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旅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旅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夏遊班加羅爾 - Lalbagh Botanical Garden

離開Vidhan Saudha後(參見《夏遊班加羅爾 - Vidhan Saudha》),來到了Lalbagh Botanical Garden。Lalbagh Botanical Garden是班加羅爾最具歷史與自然氣息的景點之一。Lalbagh 的意思是「紅色的園子」(Lal=紅色、Bagh=花園),是一座擁有超過 250 年歷史 的皇家植物園,佔地超過 240 英畝,被譽為「南印度的綠色心臟」。

Lalbagh Botanical Garden園內地圖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夏遊班加羅爾 - Vidhan Saudha

離開王宮後(王宮旅程請參見《夏遊班加羅爾 - Bangalore Palace》),沿著寬闊的大道前行,周遭的景觀明顯改變。原本平凡的民居逐漸被一棟棟氣派的獨棟住宅取代,車道筆直寬敞,綠蔭成行,甚至開始看到高聳的圍牆與隱密的大宅。當地人說這一帶是「Sadashivanagar」,是傳統的富人區與高級官員聚居之地。再往前十多分鐘,逐漸出現了一座座宏偉建築——紅牆白柱的法院、長長拱廊的大理石建築,一切都像是走進另一個世界,最終抵達了 Vidhan Soudha,那座象徵卡納塔克民主與權力的議會大廈。這裡也就是OT當地客戶所稱的「City Centre」。

Vidhan Suadha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夏遊班加羅爾 - Bangalore Palace

結束Kemfort Shiva Temple的參訪(參見《夏遊班加羅爾 - Kemfort Shiva Temple》),來到下一個景點Bangalore Palace這座宮殿不僅是班加羅爾的重要地標,更是一段近代印度王室歷史的見證,充滿濃濃的歐洲宮廷風格與當地王公貴族的生活痕跡。

Begalore Palace

目前參訪 Bangalore Palace 時,外國人票價與本地人不同,外國人是INR 500,可以刷卡,而且現場還很方便的可以租用語音導覽機器(含中文,需要押現金),介紹各個房間與王室歷史,對於第一次造訪者非常有幫助。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夏遊班加羅爾 - Kemfort Shiva Temple

有了第一個週末的經驗,OT 對班加羅爾當地的實際生活狀況也有了心理準備(參見《夏遊班加羅爾 - Shri Venkateshwara Swamy Temple》)。於是第二個週六,便和飯店預約了 City Tour。

俗話說「路在口中」,原本只是好奇問問,沒想到真的跟櫃檯詢問後才發現,原來飯店提供的 City Tour 有好幾種行程包(可參考:https://online.fliphtml5.com/shasha/rjal/#p=1),主要是依照時間或里程數(公里)來區分收費標準:一般是一小時或 10 公里約 INR 1,000。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價格只包含司機與車輛,門票與餐飲費用則需自理。

一開始 OT 預定的是「Divine Tour Package」,這個方案以參訪各大寺廟為主。不過出發前和司機 Daniel 簡單溝通後,覺得不想花太多時間進寺廟參觀,於是現場重新調整了路線。由於 8 小時或 80 公里的限制之下,能跑的景點其實也有限,最後決定採取一種「繞市一圈,把代表性地標掃過一遍」的策略。整趟行程下來,OT 花了 8 小時、共跑了約 60 公里,參觀了四個代表性的景點:Kemfort Shiva Temple、Begalore Palace、Vidhan Saudha、Lalbagh Botanical Garden。


Google 地圖顯示全程只有40.6公里,但從上午9:30出發,17:30回到酒店也算公平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夏遊班加羅爾 - Shri Venkateshwara Swamy Temple

在印度的兩週期間,恰好經歷了兩個週末。原本 OT 的計畫是兩次週末都安排 City Tour,藉此多看看當地風景與文化。不過,抵達的第一週有不少工作臨時需要處理,週末便留在住處附近,改以徒步探索周邊環境的方式來度過。

