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8日 星期二

2019 世界新聞 Top 20 - 航太與科技

2019年在「航太與科技」的發展有許多重大進展,不過OT只挑選其中幾則跟各位朋友分享,大多還是緊扣著世界局勢的變遷以及環保等議題;像是特斯拉工廠在上海落成,不僅標誌著電動車將以更快的速度普及,也意味在中美貿易磨擦的情境下,中共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如市場準入,雖然牛步卻也緩步前行。

【航太與科技】
7. 觀測黑洞
2019年4月人類第一次取得黑洞的剪影。這個工程困難之處,在於黑洞能夠捕捉一切東西,包括光在內。這次是利用世界克地的天文台望遠鏡組成的陣列望遠鏡,地點從夏威夷到南極,相當於直徑約地球大小,使用短波無線電觀測。這次觀測的目標,是位於5000萬光年外橢圓形星系M87的黑洞。

透過這一次的合作,串連世界各地的天文台,意味著世界天文資源跨國界的無縫整合,獨立於紛擾的政治嚷嚷。


8. Beyond Meat上市
2019年5月份在納斯達克上市的Beyond Meat是一間做純素肉的食品公司,上市首日就上漲163%。這間公司特別之處,在於使用大豆做出的超長纖維,比起傳統用蕈類做成的素肉,口感更貼近於真實的肉類。這也有助於減少人類對於酪農業的依賴,估計溫室氣體排放量可減少90%,能耗降低46%;對水資源短缺的影響可減少99%,對土地利用的影響減少93%。


9. 金星大氣曾經類似地球
根據歐洲行星協會(Europlanet Society)在2019年九月份的一篇研究報告,金星曾經跟地球一樣,在3億年前是可居住的環境,而不是像是我們現在所知的,她純粹只是個過熱的星球。以往人類在探索可居住的星球時,覺得兩個鄰居是最有可能的所在:金星及火星;而金星太熱,火星則太冷。這個研究打破以往的認知,金星是因為氣候變化,導致大量的溫室氣體噴發到大氣,才使得金星表面溫度達到462度攝氏度。這麼說,金星以前曾存在生命嗎?

這個研究其實很殘酷地告訴我們另外一個事實,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任憑溫室氣體無限度的製造,我們將留下一個可能類似金星的地球給我們後代子孫。


本圖取自https://www.dw.com/

10. 737 MAX 停飛
737 MAX的停飛不僅是航太工業的一大事件,同時也影響著國際經貿,波音將近佔有美國0.5% GDP,聘僱近15萬人。飛機製造是屬於世界級的寡頭行業,波音的唯一競爭者是法國的空中巴士。美國總統川普在造訪其他國家時,往往撮合波音的訂單是行程中常見的安排。在2019年連續摔了兩架737 MAX之後,波音終於承認攻角感測器故障或機動特性增強系統設計有問題導致飛機在起飛階段失事。

10月份波音的復飛申請被FAA駁回後,無異給波音再一次重擊。

本圖取自https://www.dw.com/

11. SpaceX的星鏈(Starlink)計劃
鋼鐵人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預計發射40,000顆小型衛星到太空中的近地軌道(約550公里),2019年11月已經先發射了60顆到290公里處。這些小型衛星可以覆蓋在地球上空,作為通訊使用,例如5G通訊。這樣可以讓整個地球都可以沒有死角的覆蓋到。但是這個計劃對於天文學家來說可能會是一場災難,因為在長期觀測天體時,會發現異常的光點像是被汙點曝光的底片般,做出失敗的觀測。

不過這也表示人類進入新的一場資源爭奪戰:從地表進入到太空,因為還沒有清楚的法規規範,所以很野蠻地說,搶占太空資源已經變成先搶先贏佔地為王的遊戲。

本圖取自:https://www.dw.com

12. 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滬
2019年對於Elon Musk來說,應該是橫掃陰霾的一年。只花了9個月就落成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在2019年12月正式計入量產,打破外界傳言特斯拉無法大量量產的懷疑;六個月內由股價最低點215美元,上漲到430元,整整翻了一倍。市值在2020年初站到800億美元,超過GM加上Ford兩間老牌汽車公司的市值。

