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足跡地圖

「Fog of World」在2018年朋友介紹這款APP後,終於滿足每次出差都要記錄足跡的小確幸。安裝於iPhone上面,即便在中國大陸也是通行無阻。今年冬天趁著在長春的空檔到哈爾濱走了一趟,總算是去過真正的「東北」了!



從路線的密集度,很明顯長三角(長江三角洲)、珠三角(珠江三角洲)、京津冀、東三省,光是這兩年就累積了不少里程;不過Level 329也說明犧牲了多少跟家人相處的時間了... 。雖說今年大陸車市慘淡,但公司業績還算是平穩的成長,拓增了許多直接打入OEM的通道;除了得力於產品之外,服務做得到位還是重要的。

期待2020年可以去多一點機會去拜訪大陸以外的客戶,許一個逆勢高飛吧!

 松花江冰封

OTORI
12/29/2019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不對稱陷阱》談「切膚之痛」

「不對稱陷阱」(SKIN IN THE GAME)一書作者為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他所寫的「不確定(Incerto)系列」書籍,已經以三十六種語言出版,包括《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與《反脆弱》(Antifragile)。本書則大膽挑戰作者長久以來,對於風險與報酬、政治與宗教、財務與個人責任的許多信念。


會開始閱讀本書是因為先前在News98廣播電台聽到陳鳳馨在「財經起床號」中介紹本書。這本書確實如節目裡面所說,不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書;從一開始看長達88頁的序言,讀者可以很快明白這不是一本在談金融市場的書,反而是在談作者他對於切膚之痛(Skin in the game)這件事情的深刻體悟,而把這樣的體悟套用在許多場合中。

作者所謂的「切膚之痛」是甚麼?作者引用希臘人「痛苦中學習」的格言:「透過痛苦,引導你的學習」。意思是如果沒有透過實證,並且在採取行動後自己不用承擔後果,那麼這個成功果實就不應該是這個人去得到它.反過來說,一個人做任何一個決定,都是別人在承擔採取行動後的後果,那麼這個人就不應該採取行動。但是事實卻是,這樣的狀況在現實生活中卻是比比皆是(這就是所謂的「不對稱」),例如「干預推手」。干預推手是指在美國政府有一群決策者,對於「獨裁政權國家」等從內部推動其政權的更替,造成這個國家進入民主化進程。雖然是打著民主自由的響亮旗號,但其實這群人可能從來沒到過這個國家,也從來沒有在這個國家生活過,只是根據報告及資料,就在冷氣房中用鍵盤決定採取「干預」這個行動;而如果政權更替的結果是失敗的,這些干預推手是不用為這個行動承擔後果的。

更鮮明的例子,當然還有2008年金融海嘯前幾年,諸多的銀行家、風險轉移高手使用在理論之外無法運作的學術界風險模式(因為學者在實務上對風險一無所知),而能從被隱藏的某一類爆炸性風險中安穩地賺錢,然後在爆炸之後,以遭遇不確定性為由,並把過去的收入牢牢放進口袋。

以下OT節錄作者在第一部結尾附錄的「社會的不對稱」表。



你覺得自己是哪種人呢?OT原本以為自己是介於「別人的切膚之通」跟「切膚之痛」之間,但是現在大約已經往介於在「沒有切膚之痛」跟「切膚之痛」之間墮落了吧? 😄


OTORI
10/12/2019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書摘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這本書2014年由天下文化翻譯出版。本書的兩位作者是Erik Brynjolfsson以及Andrew McAfee。Erik Brynjolfsson是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任MIT數位商業中心主任、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長期關注資訊科技的經濟影響力。著有《與機器競賽》(Race Against the Machine)。Andrew McAfee為MIT數位商業中心副主任,跨產業及學術的知名講者,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商學院,論述常見於《哈佛商業評論》、《經濟學人》、《富比士》、《華爾街日報》。著有《企業 2.0》(Enterprise 2.0)、《與機器競賽》。


本書目錄如下:
第1章    歷史轉折點
第2章    科技的大躍進
第3章    指數成長的大驚奇
第4章    數位化的資訊大爆炸
第5章    重組式創新的豐沛動能
第6章    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
第7章    成長的終結,還是延遲的豐收?
第8章    GDP無法衡量的事
第9章    貧富落差
第10章    贏家全拿的時代
第11章    豐酬與不均
第12章    人機合作共贏
第13章    政策建議
第14章    長期建議
第15章    科技與未來

第1章到第6章兩位作者先說明人工智慧的近年來飛速的突破,並且已經逐漸有例如自動駕駛等新科技應用於市面上。這是人類生產力繼工業革命以來在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而這樣的突破還有可能持續引發哪些產業的生產力革命呢?

OT覺得本書最可讀之處,除了作者對於人工智慧將如何應用於新興科技的觀察外,對於如何改變產業並造成貧富差距的問題,更是有著深刻的探討(第7章~第11章)。兩位作者試圖回答為什麼美國的經濟持續在成長,但是實質人均所得卻是下降的?而為什麼財富愈來越容易集中在「超級巨星」上?而這樣的觀察,OT覺得是一體適用的世界趨勢。

在第12章到第15章,作者試圖提供一個架構性的解答,解決因為生產力的快度提升,導致平復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解方。

OT節錄第11章「豐酬與不均」內容跟各位網友分享:
我們在過去四章看到了第二次機器時代隱含的弔詭。GDP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創新的速度也前所未見,然而人們對孩子未來生活水準的預期,卻越來越悲觀。美國《富比士》雜誌富豪榜上的億萬富翁,身家總和達到2000年的五倍多,然而同一時間,美國中位數家庭所得卻走下坡。

這類經濟統計數字正凸顯了第二次機器時代「報酬豐盛」與「分配不均」的二元特性。經濟學家兼預算與政策優先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賈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讓我們注意到生產力和就業狀況脫鉤的現象... 雖然在二次大戰後的大多數時期,這兩個重要經濟統計數字一直相互呼應,到了1990年代末期,卻開始分道揚鑣。美國的生產力持續向上攀升,就業情況卻日益低迷。今天,美國的就業人口率跌到谷底,至少是二十年來最低,中位數實質所得也低於1990年代的水準。但同時,美國的GDP、企業投資及稅後盈餘卻和生產力同時衝上歷史新高。

在矽谷這樣的地方或在MIT這類研究型大學裡,快速創新已是常態。新創公司蓬勃發展,不斷打造出新的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研究實驗室也辛苦開發出更多驚人的新科技,我們在前面幾章已經看到許多例子。但同時,愈來愈多美國人面臨財務困境:學生辛苦背負龐大學貸,社會新鮮人找不到工作,數百萬人民為了維持生活水準,不得不舉債度日。

本書所描述的狀況,似乎除了在美國外,在世界各先進國家(包括台灣),似乎也相當類似。



OTORI
10/7/2019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誰偷走美國中產家庭的財富?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這本書2014年由天下文化翻譯出版。本書的兩位作者是Erik Brynjolfsson以及Andrew McAfee。Erik Brynjolfsson是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任MIT數位商業中心主任、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長期關注資訊科技的經濟影響力。著有《與機器競賽》(Race Against the Machine)。Andrew McAfee為MIT數位商業中心副主任,跨產業及學術的知名講者,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商學院,論述常見於《哈佛商業評論》、《經濟學人》、《富比士》、《華爾街日報》。著有《企業 2.0》(Enterprise 2.0)、《與機器競賽》。

美國總統川普從2016年開始參與總統競選以來,關於經濟的主要論述圍繞在美國人的財富是如何被中國人搶走的,事實真的(只)是如此嗎?「第二次機器時代」從科技發展的觀點提供不同的看法,第八章的「GDP無法衡量的事」以及第九章「貧富落差」,深刻的說明因為科技的發展,哪些產業被淘汰、哪些產業被新創,而財富又是如何轉移。

OT節錄第九章「貧富落差」的一段文章跟各位網友分享這個深刻的改變:

我們不妨先從中位數所得談起,也就是在所得分布曲線裡位於第50個百分位數的收入。1999年,美國家庭(經通膨調整後的)實質所得中位數為54,932美元,達到歷年來的高峰,後來就開始下滑。到2011年,即使美國GDP創歷史新高,家戶所得的中位數卻只有50,054美元,比高峰時下滑近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美國或其他已開發國家,非技術性勞工的工資都持續下滑。

2012年,美國所得總額一半以上來自收入最高的10%美國人,這是從經濟大蕭條前以來從未見過的現象。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前1%收入最高的美國人,賺的錢占美國所得總額的22%,比1980年代初期的占比增加一倍多。所得排名前萬分之一的美國人,也就是年收入超過1,100萬美元的數千人,他們的所得占美國所得總額的5.5%,而且2011年到2012年的上升幅度超越了1927-28年以來的任何一年。

...

不只財富分配不均,所得分配也有所轉變。1979年到2007年間,美國最頂端的1%高所得者,收入增加278%,相較之下,中等所得者只增加了35%的收入。從2002年到2007年,美國有65%的收入落入前1%的高所得者手中。根據《富比士》雜誌(Forbes)的報導,2013年,美國最有錢的四百個富翁財富總和創歷史新高,淨值達兩兆美元,是2003年的兩倍多。

簡言之,從1979年以來,美國人的所得中位數就沒怎麼增加,而且在1999年之後還實質下滑。但原因並不是美國人總收入或生產力都成長停滯,我們在第七章曾經指出,美國的GDP和生產力始終快速成長。這個現象其實反映了重要的財富重分配趨勢;誰將從這股成長趨勢中得利?誰會成為輸家?