第一個周六原本計畫的行走路線,是先走到地圖上標示為「Centro」的大型購物中心,再前往附近的 Shri Venkateshwara Swamy Temple 參觀,最後繞到湖邊散步,當作一趟放鬆心情的小旅行。沒想到,這短短不到一小時的路程,卻讓 OT 真切地體驗到了一次教科書等級的「印度日常」——從街道、交通、人文風貌到宗教氛圍,種種細節全都躍然眼前,既震撼、也讓人深思。


酒店與附近區域的路線

差旅 - 解鎖印度

自從2015年完成《走過的城市 Vol. 1 - 「密度」》這篇文章以來,這十年來又去過了更多的地方。回想當年寫那篇文章時竟然還沒去過大陸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如今這些城市已經算是「常駐」城市了吧!更別提這些年也拜訪過許多充滿特色的城市(由北到南、由東到西):哈爾濱、吉林、長春、瀋陽、煙台、南京、揚州、重慶、長沙、湘潭、杭州、合肥、蕪湖、南昌、福州、廈門、珠海、香港、澳門。因為工作的緣故時常進出大陸這些城市,不論是一線、二線還是三線城市曾造訪過,認識不少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聽他們說說對工作的城市、自己家鄉的故事,對於大陸的發展及社會變化,也算是有一定程度了解。而海外的部分也累積了不少足跡,包括首爾、烏山、十勝、旭川、小樽、札幌、京都、名古屋;不過這些海外行程大多是和家人一起旅遊,比較少機會是因公出差。所以今年最特別的,應該就是終於解鎖印度了!

「世界迷霧」(Fog of World)

這次去印度到訪的「班加羅爾」,台灣沒有直飛的班機,可以從香港、曼谷、新加坡、新德里轉機進去。加上轉機的時間,通常要花上十個小時。

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冬遊大阪 - 海遊館

一趟家庭出遊,不僅大人要玩得開心,也要照顧到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玩得開心。京都的氛圍是我跟Amanda喜歡的,但對孩子來說可能太「大人」了!孩子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一直拍照,究竟有甚麼好看的?顯然她想像中的「好玩」,跟我們想像中的「好玩」是有段落差;想想以前跟父母一起旅遊,自己好像也曾經是這樣不耐煩的小屁孩 😌

旅程中加入的新夥伴

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冬遊京都 - 伏見稻荷大社

在關西幾天沒遇到雪,倒是迎來了冬雨,有別於前一天到東山區的好天氣,加上人潮不少,伏見稻荷大社變得特別不好逛。看新聞說同一段時間關東暴雪,聽說導致交通不便,但對於我們這樣的觀光客來說反而是引頸企盼!

伏見稻荷神社-千本鳥居

冬遊京都 - 東山區的神社群

2023年第一次跟Amanda還有CC來京都的時候,當時上午安排了清水寺外,其實還安排了好幾個幾個景點,印象中應該是還有南禪寺、京都御所、金閣寺... 等等;但短短的清水坂我們逛了兩個小時,在OT半哄半騙的情況下,好不容易才進到清水寺,最後只完成了清水寺跟金閣寺兩個行程。原因不為別的,正是因為清水坂兩側的小店實在有太多特色商品,讓Amanda跟CC每間店都得逛上好長一段時間才可罷休。

法觀寺

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

冬遊京都 - 祇園

吃完午餐後的下午,沿著白川回到住所,煮杯咖啡望著鴨川發呆。午後的陽光正好,明明是寒冷的冬季,幸福很簡單。

冬遊京都 - 祇園又吉

有鑑於前一趟來京都沒有吃到代表性的特色美食,這次預先訂了「祇園又吉」。許多米其林餐廳因為不接待12歲以下的孩子,「又吉」是京都少數我們可以選擇的米其林餐廳之一,作為結婚十週年紀念餐廳,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摘星,毫無疑問的合適!(順便提前慶祝情人節算是賺到吧?😂)

OT@花見小路(Photo by CC)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走過的城市 Vol. 8 - 「家庭旅行」

第二次全家出國旅行,是女兒七歲的這年,距離第一次全家出國旅行時才三歲,明顯在這趟旅程中感覺到女兒長大不少。經過三年的疫情,雖然說期間我跟Amanda各自都是有些機會在海外出差,不過全家一起出國旅行又是不同的面貌了。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春遊珠海 - 騎行珠海