在上海工廠主要量產的面對大陸客戶的Model 3,將來有望將價格控制在20萬人民幣左右。這不僅將讓電動車更為普及,同時也將讓傳統燃油車廠倍感威脅而加速轉型。上海工廠將來也將面對海外市場。這個消息也是中美貿易摩擦中一個中共開放市場准入的典型標竿。

本圖取自:https://www.dw.com


參考資料:


OTORI
28/01/2020

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

2019 世界新聞 Top 20 - 氣候變遷

新年期間OT整理2019年20大新聞事件,溫故知新。雖然新聞琳瑯滿目,不過依照「氣候變遷」、「航太科技」、「地緣政治」、「經濟貿易」這四個概念,大致還是整理出一些OT覺得可以有更多人一起關心的事件,其中有許多事情也許會持續對我們居住的生活型態、環境、觀念造成深遠的影響。

【氣候變遷】
1. 亞馬遜雨林大火
亞馬遜雨林佔地550萬平方公里,橫越了8個國家:巴西(佔森林60%面積)、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玻利維亞、圭亞那及蘇利南,包括法屬圭亞那。亞馬遜雨林除了多樣性的物種,根據專家計算大約吸收地球25%的二氧化碳,有「地球之肺」的暱稱。每年因為當地農民採用「刀耕火種」的方式開發,所以亞馬遜雨林的火災似乎已成為當地發展不可避免的「惡」;為了對這些開發中國經濟發展時可以避免過度的環境破壞,由巴西政府發起的亞馬遜森林保護基金,以德國為首等西方國家進行捐助,作為補償。

2019年因為巴西政府幾乎放任亞馬遜雨林火災的情況下,導致地球之肺大面積損毀;對此巴西總統博索納洛(Jair Bolsonaro)認為,西方先進國家要求巴西不能因為經濟發展而破壞雨林是「殖民者」思維。雖然OT不同意這個說法,不過開發中國家為求經濟發展而破壞環境似乎在所難免;西方國家因為工業化進程早,所以早已擷取透過環境破壞得到的經濟發展果實。從這個角度來說,確實對於開發中國家並不公平。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如果只是無限度的開採自然資源換得經濟發展,對於同樣生存在這個星球的物種(包含人類)也太不負責任了。



2. 冰島OK冰川葬禮
2019年8月冰島人民為OK冰川進行了喪禮,紀念這條冰川因為氣候變遷而「死亡」。近年來因為地球溫度的升高,導致地球上許多冰川像是OK一樣,每年在不斷的縮小面積範圍。這是地球暖化又一個真實的例子。在瑞士,也已經有500個類似的冰川走入「葬禮」。

本圖取自https://www.dw.com/

3. 美國提議購買格陵蘭
2019年9月左右,有一則關於美國總統想購買格陵蘭島被丹麥拒絕的新聞,大多數的人將此做為笑話來看待,覺得川普是不是傻了?OT覺得這個議題值得關注的理由是,因為氣候變遷造成北極圈的融冰量越來越多,這讓更多的自然資源(如礦產、石油等)以及航道的開發出現了巨大的經濟價值,成為各國競相開發的處女地。而格陵蘭的地理位置便是箇中翹楚。

2019年3月份召開的北極圈理事會,會議中美國副總統潘斯(Michael Richard Pence)的發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當地球還來不及從氣候變遷中修復過來,甚至是當大部分的人還來不及弄清楚氣候變遷到底有甚麼影響的時候,在北極圈的相關利益者們,已經在想著如何分贓這片自然資源,而帶頭的竟然就是西方世界的領袖—美國。

4. 加州野火 2019年10月
每年夏季因為氣候乾燥及熱風會定期的引發野火,零星的火苗有助於植披的重新生長。但是2019年因為氣候變遷導致乾燥及高溫使得野火提前到來,數千人被迫遷離家園。此次野火延燒近兩個月,面積約燒掉一個舊金山城。


5. 澳洲野火
澳洲野火堪稱是2019年最嚴重的森林大火, 發生於2019年11月,延燒近4個月,燒掉約1.5個台灣大小的面積。2020年一月澳洲政府終於盼到第一場雨,遏止了火勢的繼續發展。

