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國際關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國際關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讀《晶片戰爭》 - 「一個可以說No的日本」

《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在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弗萊徹學院教授國際史,他也是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Jeane Kirkpatrick客座院士、外交政策研究院(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的歐亞主任,以及總經與地緣政治顧問公司綠罩(Greenmantle)的董事。米勒著有《普丁經濟學》(Putinomics)等書,他也經常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外交事務》、《外交政策》、《美國利益》等媒體撰稿。他於耶魯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於哈佛大學取得歷史學學士學位。米勒特別專長美國與俄國歷史,他在研究冷戰武力競賽的過程中,發現半導體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因此決定以晶片為題展開龐大研究,橫跨三大洲,從台北到莫斯科,採訪上百位晶片業相關科學家、政府官員、工程師、企業家,首次為晶片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縱深。

本書總共可以分成八個部分:

  • 第一部  冷戰晶片
  • 第二部  美國世界的電路
  • 第三部  失去領導地位?
  • 第四部  美國的復興
  • 第五部  積體電路,整合世界?
  • 第六部  創新外移?
  • 第七部  中國的挑戰
  • 第八部  晶片鎖喉

OT再歸納成三個部分:「始於美國半導體的創新」(原書第一部到第二部)、「日本的挑戰」(原書第三部及第四部的前半)、「晶圓的全球化分工」(原書第四部的後半到第六部)、「中國大陸的挑戰」(原書第一七部及第八部)。本篇文章是閱讀「始於美國半導體的創新」及「日本的挑戰」的摘要,OT覺得「可以說No的日本」很符合「日本第一」的那個年代,所以決定把本篇文章子標題訂為「可以說No的日本」。

本圖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讀《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

1989年,日裔美國政治經濟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期刊上發表《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主張冷戰結束後,民主制度已戰勝共產制度,西方自由民主制將成為人類政治發展的最終形態,並且「歷史」在意義上已經終結,因為沒有其他意識形態能夠對自由民主制構成重大挑戰。這一觀點受到廣泛關注和討論,既有支持者認為福山的論點預見了自由民主的普及趨勢,也有批評者認為他的預測過於樂觀,忽視了後冷戰時代的挑戰,例如極端民族主義、宗教基本主義以及專制國家的回潮。不論如何,世界確實因此邁入了以美國為主的「單極」時代。然而,時至2025年,川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他承接了首任期未竟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訴求:在貿易與科技政策上對中國大陸采取強硬態度,並在全球化、氣候變遷、非法移民、多元性別(LGBT)等議題上展現保守立場。這既是對「美國單極主導」地位受到質疑的回應,也反映了美國社會對中國大陸的崛起的憂慮與不安。過去三十多年來,美國在軍事、經濟與價值觀層面享有近乎獨大的地位,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與軍事實力迅速提升,意味著「單極世界」或許已走到另一個轉折點。在此時代交替之際,OT重新翻閱福山的著作,希冀藉由回顧這段「歷史終結」的宣告,重新審視人類走到今日所面臨的結構性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本篇除了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閱讀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 法案摘要全文翻譯

本篇文章翻譯並整理了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的法案摘要全文。根據先前媒體的報導,我們可以得知,美國藉由這項法案,對外國(特別是中國大陸)設下多重門檻,同時對選擇在美國投資的半導體產業提供了大力支持。然而,仔細閱讀法案內容後發現,這項法案涵蓋的面向遠不止如此,顯示出其全面且長遠的規劃。

這項法案由多個機構共同主持與執行,包括:能源部(DOE)科學辦公室、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以及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總結來說,《晶片與科學法案》旨在全方位提升美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以確保美國在未來全球競爭中的核心優勢。

能源部(DOE)
DOE負責的主要任務包括:
  • 半導體相關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如先進光子源、散裂中子源與高級光源等。
  • 前沿計算與量子技術,包括分散式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
  • 核融合與核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 推動全美清潔能源科技創新與應用。

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
NIST的主要任務在於:
  • 測量與標準:支援半導體製造、材料科學及其他關鍵技術的計量學標準。
  • 供應鏈安全:促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透明度與韌性。
  • 量子與人工智慧標準:推動量子技術與人工智慧的標準化。
  • 支持中小企業參與尖端科技研究與開發活動,推動技術轉移與商業化。