此次差旅的起點是珠海,終點也是珠海;事實上先前到過珠海幾次(見《冬遊澳門 - 珠海、澳門》),也沒想過有一天會真的到珠海出差,畢竟說到大陸以科技或汽車發展為主的城市,很難讓人聯想到珠海。但毫無疑問的,每到珠海一次,就更多喜歡珠海一點;這次也是托老同學的福,有機會到幾個觀光客不易走到的景點走走,例如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為原本壓力龐大的差旅增添許多樂趣。

參觀珠海當地某豪宅推案

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走過的城市 Vol. 7 - 「禮之用」

但願在每段旅程中與我相遇的每個人,都能令他們感到溫暖,舒適並且自在。

記得是在這次大陸旅程中的其中一個城市,因為跟客戶開了一整天的會議,回到酒店早已疲憊不堪;剛進到房間,便發現桌子上留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孩子最好的_____身教,为你点赞!

雖然中間有兩個字看不懂,但總之是種讚美吧?看到這個留言之後不自覺的笑了,原本鬱悶的心情也跟著豁然開朗。

但願我的語調、行為,總能讓周遭與我相處的陌生人不會感到困擾;並且如果可能的話,盡量撒下善良的種子,溫暖身邊的人。本篇文章也分享OT在華語地區旅行中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的想法。


「請」

「請問... 」恐怕是旅程中最常見的開頭,特別是對於陌生人使用「請問」就是一個友善溝通的開啟;前面通常還需要再加上個「您好」,絕對好過用「Hi」、「Hallo」、「ㄟ」開頭。


「謝謝」的用法

而同樣是表達感謝,「謝啦」、「感恩」、「感謝」、「謝謝」跟「謝謝你」;雖然字面上的意義都是感謝別人,但所表達的情感卻是有不同層自上的差異,而搭配語調與表情,又各有不同意義。

對於旅程中陌生人表達感謝搭配微笑,本身就很友善;而OT覺得如果情況允許,說「謝謝你」的效果絕對比說「感恩」、「感謝」、「謝謝」來的更好。誠懇地看著對方說出「謝謝你」,會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真誠!例如對於服務你的人,例如飯店的服務員、機場或是車站的服務人員,誠懇地說出「謝謝你」,對放會理解你是真心感謝他的幫忙。

「謝啦!」這個完全是對熟人的用法,而且帶有點輕挑。雖然是感謝,但又有點含蓄的不完全感謝,很不適合用在陌生人身上。


「對不起」

通常對陌生人直接使用「對不起」表達歉意很奇怪,歉意分成「自己造成對方的困擾」以及「有意打擾對方」還有「不經意的小錯誤」三種層次;而OT對於使用「對不起」比較謹慎。例如在要穿越擁擠的人群時,這種其實是「刻意的」並且不是很嚴重的內疚,一般會使用「抱歉」或「不好意思」;或是發現有空位想要坐下時,也同樣會使用「抱歉」或「不好意思」。


說穿了,重點就是多為他人著想,世界會更好。


OTORI
民國111年1月19日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冬遊上海 - 南翔古鎮

這次在上海待得比較久,果然比較有機會到離市中心區稍微遠一點的地方晃晃。有別於上周到佘山,那裡倚仗的是日自然山水好風光,這周OT來到嘉定的南翔古鎮。

南翔古名槎溪,與嘉定镇、松江镇、朱家角镇並列為上海市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以鎮中白鶴南翔寺聞名;歷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賽蘇城」的美譽。這幾年OT遊歷過大陸各地「仿古」古鎮,大約都是現代建築工法,徒具其型但沒有靈魂;而南翔古鎮雖然隱沒市區中,但看得出來建築都是有經過歷史洗鍊的痕跡。