澳洲是依賴自然資源出口的國家,因此要承認氣候變遷這個事實等於是承認澳洲政府開始要訂定相關法規限制相關產業。但是因為大火延燒得太嚴重,霧霾連周邊紐西蘭都受影響,甚至串到對流層開始環繞地球;最後澳洲總理史考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也不得不承認氣候變遷這個事實。

本圖取自:https://www.dw.com

6. 威尼斯水災 2019年11月
威尼斯這個水上之都,在2019年發生了50年來最嚴重的水災。隨著地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不對的上升,大多數的專家相信威尼斯的水災會一年比一年嚴重。

本圖取自:https://www.dw.com


氣候變遷是個正在發生的事實,我們到底想留下怎樣的地球給我們的孩子居住?減碳、減少製造垃圾、過個Simple Life,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舉手之勞做的事情。

參考資料:

OTORI
27/01/2020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Elnath -「勇敢貼紙」

即將結束的2019,今年在寫文章上面還是很不認真,也表示自我學習不夠扎實吧? :)

今年最後一篇文章,還是最想寫寫親子關係;這故事的主角是齋藤先生。


齋藤先生在科技業工作,雖說是科技業,但因為是以技術服務為導向的工作性質,他常常需要出差。每次出差的時間,比起長駐大陸或是其他國家地區的「台幹」相形之下,多數都是三個月起跳,而他每次大約一到兩周的時間算是很短了;但是比起一般人來說,一到兩周是一個長得足夠令獨自帶著孩子的妻子感到疲憊的時間。

對於這種妻子需要獨立處理家庭大小事的情況,在台灣常常被媽媽們戲稱為「偽單親」生活;而齋藤先生便是這種例子的典型。身為家中唯一的男人,因為長時間不在家,他常常為此對妻子及女兒感到愧疚;但是有些路一但自己做了選擇,過了一個時間點,就再也沒有回頭的餘地,只能堅強的走到終點。

多年前他選擇進入N公司,當時公司不到40人,如今已是200人的公司;很快的他身為股東之一,相信這間公司總有一天會成功,因此付出了許多時間與精力,特別是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身為「偽單親」的父親,最擔心的就是孩子跟自己不親;事實上,他曾經有這種強烈的感覺,懷疑是不是孩子真的跟自己不親?但每次結束差旅後回到家裡,孩子報以天真的微笑,總是適切的消除他心裡的疑惑。

不出差的時間,公司給予上班時間很高的彈性;如果孩子需要校外教學、看醫生、提早接送,齋藤先生總是親力親為。而週末,考慮妻子需要休息,總是很樂意的帶孩子去戶外玩;事實上這種親子關係上的彌補是絕對必要的!孩子願意跟父親玩,玩累了挨著父親的胸膛睡著;或是一直玩不想走,總讓父親很傷腦筋;或是肚子餓了要找個地方張羅吃飯的所在... ... 這些都是親子間必要的互動,齋藤先生甘之如飴。

孩子兩歲那年的端午節,突然得了川崎氏症,住院好多天,好不容易脫離險境;雖然康復,但是醫院交代必須每年定期追蹤。今年趁著打流感疫苗的期間,獨自帶著孩子回診。

孩子現在三歲了,知道打針會痛,回診完之後就嚷嚷著想回家,不想打疫苗。齋藤先生哄著孩子說:「打完勇敢(流感)疫苗爸爸買鮮奶給妳喝,好嗎?」孩子勉強點點頭進到了注射室。想到去年才兩歲的女兒本來也是哭著不想打疫苗,但是看到前面打針的小哥哥哭得很厲害,突然自己就不哭了,打針也沒哭,說自己「打針也不怕痛,和前面的哥哥不同,不怕打針喔!」逗得齋藤先生哭笑不得。

才一眨眼的工夫,又回到同一間注射室,這次孩子打針時沒哭,反而是在打完針之後才哭。護士還是誇獎這孩子很勇敢,給了一張貼紙;她一邊哭一邊接過貼紙,又緊緊抱著齋藤先生啜泣起來。齋藤先生輕輕拍著女兒,說:「妳很棒喔!這是護士阿姨給妳的勇敢貼紙,表示妳很勇敢喔!」買到鮮奶後,也真的不哭了。

隔天起床,女兒還惦記著勇敢貼紙,放進包包去了幼兒園,說要跟好朋友說她已經打完勇敢疫苗了,拿到了勇敢貼紙。

對齋藤先生來說,他相信帶著正能量前進,自然也會得到正能量的反饋。他相信自己在家庭關係做得不好,所以他一有機會就是彌補;不是用金錢買玩具,而是真心用時間及精力陪伴。新曆年前的晚餐,他跟往常依樣下廚了一番。看著妻子及女兒熱熱鬧鬧吃著晚餐,是他心中最美的畫面。

新的一年,用這個故事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同時,分享「夜空中最亮的星」這首溫暖的歌曲,Happy New Year!