“There’s class warfare, all right,” Mr. Buffett said, “but it’s my class, the rich class, that’s making war, and we’re winning.” 2006年美國首富華倫巴菲特對紐約時報說的這番話(原文刊載於https://www.nytimes.com/2006/11/26/business/yourmoney/26every.html),更是畫龍點睛的道出本書兩位作者的觀察,而看起來他們還會持續贏下去!



OTORI
10/4/2019

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此生不復相見也是種祝福

康健雜誌250期的封面故事是「婚姻,世界上最難的功課」。剛好在回看News98電台的節目時,聽到主持人陳鳳馨跟康健雜誌總編輯鄭桂芬的訪談;裡面說道大部分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幸福夫妻們,其實跟我們都一樣,每天都會為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產生摩擦,其中「婚姻大部分的時間其實是用在拯救婚姻,跟我們一般人一樣」的這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現在的台灣,根據雜誌報導,結婚率下降的情況下,離婚率卻不減反增。在我們父母那一代,離婚不是選項;但是到了我們這一代,男女對於婚姻的理解不同,很容易就走到離婚一途。能夠做到「散買賣不散交情」的怨偶們更是少之又少。

前一段時間跟幾位哥們一起吃飯,當然男人們在一起難免喝上幾杯。其中一位朋友可能多喝了,情緒上來,開始在談論十年前離婚的事情,說自己跟前妻還有孩子都十年沒見上面了,前妻一直在躲他,換了手機號碼、地址,孩子都見不到;他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前妻這麼恨他?

OT想到一個故事:在海邊,躺著一具野狗的屍體,曝曬多日無人聞問;許多路人經過,紛紛掩鼻而去。後來一位獵人經過,脫下上身上的外衣,蓋在屍體上面,便離去了;接著又來了一位書生,誦了一段經,為野狗超渡後也離開了。不久之後,經過了一位漁夫,他把野狗埋葬了。

一天,書生遇上了位美麗女子,兩人結了婚並且恩恩愛愛,後來這位女子為書生生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娃。說也奇怪,就在孩子出生後沒多久,女子消失不見了。書生傷心欲絕,找了位得道高僧希望能為他解惑。和尚看了看書生,道了聲佛號「阿彌陀佛」,便娓娓道來女子前世便是當年那條曝屍多日的野狗,她為了報恩而出現在書生的生命中;因為緣分不夠最終只能短暫相遇,而她必須去找到她生命中最終的歸宿... 漁夫。書生聽完,大哭... OT那位朋友也是。

但有時世事如此,善緣惡緣都是緣。看著他一路從婚姻問題爆發到小倆口分開,處理的實在不是很好;雖然那位老哥稱不上是甚麼壞人,但是有些傷痕一旦留下烙印,關係就再也難以復返了吧?儘管能感受得到他的懊悔,但事實是十年前的當下並沒有能處理好的課題,留在十年後要處理好根本絕無可能。OT最終實在不得勸勸這位老哥好好過日子,對誰都好。

想想這麼多的社會新聞裡面常看到所謂的恐怖情人,在分手後還糾纏不休,而越是沒有結果反而衝突越大。不覺得如果勉強只會帶來更多的不幸,此生不復相見不也是種祝福?




OTORI
9/30/2019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白銀帝國—從唐帝國到明清盛世,貨幣如何影響中國的興衰》書摘

《白銀帝國》個人覺得寫得很精采,也是相當硬的一本書。本書作者往往引經據典,考究相當嚴謹,幾乎每頁都列出的自己的參考文獻。如果喜歡在閱讀一本書之後還可以有更多相關主題延伸越閱讀的朋友,這本書應該相當不錯。

自讀過《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之後,透過本書這是OT第二次看到「大分流」這個名詞,似乎以前學生時期讀的歷史課本並沒有這種說法?查了一下Wiki,大分流(英文:Great Divergence)是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慕蘭提出的一个歷史名词,指的是西方世界在19世纪克服了增長限制而超越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的一段歷史時間。為什麼會出現大分流的時期?則成為許多談論中國近代金融史一定會去碰觸到的話題。

在前一本OT介紹的書籍「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裡面,對於大分流時代的理解,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說明英格蘭銀行的誕生與同時在明朝萬曆年間,兩者在金融制度上的演進有何不同?是怎樣的推力讓英格蘭銀行成為現代銀行的重要旗手,並幫助英國政府推動了許多現代化的重要改革,包括資本主義的成形、軍事力量的提升、近代民主制度的成形、人文思想的提升(但作者特別強調不包括工業革命)。而明朝及清朝又受到白銀怎樣的影響,因為世界的銀荒導致國內購買力衰減,民不聊生;又同時因為白銀不斷的從世界流向清朝,進而英屬東印度公司為了貿易平衡而發動了鴉片戰爭,從此成為列強的禁臠,國力一蹶不振直到民國。

《白銀帝國》的作者,則是透過不同的史觀,說明每個朝代都有期背後貨幣運作的邏輯,跟政府財政稅收的制度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宋朝的紙鈔實驗「交子」、「會子」,跨越元朝直到明朝宣布失敗,從此白銀勝出。全世界又因為購買來自中國的茶葉、絹、絲綢、瓷器而讓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有學者考究當時的中國,可能就是世界白銀流向的終點。白銀的勝出,使得明朝及清朝很長的一段時間不再思考便利的紙鈔,而這樣的貨幣邏輯從此錯過建構現代金融環境的良機。

OT節錄本書的其中一篇「明朝的『李約瑟之謎』」跟各位網友分享:
白銀浸淫之下的中國明末,經濟高度商業化,全球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為何未能產生資本主義?這是歷史的天問,卻對後人充滿誘惑,相關研究層出不窮,其中最為著名的提問者有兩位。

首先是著名的社會學大師馬克思.韋伯,他曾經提出疑問:工業革命為何沒有首先發生在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中國?這也就是傳說中的韋伯疑問。隨後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在研究中國的科技發明之際,也萌生了著名的李約瑟之謎:中國發明在古代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但為何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OTORI
9/29/2019

2019年9月1日 星期日

宋朝國力概述

本章節擷取自《白銀帝國-從唐帝國到明清盛世,貨幣如何影響中國的興衰》,作者為徐瑾。徐瑾是經濟學者,現為英國《金融時報》旗下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首席財經評論員,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上海公共政策研究會理事。

本書在說明中國近代的貨幣演變,其中關於宋朝一章節讓OT讀起來覺得興味十足。主要原因是宋朝常常在學生時代的歷史教課書中被形容是個孱弱的朝代,雖然文化程度很高,卻總是受到外族的侵略。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考證發現,宋朝不僅是文化程度高,經濟更是超越漢唐的空前繁榮;軍力雖然不足以跟遼、金、蒙古等征戰歐亞的國際級軍事強權匹敵,但卻也周旋了數百年之久。透過作者徐瑾的筆下,OT節錄其中一小段落,跟大家分享宋朝的故事。



宋被認為是世界最早的海上帝國,商業革命、交通革命、農業革命、都市革命共同構成了其輝煌的文明,人口和人均收入急遽增加,宋徽宗時期人口即多達一億,是漢唐兩倍有餘。宋朝的城市結構也逐步打破了商業和居住區的界限,從唐代的「坊市封閉」走向「坊市合一」,夜市禁令被取消,導致了城市生活的急遽繁榮與空前自由。宋朝的經濟繁榮不僅超過慣常認為盛世的唐朝,甚至可能是中國歷史上人均收入超過歐洲的稀少時間窗口。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商稅和田稅截然分離,發展出完整意義上的商稅制度,這也意味著抑商政策開始向征商政策轉化,商稅的徵收也更加程序化。

宋代的繁榮程度或許是中華帝國曾經的頂點。北宋年間貿易繁榮已經達到驚人的程度,隨著造船等技術發展,開始於漢代從港口銜接中國與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公認在宋達到頂峰。宋與數十個國家開展貿易,廣州、泉州、寧波等港口當年的貿易繁榮讓後人難以想像。此外,更不用說宋、遼、金與西夏且戰且和數百年間連綿不絕的邊境貿易,除了官方在接界地點設置的互市貿易外,還有各類民間交易以及走私。這些交易規模驚人,僅僅以當時交易比較普遍的商品羊為例,宋代皇帝御廚用羊每年就高達數萬口,而宋朝方面公私每年用於從河邊買入契丹羊的費用為四十餘萬緡(Min)。

宋代財稅中與商業有關的稅種也空前豐富。宋之前對於商業更多是管理而不是稅收,唐朝雖也盡力徵收商業稅,但不成體系,而宋代則將各種商業稅收制度化。北宋時期的稅率保守估計已經達到10%。重視商業與文官體系發達使得宋的文明程度空前進化,在國家主義和私有經濟這兩個領域獲得平衡與發展,對外奉行防禦性政策,但在經濟領域中的商業方面則比較激進,尤其在四川、福建、江浙等地—其中紙幣的誕生,可以被認為中國文明競賽中領先西方的頂峰的產物與象徵。

