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文章是寫出來的

儘管有ChatGPT的輔助,要寫好一篇文章還是需要花一些時間。原本的計畫是一個月至少要產出四篇文章,平均一周一篇,一年才可以達到接近50篇的量。去年寫的比較勤,主要也是看得報告比較多,不過今年進入五月後似乎就沒這樣的能力了,事實上連每年都會寫的「十大新聞事件」今年也還沒開始起筆寫。

有時候別給自己太多藉口,忙碌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文章是寫出來的,而閱讀及認真生活是寫作的泉源。

鳳凰涅槃


民國113年7月17日
OTORI Z.

IEA World Energy Investment 2024 報告閱讀 - 概述和主要發現(Overview and keyfindings)

本年度的《世界能源投資》報告全面更新了2023年的投資情況,並初步了解了2024年出現的投資趨勢。該報告為跟踪能源部門資金流動提供了全球基準,並審視了投資者如何評估燃料和電力供應、關鍵礦物、效率、研發以及能源金融等各個領域的風險和機遇。

IEA World Energy Investment 2024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出處。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讀《21世紀諾貝爾經濟學獎》- 關於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政策時效不一致性的影響》的延伸閱讀

200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愛德華·C·普列斯卡(Edward C. Prescott)和芬恩·E·基德蘭(Finn E. Kydland)以表彰兩位作者對經濟動態學的貢獻,特別是關於時間一致性政策的設計以及經濟周期理論的驅動因素。他們的研究強調了政策制定中的時間一致性問題以及經濟決策如何影響宏觀經濟變量隨時間變化的行為。普列斯卡和基德蘭的工作在宏觀經濟學領域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對後續的經濟政策制定和經濟學理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讀《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 — 「歐洲的分裂」(中)

 《夢遊者》一書說實在的很不好啃,一邊閱讀還要一邊複習歐洲複雜的歷史,並且在這樣歷史包袱下,英、法、俄、德、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政治制度對其合縱連橫策略的深遠影響,OT記得東海大學的陳永峰老師常說看事情要有「歷史感」以及「平衡感」,歐洲大陸的外交政策就是在這樣複雜的歷史以及各種平衡的考量下慢慢孕育出來,一直深刻地影響到今日的歐洲大陸。承上一篇,OT跳出本書的內容特地補了英、法、俄、德的歷史以及政治體制,本篇先回歸本書的內容,對於第3章《由多極到兩極,歐洲在一八八七至一九零七年》以及第4章《歐洲在外交政策的多種聲音》。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

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Carrier Drift and Carrier Diffusion in Semiconductors

In semiconductor physics, carrier drift and carrier diffusion are two fundamental mechanisms for charge carrier movement within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Understanding these mechanisms is crucial for designing and optimiz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is article is not only for my own learning purposes but also welcome to be reposted with the original URL cited.

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讀《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 — 「歐洲的分裂」(上)

本書的第二部「分裂的歐洲」,作者梳理了複雜的歐洲情勢,主要以俄、德、法、英為主軸,論述了其君主體制對外交政策的影響、複雜的聯盟關係、利益的衝突,資訊量相當厚重。OT在閱讀本書時,發現裡面有許多需要先備的知識,這是作者在書中沒有提及的。所以這第二部分的讀後心得,OT會分成兩個篇幅來寫,本篇OT先整理時序在本書之前,俄、德、法、英政治制度的演進,以及帝國的崛起,這樣更能理解其複雜的關係。裡面OT意外也不是很意外的地方是,俄、德、法、英當時一個很大的利益衝突的地方,是時值清末的中國;雖然不能說在中國的利益是促成一戰的主因,但也因為當時這些帝國為了瓜分在孱弱的中國,造成其合縱連橫的錯綜複雜。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本篇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連結。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LiDAR vs. 4D Image Radar Technology: Visions of Future Driving

Elon Musk and Tesla have been known for their strong stance on relying primarily on visual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power their Autopilot and Full Self-Driving (FSD) technologies, dismissing the need for LiDAR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and, to some extent, radar. Musk has argued that achieving true autonomy requires a vision-based system that closely mimics human perception, which is why Tesla has invested heavily in advanced 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to interpret the vehicle's environment directly from visual inputs.

The announcement in 2023 of Tesla incorporating a 4D image radar into their system marked a significant shift in their approach. This move suggests a recognition of the complementary benefits radar technology can bring to enhancing the robustness and reliability of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s, especially in challenging visibility conditions where optical systems might struggle, such as fog, heavy rain, or direct sunlight interference.

Why Tesla use 4D image radar and what is its advantage?  In this article, 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LiDAR and 4D image radar, delving into the heart of Tesla's strategic redirection and shining a light on the meri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This article is welcome to be reprinted with the original URL cited.)