P.S. 勇敢疫苗:原本應該是「流感疫苗」,因為孩子誤以為(或發音不標準)變成是「勇敢疫苗」,打針時要很勇敢,相當可愛。

OTORI
12/31/2019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足跡地圖

「Fog of World」在2018年朋友介紹這款APP後,終於滿足每次出差都要記錄足跡的小確幸。安裝於iPhone上面,即便在中國大陸也是通行無阻。今年冬天趁著在長春的空檔到哈爾濱走了一趟,總算是去過真正的「東北」了!



從路線的密集度,很明顯長三角(長江三角洲)、珠三角(珠江三角洲)、京津冀、東三省,光是這兩年就累積了不少里程;不過Level 329也說明犧牲了多少跟家人相處的時間了... 。雖說今年大陸車市慘淡,但公司業績還算是平穩的成長,拓增了許多直接打入OEM的通道;除了得力於產品之外,服務做得到位還是重要的。

期待2020年可以去多一點機會去拜訪大陸以外的客戶,許一個逆勢高飛吧!

 松花江冰封

OTORI
12/29/2019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不對稱陷阱》談「切膚之痛」

「不對稱陷阱」(SKIN IN THE GAME)一書作者為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他所寫的「不確定(Incerto)系列」書籍,已經以三十六種語言出版,包括《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與《反脆弱》(Antifragile)。本書則大膽挑戰作者長久以來,對於風險與報酬、政治與宗教、財務與個人責任的許多信念。


會開始閱讀本書是因為先前在News98廣播電台聽到陳鳳馨在「財經起床號」中介紹本書。這本書確實如節目裡面所說,不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書;從一開始看長達88頁的序言,讀者可以很快明白這不是一本在談金融市場的書,反而是在談作者他對於切膚之痛(Skin in the game)這件事情的深刻體悟,而把這樣的體悟套用在許多場合中。

作者所謂的「切膚之痛」是甚麼?作者引用希臘人「痛苦中學習」的格言:「透過痛苦,引導你的學習」。意思是如果沒有透過實證,並且在採取行動後自己不用承擔後果,那麼這個成功果實就不應該是這個人去得到它.反過來說,一個人做任何一個決定,都是別人在承擔採取行動後的後果,那麼這個人就不應該採取行動。但是事實卻是,這樣的狀況在現實生活中卻是比比皆是(這就是所謂的「不對稱」),例如「干預推手」。干預推手是指在美國政府有一群決策者,對於「獨裁政權國家」等從內部推動其政權的更替,造成這個國家進入民主化進程。雖然是打著民主自由的響亮旗號,但其實這群人可能從來沒到過這個國家,也從來沒有在這個國家生活過,只是根據報告及資料,就在冷氣房中用鍵盤決定採取「干預」這個行動;而如果政權更替的結果是失敗的,這些干預推手是不用為這個行動承擔後果的。

更鮮明的例子,當然還有2008年金融海嘯前幾年,諸多的銀行家、風險轉移高手使用在理論之外無法運作的學術界風險模式(因為學者在實務上對風險一無所知),而能從被隱藏的某一類爆炸性風險中安穩地賺錢,然後在爆炸之後,以遭遇不確定性為由,並把過去的收入牢牢放進口袋。