與此同時,宋代對於富人的態度也相當寬容,比起今天的「仇富論」,簡直堪稱「親富論」。除了天子,當時士大夫對於富人也相當寬容與肯定,比如北宋蘇轍即表示富人出現是情理之間,貧富相安是安定根本。更進一步南宋葉適已經認識到有產階層對於社會穩定的作用,指出富人適維繫社會上下階層的樞紐,甚至批評希望以打擊富人來救助貧人的想法雖然善良卻不應實行。

歷史充滿文明殞落的悲劇,而史書總是難免成王敗寇的邏輯。宋朝最被詬病的是軍力,但其實如果宋朝軍事真的那麼孱弱,為何能夠在五代十國亂局中崛起,為何能夠與遼、金與蒙古這樣的世界即軍事強國對峙數百年?宋朝從開國到滅亡,數百年間不是處於戰爭狀態就是處於備戰狀態,不得不長期奉行「守內虛外」的政策理念,為國內發展爭取時間。實際上,宋朝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其常規軍數量最高達一百二十萬人,超過很多朝代,軍事開支需求龐大。以後勤為例,宋代的倉場庫務在各地都有設置,不僅需要儲存糧食與器械等軍需,此外主管官員也需要費心經營以提供利潤,鹽、茶、酒等貿易即其徵稅均獲得充分發展。能夠支撐這一龐大軍事開支的帝國,離不開其制度管理與經濟實力,經濟思維滲透到宋朝的日常系統,紙幣也誕生於這種競爭之中。


OTORI
9/1/2019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中華映管破產事件

中華映管在去年12月中爆發財務危機,最新的進展是本月華映提出的重整案遭到法院駁回,可能只能進入解散清算一途。

相關新聞連結:

2009年,距今剛好十年前,OT在華映待過短暫的九個月;當時OT離開了竹科某IC設計公司,待遇還算相當不錯。就是一個念頭想說工作何必這麼累?在大溪過個簡單的生活,跟當時的伴侶結婚、生個孩子,平平淡淡的也很好。因此到華映工作。沒想到當時正逢金融大海嘯,工廠的生態跟IC設計公司截然不同,各大廠都拚了命的放無薪假。

當時真的很慘,每個月都是入不敷出;考慮到成家,再加上發現自己的個性實在不是能平淡過活的人,因此告別了中華映管。離職之前公司雖然沒在放無薪假,薪資也做了相當程度的調整;但是既然都知道志不在此,便毅然決然地離開了。

2009年的華映只有六代線,AUO跟三星都已經是七代線進入八代線了,製程差了競爭對手兩個世代。而管理層也不急著投資新世代,索性念頭一轉:不投資新世代,主力就訂在中小尺寸!十年後,華映還是只有六代線。小確幸救不了公司,最終只是苟延殘喘罷了。

十年後,從現在這個時間點看,會覺得當時自己的決定應該沒錯,起碼這幾年人生比較上軌道些。當時在華映的主管曾經這樣評論過:「一艘船要沉了,有人會幫忙撈水,有人會幫忙補船,有人跳船也沒關係;但不能從後面把人給踢下船去,甚至還把洞越弄越大!」

不過OT因為要離開華映的這個決定在當年也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女方及女方家長的不解,最終導致跟當年的伴侶分手了,負面效應影響所及甚至讓OT的生活及工作全部reset... 雖然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痛,不過也讓OT更加成熟、堅強吧?十年後的今天不知道她在看到這則新聞的同時,是不是更能體會當時OT所感受到的危機感呢?不知道她是否能夠體會如果十年前OT決定繼續留在中華映管,此時將會是一個多尷尬的局面...?想到這裡不由得唏噓一下... 

去年在幾個客戶看到華映的中小面板被車廠採用,原本還挺替華映開心,沒想到才幾個月的光景就聽到華映破產的消息,實在令人惋惜。希望當年的同事們至今都已經找到更好的出路。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OTORI
8/18/2019

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國民政府時期的貨幣政策 (下)

本文節錄自《西方金融如何改寫金融史》的「北伐成功為什麼中國不算統一?貨幣還沒統一」以及「貨幣崩盤,國民黨丟了大陸」兩節。

本系列前一篇文章講到了宋子文及孔祥熙對「廢兩改元」的貨幣改革貢獻,本篇則將節錄作者對於國民政府如何敗壞財政政策而丟了中國大陸。當中有我們熟悉的小蔣「打老虎」的部份細節。以前在學校時,老師會跟我們說國民黨因為貪汙腐敗而丟了中國大陸;但究竟怎樣的執政者會願意寧願失去政權也要「貪汙腐敗」?卻是學校老師沒辦法再進一步教授的知識。

以下節錄本書幾段文章分享:

1927~1937年的民國,不管是縱向對比通商銀行成立時的清末,還是橫向對比危機與戰爭壟罩下的西方,頗有建立財政金融「新秩序」的希望。這個中國版的新秩序應當包括:中央政府統一稅制幣制、維持穩定以利工商金融業的發展、平衡財政與調整內外債、收回列強控制的海關與國際貿易權。但這只是一個可行的方向。當布列頓森林體系在「二戰」後,奮力搶救全球資本主義之時,國民政府把希望變成了徹底失望。

把國民政府的財政金融推向失望深淵的兩隻手,是特權與貪腐。

國民政府的所作所為,並非是為了高官自肥,而是為了執政黨的一個信仰,即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革命理想」。這一理想驅使著國民政府二十年如一日,獨攬軍權與政權;統一稅制幣制,行程以「四行二局」為中心的國家金融體系;兼併中國通商、中國實業、四明三個小銀行,實行外匯管制。1930年代這一系列「順應時勢」的金融改革,背後最大的動力之一,就是支持國軍四面征討反動力量,實現當年北伐提出建設新中國的主張。

1928年以後的五年中,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了將近四倍,主要靠的是借款。財政支出的50%直接紀錄為軍務支出。這一比例在1936年降為30%,但政府已經債務高企,利息支出上升為收入的45%。等到政府可以玩轉中央、中國兩個銀行,印鈔機就彌補了大部的軍事開支窟窿。民國經濟的發展,不過是國民政府軍事財政的副產品。

抗戰結束的那一年,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的金庫裡,已聚積了黃金六百萬兩,可用的外匯資金有八、九億之多,還有大量接收的敵偽資產、各類罰沒、名目眾多的「獻金」,也能折合數億美元。美國人贈送了大量的軍備武器與大筆優惠貸款,列出來是一個長長的單子。恐怕自國民政府成立以來,財政金融上還沒有過如此揚眉吐氣的日子。中央銀行和美國人給了國民政府新的底氣,蔣介石摩拳擦掌,要重拾「統一」中國的舊業。

可是,此時為國民政府當家的行政院長宋子文,卻心懷忐忑,他對蔣介石此時的政治抱負非但不感興趣,而且相當悲觀。宋子文希望迅速恢復國民經濟,拓寬和西方的貿易往來,推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援助的實施。同樣心懷忐忑的公眾,只見行政院在蔣介石的默許下,不停的頒布外匯管理辦法與進出口管理的法令、法規,但看不到黃金和美元在銀行間已悄然轉手交易。1947年,蔣介石的國共決戰布局還沒有完成,宋子文控制的財政部、和貝祖貽擔任行長的中央銀行,已經把國民政府的家底暗地裡當掉了一半。中央銀行黃金儲備縮水了60%,物價飆升引發了金融市場混亂。

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迫於風潮和輿論壓力,監察院曾出重手,也是唯一的一次,彈劾了違法套利的蔣介石的郎舅,和瀆職投機的央行官員。

在大企業和權勢家族大發橫財的同時,末日的國民政府卻財源枯竭,外債無門,內債無路,海外對華投資亦裹足不前。唯一的救命稻草是開足馬力印鈔。法幣和金圓券一前一後,損毀著民國脆弱的貨幣金融肌體。到了1947、1948年,物價的上漲變成了以日計、以時計。赤字和貨幣雲山霧罩,朦朧中財務發生了重大轉移,在美國的銀行裡誕生了一批民國權貴富翁。

1948年8月,蔣介石親自領導一場對通貨膨脹的反擊戰。為此國民政府成立了一個經濟管制委員會,直接隸屬行政院。而這個委員會的兩員大將,一位是央行總裁俞鴻鈞,另一位就是血氣方剛的蔣經國。這是場雙向出擊的戰鬥,「東線」要求老百姓交出所有的金銀,稅換法幣,統統改為使用金圓券,並把幣值縮小為三百分之一;「西線」市政府推出的法令,禁止物價與工資上漲、懲罰聚眾鬧事。

改革派的壯舉激情澎湃,結果卻事與願違。蔣經國「打虎」七十天變成了「騎虎難下」。說到底,他的使命不僅是「改革派」與物價、法幣的一場較量,而且是與金融特權和貪腐勢力的一次對博。強制收回民間金銀的法令也成了一紙空文,碰到在海外有一定資產的人,就可以全部豁免,孔宋等大家族的財富得以保全。




OTORI
8/8/2019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西方制度的優勢

本篇節錄自《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的「西方制度上的優勢」一章。作者吉迪恩.拉赫曼用了許多實例說明西方建立的制度,如何為西方社會帶來競爭力的領先優勢;不過作者也特別提到,當這些制度的公平性導致各方質疑與挑戰時,是否有可能非西方聯盟的國家會自己建立一套體制?

