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 「通膨與失業間的干擾因子」

 2022年因為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飽受通貨膨脹之苦,2022年竟然一口氣升息了17碼,企圖壓制通貨膨脹。200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德蒙.費爾普斯,最大的貢獻即在於他對於總體經濟政策在短期與長期效果之間關係的卓越研究。其中討論到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的關係,在14年後是否也可以給政府很好的借鏡?

本篇引用本篇章作者黃朝熙老師的文章:

在1950與1960年代,歐美主流的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率間存在穩定的負向關係,由於英國經濟學家菲力浦(A.W. Phillips)首先觀察到英國1861~1957年的通貨膨脹與失業資料顯示了此負向關係,因此描繪此關係的曲線被稱為菲力浦曲線(Phillips curver)。

1950~1960年代,美國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確實如菲力普曲線描繪的,呈現負向關係。因此,當時主流總體經濟學的想法為,政府總體經濟政策的目的,在於達到菲力浦曲線所描繪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的各組合中最理想的組合。若政府覺得目前的失業率偏高,其可以採用較寬鬆的貨幣來刺激需求,此時失業率會降低,但代價是人們必須忍受高的通貨膨脹率。反之,當政府採用緊縮的貨幣政策來壓低通貨膨脹率時,則會造成產品滯銷與失業率提高。

費爾普斯教授1968年在《政治經濟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所發表的一篇論文<Money Wage Dynamics and Labor Market Equilibrium>,對於上述的想法提出質疑。他在文中建構了一個勞動市場的模型,在模型中,費爾普斯特別考慮了雇主與勞工的通膨預期對勞工薪資的影響,並據此推導出經濟學教科書中所稱的「納入預期的菲力浦曲線」(expectations-augmented Phillips cureve)。

根據費爾普斯的理論,人們對通膨的預期亦會影響實際的通貨膨脹率,因此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並不存在一個穩定的負向關係;只有在預期通膨固定的情況下,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才存在負向的關係。費爾普斯的理論顯示,當通貨膨脹率與預期通貨膨脹率相等時,失業率像一個均衡值,我們稱之為「自然失業率」(natual rate of unemployment)。

根據費爾普斯提出的準則,通貨膨脹率高(低)於預期的通貨膨脹率時,實際的失業率會低(高)於自然失業率。由此可知,當政府突然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提高通貨膨脹率時,因為人們對通貨膨脹率的預期無法及時修正,所以失業率會暫時降低。然而,當人們對通貨膨脹率的預期逐漸調整,待預期等於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時,失業率就會逐漸回升至自然失業率。

由上述的推論顯示,政府運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刺激通膨,雖然可以暫時降低失業率,但長遠來看並無幫助;更甚之,由於人們對通貨膨脹率的預期已升至較高的水準,政府如果想再壓低失業率,則必須將通貨膨脹提升至更高的水準。

總括而言,費爾普斯的理論顯示,政府一昧的利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來追求短期失業率的降低,無異於飲鴆止渴,長遠看來,不但得付出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代價,且對於降低失業率並沒有幫助。

本圖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OTORI
民國111年12月2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