以下OT節錄作者在第一部結尾附錄的「社會的不對稱」表。



你覺得自己是哪種人呢?OT原本以為自己是介於「別人的切膚之通」跟「切膚之痛」之間,但是現在大約已經往介於在「沒有切膚之痛」跟「切膚之痛」之間墮落了吧? 😄


OTORI
10/12/2019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書摘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這本書2014年由天下文化翻譯出版。本書的兩位作者是Erik Brynjolfsson以及Andrew McAfee。Erik Brynjolfsson是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任MIT數位商業中心主任、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長期關注資訊科技的經濟影響力。著有《與機器競賽》(Race Against the Machine)。Andrew McAfee為MIT數位商業中心副主任,跨產業及學術的知名講者,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商學院,論述常見於《哈佛商業評論》、《經濟學人》、《富比士》、《華爾街日報》。著有《企業 2.0》(Enterprise 2.0)、《與機器競賽》。


本書目錄如下:
第1章    歷史轉折點
第2章    科技的大躍進
第3章    指數成長的大驚奇
第4章    數位化的資訊大爆炸
第5章    重組式創新的豐沛動能
第6章    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
第7章    成長的終結,還是延遲的豐收?
第8章    GDP無法衡量的事
第9章    貧富落差
第10章    贏家全拿的時代
第11章    豐酬與不均
第12章    人機合作共贏
第13章    政策建議
第14章    長期建議
第15章    科技與未來

第1章到第6章兩位作者先說明人工智慧的近年來飛速的突破,並且已經逐漸有例如自動駕駛等新科技應用於市面上。這是人類生產力繼工業革命以來在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而這樣的突破還有可能持續引發哪些產業的生產力革命呢?

OT覺得本書最可讀之處,除了作者對於人工智慧將如何應用於新興科技的觀察外,對於如何改變產業並造成貧富差距的問題,更是有著深刻的探討(第7章~第11章)。兩位作者試圖回答為什麼美國的經濟持續在成長,但是實質人均所得卻是下降的?而為什麼財富愈來越容易集中在「超級巨星」上?而這樣的觀察,OT覺得是一體適用的世界趨勢。

在第12章到第15章,作者試圖提供一個架構性的解答,解決因為生產力的快度提升,導致平復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解方。

OT節錄第11章「豐酬與不均」內容跟各位網友分享:
我們在過去四章看到了第二次機器時代隱含的弔詭。GDP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創新的速度也前所未見,然而人們對孩子未來生活水準的預期,卻越來越悲觀。美國《富比士》雜誌富豪榜上的億萬富翁,身家總和達到2000年的五倍多,然而同一時間,美國中位數家庭所得卻走下坡。

這類經濟統計數字正凸顯了第二次機器時代「報酬豐盛」與「分配不均」的二元特性。經濟學家兼預算與政策優先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賈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讓我們注意到生產力和就業狀況脫鉤的現象... 雖然在二次大戰後的大多數時期,這兩個重要經濟統計數字一直相互呼應,到了1990年代末期,卻開始分道揚鑣。美國的生產力持續向上攀升,就業情況卻日益低迷。今天,美國的就業人口率跌到谷底,至少是二十年來最低,中位數實質所得也低於1990年代的水準。但同時,美國的GDP、企業投資及稅後盈餘卻和生產力同時衝上歷史新高。

在矽谷這樣的地方或在MIT這類研究型大學裡,快速創新已是常態。新創公司蓬勃發展,不斷打造出新的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研究實驗室也辛苦開發出更多驚人的新科技,我們在前面幾章已經看到許多例子。但同時,愈來愈多美國人面臨財務困境:學生辛苦背負龐大學貸,社會新鮮人找不到工作,數百萬人民為了維持生活水準,不得不舉債度日。

本書所描述的狀況,似乎除了在美國外,在世界各先進國家(包括台灣),似乎也相當類似。



OTORI
10/7/2019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誰偷走美國中產家庭的財富?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這本書2014年由天下文化翻譯出版。本書的兩位作者是Erik Brynjolfsson以及Andrew McAfee。Erik Brynjolfsson是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任MIT數位商業中心主任、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長期關注資訊科技的經濟影響力。著有《與機器競賽》(Race Against the Machine)。Andrew McAfee為MIT數位商業中心副主任,跨產業及學術的知名講者,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商學院,論述常見於《哈佛商業評論》、《經濟學人》、《富比士》、《華爾街日報》。著有《企業 2.0》(Enterprise 2.0)、《與機器競賽》。