以下OT節錄本篇幾段文章與各位分享: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ociety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 Swift)的總部,隱身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市郊的拉於爾普(La Hulpe)小鎮上,一條樹木繁茂的道路之外。無論誰開車經過,都沒有理由會想到自己正經過一個堪稱世界金融制度配電盤的機構。唯一暗示Swift可能十分重要的是協會龐然的建築,大約有一座足球場那麼長。

但2012年,Swift卻不情願地從沒沒無聞中冒出頭,因為,迫使該機構終止和伊朗銀行的聯繫。一眨眼,伊朗便被隔絕於全球金融體系之外。不到幾個月,迫使這各伊斯蘭共和國在進行國際核武談判時,做出重大的讓步。

伊朗的麻煩突顯了這個事實:能否參與全球經濟,取決於能否把錢匯出國境。Swift提供的是連結國際銀行的技術和規則。任何要進行國際匯款、需要銀行國際匯款代碼(SWIFT code)或國際洋行帳戶碼(IBAN number)的人,都會用到它的系統。

Swift為民營合作機構,由它的會員銀行持有和經營,而它的董事會由世界各地金融機構的代表組成,包括俄羅斯、中國、日本,以及美國和歐洲。協會總部位於比利時這點原本看似無關緊要,直到國際決定對伊朗實施制裁,在那一刻,Swift受歐洲法管制的事實變得一清二楚。當歐盟頂不住美國的壓力,通過針對伊朗與Swift連線的制裁案後,該協會別無選擇,唯有切斷對伊朗的服務。

Swift禁令的破壞力舉世皆知。當西方在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後開始對俄國實施制裁,一名俄羅斯資深外交人員警告,切斷他的國家與Swift的連結,會被視為等同於對俄宣戰。但Swift事件還有更深的意義。這件事披露了一些讓全球經濟的以運作的隱藏線路,更突顯了有多少線路仍集中於西方之手。

這一章將透過檢視一些支撐全球經濟與政治秩序的重要機構,來探討世界何以大半仍掌握在西方手中。這些機構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備受矚目的國際機構,但也包括知名度低得多、常被視為技術性或非政治性的組織—例如Swift,和設在洛杉磯的廣濟網路之名稱與號碼指配組織(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ICANN)。(OT註:在美國對華為的制裁中,可以看到原先IEEE、Bluetooth SIG等國際級技術機構也曾對華為停止會員資格,可見這些技術類型的機構對一家科技公司的殺傷力。) 再來,有些組織看似和政治毫無關係,但其國際參與度高,代表其掌控和管理是判斷聲望與權力的重要標準。這些包括世界運動的管理機構,例如舉辦國際足球賽、總部設在瑞士的國際足球協會(FIFA)。

最後,還有一種超越正式機構的國際線路:世界各地最廣為使用的貨幣和法律。當FIFA官員在瑞士被捕,隨後引渡到美國接受FBI貪汙調查時,他們明白了美國的法律體系無遠弗屆。美元是世界首要的儲備貨幣(reserve currency)的事實,或許是美國的制度能有如此雄厚實力的最大原因。這允許了美國用它自己的貨幣借錢和貿易,也幫助美國銀行主宰全球金融。因此,美元是否會將其優勢拱手讓給人民幣的問題,其實極具政治意涵。

這麼多對全球經濟和國際政治管理至關重要的機構(包括正式與非正式)都位於西方的事實,是西方政治力量的主要來源。但在東方化的年代,這種優勢能維持下去嗎?






OTORI
7/8/2019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國民政府時期的貨幣政策 (上)

本文節錄自《西方金融如何改寫金融史》的「北伐成功為什麼中國不算統一?貨幣還沒統一」以及「貨幣崩盤,國民黨丟了大陸」兩節。

此系列文章可以讓我們瞭解從大陸學者的眼光來看,中華民國在民國20年間推行的貨幣政策,有哪些成功的地方?又有哪些缺失直接或間接促成了中華民國丟失在中國大陸的實際控制權。

以下OT節錄本書中的幾段文章跟各位網友分享:

時代的兩副新面孔,他們是國民政府的大員宋子文與孔祥熙。他們倆的「金融覺悟」是世界一流的,當代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美國的貨幣銀行制度,了解利用財政金融手段的重要性。更為可貴的是,他們具有虔誠的熱情,要仿效美國的財政金融專家,幫助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重整中國財政金融,促進國家工商貿易的發展,接軌國際貨幣本位制度,使中華民國在經濟上與列強平起平坐。起碼,在改革的年代,他們倆口頭上向世人做出過這樣的承諾。1928年,時任財長的宋子文在南京主持成立了中央銀行。

宋、孔二人均曾兼任過財政部長與中央銀行行長,善於對財政與金融進行雙向掌控,他們正確的選擇了政府對貨幣集權改革的突破口。第一步,統一貨幣使用。1933年3月,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布了《兩改元令》,將市面上流通的銀錠、銀塊,各地稅收使用的庫銀,以及黃金和外銀等,一掃而光,統一在銀元頂下。這個幾十年來困擾著國內外貿易的難題,幾個月後便在強勢政府的推進下迎刃而解。宋子文還順便敲打了仍在英國人手中的海關,確認中國政府從此有權決定關稅稅率和監督稅收,並要求將「關餘」(還外債後的關稅餘額)全部留存中央銀行。第二步,集中發行權。《國民政府財政部改革幣制布告》發布於1935年11月,其中第一條說道:「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發行之鈔票定為法幣。所有定量、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行使現金,違者全數沒收,以防白銀之偷漏。如有故存隱匿意圖漏者,應准照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處治。」

這第二項改革,直接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應對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之後,儲備貨幣的混亂對中國白銀外流的影響。特別是美國,當時羅斯福總統為了推行「新政」,放棄了金本位,給予聯儲貨幣發行靈活性,糾正美元在危機前後兌現無伸縮之力的弊端,其實就是用發鈔來拯救經濟。結果,世界市場上白銀價格大幅上漲,美國又通過法案,企圖吸引白銀流美,主導世界白銀供給。中國以白銀安身立命,這真是飛來的橫禍。和今日的世界一樣,別人在搞通貨膨脹,誰不跟風誰就可能成為輸家。面對中國的「白銀風潮」,通貨緊縮,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狂飆,國民政府決定中國的紙幣也和白銀脫鉤。「法幣」的意思,就是依國家法律創造的信用貨幣,它不是基於貴金屬,而是國家信譽保障其無限的清償能力。國民政府的法幣,開始時是以一個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表面上做成了匯兌本位制。同時政府在國內以法幣大量收兌白銀,希望以此招來建立央行的準備金,維持法幣價值的穩定。

但是,這項初衷不錯、亦與現代貨幣制度接軌的改革,卻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細節,即是由誰來決定法幣的發行數量?法幣不是銀行的匯票,由交易業務決定,它僅以一張薄紙,上面加了幾個數字,就能換來別人辛苦生產出來的產品,它的數量和物價是水漲船高。當年梁啟超力圖推進「三者並舉」的改革時,曾用西方金融學者的口吻反覆強調紙幣的發行「當先測定全國所需貨幣之總數」,但他也未論及決定財政赤字、貨幣發行的體制機制。這是傳統貨幣數量理論中的一個難題,又是中央銀行制度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美國聯儲設立前後,川流不息的辯論,連篇累牘的文字,就是在折騰發行權、利息制定權、公開市場運作等等權力應如何分配制約—國會、財政部或聯儲?在二十世紀的英國,由「規則」還是由「權力」來決定貨幣政策,各派意見不絕於耳,爭論從未停息。

無論是宋子文還是孔祥熙,都沒有為這個難題費心。他們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輕而易舉的跨過了這道坎兒,那就是集權之路上的第三塊路標:強勢政府壟斷。它在民國的體現就是人治。

...

到1936年底「廢兩改元」,順利完成了法幣改革,把長久以來混亂的貨幣經濟整頓一新。在當年的法幣發行總額12.6億元中,中央銀行占到了28%,中國與交通兩行共占到62%,剩下的10%由剛剛重組建立的中國農民銀行承擔。曾任央行稽核處長的李立俠評價道,此時的孔宋金融,在擺脫國際白銀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建立金匯兌本位、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實力和地位,有一得之功。1942年,中國的貨幣發行權全部收歸中央銀行,貨幣徹底成為政府持股的央行對老百姓的負債。國有的銀行包括了四行兩局,加上其他合資中小銀行,南京政府建立了有效的金融統治體系。統制之外,是多元化且邊緣化的社會金融服務系統。




OTORI
6/8/2019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書評

本書出版於2016年,完成此書時美國的川普總統尚未當選,美中貿易戰也尚未開打。OT覺得本書作者非常有先見之明,不論是對於中國大陸還是對於東北亞、印度、俄羅斯、中東等地緣政治的看法都洞燭機先;因此推薦給各位網友閱讀。

本書以美國歐巴馬總統作為一個分水嶺,闡述在歐巴馬上任前、後,西方制度如何面臨來自「東方」的不信任以及挑戰。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會造成「東方」各國對西方制度的懷疑,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西方為主的資本社會,因為衍生性商品造成金融風暴,重創了世界經濟;雖然華爾街在此後極短暫的時間裡有過反省,但似乎十年過去,當年減薪、砍肥貓、金融監管單位加強控管... 那樣強度的反省已經不復存在。