到南翔古鎮的交通很方便,搭乘地鐵11號線,從南翔站下車後,步行20分鐘可到達。

南翔古鎮和平街入口

南翔古鎮北出入口橋上


南翔古鎮內一角

南翔古鎮內很熱鬧,有許多特色小吃與紀念品,像是白斬羊肉看起來就令人食指大動。可惜出門前OT肚子不太舒服,不然肯定大快朵頤一番。古鎮內的著名古蹟是南翔雙塔,建於五代梁朝,OT本篇沒有留下照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上網搜尋。

離開南翔古鎮往地鐵方向走去,就可以到達「古漪園」,與豫園、曲水園、秋霞圃、醉白池並列為上午五大古典園林。不知不覺OT已經來過其中三座:豫園、醉白池、古漪園。古漪園屬於江南園林風光,在裡面走一圈頗有尋幽探秘的趣味。古漪園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應是取詩經「瞻彼淇奧,綠竹猗猗」之意。園中小橋流水、綠竹、槐木、樟樹、槭木、楊柳五顏六色互相呼應,景色充滿中華文化的典雅;完全不辜負「蘇州園林甲天下,滬有南翔古猗園」的聲譽。










逛完古漪園約莫中午時分,就來籠「南翔小籠包」犒賞一下自己。




OTORI
民國110年12月11日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冬遊上海 - 佘山國家森林公園

之前在上海出差因為時間總是相當趕,總是趕飛機、趕高鐵到下一個城市,周末鮮少有機會待在上海。這次因為疫情的關係,隔離14天結束後還必須在上海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其中第16及第21天也必須自主的去做核酸檢測;換句話說,也就是被迫的必須待在上海了。

利用周末時間,從桂林路地鐵站搭乘同樣是九號線往松江區到達佘(ㄕㄜˊ,she)山站,準備去佘山森林公園走踏。佘山站距離桂林路搭車約半小時,也不是太遠的距離。不過從佘山地鐵站到森林公園大約還有4~5公里的路程,可以選擇搭公車,不過因為大陸現在共乘單車很方便,所以OT從森林公園來回佘山站都是選擇單車代步。

根據百度百科的介紹,佘山森林公園可以分為東佘山園、西佘山園、天馬山園、小昆山園等。OT此趟只注意到東佘山跟西舌山,沒有注意到還有其他園區,有點可惜。不過連續走完東西兩座佘山園區也夠嗆了!東西兩座佘山高度都不高,不到100米,類似花蓮美崙山公園,不過面積要大上許多,樹種更多也更加漂亮。

從佘山地鐵站到森林公路唯一一條路是「林蔭新路」,冬天雖然天氣晴朗、太陽高掛,但反而在這時候騎車還挺舒服的!涼風輕撫,小橋流水,令人精神一振;而路邊兩側雖因冬意略顯寂寥,但是偶而滿是紅葉的楓香(葉子互生是為楓相)點綴其中,倒也不孤單。

林蔭新路

西佘山-秀道者塔。秀道者塔建幹北宋太平興圈年間(976~984年)。據傳當時有一位名「秀」,人稱秀道者。他募化建塔,故名秀道者塔。

西佘山-天主教堂。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稱為「遠東第一教堂」。

西佘山-苦路。順著天主教堂下山,可以看到苦路上有許多虔誠的信徒誦經。共14處像。

西佘山-三聖亭。從苦路在往下走,可以看到三聖亭,也有不少信徒在此禱告。

佘山的森林步道修建的很舒適,適合男女老少出遊。

西佘山出口,東大門。

東佘山-泊憩亭。


東佘山-將軍亭。


因為疫情的關係,佘山森林公園需要預約入園,也需要健康碼或隨申碼;入口及出口各只開放一個作為分流。園區內沒有餐廳,只有小販,所以最好自備水跟小點心;離開園區後街上有幾間餐廳,或是可以回到佘山站的樂匯寶廣場用餐。

以前一直覺得上海作為商業城市,美感的成分過於商業化;這次到佘山森林公園一遊,發現自然景觀也獨具特色。


OTORI
民國110年12月4日

冬遊上海 - 桂林公園

每次出差上海,都會跟同事預訂在徐匯區的酒店,其中鄰近桂林路及吳中路上幾間酒店,距離許多客戶都算是中心點,便常常以這帶為挑選出差住宿時的首選。這次因為在上海滯留時間比較久,有比較多機會在上海走踏仔細,意外發現原來桂林路上還有座桂林公園,園內非常典雅精美。