美國總統川普從2016年開始參與總統競選以來,關於經濟的主要論述圍繞在美國人的財富是如何被中國人搶走的,事實真的(只)是如此嗎?「第二次機器時代」從科技發展的觀點提供不同的看法,第八章的「GDP無法衡量的事」以及第九章「貧富落差」,深刻的說明因為科技的發展,哪些產業被淘汰、哪些產業被新創,而財富又是如何轉移。

OT節錄第九章「貧富落差」的一段文章跟各位網友分享這個深刻的改變:

我們不妨先從中位數所得談起,也就是在所得分布曲線裡位於第50個百分位數的收入。1999年,美國家庭(經通膨調整後的)實質所得中位數為54,932美元,達到歷年來的高峰,後來就開始下滑。到2011年,即使美國GDP創歷史新高,家戶所得的中位數卻只有50,054美元,比高峰時下滑近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美國或其他已開發國家,非技術性勞工的工資都持續下滑。

2012年,美國所得總額一半以上來自收入最高的10%美國人,這是從經濟大蕭條前以來從未見過的現象。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前1%收入最高的美國人,賺的錢占美國所得總額的22%,比1980年代初期的占比增加一倍多。所得排名前萬分之一的美國人,也就是年收入超過1,100萬美元的數千人,他們的所得占美國所得總額的5.5%,而且2011年到2012年的上升幅度超越了1927-28年以來的任何一年。

...

不只財富分配不均,所得分配也有所轉變。1979年到2007年間,美國最頂端的1%高所得者,收入增加278%,相較之下,中等所得者只增加了35%的收入。從2002年到2007年,美國有65%的收入落入前1%的高所得者手中。根據《富比士》雜誌(Forbes)的報導,2013年,美國最有錢的四百個富翁財富總和創歷史新高,淨值達兩兆美元,是2003年的兩倍多。

簡言之,從1979年以來,美國人的所得中位數就沒怎麼增加,而且在1999年之後還實質下滑。但原因並不是美國人總收入或生產力都成長停滯,我們在第七章曾經指出,美國的GDP和生產力始終快速成長。這個現象其實反映了重要的財富重分配趨勢;誰將從這股成長趨勢中得利?誰會成為輸家?

“There’s class warfare, all right,” Mr. Buffett said, “but it’s my class, the rich class, that’s making war, and we’re winning.” 2006年美國首富華倫巴菲特對紐約時報說的這番話(原文刊載於https://www.nytimes.com/2006/11/26/business/yourmoney/26every.html),更是畫龍點睛的道出本書兩位作者的觀察,而看起來他們還會持續贏下去!



OTORI
10/4/2019

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此生不復相見也是種祝福

康健雜誌250期的封面故事是「婚姻,世界上最難的功課」。剛好在回看News98電台的節目時,聽到主持人陳鳳馨跟康健雜誌總編輯鄭桂芬的訪談;裡面說道大部分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幸福夫妻們,其實跟我們都一樣,每天都會為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產生摩擦,其中「婚姻大部分的時間其實是用在拯救婚姻,跟我們一般人一樣」的這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現在的台灣,根據雜誌報導,結婚率下降的情況下,離婚率卻不減反增。在我們父母那一代,離婚不是選項;但是到了我們這一代,男女對於婚姻的理解不同,很容易就走到離婚一途。能夠做到「散買賣不散交情」的怨偶們更是少之又少。

前一段時間跟幾位哥們一起吃飯,當然男人們在一起難免喝上幾杯。其中一位朋友可能多喝了,情緒上來,開始在談論十年前離婚的事情,說自己跟前妻還有孩子都十年沒見上面了,前妻一直在躲他,換了手機號碼、地址,孩子都見不到;他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前妻這麼恨他?

OT想到一個故事:在海邊,躺著一具野狗的屍體,曝曬多日無人聞問;許多路人經過,紛紛掩鼻而去。後來一位獵人經過,脫下上身上的外衣,蓋在屍體上面,便離去了;接著又來了一位書生,誦了一段經,為野狗超渡後也離開了。不久之後,經過了一位漁夫,他把野狗埋葬了。