為大家導讀本書的「台灣版新序」幾段文章。(OT註:作者為台灣中文版寫此序時為2017年,川普剛當選美國總統,美中貿易戰還未全面開打)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是革命性的一刻,他的勝選在國際政策方面意義相當深遠。自1945年以後,歷任美國總統皆戮力支持兩大中心支柱往來維護國際秩序。此兩大支柱一是促進國際貿易,二則是以美國領導的盟軍為基礎的全球安全體系。

而川普則揚言要拆毀這兩個支柱,這位美國第四十五任總統信誓旦旦,要力行貿易保護主義。他也始終如一地質疑聯盟的效益,他說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過氣了」,並暗指日本和南韓一直在敲美國竹槓,未盡其防禦上的本分。

川普對全球事務革命性論點,是以民眾對一種現象的不滿為後盾,此現象即本書所稱的「東方化」(Easternization)現象-權力和財富正從西方轉移到亞洲。(OT註:近日有更精確的說法,這種不滿情緒是來自全球化過程中並沒有獲得利益的階層,失業、財富縮水... 而這個階層可能就是傳統的白人藍領階層,稱為「全球化輸家」)。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資料,若以購買力為基準,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則退居第二,讓出自十九世紀末盤據至今的寶座。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擠下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年年居首的美國。而中國崛起,只是更大規模的板塊遷移的一部分:亞洲的經濟力愈來愈強。川普誓言「讓美國再次偉大」,言下之意就是要扭轉東方化的過程—讓美國回到昔日無可匹敵的地位,包括生活水準和對全球影響力。



OTORI
5/8/2019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布列頓森林會議

本文節錄自《西方金融如何改寫金融史》的「世界從此美國說了算,但財金對策聽凱因斯的」一節。

先前在閱讀「西方金融如何改寫金融史」一書時,有三篇文章OT覺得讀起來很有趣,因此節錄這兩篇文章跟各位網友分享。特別是本篇文章,看到2018年起美國川普總統發起的貿易戰,令人聯想起二戰結束這70多年來美國歷任總統努力建立的經濟合作關係,如何在川普總統的手中發生不同的效用以及改變。

在1919年「一戰」結束的「巴黎和會」上,年輕的凱因斯就曾大聲疾呼,政治家們的精力應當放更多在解決全球經濟不穩定的問題上。不幸的是,當時歐洲四強的政府感興趣的還是在領土爭奪,他們不想私人部門和跨國公司承擔經濟責任,更不想承擔國境線以外的經濟責任。參加合會的政府高層官員,不熟悉也不關心經濟政策。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政府曾經一度束手無策。羅斯福總統後來受到凱因斯「積極財政政策」思想的啟發,搞起了「新政」,才幫助美國跳出了經濟衰退、貨幣緊縮的苦海。布列頓森林會議的一個任務,就是要在「二戰」後,把這種美式「政府拯救經濟危機」的實踐,放大複製到世界經濟領域,重建和全球經濟。

參加布列頓森林會議的有四十四個國家的七百多名代表,會議決定引入美元、黃金、各國貨幣的釘住匯率制度;創立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誇國的金融協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凱因斯「問題導向」經濟學的理念但是布列敦森林會議對凱因斯以及它所代表的國家,絕不是一次愉快的經歷。因為史學家們所調侃的,在「二戰」中贏得了一場戰爭,但丟失了一個帝國。戰後世界經濟的主角,是一個新興的霸權。非常不幸,它恰好就是英國人的債主。

英格蘭銀行的地下金庫,「一戰」前儲備的黃金為世界第一。但是到「二戰」結束時,金庫裡只剩下戰前貼在牆上的旅遊廣告海報了。1944年的美國人如正午的陽光,光輝燦爛,而英國人則夕陽西下,後面拖著長長的背影。不可否認,從1871年實行金本位制到「一戰」之前,是英格蘭銀行為世界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貨幣環境,是倫敦經營著全球證券市場,是英國人牽頭引導著銀行借貸的走向。這個世界被英國人主導的時間太長了!美國覬覦這個領袖地位已有幾十年,現在,布列頓森林會議,美國人請英國人體面的讓出首席。

所以可以說是現代金融組織的雛形,以及金融活動的制定,是依據布列敦森林會議作為雛形,並且,確認了美國從此成為經濟霸主的地位。看完這段有點噓唏,儘管是經歷過一戰,直到二戰為止這段時間,歐洲大陸一直是世界頂尖強國的舞台,換句話說等於是因為經歷了一戰及二戰,才拱手讓出了經濟霸主的地位給當時正在崛起中的美國。



OTORI
8/3/2019

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冬遊首爾

今年農曆新年期間帶宸兒去首爾一趟,這是第一次全家人一起出國旅行;雖然跟家人一起旅行本來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不過冬天去首爾帶著小朋友可能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這趟行程安排四天三夜的自由行,第一天從松山機場出發,到達首爾大約是下午,因為是住在南大門市場附近,所以我們從南大門市場逛到明洞,在明洞那邊吃晚餐。第二天是去樂天世界。第三天則是請旅行社安排付費行程:上午從酒店出發後先去了格雷萬蠟像館,接著去了景福宮,結束後前往塗鴉秀,最後在仁寺洞吃午晚餐,再回到酒店。

行前準備
因為長輩們千交代萬交代未滿三歲前不能帶出國,不然大部分航空公司兩歲以下嬰兒是不用機票錢的,這樣可以省一個人的機票;不過既然長輩們有交代,只好等宸兒滿三歲了才決定帶她出國去走走。

由於宸兒第一次出國,沒有護照;申請護照之前需要先申請「人別確認」。這件事情處理起來並不複雜,約莫挑個半天的時間帶著小朋友去戶政事務所,帶好兩吋大頭照及戶口名簿就可以辦妥了。不過由於宸兒還不懂怎麼樣拍大頭照,因此要拍成一張「合格」的大頭照這件事情花了許多時間。人別確認辦好了之後,便可以把小朋友送回幼兒園繼續上課,家長則可以拿著人別證明到外交部領事局辦理護照。時間抓得好,應該是半天可以完事。

機票加酒店則是找華航精緻旅遊,因為之前去蜜月旅行也是找華航精緻旅遊,印象還不錯,所以這次也繼續找華航。

在當地
韓國是相當高比例的台灣朋友會去旅行的地方,我跟Feng一句韓文也不會說,憑著蒐集到的資訊判斷當地人應該英文可以溝通,因此很放心的安排好行程以及酒店後就出發了;不過因為有帶小朋友怕住宿可能遇到問題會溝通不便,所以在酒店挑選上盡量選擇以星級酒店為主。這次住的酒店緊鄰南山塔以及首爾火車站,視野及交通算是很方便。

首爾市區環景

韓國使用Google Map有一點不太方便,雖然可以搜尋到目標但無法使用導航;反而是百度地圖暢行無阻,相當準確。交通部分,地鐵很方便;像是第一天從晚上明洞用完晚餐回酒店,以及去樂天世界的那天,都是透過地鐵移動。

電源的部份可能需要注意攜帶轉接頭。

在韓國的幾天氣溫最高大約兩度左右,原本Feng以為跟亞特蘭大差不多,甚至再溫暖一些,但可能最近幾年Feng比較少到寒冷的地方,因此對Feng跟宸兒來說確實挺凍的!女兒在景福宮還一度冷到大哭,吵著要回家。說到這裡嬰兒車真的是帶小朋友出門必備的物品,千萬不要因為鐵齒而折磨自己,這趟真的好在有帶嬰兒車!😨

食物部份可能比台灣的口味應該是差不多的。如果在台灣有吃過韓式料理,也許在韓國當地是比較地道的,但是來到台灣後,OT更認為是讓韓國料理做了某種程度的昇華,特別是海鮮煎餅跟人參雞湯;不過泡菜應該還是韓國本身比較地道。





景點
如同文章一開始所列,本次只安排了明洞、樂天世界、格雷萬蠟像館、景福宮,看塗鴉秀、仁寺洞;OT覺得對於第一次到韓國旅遊的我們來說,都是值回票價的安排。

說明一下參訪後的紀要:

  • 南大門市場:南大門、明洞、仁寺洞感覺都有點像是台灣的市集,有許多小東西以及小吃。面積很大,不過因為時間不夠,我們方向是朝明洞前進,因此走過的區域有限。
  • 明洞:韓文裡面有甚麼「洞」的,表示一個街區。明洞有許多小吃、免稅店、百貨,伴手禮我們多半在這裡採買。
  • 樂天世界:是韓國市內最大的樂園,很適合帶小朋友去玩的地方,特別是冬天;宸兒是玩到精疲力盡最後睡著在嬰兒車上面,我跟Feng才帶得走的。票價相對台灣的樂園來說,樂天世界更顯得物美價廉。
樂天世界環景
  • 格雷萬蠟像館:裡面有豐富的蠟像,從明星到政治人員、運動員都有,還有一些小遊戲。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侵略的遺跡,蠟像館所在的建築物本身的歷史意義也很有看頭。
  • 塗鴉秀:塗鴉秀是結合繪畫、聲光、舞蹈的節目,非常精彩。像是宸兒這種年紀的小朋友看了也是目不轉睛,不會吵著要離開,節目結束之後還一直在大廳有樣學樣的跑跑跳跳。
  • 景福宮:屬於韓國的故宮,庭園景觀很漂亮,不過因為地點空曠,這麼冷的天氣需要做好保暖。景福宮有點可惜的地方是沒有文物展出。
景福宮

