸內地能吃到的海魚有限,大多以淡水魚居多,所以單獨以鮮魚做成清湯的料理比較不常見。吃過同樣位於海邊的大連海產,雖然店家也會用辣烹調海鮮,不過那大概是增加香氣及裝飾的用途,不過度強調辣的功能。

水煮魚

眾所周知在中國有兩大菜系是公認的「辣」,便是川菜及湘菜;同樣是辣,用辣的方式卻各有獨到之處。川菜以成都以及重慶為中心,又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用辣系統。成都比較重視香味的層次,以花椒及豆瓣醬為主,也重視刀工及擺盤的美觀;重慶則重視麻及辣。成都及重慶用辣,是因為位在四川盆地,氣候潮濕,用辣可以幫助排汗。有人說四川女孩的皮膚特別好,也跟吃辣有關。而湘菜應該算是辛辣了,老老實實的辣!比較過成都、重慶、長沙,說真的成都跟重慶的辣都還可以接受,特別是重慶小麵及口水雞,辣油配上芝麻,又香又麻又辣的層次感會讓人上癮;但長沙的辣確實總要讓OT多配幾碗飯,而那已經是湖南人「不辣」的等級了!吃過長沙不辣的「醬油炒飯」嗎?確實顛覆對於用辣的三觀!一旁的同事還繼續補刀說:「你看,我跟你說不辣吧!」

口水雞

韓國也是一個以用辣為料理主調的地方,眾所周知的韓國泡菜便是經典例子。韓國用辣的程度比起大陸大部分地區,應該算是「不辣」的那種,而對OT言算是「有感」的辣,剛好配飯,增進食慾。在OT居住的麻谷中央街這帶,有一間店賣的「豬肋骨湯」OT覺得很具特色(OT看不懂韓文不確定正確菜名是甚麼);這道在台灣的韓國料理店似乎還沒看過。基本上就是用辣椒及酸菜將豬肋排以及豬龍骨的部分燉爛,OT覺得肉質口感很好,並且也相當享受啃食排骨的樂趣。

豬肋骨湯

想到上回帶女兒來,沒注意到韓式料理大部分都是有辣的,這讓女兒能夠選擇的食物很少,還好有海鮮煎餅總算沒餓到肚子;下次帶小朋友來韓國可能也要考量到這點了。

仁寺洞某店的三鍋合一

2012年在德國遊學的時候,也常去附近的土耳其餐廳吃飯;我感覺歐洲用辣比較沒這麼浮誇,黑胡椒算是常見的調味方式。西方人常用的彩椒雖然有椒類植物的香氣,卻大多不強調辣的部分。現在OT比較能吃辣了,也許下次去歐洲也多做開發嘗試看看比較辣的料理吧!


台菜系融合滬菜、粵菜及潮州菜系,發展出獨特的台菜以及客家菜,不過仍不是以用辣為主。所以在台灣一般的餐廳吃飯,發現常用的是辣椒醬、甜辣醬、胡椒,用辣的方式比較單調;不過我覺得能用比較簡單的方式烹調食物,接近食物原本的原味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種幸福。浮誇的料理讓人興味十足,簡單的料理讓人溫暖。



OTORI

10/2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