一天,書生遇上了位美麗女子,兩人結了婚並且恩恩愛愛,後來這位女子為書生生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娃。說也奇怪,就在孩子出生後沒多久,女子消失不見了。書生傷心欲絕,找了位得道高僧希望能為他解惑。和尚看了看書生,道了聲佛號「阿彌陀佛」,便娓娓道來女子前世便是當年那條曝屍多日的野狗,她為了報恩而出現在書生的生命中;因為緣分不夠最終只能短暫相遇,而她必須去找到她生命中最終的歸宿... 漁夫。書生聽完,大哭... OT那位朋友也是。

但有時世事如此,善緣惡緣都是緣。看著他一路從婚姻問題爆發到小倆口分開,處理的實在不是很好;雖然那位老哥稱不上是甚麼壞人,但是有些傷痕一旦留下烙印,關係就再也難以復返了吧?儘管能感受得到他的懊悔,但事實是十年前的當下並沒有能處理好的課題,留在十年後要處理好根本絕無可能。OT最終實在不得勸勸這位老哥好好過日子,對誰都好。

想想這麼多的社會新聞裡面常看到所謂的恐怖情人,在分手後還糾纏不休,而越是沒有結果反而衝突越大。不覺得如果勉強只會帶來更多的不幸,此生不復相見不也是種祝福?




OTORI
9/30/2019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白銀帝國—從唐帝國到明清盛世,貨幣如何影響中國的興衰》書摘

《白銀帝國》個人覺得寫得很精采,也是相當硬的一本書。本書作者往往引經據典,考究相當嚴謹,幾乎每頁都列出的自己的參考文獻。如果喜歡在閱讀一本書之後還可以有更多相關主題延伸越閱讀的朋友,這本書應該相當不錯。

自讀過《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之後,透過本書這是OT第二次看到「大分流」這個名詞,似乎以前學生時期讀的歷史課本並沒有這種說法?查了一下Wiki,大分流(英文:Great Divergence)是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慕蘭提出的一个歷史名词,指的是西方世界在19世纪克服了增長限制而超越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的一段歷史時間。為什麼會出現大分流的時期?則成為許多談論中國近代金融史一定會去碰觸到的話題。

在前一本OT介紹的書籍「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裡面,對於大分流時代的理解,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說明英格蘭銀行的誕生與同時在明朝萬曆年間,兩者在金融制度上的演進有何不同?是怎樣的推力讓英格蘭銀行成為現代銀行的重要旗手,並幫助英國政府推動了許多現代化的重要改革,包括資本主義的成形、軍事力量的提升、近代民主制度的成形、人文思想的提升(但作者特別強調不包括工業革命)。而明朝及清朝又受到白銀怎樣的影響,因為世界的銀荒導致國內購買力衰減,民不聊生;又同時因為白銀不斷的從世界流向清朝,進而英屬東印度公司為了貿易平衡而發動了鴉片戰爭,從此成為列強的禁臠,國力一蹶不振直到民國。

《白銀帝國》的作者,則是透過不同的史觀,說明每個朝代都有期背後貨幣運作的邏輯,跟政府財政稅收的制度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宋朝的紙鈔實驗「交子」、「會子」,跨越元朝直到明朝宣布失敗,從此白銀勝出。全世界又因為購買來自中國的茶葉、絹、絲綢、瓷器而讓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有學者考究當時的中國,可能就是世界白銀流向的終點。白銀的勝出,使得明朝及清朝很長的一段時間不再思考便利的紙鈔,而這樣的貨幣邏輯從此錯過建構現代金融環境的良機。

OT節錄本書的其中一篇「明朝的『李約瑟之謎』」跟各位網友分享:
白銀浸淫之下的中國明末,經濟高度商業化,全球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為何未能產生資本主義?這是歷史的天問,卻對後人充滿誘惑,相關研究層出不窮,其中最為著名的提問者有兩位。

首先是著名的社會學大師馬克思.韋伯,他曾經提出疑問:工業革命為何沒有首先發生在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中國?這也就是傳說中的韋伯疑問。隨後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在研究中國的科技發明之際,也萌生了著名的李約瑟之謎:中國發明在古代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但為何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OTORI
9/29/2019

2019年9月1日 星期日

宋朝國力概述

本章節擷取自《白銀帝國-從唐帝國到明清盛世,貨幣如何影響中國的興衰》,作者為徐瑾。徐瑾是經濟學者,現為英國《金融時報》旗下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首席財經評論員,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上海公共政策研究會理事。