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讀《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 — 「通往塞拉耶佛事件之路」

在《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的第一部「通往塞拉耶佛事件之路」中,克里斯多福·克拉克教授精細描繪了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關鍵事件——奧匈帝國王儲法蘭茲·斐迪南(Erzherzog Franz Ferdinand von Österreich-Este)及其妻子蘇菲亞在塞拉耶佛遇刺的背景。克拉克透過深入探討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國內外政治情勢,闡明了這一事件背後複雜的歷史脈絡。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使用,也歡迎轉載並註明原文連結。

2024年3月2日 星期六

2024年IMF世界經濟展望

本篇文章全文翻譯自IMF於2024年一月份對於全球2024年的經濟展望。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也歡迎有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連結。


通脹緩和與穩定增長為軟著陸開啟道路

  • 全球增長在2024年預計為3.1%,2025年為3.2%,2024年的預測比2023年10月世界經濟展望(WEO)高出0.2個百分點,這得益於美國和幾個大型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超出預期的韌性,以及中國大陸的財政支持。然而,2024至2025年的預測仍低於2000至2019年的歷史平均值3.8%,這是因為中央銀行政策利率為對抗通脹而處於高位,財政支持的撤銷在高債務壓力下對經濟活動造成影響,以及基礎生產力增長低迷。在供應面問題解除和貨幣政策限制的背景下,大多數地區的通脹下降速度超出預期。全球總體通脹預計將在2024年降至5.8%,2025年降至4.4%,2025年的預測已向下修正。
  • 隨著通脹放緩和經濟增長穩定,硬著陸的可能性已經減少,全球增長風險大致平衡。在樂觀方面,通脹下降速度加快可能導致金融條件進一步放鬆。比預測中假設的更寬鬆的財政政策可能意味著暫時的增長提高,但也冒著後期調整成本更高的風險。更強的結構性改革動能可能會增強生產力並帶來積極的跨境溢出效應。在不利方面,來自地緣政治衝擊的新商品價格飆升——包括紅海持續的攻擊——和供應中斷或更持久的基礎通脹可能會延長貨幣緊縮條件。中國大陸房地產行業的問題加深或在其他地方,轉向稅收增加和削減開支的混亂做法也可能導致增長失望。
  • 政策制定者的近期挑戰是成功管理通脹降至目標的最後下降階段,根據基礎通脹動態調整貨幣政策,並在工資和價格壓力明顯緩解的情況下,調整為較不限制性的立場。同時,在許多情況下,隨著通脹下降和經濟更能吸收財政緊縮的影響,重新關注財政整頓以重建預算能力,以應對未來衝擊,增加新的支出優先順序的收入,並遏制公共債務的上升是需要的。有針對性且順序安排妥當的結構性改革將強化生產力增長和債務可持續性,並加速朝向更高收入水平的融合。需要更有效的多邊協調來解決債務問題,避免債務困境並為必要的投資創造空間,以及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

讀《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 — 序言

近年來,全球各地爆發了一系列反全球化和反自由貿易的潮流。這些現象,遠因是2008年美國的金融海嘯,進而引爆非洲、中東等顏色革命引發的難民危機,再到2016年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到COVID-19疫情的全球蔓延,似乎在表面上毫無關聯,實則共同作為這一時期的催化劑。

這些事件不僅揭示了歐洲國家在面對人道主義挑戰時的掙扎和矛盾,儘管歐洲各國努力想扮演好人道主義的偽善者,卻苦於國內政治各種壓力終於毫不掩飾地力阻難民於境外;而2016年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將美國國內保護主義的火種點燃。COVID-19疫情更讓各國無不以國安為由思考如果將國際貿易的「長鏈」短鍊化,發展關鍵技術(如半導體);這些事件在這段時期內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這讓人不免回想到一個世紀前的歐洲,當時的歐洲大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仍然保持著一種表面上的和平與安寧,但其實各國高漲的民族主義及高關稅的保護主義,早就埋下了導火線;這讓人不禁問導致了這場毀滅性的戰爭的情境,是否又將捲土重來?而起始於2021年的俄烏戰爭,讓這樣的懷疑更加令人迫切。

正是這樣的問題促使OT閱讀了《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邁向戰爭之路》。該書由英國劍橋大學的歐洲現代史教授克里斯多福·克拉克撰寫,於2015年由時報文化出版中文版。克拉克教授不僅是一位享譽國際的歷史學家,也是澳洲人文學院的院士。他的著作因深入剖析德國歷史而聞名,並因此在2007年獲得了英國歷史學界的高度認可——沃爾夫森歷史獎,同時也被德國政府授予了十字勳章。通過克拉克的洞察,OT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歐洲,以及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複雜因素。

圖片來源:時報悅讀網

本篇文章不僅供OT自我學習,歡迎各位朋友轉載並註明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