第一天在南大門有點迷路,沒想到南大門的遊客服務處,有人可以用流利的中文跟我們解說應該怎麼走,並且很熱情的給了我們觀光手冊;OT同時也注意到裡面的服務人員有的也說得流利的日文。就不懂韓文的我們來說,不論是食、衣、住、行幾乎都可以透過中文或英文處理,這樣觀察確實覺得韓國的觀光做得相當道位。

這段期間最多的應該就是來自大陸的遊客了,畢竟是農曆年,大家都利用長假出國走走;付費行程的司機先生也是東北來的,一路上我們交流了許多關於東北風土人情的故事。

結語
平常出差都是來來去去的趕飛機、趕行程,想說哪天可以帶著家人愜意的享受假期;所以首爾行能夠跟家人一起出國旅遊算是圓了一個小小夢想,也是宸兒出生後全家一起出國的第一個回憶。原本想說此行還要去首爾大學以及市政廳參觀,不過礙於時間的關係未能成行;「有遺憾才會再來」 ,希望有朝一日再來探訪韓國。


OTORI
6/16/2019

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

寫給我的父親 - 家族近況

民國一百零八年,六月十三日,雨... 並且是傾盆而下的大雨!

六月一直是很多事的一個月:悲喜參半的畢業典禮、期末考、考得還行的高中聯考、為了不被留級的補考、考超爛的大學聯考,緊張的研究所放榜,然後您過世了!除了我們生存的小小世界外,您最愛提的諾曼地登陸、天安門事件,今年撼動華人世界的儼然還有一個香港反送中運動,都是在六月。今年G20也是在六月底,誰知道世界會變得怎樣呢?

記得自己研究所學號是九三開頭,所以到了今年六月,您竟然也離開了十五年了,時間過得真得很快!這幾年來,我跟P各自完成學業、服完兵役並投入職場、結婚、生子(P還在規劃...),突然說走就走的去了德國,又因為工作的關係意外地到過中國大陸各個城市;然後P在去年出國念書,現在跟弟妹都在美國生活(優秀的弟妹)。

今年爺爺奶奶的掃墓時間因為出差來不及返台,因而錯過了。想說奶奶去年才過世,怎樣也要回老家祭拜一下,所以回台之後便跟叔叔約了想回老家一趟的念頭。恰恰好那天正是掃祖墳的日子,今年我是第一次掃祖墳,也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宗族族人聚在一塊;老一輩的人說著來台祖篳路藍縷的開墾故事;掃墓,也許正是個團聚族人的日子。

那天許多長輩聊天時,擔心到了我們這代還會不會繼續有這樣的日子慎終追遠,凝聚在一起?我想還是會吧!至少我自己當年是想不到曾經覺得苗栗老家陌生的我,如今看到老家的家人是如此開心:三堂弟已經兩個孩子了,這次回去最小的還在襁褓中,大的比宸兒小兩個星期。抱抱這些後輩,陪他們玩,看到他們開心地跑來跑去,可以跟小孩們打成一片,挺有成就感的。而也是這幾天,小叔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比自己小37歲的堂妹,真是一種奇妙的感覺!

意外的發現,每次與老家親戚聚會的時候,關於您的故事總也會不斷出現。也因為如此,我發現我們以前真的不太熟... 明明是親子,這麼親密的關係,卻又怎會如此生疏呢?

之前聽文忠叔叔說,才知道原來您以前並不愛讀書,是地方混混;後來不知道受到甚麼樣的啟發,決定讀書,改變生活的現況。其實後來跟您相處後,才想明白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您是個愛面子的人,家裡窮,自然希望別人能瞧得起您;而做地方混混不僅適合您喜歡照顧自己後輩的個性,也是最容易出頭的方式。但畢竟這個方法並不持久,可能也是在這個時候,您覺悟到教育才是改變現在生活的方式,而後來您也確實做到了!

有時候我會覺得事情解決不了,或是找不到解決事情的辦法,多半也是被自己當時的知識所限制吧?

在大堂弟的車上,聽到他說有一次他在玩還是甚麼的,您正巧經過他旁邊,跟他說要好好讀書;這也是以前您常跟我以及P說的話:「認真讀書」,其實那時候真的不懂,您是背負著怎樣的心情才對我們說這種話;希望您能原諒我並沒有體會您當時的心情以及失望。也許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提醒在對孩子講道理時,自己要能把故事說到孩子的心裡去。


願我的父親在天之靈,業障消除、增福增慧。


OTORI
6/13/2019

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寫《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書摘

《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一書作者李弘,畢業於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與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為資深銀行人士,同時也是專欄作家;她曾任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顧問、首席戰略官、董事總經理。

從作者的學經歷以及年齡來看,應該就是中共改革開放後首批海歸的菁英份子。從本書中不僅可以拜讀作者以自身的專業剖析中國自明朝起與西方在國家金融策略上的分野進而造成國力富強的差距外,同時也隱約可以感受到作者感慨於中國近五百年來落後於西方社會發展的那份民族情懷。


本書的副標題是「從萬曆皇帝開始,白銀、黃金、貨幣、財政如何形成今天的我們」,作者挑選從明朝萬曆皇帝開始撰寫本書,除了是因為萬曆皇帝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是個亡國的皇帝,同時卻也是當時世界上擁有最多白銀的帝國國君;不僅如此,相對於當時英國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皇,兩個國家因為選擇的金融策略不同,而從此走上了國家發展不同的道路。

本書中很大的一個重點是在描寫英格蘭銀行的誕生如何為英國注入生命力,陸續贏得西班牙以及法國戰爭,團結國王與一般人民的士氣,讓國家的生存及利益可以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然而當大清帝國走到末路時,李鴻章等人如何借鏡英國的金融發展從而想打造出屬於大清帝國的金融體系卻功敗垂成。

除了英格蘭銀行外,OT覺得在描述國民政府如何「廢兩改元」,建立了中國近代真正的金融體系,而又如何因為貪婪而讓蔣介石丟了中國大陸的這段歷史,更是台灣教科書沒有提及的精采片段,可讀性很高!不過可惜的是對於中共貨幣改革的部分,僅少少的描述如何成功這段「奇蹟」,對於曾經改革失敗的歷史錯誤卻隻字未提。

最後,關於近代資本社會的形塑,也就是晚近我們所看到的現代金融架構,這如何讓美國從二戰後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布列頓森林會議」,凱因斯如何思考重建世界的財金秩序,也是很有趣的一個章節。

此外在以往教科書中或是新聞中或多或少提及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荷蘭西印度公司、匯豐銀行、上海銀行、中國銀行、葛林斯潘、中央銀行、美聯儲,在本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其歷史淵源以及對於金融世界的實質影響。

推薦閱讀本書,不僅可以增進金融知識,同時也可以品味作者對於中華民族如何在大時代的浪潮中蛻載浮載沉的情懷。


本書圖片取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2463



OTORI
6/12/2019



寫書摘與閱讀

剛剛完成「貨幣改變文明」的書摘,其實這本書已經看完近三個月了,為了寫書摘又把書拿起來看了第二次。不得不承認,因為書中內容豐富,巴不得直接用抄的!所以也不得不承認,由此可見OT對於寫「書摘」這件事情,駕馭得並不成熟。

理想中的狀態,應該是書摘的內容言之有物,而不只是輕描淡寫的帶過;而言之有物的同時,又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引起想要閱讀該本書的動機。但太過複雜的內容,可能也同時是扼殺別人閱讀慾望的兇手之一;沒錯,我覺得之前寫得太過複雜,而又對於自己想法的陳述過於缺乏吧?