本書在說明中國近代的貨幣演變,其中關於宋朝一章節讓OT讀起來覺得興味十足。主要原因是宋朝常常在學生時代的歷史教課書中被形容是個孱弱的朝代,雖然文化程度很高,卻總是受到外族的侵略。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考證發現,宋朝不僅是文化程度高,經濟更是超越漢唐的空前繁榮;軍力雖然不足以跟遼、金、蒙古等征戰歐亞的國際級軍事強權匹敵,但卻也周旋了數百年之久。透過作者徐瑾的筆下,OT節錄其中一小段落,跟大家分享宋朝的故事。



宋被認為是世界最早的海上帝國,商業革命、交通革命、農業革命、都市革命共同構成了其輝煌的文明,人口和人均收入急遽增加,宋徽宗時期人口即多達一億,是漢唐兩倍有餘。宋朝的城市結構也逐步打破了商業和居住區的界限,從唐代的「坊市封閉」走向「坊市合一」,夜市禁令被取消,導致了城市生活的急遽繁榮與空前自由。宋朝的經濟繁榮不僅超過慣常認為盛世的唐朝,甚至可能是中國歷史上人均收入超過歐洲的稀少時間窗口。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商稅和田稅截然分離,發展出完整意義上的商稅制度,這也意味著抑商政策開始向征商政策轉化,商稅的徵收也更加程序化。

宋代的繁榮程度或許是中華帝國曾經的頂點。北宋年間貿易繁榮已經達到驚人的程度,隨著造船等技術發展,開始於漢代從港口銜接中國與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公認在宋達到頂峰。宋與數十個國家開展貿易,廣州、泉州、寧波等港口當年的貿易繁榮讓後人難以想像。此外,更不用說宋、遼、金與西夏且戰且和數百年間連綿不絕的邊境貿易,除了官方在接界地點設置的互市貿易外,還有各類民間交易以及走私。這些交易規模驚人,僅僅以當時交易比較普遍的商品羊為例,宋代皇帝御廚用羊每年就高達數萬口,而宋朝方面公私每年用於從河邊買入契丹羊的費用為四十餘萬緡(Min)。

宋代財稅中與商業有關的稅種也空前豐富。宋之前對於商業更多是管理而不是稅收,唐朝雖也盡力徵收商業稅,但不成體系,而宋代則將各種商業稅收制度化。北宋時期的稅率保守估計已經達到10%。重視商業與文官體系發達使得宋的文明程度空前進化,在國家主義和私有經濟這兩個領域獲得平衡與發展,對外奉行防禦性政策,但在經濟領域中的商業方面則比較激進,尤其在四川、福建、江浙等地—其中紙幣的誕生,可以被認為中國文明競賽中領先西方的頂峰的產物與象徵。

與此同時,宋代對於富人的態度也相當寬容,比起今天的「仇富論」,簡直堪稱「親富論」。除了天子,當時士大夫對於富人也相當寬容與肯定,比如北宋蘇轍即表示富人出現是情理之間,貧富相安是安定根本。更進一步南宋葉適已經認識到有產階層對於社會穩定的作用,指出富人適維繫社會上下階層的樞紐,甚至批評希望以打擊富人來救助貧人的想法雖然善良卻不應實行。

歷史充滿文明殞落的悲劇,而史書總是難免成王敗寇的邏輯。宋朝最被詬病的是軍力,但其實如果宋朝軍事真的那麼孱弱,為何能夠在五代十國亂局中崛起,為何能夠與遼、金與蒙古這樣的世界即軍事強國對峙數百年?宋朝從開國到滅亡,數百年間不是處於戰爭狀態就是處於備戰狀態,不得不長期奉行「守內虛外」的政策理念,為國內發展爭取時間。實際上,宋朝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其常規軍數量最高達一百二十萬人,超過很多朝代,軍事開支需求龐大。以後勤為例,宋代的倉場庫務在各地都有設置,不僅需要儲存糧食與器械等軍需,此外主管官員也需要費心經營以提供利潤,鹽、茶、酒等貿易即其徵稅均獲得充分發展。能夠支撐這一龐大軍事開支的帝國,離不開其制度管理與經濟實力,經濟思維滲透到宋朝的日常系統,紙幣也誕生於這種競爭之中。


OTORI
9/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