國家科學基金會(NSF)
NSF的任務涵蓋:
  • 基礎與應用研究:特別是在半導體、先進計算技術、量子信息科學、清潔能源及生物技術等領域。
  • 科學教育與訓練:推動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普及,確保全美更多人能參與未來科技產業,特別是在社會弱勢群體和歷史上資源匱乏的社區。
  • 科技創新與商業化:通過技術創新與合作,確保「在美國發明的技術能在美國製造」。

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
OSTP的職責包括:
  • 制定全國科技與創新策略,促進跨部門合作,以維持美國科技的全球領導地位。
  • 支持政府間科技合作與研究安全,特別是防範來自外國的不當科技干預。
  • 協調聯邦機構在高科技產業上的資源分配與政策執行。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NASA的任務集中於:
  • 月球到火星計畫(Moon to Mars):包括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推動深空探索和技術開發。
  • 地球與太空科學:支持先進望遠鏡(如Nancy Grace Roman太空望遠鏡)的開發,以及地球氣候變化研究。
  • 航空與航太科技:研發低碳航空技術,並整合無人機系統進入國家航空系統。
  • 支援人類太空飛行,並持續運營國際太空站(ISS)至2030年。

我們可以看到《晶片與科學法案》不僅著眼於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還涵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前沿技術研究及未來產業的全面部署。這項法案的實施,將推動科技創新、經濟增長與全美區域均衡發展,並進一步鞏固美國的全球科技領導地位。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閱讀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 簡介與白宮新聞稿

最近在閱讀《晶片戰爭》一書,書中的開頭就提到了於2022年8月9日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該法案大幅加速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分化,導致外資對中國大陸晶片產業的投資幾乎完全停滯;而在美國,該法案的通過也使得半導體業者紛紛宣布設立新廠的消息激增。這可視為美國通過國內法,憑藉其龐大的市場與技術優勢,結合「長臂管轄」(Long-Arm Jurisdiction)及「微量原則」(De Minimis U.S. Content)作為護欄的經典案例。該法案的實施確實已幾乎徹底改變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格局。這使得OT更想深入閱讀法案全文,而不僅僅是看媒體上的摘要及解析。

所謂的長臂管轄(Long-Arm Jurisdiction)通常指一國在其管轄範圍之外,依據其國內法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行為進行限制或施加影響的能力。對於美國而言,這通常表現為利用美國的法律和經濟優勢,對外國企業或個人進行管轄。例如,在《晶片與科學法案》中,相關規定可能要求任何使用美國技術或設備的公司需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即便這些公司並非位於美國境內。而「微量原則」(De Minimis Rule),具體來說是指如果某一產品包含了少量的美國原產技術或成分,當其比例超過某個最低限額(例如 10% 或 25%)時,即便該產品是在美國境外生產,仍可能受到美國出口管制法的約束。這個限額通常根據出口的最終目的地來調整,例如對於出口至受制裁國家的產品,限制可能更為嚴格。這一規定對全球供應鏈影響深遠,特別是在半導體行業,因為美國技術、軟件和設備在全球半導體製造中占據關鍵地位,即使是含有少量美國技術的產品,也可能因此被禁止出口到某些國家或地區。

美國於2022年8月9日通過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旨在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減少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該法案投入超過520億美元,用於支持美國國內的半導體研究、發展和製造。 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 財政補助:提供390億美元的直接補助和其他獎勵措施,鼓勵企業在美國建立新的晶片製造廠。
  • 稅收抵免:提供25%的投資稅收抵免,減輕企業在美國設廠的成本負擔。
  • 限制條款:獲得補助的企業在十年內不得在中國大陸或俄羅斯等國家設立高於28奈米製程的新先進半導體工廠,以防止技術外流。 

該法案的通過引發了各方反應。支持者認為,這將有助於緩解美國國內的晶片短缺,創造高薪工作,並保障國家安全利益。然而,反對者則擔心,這可能只是圖利晶片生產商,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引發國際間的經濟緊張。 

對台灣而言,該法案可能帶來一定的影響。台積電等台灣企業已宣布在美國進行重大投資,例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資超過650億美元,並將獲得法案下最高66億美元的補助。然而,專家認為,台灣的半導體製造生態系統非常先進,具有獨特的優勢,難以在其他地方被取代。因此,該法案不太可能掏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 