雖然為了寫書摘而將同一本書看得更熟,但是一方面也急於時間有限,不僅想介紹的書多,想看的書也多;時間怎麼平衡,又是另一種考驗。也許1000字的書摘是個可以用來做參考得標準。

期待自己在知識累積的路途上可以更加駕輕就熟。


OTORI
6/12/2019

寫《貨幣改變文明》書摘 - 一體化的世界與資本主義崛起

本書第三章描寫大航海時代開啟了一體化世界,並且造就了重商主義(資本主義)的崛起。十六世紀起(本書結束於十八世紀),人類文明開始高度發展,經歷了大航海時代、宗教革命、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最終以資本主義的形式建構了現今世界以「西方價值」為主體框架的結構。我們通常所說的近代史,也就是這500年來的歷史,是人類思想上重大變革的時期。
大航海時代與西歐列強登場
作者並沒有多做篇幅說明大航海時代的起源,更加著重於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方國家金融變化,例如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等國在此時的貿易變化。值得一提的是做為古絲路終點的義大利,並沒有在大航海時代興起時便隨即沒落;主要原因是還有產自阿拉伯的咖啡等商品須透過義大利商人輸出至歐洲,和一般過往的認知有所差距。

在這個時期,白銀成為流通世界各地的主要貨幣,一個國家是否富有,便是以一個國家擁有多少白銀或是黃金來衡量。

當時十七世紀中國正處於明朝及清朝,與這個時期的西方相比較,中國的安定與繁榮令西方瞠目結舌。包含當時伊斯蘭世界控制的鄂圖曼帝國以及蒙兀兒帝國,作者都相當詳盡的描述白銀如何在歐洲、伊斯蘭世界、中國流通(最後白銀駐足於中國)。

而英國如何在宗教混亂與經濟中,經歷了宗教改革、清教徒革命、光榮革命,並在與西班牙的戰爭中建立史上曾經最強大的銀行「英格蘭銀行」。因為英格蘭銀行的誕生,資本主義開始形塑現代我們所看到西方雛形。英格蘭銀行的歷史對於世界金融的影響,將在往後許多討論資本主義的書籍中不斷被引用。

市民革命與產業革命
進入十八世紀,開始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因為新大陸的發現,為原本歐洲短缺的白銀,注入新的產能,並且有更多的商品可以從新大陸開發輸出至歐洲,形成了大西洋的三角貿易。而此時的中國因為與英國的貿易逆差甚鉅,英國東印度公司便利用鴉片反轉了此一局勢,此書也揭露晚清中國國力的每況愈下,與貿易衝突有絕對的關係。

本書內容豐富,許多關於伊斯蘭世界以及猶太人對於貿易、資本主義的影響都在書中有許多描述。希望本篇文章可以讓對於本書內容有興趣朋友閱讀書中全文。

*本文圖片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6699


OTORI
6/12/2019

2019年5月26日 星期日

寫《貨幣改變文明 》書摘 - 市場擴大與東西交易

進入到第二章之後,可以看到白銀開始在全世界流通,通過維京人、伊斯蘭世界、十字軍東征、蒙古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使得白銀最終成為東西方世界共通的貨幣標準。

伊斯蘭世界與大唐帝國的繁榮
西元八世紀,伊斯蘭世界實現了穆斯林式平等。隨著伊斯蘭帝國擴張,經濟圈也跟著擴大,各種人與貨物往來交錯。東亞則建立了像唐朝進貢的冊封體制。

關於伊斯蘭的部分,對於從小在台灣生長的OT而言是相對陌生的世界。因此第十二小節描述的伊斯蘭世界的經濟,特別引人入勝。伊斯蘭世界從西元七世紀起,藉由穆罕默德串立的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的伊朗擴張到伊比利半島、大馬士革、巴格達,到十世紀後移往埃及的開羅。十九世紀後風行的民族主義,或許在這個時帶便已開始在無意識中萌芽。

伊斯蘭第果版圖廣大,其中東方與西方使用的貨幣形成對比。東方以過去波斯帝國所在的東伊斯蘭世界為中心,使用銀幣;另一方便,東地中海沿岸地區受到拜占庭帝國的強烈影響,從這一代到敘利亞、埃及乃至紅海到印度洋間的西伊斯蘭世界,使用金幣。

伊斯蘭世界的網路在這個時帶作者以巴格達為中心化分為四條。

第一條像東北延伸,穿過伊朗北部進入中亞,接著在繼續往東北方前進,抵達北亞(蒙古高原)。像東直線前進的則是人稱的「絲路」,可由敦煌前往長安。由中亞南下,穿過阿富汗及興都庫什山脈,便能抵達印度,這些路線自古就是將印度的寶石、香辛料與中國的捐布運送至西方的道路。

第二條路線向東南方延伸,沿著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順流而下,進入波斯灣。在這裡,路徑一分為二,其中一條通過阿拉伯半島南部,抵達非洲東岸。另一條則是海路,像東方通過印度、錫蘭(斯里蘭卡),抵達東南亞與中國。這條路線也是自古便開始利用的交通要道。非洲東岸建立的海港都市同時也是後來引導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Vasco da Gama)前往印度的重要地點。

第三條路線穿過非洲大陸,像西通過北非,分為由突尼西亞附近向東南穿過薩哈拉抵達蘇丹,以及取道摩洛哥同樣前往蘇丹的不同路線。

第四條則是向西北延伸,前往俄羅斯,拜占庭與南歐的路線。

從這四條路線可以知道這個時代的伊斯蘭通商網路已經很發達,而上述所列出的地點,如今有些地方可能是經濟上面較為落後的地區,但曾經也是輝煌的帝國的一部分。因此不難想像民族主義所賦予這些國家曾經擁有的驕傲。

因民族移動而動盪不安的歐亞大陸
藉由諾曼人來往歐洲、數次十字軍東征、突厥系王國的誕生與深受北方民族之害的宋朝等各民族交會,培育了貨幣經濟。

從西元九世紀至十世紀,在北歐與東歐發現的貨幣中,以迪拉姆銀幣佔絕大多數,證明維京人將毛皮與奴隸「輸出」至伊斯蘭世界時,向貿易對象要求以銀幣為支付代價。原本由西至東的貨幣流動方向在當時轉為由南至北,這是商業市場的一大變化。

作者在第十一節最後對於維京人為何消失,判斷可能是基督教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落地生根:『這代表北歐成為歐洲(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人們不再保有維京人時代的觀念,不再認為北歐與西歐或伊斯蘭屬於不同的經濟圈。』

在第十三節中,作者深入說明宋朝基礎於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所發展出來的高度經濟實力,包含農業生產力的提升、都市發展、稅法的改良、匯票與紙幣的使用、絹織等手工藝品的發達,都是這個時帶繁榮的佐證。特別是紙幣需要政府的保證與背書,否則無法流通。歐洲直到十七~十八世紀才發行紙幣,相較之下,中國經濟領先歐洲多達五百年以上。

在第十四節作者描述了「十字軍經濟學」。十字軍的旅程充滿「掠奪」,風評甚差。作者提到『歷史上常強調十字軍出征的目的是奪回耶路撒冷,拯救因領地被伊斯蘭教徒與土耳其人佔領而艱困辛勞的基督徒。在學者間則有另一個說法,認為支援拜占庭帝國才是十字軍東征的主要目的,解放耶路撒冷只是其次』。

132頁介紹了中世紀歐洲形成的貨幣體系,到了西元十三世紀,也就是十字軍東征的後半期,歐洲開始大肆鑄造高額金幣。十字軍的遠征雖是『戰爭』,但同時也讓伊斯蘭世界與歐洲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合而為一的歐亞大陸
蒙古帝國成為空前絕後的世界帝國。蒙古侵略各地後,保護伊斯蘭商人,並修整海陸交通路線,歐亞大陸也出現了一體化的經濟圈。在蒙古帝國的時代,白銀體制傳至東方,使得過去以銅幣為主流的中國開始儲存白銀。到了明代,中國漸漸轉為白銀本位制。

在第十七節中,作者認為「神聖羅馬帝國」代表的就是德國,而神聖羅馬帝國在拿破崙戰爭中滅亡。據傳,西元十世紀前後,德國共擁有多達一百六時各貨幣鑄造所,反映了德國分裂的現象。在十六世紀後,當時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波希米亞(現在的捷克)鑄造出體積較大、品質佳的塔勒銀幣,成為後來歐洲各地貿易使用的基準通貨。
 

*本文圖片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6699


OTORI
5/26/2019

寫《貨幣改變文明 》書摘 - 經濟活動起源與貨幣誕生

讀歷史不可避免的要與當代地圖做對照,而閱讀本書方便之處在於作者精心繪製了許多地圖,據此描繪了當代貨幣與貿易的關係。作者在章節編排上是依據時間序列,從最古老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開始說起,並結束於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書中最前面的附圖為了方便讀者理解,也是依循這個原則做編排。

本書約250頁,將各文明的精華加以濃縮,每一章節獨立出來都是引人入勝一則又一則的歷史故事。

古代文明誕生
古代文明發展出城市國家後,便衍生出納稅與勞役等治理法規。東方也創造出規定商業交易等事項「漢摩拉比法典」。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蘇美人為首的多個民族建立起國家,歷經興亡盛衰。蘇美人是第一個建設都市的民族,蘇美時代也持續了數百年。

地中海世界則因希臘、腓尼基等地區促成人與貨物流通經濟發達,並開始使用貨幣。在中國,戰國時代的各國也各自鑄造錢幣,之後由秦始皇統一。第一個打造鑄造貨幣的國家是米底亞王國(另一則說是亞述)。當時的鑄造貨幣雖然有區域性,但也成為該區域、該時代的交換(價值)基準,造就了經濟活動的穩定。據說,呂底亞第一個製造貨幣的人,便是實際創建這個國家的蓋吉茲。首先使用的是黃金與白銀的合金「琥珀金」,之後才鑄造金幣。

古代流通經濟開始
中國的貨幣經濟則是「從貝殼開始」。中國貨幣的原型,在周朝就已出現。這個時代的貨幣不是金屬製,而是由具有咒語意涵的南方產子安貝充當。貨幣、購買、販賣等與商業、經濟相關的文字中都有「貝」字,說明了貝殼對經濟活動有極大的影響。

中國貨幣的一大特色,是它們與包括印度在內的西方世界不同,材質不是黃金或是白銀,而是青銅。理由有二,其一是現代中國雖然具備全球首屈一指的黃金礦藏與生產量,但在古代社會,黃金生產量卻極為稀少。期二是中國人認為黃金與白銀地位崇高,不能將之當成貨幣使用。