根據百度百科的介紹,桂林公園始建於1929年,1932年竣工;原屬舊上海幫會頭目黃金榮私人別墅,又名黃家花園。1937 年八一三事變後,上海淪陷,園內關帝廟、內宅、靜觀廬等建築被日軍毀壞,大批樹木遭損。抗戰勝利後,黃曾作修葺,國民政府撤退前又遭嚴重破壞。1957529日,根據上海市城市規劃建築管理局批文,該處土地由上海市園林管理處辟為公園。經政府撥款全面整修後,195881日開放。園內遍植20多種桂花樹,故定名為「桂林公園」。


頤亭





桂林公園開放時間有分夏令時間(6:00-19:00)以及冬令時間(7:00-18:00),免費入園。園內小橋流水,花木扶疏,建築風格充滿中國古典美學;特別是冬日氣溫剛好,天氣晴朗也不炎熱,一入園就讓人心曠神怡。桂林公園應該也是附近居民平日喜歡來走踏的地方,感覺應該類似板橋林家花園。


OTORI
民國110年12月4日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走過的城市 Vol. 5 - 「冬」

西元1991到2000年號稱是日劇的黃金十年,正好橫跨OT國小三年級到進入大學那段時間:「東京愛情故事」(1991)、「101次求婚」(1991)、「愛情白皮書」(1993)、「無家的小孩」(1994)、「東大物語」(1994)、「跟我說愛我」(1995)、「惡作劇之吻」(1996)、「長假」(1996)、「魔女的條件」(1999)、「神啊!請再多給我一點時間」(1998)、「美麗人生」(2000)... 雖然OT不常看日劇,但念得出這些劇名,說明當時日劇在同儕之間是受到多麼熱烈討論的話題。而多少看過一些劇情的OT(包括後來重播),使得OT嚴重懷疑自己對於冬天的美感或多或少是受到劇情的影響吧?

但你說冬天不美嗎?特別喜歡柳宗元的「江雪」,畫面與意境同樣孤絕。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從小生長在台灣東部的濱海城市—花蓮,對於記憶中的冬天好像沒有甚麼特別的印象;只有騎單車上下學時有感覺到海風變強。後來到了台北讀大學,特別讀的是文化大學,第一年的冬天印象就很深刻了!文化大學的冬天,風強、雨大、又冷,仇人坡上滿布雨傘的屍體;而每到冬天也是一群住在山上的同學們相約煮火鍋的季節。

大三那一年的寒流超強,聽說擎天崗降雪,騎著車載著當時的女朋友憑著熱血殺到了擎天崗;雪沒看到,倒是看到停車場的木製扶手上鋪了一層薄博的霜。

對於冬天總要在山上廝混一會,不僅是來自大學的記憶,後來想想,很久以前全家一起在冬天的清水發電廠過夜,也許是對這種美好想像的啟蒙。那是花蓮縣政府某處室的尾牙活動,母親一大清早就把我跟弟弟從睡夢中挖醒,說山上的苔癬、露水、霧氣是多麼美麗,一定要起床看看!從此對於冬天總要在山裡度過幾天,不知不覺成為對於美好事物嚮往的刻板印象之一。

2011年底的三次旅行,剛好都是跟朋友們山裡度過,總讓我記憶猶新;2011年11月初的宜蘭崙埤、2011年11月底的奧萬大,還有2011年12月31日在司馬庫斯度過的元旦。不過崙埤的那次旅行幾乎沒有留下照片,十分可惜。

崙埤部落

奧萬大之旅與三位旅伴從台北開車過去。冬季的奧萬大若不提早訂房,方圓十公里內的住宿絕對是客滿;還好這趟旅程規劃的早,同行的朋友預先訂好住宿的地方。第一晚因為晚間才從台北出發,為了避免疲勞駕駛我們睡在埔里,第二晚則睡在奧萬大附近,都是住在民宿。11月底的山上氣溫已經很低,而那幾天運氣很好,沒有下雨;高山上空氣新鮮,夜晚幾乎沒有光害,星斗滿天。此時奧萬大的楓葉雖然沒有全部紅透,但是紅綠相間的畫面也是非常的美。

