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眾所皆知,是由瑞典化學家阿佛烈.諾貝爾(Alfred Nobel)遺囑於1901年開始每年頒發的5個獎項,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當初創立這些獎項的目的,是因為諾貝爾改良了矽藻土炸藥,使得炸藥更具破壞力,從而在軍火工業獲取大量的財富;但也意味著同時造成更多的人命在暴力中死亡。諾貝爾對此感到痛心,因此立下遺囑:

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成立300周年時,設立了瑞典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而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

前些時間因為在張大春老師的「孫維新談天」的節目中,聽到孫維新老師一小段在談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的小故事,再加上之前看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寫的《快思慢想》,因此心血來潮想整理諾貝爾物理及經濟學獎得主及其在得獎領域的貢獻,上網搜尋後無意間發現原來《科學月刊》有出了這麼一套關於21世紀諾貝爾獎的叢書,收錄物理、化學、生醫及經濟共計四本。算是為自己的匱乏的知識再增加一點刺激。

第一本讀的是《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一開始由莊奕琦老師寫的導讀就寫得很好了,快速的帶讀者掃過2000~2021年這段時間經濟學獎偏好的變化,現代經濟學已經非常講求量化,並且相當入世,包含探討了資訊不對稱、共有的治理、不理性行為的合理解釋、有效的脫貧。本叢書是將《科學月刊》關於諾貝爾獎得主及貢獻的評論文集編輯成書,而非直接去解釋其深奧的研究,並不艱澀難懂,屬於科普叢書。

讀到目前為止,對我刺激特別大的應該是林建甫老師寫的《共整合與拱論預測總體經濟》,為什麼呢?因為裡面提到的數學(實際上文中沒有出現任何數學式),就是OT大學時學過的統計及線性回歸。在2003年,羅伯特.恩格爾(Robert F. Engle)與克萊夫.格攔傑(Clive W.J. Granger)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OT當時為什麼沒有花點心思稍微了解一下他們的作品呢?這兩位共同得獎人發明了處理經濟時間序列統計分析關鍵特性的兩個方法:時變波動性和非平穩性。動差、廻歸、時間序列(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 ARMA)、單根與自積... 以前上課時覺得那麼枯燥無味的數學,現在竟然覺得躍然紙上。年紀不同,果然心境也不同嗎?這章讀著讀著竟然有種令人頭皮發麻、雞皮疙瘩掉滿地的奇妙感覺。

本圖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OTORI
民國111年12月1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