《晶片與科學法案》反映了美國試圖重振其半導體產業,減少對外依賴,並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的戰略意圖。這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和地緣政治格局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讀《以善意鋪成的地獄》 - 「如何不修補美國外交政策」

2024年11月5日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底定,由已經當選過美國45屆總統的川普,挑戰成功拿下了第47屆總統,並即將在2025年1月20日就職。比起第一次當總統時的內閣安排,這次的節奏顯然明快許多。本書的第六章《如何不修補美國外交政策》,點出了作者對於川普第一次當選總統時,外交人士的安排以及走向,都很值得參考為何這次川普的人事布局,不再採用各領域的大腕,而是以忠誠度為最優先考量。我覺得本書中作者對於川普在外交政策上的觀察,也有助於我們對於川普重新執政後的外交政策理解,也解釋了為何原本想要大有作為的川普,後來卻趨於與美國傳統外交政策逐漸一致。

本圖取自:博客來

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讀《以善意鋪成的地獄》 - 「推銷一套失敗的外交政策」

上次閱讀本書大約是在2021年,當年八月美軍狼狽地從阿富汗撤退,其實本書的作者早有遇見美軍入侵阿富汗將會以失敗收場;但作者寫書的背景是在美國前總統川普2016年當選之前完成,當時更沒有俄烏戰爭以及以巴衝突(「沒有以巴衝突」這說法其實並不精準,從以色列建國的第一天,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就開始了,所以OT說的是2023年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造成以色列以「報復」為名而實際進行的種族清洗戰略),如今這兩場戰事緊緊拖著美國,影響著2024年11月即將來到的美國大選。因為美國選民對於美軍在阿富汗的挫敗還歷歷在目,因此對於遠在美國數千里外的兩場戰事美軍並沒有直接參與,而是透過給予金援、軍援的方式支持;但這樣龐大軍費的支出,如何能夠獲得美國國民的支持呢?再次看完這一章「推銷一套失敗的外交政策」實在會令人莞爾一笑,同理亦可套用在美國對於兩岸的外交政策。

本圖取自:博客來

本篇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有轉載並註明原文出處。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讀《以善意鋪成的地獄》

「以善意鋪成的地獄」這本書之所以好看,特別是在2021年8月美軍以極度難堪的姿態撤離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會意外發現這本出版於2019年的書,竟然(絲毫不)意外的預料到美國必然遇到的外交困境。 本書作者以「自由主義霸權」為軸心,說明「自由主義霸權」生成背景以及為何—特別是在這幾年—國際媒體常觀察到這套外交政策理念總是遇到挫折;最後作者也提出他的解決方案。

OT在本篇文章中盡量避免使用「失敗的外交政策」一詞,畢竟身為一個沒有外交事務背景的讀者,實在很難評判什麼是「成功」或是「失敗」的外交政策;所以使用「挫折」這類比較沒有強烈的負面評語來形容,但在翻開書中作者對於此類外交政策的描述,讀者們不難發現作者是打從心底認定的「失敗」。


本圖取自:博客來

本書作者是Stephen M. Walt(史蒂芬・華特),譯者是林詠心,由麥田出版社在2019年初版。作者是現任哈佛國際關係教授,對於美國外交政策以及其附屬機關、團體相當熟悉。作者完成本書時,川普就任總統一年。華府與北京當局貿易戰方興未艾,新冠肺炎還未流行,港版國安法未通過,美國尚未選出新任總統拜登;而外交政策也還未進入新的局勢:美國與中共外長還未在阿拉斯加舉行會晤,美軍還未撤軍阿富汗,AUKUS也尚未締約。時間過了兩年,2021年現今局勢的發展遠比作者成書時還要再更複雜:不僅有疫情攪亂國際政治一池春水,美中競爭不僅從貿易戰拓展至科技戰,也上升至睹上整個國力的「體制」的全面競爭。

OT並不喜歡川普的行事風格,不過受限於以往對於美國外交政策的認知,只能表面覺得川普的外交政策一團亂,打壞了許多美國長期以來外交政策堅守的原則與佈局。但是看了本書之後,作者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觀點:川普的外交政策是一團亂,但他正試圖挑戰美國外交政策許多傳統觀點;這些傳統外交政策的觀點自從柯林頓以來的三任總統讓美國許多民眾極為不滿,川普「美國優先」的言論因此為他贏得2016總統寶座。川普的當選也說明了美國確實有部分民意也認為到了要調整美國外交政策的時候,但他畢竟不熟悉外交圈的運作,所以雖然有想法要改變,但政令與效果卻常常背道而馳。(也許使用推特直接面對民眾及各國領導人也是可以避免這層尷尬吧?)