埔里,暨南大學附近

奧萬大附近的民宿早晨

中橫公路

奧萬大飛瀑

2011年底在司馬庫斯跨年也是一個非常棒的回憶。

因為進入司馬庫斯需要入山證,因此這趟旅行也是幾個月之前就安排妥當。感謝OT身邊總有些旅遊達人,可以把複雜的事情辦理的有條不紊!司馬庫斯的風景自然是沒話說,特別是一群人走在山間小徑往神木群走去的路程,有人一派輕鬆,有人氣喘吁吁;不過OT認為跨年夜的營火晚會才是此行的高潮,這也是第一天遠離城市的喧囂,在山裡度過元旦的美好記憶。

司馬庫斯主建物

前往神木的路上

群山圍繞的司馬庫斯


 

緊接著2011年底的三次山林之旅之後,OT來到德國短暫的居住,學習語文,換個心情。挑著冬天出發,無非也是衝著北國的冰天雪地。

第一次在德過看到降雪,是「柏林博物館之夜」(Lange Nacht der Mussen),這個每年在冬季及夏季各舉辦一次的活動;這天晚上只需要購買一張門票,在晚間8:00到隔天凌晨1:00之間可以參觀所有在柏林的博物館。

博物館之夜的白天,天氣很晴朗,這時候已經到柏林幾周的時間都還沒到天空降雪,還以為已經過了最冷的時候,遇不到雪了!夜晚走在前往第一個博物館的路上,沒預期到天空竟然降下雪來;起先只是片片雪花,漸漸地變成靄靄白雪,連走路都稍微有點滑。這奇妙的體驗,雖已入夜,但伴隨夜晚的燈光雪花更顯夢幻。


「冬天總要去山裡廝混幾天」。在離開德國前的小旅行,探訪德國南部山裡的景點。德國南部有「黑森林」之稱,不過雖然說是山里,但因為德國觀光配套做得很完善,交通也非常方便。我住在慕尼黑的市區,搭火車到福森,再轉公車前往,也不過就是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

來到慕尼黑,近郊的楚格峰、天鵝堡都是不能錯過的旅程。

運氣也很好,來到慕尼黑的這些天,天氣都相當晴朗;靄靄白雪靜悄悄的鋪滿山頭,而天空湛藍的不可思議,好像來到童話般的世界。

德國最高峰—楚格峰

楚格峰遠眺

冰封的國王湖

新天鵝堡

2012年對OT來說真是變化很大的一年,改變了整個生命歷程。我這個東部小孩從小受到日劇的陶冶,總覺得下雪是浪漫的時節,因此追逐對於白雪紛飛的美好,幻想著享受因來自冰封而寧靜的白色世界。沒想到真的體驗到冷到痛徹心扉的自虐時,卻也像同時也打開生命中的另一扇窗;不僅反而更常有機會在冬天時看到雪,同時也邁向了一個意義完全不同的人生旅程。

曾幾何時,我能想到在亞特蘭大的不知名公寓,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煮飯嗎?在她出差度過農曆年時?或是能和一群中年男子,自以為熱血的從長春殺到哈爾濱,體驗冬季的異國情懷嗎? 

喬治亞理工學院

冰封的松花江

隨著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忙碌,一群朋友能夠有個幾天出去玩,這樣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等到孩子大了、獨立了,我們也都老了吧? 到時還能一起享受冷到刻骨銘心的痛快嗎?

冬天是特別容易談戀愛的季節嗎?也許會有這樣的印象也是自小被日劇洗腦的一部分吧?但2013年的冬天確實跟Amanda完成了終身大事。那天空下著雨,天氣也十分寒冷;但新娘子堅毅的眼神,從此賦予生命中全新意義的冬季。


還有太多絕美的冬季美景沒看過:日本、俄羅斯、東歐、北歐、加拿大...,實在太多了;希望有機會可以一睹風采。


OTORI
10/27/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