第七節「腓尼基人與希臘人」描述發生在西元前十三至前五世紀的這一小節,OT覺得是第一章可讀性很高的一節。以往我們常聽到許多關於地中海在古代戰爭的(神話)故事,在作者的筆下都與商業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包括波西戰爭(希臘V.S.波斯)與布匿戰爭(迦太基V.S.羅馬)。

西元前一千兩百年前後的地中海及東方世界是古代世界的變化期。這個時期相繼出現許多歷史上的轉捩點,例如愛琴海周邊以克里特、邁錫尼與特洛伊等地為中心發展的愛琴文明毀滅,小亞細亞的西臺帝國國勢衰微,希臘新王國時代也步入了終點。之後,在這個區域,腓尼基人、、阿拉米人與希伯來人的活躍逐漸開始以人注目。亞述人在美索不達米亞日漸強大,西元前九世紀,在東方世界建立起巨大的「世界帝國」。幾乎同一時期,西元前八世紀,希臘人建立城邦,開始出現在世界史的大舞台上。

包含現在的黎巴嫩在內,敘利亞、以色列(巴勒斯坦)以及約旦統稱為「歷史上的敘利亞」。這個地區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埃及與小亞細亞之間,常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目標。

從作者描述「歷史上的敘利亞」這件事情,可以了解今日中東世界的複雜情勢,其實是從西元前便開始播下的種子。

羅馬、漢朝的繁榮與東西貿易
羅馬帝國統治地中海地區,邁向繁榮時代。中國的漢朝國勢穩定,東方與西方透過陸上及海上絲路活化貿易往來。當時全球的人口約為三億人,中國(東漢)人口約有六千萬人,羅馬五賢帝時代結束時約有六千萬人,也就是說,全世界有四成的人口集中在羅馬與中國。

第九小節描述了經濟穩定的和平羅馬,從建設及軍備的完備,讓農業及礦業有了高度的經濟發展。作者也從稅金制度、軍餉、貨幣制度的惡化導致通話膨脹等角度,說明了複合性的危機導致羅馬帝國的滅亡。

*本文圖片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6699


OTORI
5/26/2019

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 - 同性婚姻合法化

今天(5/17)看到Deutsch Wetter以醒目的通知推送台灣通過了同性婚姻合法化,彷彿外媒非常讚賞台灣對於同志議題的處理很進步。同時也看到很多朋友在臉書上面為這件事情感到歡欣鼓舞。但,I'm sorry!我實在無法感受這些朋友們的喜悅。

2018年在公投總共開出了10個議題,如下:



以上圖片轉載自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51618>

其中第10~12、14~15案是分別討論同性婚姻以及性平教育。這次「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即是依據公投第12案以及2017年大法官的第748號解釋。

同性婚姻在台灣社會當然是還存在很大爭議的議題,看2018年的公投結果即可明白即便反對同婚的公投案通過,卻也同時有幾百萬人贊成同性婚姻。對於2018年公投的第12案也許很多朋友跟OT一樣,是本著尊重同性交往的觀念而投下了贊成票,希望社會不要歧視這些同性交往的朋友們,讓他們在原本民法上所無法給予權益方面,能夠適度的合法或讓這些朋友們獲得保障;卻不料如今被偷渡成讓「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工具,也讓原本的善意就此被扭曲。

OT明白在這個社會氛圍,已經很難找到理由反對同性婚姻。反對同性婚姻,可能讓人覺得你在歧視同志。回歸宗教性仰、倫理道德,也容易被人貼上「食古不化」的標籤。說到對生育率沒幫助,就更扯了!現在連男人都可以懷孕生小孩!

但這社會上就是有一群人喜歡簡單的世界,例如這個世界就是陰陽調和、一男一女合法婚姻的世界,而這些人現在是多數。我相信再單純的世界都有例外,而文化及民主素養可以超越價值觀的隔閡包容這些例外,卻並非代表非得要鼓勵例外吧?

所以,中華民國108年5月18日,我被很人工的強迫認同了同性婚姻。

OTORI
5/18/2019

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

寫《貨幣改變文明》書摘-序

2018年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許多學者專家類比於1985年日本的廣場協議,此後日幣大幅升值,造成日本經濟泡沫,「平成」年代所謂「消失的三十年」即由此而來。也例如「格雷厄姆・艾利森」的著作「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援引西方歷史上既有大國面對崛起中的國家,發生戰爭的歷史。

藉由這個東西方權力更迭歷史變遷的重大歷史時刻,開始好奇金融史是如何構築現代世界。也跟各位網友交流閱讀心得。這次分享的書籍是「貨幣改變文明」,作者為關真興(Seki Shinkou),由智富在2018年出版。


(以上圖片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6699)


歷史跟地理在以前學校念書時是分開的兩個科目,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歷史跟地理是一體兩面的知識。本書一開始即以西元前2000年到西元18世紀的帝國、朝代的更迭,說明經歷活動的變遷,以及貨幣的流動。其中最重要的貨幣當然就屬白銀。「貨幣改變文明」試圖由經濟系統與通貨的演變來解讀世界史。依照作者所說,本書根據大時代劃分成三個章節:

第1章「經濟活動起源與貨幣的誕生」從古代文明誕生至帝國支配東西方世界為止。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商業活動愈加興盛,貨幣也隨之誕生。

第2章「市場擴大與東西交易」是由七世紀開始至十四世紀。伊斯蘭商人的大範圍商業網路以及支配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登場,使東西方的貿易更加興盛。

最後,第3章的「一體化的世界與資本主義崛起」則是從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大航海時代揭開序幕後,世界各國的利害關係錯綜複雜,近代國家與資本主義的制度也隨之成形。

本書內容僅至法國大革命為止,並未講述十九世紀後真正的資本主義社會逐步形成時的經濟狀況。

從國小開始我就對於歷史故事相當有興趣;有一部分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名字跟某位三國英雄同樣發音,一方面應該也想對於「鑑古知今」做個實踐派的試驗。也期許自己能有著更寬廣的歷史觀,豁達地欣賞著也正處於歷史浪潮的這個時代。


OTORI
5/15/2019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母親節快樂

今年女兒就讀的幼兒園安排母親節活動,要爸爸們準備一段1~2分鐘的短視頻。趁著假日的時間,匆匆完成這段影片,也跟各位網友分享下。

說到家庭關係,2012年跟Feng交往至今,女兒也滿三歲了。因為自己工作的緣故,自從女兒出生以來,我挺常不在她身邊,而大部分照顧者的角色都由Feng分擔。我覺得Feng不僅是女兒心目中的超人媽媽,也是我心目中的超人老婆!

因為常出差的緣故,為了不讓自己在家庭參與邊緣化,同時也是體諒Feng一個人帶小孩的辛苦,所以只要是在家裡,自然而然會主動把家事擔下來,像是洗衣、煮飯、接送小孩自然不在話下;假日帶孩子去玩、孩子生病看醫生、打預防針、學校戶外活動這些,哪怕工作再忙,也一定要親力親為。即便是能多讓Feng休息一秒,就盡量讓她休息;而這其實同時也是爭取多陪伴孩子的機會。

我確實很難以想像,當我不在家裡,Feng如何一個人獨自收拾這一關又一關的瑣事,然後還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真的很了不起!

2018年因為孩子突然得了川崎氏症住進加護病房,我跟Feng不分晝夜分工輪流守護女兒,曾經以為我們更加緊密,然而卻因為後來我更常加班及出差,導致夫妻感情失和更為嚴重。「婚姻是否就此走到盡頭」這樣沮喪的念頭時常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那個晚上,如同以往冷戰持數月的狀態,我一語不發的把晚餐煮好後離開家裡到公司加班,正當不知道這段婚姻該怎麼走下去時,一面拖著身心俱疲的殘軀回到家裡,而人生總在不經意的時刻峰迴路轉。回到家裡時,我發現不僅家裡收拾乾淨,多煮的飯菜Feng也幫我裝好便當,我知道我稱為老婆的這位女強人已經做了最大的讓步,內心徹底融化。走進房間看著她跟孩子都已經睡著,我悄悄的走到她們床邊親了Feng一下說:「老婆,對不起,我最近是不是對妳太兇了?」Feng平淡的說:「你才知道喔!」

就這樣,一場婚姻危機解除了!雖然不容易,但卻也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以往都以為兩人都有願意一起走下去的心,難關才比較容易可以克服吧;但似乎其實是要自己願意走下去,機會才會出現。
  
在家庭關係裡面,至少我常常覺得自己事情已經做得很到位,但是Feng似乎總是不領情(衣服沒洗乾淨、菜煮的不對胃口...);而一方面,Feng也常覺得我不了解她,老是誤解她。但是後來慢慢明白,家庭關係的重點不在於誰對誰錯,也不是誰付出的多誰付出的少;而是自己想維持一個怎樣的關係。若覺得這段關係是重要的,那就儘管熱情的付出就好!能得到正向的反饋很好,得不到其實也不用太失望,因為能夠成為家人已經是上天最大的祝福了。
  



母親節的前一天,帶著女兒在公園玩了一整個上午,下午再帶著她一起加班、吃晚餐、洗澡、刷牙、說故事。對我來說是幸福的一天,希望對Feng來說也是難得清閒的幸福。

OTORI
5/12/2019