川普反對的傳統觀點有哪些呢?這四年來我們在報章雜誌都看了不少,川普所謂的美國優先,就是不再將美國視為世界警察,需要負責散播民主價值跟維持自由世界秩序;如此美國人可以對內更加富有並且強大。因此對於北約及亞洲的盟國,川普對軍費錙銖必較;他也反對所有全球化的議題,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氣候變遷以及貿易協定。既然支持川普的民眾覺得這些觀點有市場,那表示在對立於川普的另一群民眾有一套截然不同的主流觀點,而那便是作者稱的「自由主義霸權」。

什麼是「自由主義霸權」?它是一個外交總體策略,它尋求利用美國力量來捍衛跟傳播傳統的自由主義原則,包括個人自由、民主治理和市場經濟。作者之所以稱之為「霸權」,是因為這套策略的設計是將美國視為這套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國家」,而且也只有美國夠資格將這些政治原則推廣到其他國家。當然經過幾十年來我們知道美國不顧各地歷史文化的差異,強行推動美國認知的自由主義,在許多不同的國家都遇到了強烈挫折。這些可以從作者自「前言」、「引言」,第一章的「淒涼的紀錄」以及第二章的「為什麼自由主義霸權失敗了」,鉅細靡遺的描述自從冷戰以來美國在外交策略究竟遇上了多少挫折,並且也探究了失敗的原因;俄羅斯、朝鮮、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都是板上釘釘的負面教材。

「自由主義霸權」誕生背景是在冷戰結束,這是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對世界而言如此,對美國更是如此。作者引用著名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歷史的終點」的觀點,反諷地認為在今日看來一切都是這麼不切實際!「歷史的終點」認為冷戰結束說明資本主義戰勝了共產主義,不會再有針對重大議題的抗爭或衝突,因此也就不需要軍官或政治家的存在,社會上剩下的是經濟活動,自由民主是社會體制的唯一解答。此後美國外交圈普遍認為唯有自由民主並且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必須自由民主,美國才能繼續強大並且安全;因此美國必須主動積極的參與讓全世界都可以變得自由民主的進程。

冷戰結束後,進入了以美國為世界上唯一超強的「單極時代」,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大且最進步的經濟體,不僅GDP比起最接近的對手多了近60%,科學研究以及科技創新更是全球頂尖,而在布列敦森林會議後,美元也一直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美國的軍事力量在全球都有部署軍隊,軍事支出是全球第一名,超越其後二十名國家軍事支出的總和。簡單來說,美國就是經濟、科技、軍事力量都遠遠超越其他國家的超強,也因此讓美國外交圈覺得他們更有資格也更有責任引領全球自由化、民主化。

為什麼「自由主義霸權」可以在全球推廣?先不管它是不是一個好的策略。作者提供的解答是第三章的「外交共同體」以及第四章的「推銷一套失敗的外交政策」,讀完這兩章之後,可能許多人會發現現在國際關係所謂的「規則」,許多其實就是這套「自由主義霸權」內化後的表象。而最近台海局勢的警張,嚴然成為美國許多政治人物以及智庫、報章雜誌的熱點,也極度符合作者在書中描述。參與者包括政府的正式機構、會員制的組織、智庫、利益團體跟遊說團體、媒體、學術界、(資金)支持的來源;而方法則包括操縱觀念的自由市場、膨脹威脅、跨大益處並且隱瞞成本。讓台海成為制肘中國大陸的一個棋子,符合美國外交共同體的期待,膨脹台海威脅對美國的壞處,而跨大美國介入台海的益處,並且對國內民眾隱瞞需要付出的成本;發生在伊拉克、阿富汗、香港的劇本,似乎如今又有強烈的既視感?

孫子兵法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國際關係中的和縱聯合其實都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 ,而不論何種形式的動用武力都是下下選;但美國近年的外交政策似乎比較常見的手段就是使用粗暴的(經濟或是軍事)制裁方式想讓對方屈服的手段,卻往往得到反效果。



OTORI
10/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