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閱讀《晶片戰爭》一書,書中的開頭就提到了於2022年8月9日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該法案大幅加速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分化,導致外資對中國大陸晶片產業的投資幾乎完全停滯;而在美國,該法案的通過也使得半導體業者紛紛宣布設立新廠的消息激增。這可視為美國通過國內法,憑藉其龐大的市場與技術優勢,結合「長臂管轄」(Long-Arm Jurisdiction)及「微量原則」(De Minimis U.S. Content)作為護欄的經典案例。該法案的實施確實已幾乎徹底改變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格局。這使得OT更想深入閱讀法案全文,而不僅僅是看媒體上的摘要及解析。
所謂的長臂管轄(Long-Arm Jurisdiction)通常指一國在其管轄範圍之外,依據其國內法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行為進行限制或施加影響的能力。對於美國而言,這通常表現為利用美國的法律和經濟優勢,對外國企業或個人進行管轄。例如,在《晶片與科學法案》中,相關規定可能要求任何使用美國技術或設備的公司需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即便這些公司並非位於美國境內。而「微量原則」(De Minimis Rule),具體來說是指如果某一產品包含了少量的美國原產技術或成分,當其比例超過某個最低限額(例如 10% 或 25%)時,即便該產品是在美國境外生產,仍可能受到美國出口管制法的約束。這個限額通常根據出口的最終目的地來調整,例如對於出口至受制裁國家的產品,限制可能更為嚴格。這一規定對全球供應鏈影響深遠,特別是在半導體行業,因為美國技術、軟件和設備在全球半導體製造中占據關鍵地位,即使是含有少量美國技術的產品,也可能因此被禁止出口到某些國家或地區。
美國於2022年8月9日通過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旨在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減少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該法案投入超過520億美元,用於支持美國國內的半導體研究、發展和製造。 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 財政補助:提供390億美元的直接補助和其他獎勵措施,鼓勵企業在美國建立新的晶片製造廠。
- 稅收抵免:提供25%的投資稅收抵免,減輕企業在美國設廠的成本負擔。
- 限制條款:獲得補助的企業在十年內不得在中國大陸或俄羅斯等國家設立高於28奈米製程的新先進半導體工廠,以防止技術外流。
該法案的通過引發了各方反應。支持者認為,這將有助於緩解美國國內的晶片短缺,創造高薪工作,並保障國家安全利益。然而,反對者則擔心,這可能只是圖利晶片生產商,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引發國際間的經濟緊張。
對台灣而言,該法案可能帶來一定的影響。台積電等台灣企業已宣布在美國進行重大投資,例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資超過650億美元,並將獲得法案下最高66億美元的補助。然而,專家認為,台灣的半導體製造生態系統非常先進,具有獨特的優勢,難以在其他地方被取代。因此,該法案不太可能掏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
《晶片與科學法案》反映了美國試圖重振其半導體產業,減少對外依賴,並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的戰略意圖。這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和地緣政治格局都將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